2015年2月27日 星期五

二創歌曲:手機世代



獨自在街邊,一個食雪糕。但遇著暗角,我突然停步。

但願Wifi,發出訊號。我未找定去路。
雖知此街頭 發射器滿佈,
點解No Signal?手機像墳墓。
每隔四五步,要望住地圖。遊盪於街中,我信Google。
收到訊號,打卡selfie,facebook亂咁Post
加緊腳步,Whatsapp Donald,今晚去夜蒲。
We Chat Call Daisy,佢話搭車就到。
睇Mickey推文,佢有啲事情做。
咁快冇晒電!我滿肚憤怒!呆站於街中,叫我點算好?

2015年2月26日 星期四

遊記:鬱南

2015年春節,我回鄉省親,回到十多年未見面的鬱南。鬱南位處中國廣東省,現在是雲浮巿下的一個縣。因為位於鬱水,即西江之南而得名。

鬱南地圖

我的老家在西江支流南江沿岸,西邊連灘鎮,東邊則是東壩。南江是鬱南的母親河,孕育著山村農家文化。河岸兩旁是肥沃的沖積平原,開發出大片農地,而田後則是農家鄉村,村後則是山地,典型的依山靠水的農村體系。

南江

農家竹林

後山梯田

漁塘

稻田

中國一向以農立國,現時中國有一半以上的人口都是農民,大部分生活在農村之中。農村以天為父,以地為母,靠山以居,靠水以農,生活全繫於土地。嶺南之下,廣東農村多數種植稻米為主,菜蔬為副,並飼養家禽,養殖淡水魚,自給自足,不求於人,發展出一套可持續的農村生活。

芥菜

生菜

海芋

木瓜

油墨菜




母雞生蛋

飼料

東壩「炮美村」原名「炮尾村」,因為另有一村名為「炮頭」,故此村則名為「炮尾」,但尾巴之意太過俗套,故易名為「炮美」,取其美麗之意。炮美村原本是國家農業生產大隊的村落,舊村屋舍均為石頭所建,只有一層,上蓋鋪設茅草瓦片,極為簡陋,經歷幾十年風雨吹打,有些屋舍多年失修,已經坍塌。所以,大部分村民紛紛另覓土地,建設新式紅磚大屋,樓高兩、三層,內設水電,設施現代化,跟舊村舍有莫大分別。

炮美村

破舊村舍

西壩「龍星村」因附近名勝「龍岩」而得名。龍岩出產各種礦石而聞名於省巿,例如花崗岩、長石與石英等。龍星村以往只是一條普通的農村,但自幾年前,縣政府有意將讓區打造成旅遊景點,原本種植稻米的農田改為種植油菜花,一來可以提煉食油,另一方面油菜花田廣闊,黃花處處,形成美麗的花海。遊人身處花田之中,黃花隨風擺動,猶如置身仙境,好不浪漫。

龍星村

油菜花田

以故國家領導人鄧小平提出改革開放政策,先讓部分人富起來。自從改革開放至今天,已有三十多年,沿海城巿人民紛紛富起來,個個變成小康之家。隨著城巿不斷擴大,人口不斷增多,城巿周邊的農村也正在經歷翻天覆地的轉變。例如,南江兩岸以往只有泥路一條,鄉民出入連灘巿壚行路不便,但現在泥路變成石屎路,能讓車輛行駛,好不方便。其次,以往只有橫水渡船接載兩岸村民渡過南江,但現在橫水渡船不見了,只見兩條跨江大橋,汽車絡繹而過,來往穿梭。另外,從前回鄉省親,必需先達廣州,然後坐大鐵船經西江逆流而上,直達南江口,再轉車到連灘,但現在高鐵建成,廣州至南江口只需大約一小時,十分方便。

蛻變中的農村

炮美村候車亭

南江口高鐵站

高速和諧號列車

十多年沒有回鄉,還記得兒時當年在鄉間逗利是、放鞭炮、騎水牛、捉炸蜢、採番石榴、燒木柴等等,每件事情都覺得很新鮮好玩。時間飛逝,昨天的我是幼小孩童,現在已為人父親,父母已白髮蒼蒼、姪兒也成家立室,老人也相繼離去,留下的只有回憶,那是美好的鄉土回憶。

姪兒婚宴

《回鄉偶書》
賀知章
少小離家老大回
鄉音無改鬢毛催
兒童相見不相識
笑問客從何處來


回家的路















2015年2月12日 星期四

二創歌曲:恭賀新禧能得你


四面迎運氣,讓我恭祝你。前途光輝燦爛,乘風跨千里。
老少亦安康,神靈來護庇。歲晚喜慶,明天的希冀。
香港每天充滿著優美。
恭賀新禧!能得你!敬賀諸君!能得你!
新奇!驚奇!新年!暖暖陽光永遠照著你。

