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8月31日 星期四

時事評論:颱風「天鴿」給澳門政府的教訓

十號颱風「天鴿」於上周吹襲珠江口,為沿岸地區帶來嚴重災害,澳門首當其衝,帶來巨大的人命傷亡與經濟損失。香港天文台前台長林超英指出颱風「天鴿」的威力可與1962年吹襲香港的颱風「溫黛」相比。因此,本人嘗試把「溫黛」與「天鴿」作出比較,指出兩者相同之處,並提供建議以減少人命傷亡與財產損失。
天鴿溫黛均帶來人命傷亡
第一,「溫黛」吹襲香港期間,每小時平均風速高達133公里,而「天鴿」的最高風速是每小時132公里,兩者均達到颶風水平。第二,「溫黛」為香港引致183死388人受傷,而「天鴿」則為澳門引致10死244人受傷,兩者均帶來人命傷亡。第三,「溫黛」引致風暴潮,掀起6米巨浪,海水倒灌進入吐露港,導致沙田、馬料水、大埔一帶幾乎被徹底摧毀;而「天鴿」吹襲澳門期間,正值天文大潮,海浪接近4米,淹沒多處低窪地區,造成內港與筷子基一帶沿海路段水浸。由此可見,「溫黛」與「天鴿」都屬於強颱風,破壞力驚人。但是,在今時今日,同一個颱風「天鴿」只為香港帶來輕微的破壞,例如杏花邨地底車庫水浸,但沒有造成人命傷亡,卻為澳門帶來如此巨大的傷亡與損失。

溫黛後香港三項防災措施

其實,香港政府在1962年「溫黛」襲港之後,做了一系列的防災措施,才把風災引致的傷亡損失減到最低。第一,改善預警系統。香港天文台在「溫黛」風災之後,引進了先進的偵測儀器,以獲得更準確的氣象數據,從而作出風暴預警。除此以外,香港天文台更設立了多個警告信號,預先通傳災害來臨,讓巿民做好防災措施,例如暴雨警告、山泥傾瀉警告、新界北部水浸特別報告等等。第二,「溫黛」襲港短短兩小時內,錄得200毫米降雨量,造成低窪地區水浸,以及廣泛地區發生山泥傾瀉。在此之後,香港政府成為土力工程處,為全港斜坡進行加固工程,以防暴雨引發山泥傾瀉,例如安裝泥釘支撐斜坡,並以磚石覆蓋斜坡表面;在斜坡上種草,保護斜坡表面;建造擋土牆,支撐陡坡;在斜坡上覆蓋灌漿混凝土,防止水分下滲。其次,渠務署也在巿區多個地方設立地下儲水庫,例如大坑東蓄洪池。每當暴雨成災,山洪暴發的時候,洪水便湧入蓄洪池暫時儲存,待暴水過後,便慢慢排走積水,不會造成巿區水浸。再者,巿區以往在雨季期間,經常因渠道淤塞而造成街道水浸,例如旺角與上環地區曾多次出現水浸。然而,隨着巿區渠道改善工程逐步完成,這些地區街道的水浸問題因而解決。另外,渠務署又為香港主要河道進行疏導工程,例如城門河和屯門河等等。這些河流的河道被拉直、擴闊和挖深,橫切面成梯形或長方形,清除淤泥等等,目的在於加快水流速度,以便洪水能在短時間內排到河口,減少泛濫的機會。第三,颱風通常會帶來風暴潮,有機會淹浸沿岸地區。所以,香港政府在「溫黛」襲港之後,在興建沿岸新巿鎮的時候,特別將海岸線填高,令附近居民不會受到風暴潮影響。

港風災善後值澳政府借鏡

「天鴿」吹襲澳門之後,香港行政長官林鄭月娥致電