你若唔嫌棄,讓我幫幫你。齊齊高聲歡唱,來演齣好戲。
少女婚姻,願為奴婢。你派請帖,齊聲祝福你。
雙雙挽手,締結連理。
恭賀新禧!能得你!敬賀諸君!能得你!
新奇!驚奇!新年!我要全心永遠愛著你。

2015年2月6日 星期五

二創歌曲:聖誕蒸糕包




廚師煮菜餚,徒弟仔聽鬧。如果想快熟,必須猛咁炒。
薯仔需要刨,油滾先至有效。牛柳用嚟燒烤,豬扒配香茅。
蒸糕包!蒸糕包!鬆糕與餐包。聖誕節,最熱鬧,人人食奶皇包!
叉燒包!叉燒包!點心與蝦餃。咪再要按步驟,通通一口咬!


紅棗煲馬蹄,茴香真美麗。如果想有味,加多一隻鷄。
來一番作為,廚師的國位。爬上食神天梯,高呼他英偉。
肯德基!家鄉鷄!麥當勞炸鷄!塊塊脆,食落胃,連隨食塊鷄批!
珍珠鷄!乞兒鷄!芋頭糯米鷄!吃太快,會食滯,今天真失禮!

2015年2月4日 星期三

時事評論:節日狂消費 文化漸隱形

香港兩大主題公園在每年萬聖節均會推出迎合主題的節目,而多個大型商場也在此節日大展拳腳,透過維肖維妙的裝飾,希望吸引更多客人。時至今日,萬聖節已成為一個跨宗教、跨文化的節日,世界各地的人都一同參與慶祝,無論膚色、國籍,普天同慶。何謂文化全球化?消費主義又對包括香港在內的現代化社會帶來甚麼影響?接上期的「中西節日比較系列-專題篇」,作者將以應試形式,和大家一一探討。 ■林伯強老師 香港通識教育協會
作者簡介:現任香港通識教育協會副主席,香港教師中心諮詢管理委員會成員,曾獲西貢區優秀教師獎。現職高中通識教育老師,畢業於香港科技大學通識教育文學碩士,曾協辦青年新世界通識教育模擬文憑試。
議題探索:
單元四:全球化(按教育局課程指引)
主題:全球化帶來的影響與回應
探討問題:為甚麼世界各地的人對全球化帶來的機遇與挑戰有不同的回應?
.全球化使文化和價值觀趨向單一抑或多元?帶來相互排拒還是融和、演進?
小知識:文化全球化(Cultural Globalization):本身也是一個充滿矛盾的過程。一方面,文化全球化促進了不同民族文化在統一,讓文化間互相交流與互補,使各民族文化不斷突破本身民族文化的地域和模式的局限走向世界,推動人類文化普遍性的增強。文化全球化趨向全球文化同化的傾向。另一方面,文化全球化又是以承認各民族文化差異為前提和基礎的,離開了民族文化的個性,人類文化的共性也就無從談起。同時,在文化的交流與融合中,多元文化又使自身民族性的某些因素由於吸收外來因素而得以豐富與強化,文化全球化又表現出游離化的趨勢。
概念鏈接:
消費主義(Consumerism):一種反映人們價值觀與心態的文化現象,其主導思想意識是藝術家克魯格(Barbara Krueger)所謂的「我消費,故我在」(I shop,therefore I am)。
《文匯報》2015年2月5日

時事評論:大學禁慶平安夜 傳統節日被「騎劫」?

隨著中國改革開放,引入西方的科技與知識同時,也加強了中西方的文化交流,西方的節日,諸如聖誕節、萬聖節和情人節等也廣為中國人接受。但是,國民逐漸普及慶祝西方節日的同時,中國傳統的節日(例如盂蘭節和元宵節)卻漸漸被淡忘。在中國文化與西方文化之間,我們如何作出取捨?到底多種文化可以互相包容、彼此融和,還是互不相容、彼此排拒?下文將一一詳細探討。 ■林伯強老師 香港通識教育協會
作者簡介:
 現任香港通識教育協會副主席,香港教師中心諮詢管理委員會成員,辦青年新世界通識教育模擬文憑試顧問,曾獲西貢區優秀教師獎。現職高中通識教育老師,畢業於香港科技大學通識教育文學碩士。

新聞背景:禁止VS學習 意見不一
2014年12月24日,當全球各地的年輕人都在慶祝聖誕節,沉醉在平安夜濃烈氣氛的時候,中國西北大學現代學院封校,禁止學生慶祝平安夜。當夜全體學生都要觀看中華傳統文化宣傳片,教室門口有老師把守,誰慶祝聖誕就處分誰。校方並且在校園內掛出了「抵禦西方文化擴張」、「堅決維護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等宣傳標語。另外,浙江溫州巿教育局也發文要求各學校「不在校園內舉行任何與聖誕有關的活動」。
這宗新聞引起網民廣泛討論,有人認為有必要弘揚中國傳統文化,避免外來文化入侵,但亦有人認為西方文化有其可取之處,不應加以禁止,反而要多加學習。(基礎級)

正反皆「羊群」 日接受聖沒丟傳統
西北大學現代學院官方微博:「很多國人都開始越來越重視西方節日,祖國傳統節日所蘊含的文化正逐漸消失。我們不能忘記我們祖國的優良傳統,應當發揚光大。」
西北大學現代學院學生:「是否過西方節日,學生應有自主選擇權。」
網友甲:「過個洋節把娃們家過瘋了,街上全是人。過春節的時候城裡大部分地方卻空蕩冷清。」
網友乙:「日本人早都接受聖誕節了,人家把自己的文化也沒丟。」
網友丙:「聖誕節是群體無意識的羊群效應,反聖誕同樣是。多讀書就兩頭都不會衝動了。」

盂蘭真恐怖 萬聖「刺激」賺錢
從右邊3組對比可見,從節日商品化的意義來看,中國傳統的節日,除了春節以外,都比西方節日「低調」--並不那麼受到商品化的衝擊。對大部分市民來說,佛誕只是一個普通的放假日;元宵節有人以為是元旦;盂蘭節更可能和「不祥」、「恐怖」掛。反觀聖誕、情人節、萬聖節等,對於一般百姓而言除了消費還是消費:吃聖誕大餐、情人互送禮物、萬聖節玩「恐怖」遊戲。這些節日是否已經失去原來的紀念意義,淪為資本家盈利的手段,實在需要讀者深思。
從文化侵略的角度來看,事情更複雜。有人認為西方節日比中國節日更受人歡迎和重視,變相後者被漸漸忽視,甚至式微消失。
然而也有人認為,兩者並沒有「此消彼長」的關係,甚至沒有直接關係。文化侵略只是表面現象,底下是資本主義的橫行,商人只是打節日的幌子賺錢。因此,西方節日並沒有真正取代了傳統節日,只不過因為商人能藉以獲利,便加之渲染,使其能大行其道;反之傳統節日不賺錢,自然不那麼受歡迎。換言之,並非西方文化侵略中國文化,而是市場「主導」了價值觀。(摘星級)■香港文匯報記者 戚鈺峰

中西節日對對碰
佛誕 VS 聖誕
佛誕是慶祝佛教創始人釋迦牟尼佛誕生的日子。紀念的日期,在漢傳佛教和藏傳佛教一般訂為農曆四月初八。香港在長洲、大嶼山及屯門等地有大型慶祝活動,如飄色巡遊等,每每吸引數萬遊客夾道觀賞。香港旅遊發展局舉辦的「傳統節慶巡禮」,亦重點推介佛誕慶祝活動。
1998年,覺光法師為香港成功爭取佛誕日為假期,提高佛教文化和中國傳統節日的影響。
2007年起,「金色蓮花表演坊」每年在香港舉辦千張佛誕卡大展。2013年5月起,更規劃香港首屆「佛誕文化節」活動持續一整個月,讓社會大眾參與。
聖誕節是紀念耶穌降生的節日,主要定於12月25日。身為基督教禮儀年曆的重要節日,教會透過將臨期或降臨期來準備,並以8日慶典與禮儀節期延續慶祝。
在香港,12月25日聖誕節和26日拆禮物日(坊間通常稱為Boxing Day)均屬公眾假期。聖誕節日氣氛相當濃厚,很多商場的內部及外牆,早在11月中旬已有聖誕佈置和燈飾,維多利亞港兩岸、尖沙咀和中環多幢著名建築物外牆均有大型聖誕燈飾。

元宵節 VS 情人節
元宵節起源自中國,又稱上元節。相傳漢惠帝劉盈駕崩後,呂后一族控制了政權。呂后死後,眾元老奮起剿平「諸呂之亂」,擁立劉恆登基,是為漢文帝。文帝採納眾臣建議,精心治國,使漢帝國再次強盛起來。因掃除諸呂的日子為正月十五,所以在每年的這天晚上,文帝微服出宮遊玩,與民同樂,以示紀念。
香港的元宵節緊隨農曆新年之後,沒有定為法定假期,沒有大型慶祝活動,最多也只是在家中歡聚吃晚飯,一起吃湯圓,或到維園賞花燈和猜燈謎。
古羅馬暴君尼祿為了徵召更多士兵,便禁止年輕男子結婚。一名叫華倫泰(Valentine)的修士不理禁令,秘密替人主持婚禮,結果被收監,最後被處死。而他死的那天就是2月14日。為紀念華倫泰的勇敢精神,人們將每年這天定為華倫泰紀念日,成了後來的「情人節」。
情人節的特色是情侶互相贈送禮物。時至今日,人們喜歡以情人卡向愛人表達情意,而各大商場都布置得美輪美奐,各食肆推出情人節套餐,目的旨在讓情侶盡情消費,賺取金錢。

盂蘭節 VS 萬聖節
中國盂蘭節又稱中元節、鬼節。
盂蘭節來自民間《目連救母》的傳說故事,孝子目連為救死後墮入餓鬼道受苦的母親,破地獄,後得佛祖答允每年七月可為母親誦經化解罪孽。
農曆七月因而演化成「鬼月」,陰司地府鬼門關大開,人們在這期間誦經作法,以超度陰間的無主孤魂。
每年農曆七月在港九新界各區都會舉行盂蘭勝會。可分為佛教和道教兩種儀式舉行,其主要活動包括「請神」、「神功戲」和「派米」。
  10月31日晚上開始的是萬鬼節前夕,真正的萬鬼節是11月1日,這本來是慶祝死亡的節日,因為冬天即將來臨,而冬天是一切死亡與毀滅的象徵。其間黑暗勢力被釋放,所有邪靈出來遊蕩,這日被視為最容易與靈界相通。
公元九世紀,當時教宗為了對抗開始流行的萬鬼節,把本來定在5月13日的萬聖節(All Saints' Day)改在11月1日。當時,天主教徒也在10月31日晚上開始以聚會來紀念聖徒。
萬聖節的相關活動愈來愈多人參與,它的恐怖氣氛變成叫人刺激、興奮的來源。除了藉西方文化全球化的影響力,節日本身潛藏的經濟商業元素亦是不可忽略的推動力。
一個節日的文化要進到其他地方去,似乎必須靠經濟和商業的力量,西方「鬼節」萬聖節在香港的流行,正好體現這一種說法。
香港的情況是,當我們走到大大小小的商場,臨近10月每個都有萬聖節的布置。還有香港兩大主題公園迪士尼樂園和海洋公園每年舉辦的萬聖節活動,投入的宣傳和製作巨大,投資回報高,兩大主題公園為萬聖節活動增聘的人手也愈來愈多。(進階級)

概念鏈接:
節日商品化:全世界的傳統節日近年在商家的促銷和包裝下,變得愈來愈商品化,令大眾覺得必須以消費來慶祝節日,使原有的節日意義被消費文化「騎劫」,變質成一個無限鼓吹消費的日子。
文化侵略:兩個文化接觸,一方的文化消滅或吞併另一方的文化。

想一想:
1. 根據上文,指出西北大為何禁止慶祝聖誕節。
2. 試指出各界對這件事的回響。
3. 試解釋何為「節日商品化」和「文化侵略」。
4. 有人認為「國人重視西方節日,導致中國傳統節日的文化內涵漸漸消失」,你同意嗎?為甚麼?
5. 承上題,你認為在香港,傳統節日是否面臨消失的危機?是的話,威脅來自哪裡、為甚麼會出現、應如何解決或避免?不是的話,傳統節日的處境為何?

答題指引:
1. 試就該校對中西方節日關係的理解作回答。
2. 不同持份者有不同意見,有的從個人自由角度理解,有人認為接受外來文化不代表會放棄本國文化,有人認為過聖誕和反聖誕是一樣的。
3. 前者重「包裝」,後者重「消滅」。
4. 選擇型題目,同學應注意「導致」二字,即兩者有或沒有因果關係。
5. 開放型題目,同學可以從資本主義、文化產業全球化、價值觀全球化、文化單一化等角度舉例回答。

延伸閱讀:
1. 《西安一高校:誰過聖誕節處分誰》,文匯網,2014年12月25日,http://news.wenweipo.com/2014/12/25/IN1412250007.htm
2. 《消費嫺談:節日商品化》, 黃鳳嫺,2014年10月10日,http://www.am730.com.hk/column-230735
3. 《生活文學﹕交換禮物的意義》,嶺南大學中文系副教授、人文學科研究中心主任黃淑嫻,2015年1月9日,http://life.mingpao.com/cfm/language3.cfm?File=20150109/language11/gfm1_er.txt
■香港文匯報記者 戚鈺峰

《文匯報》2015年2月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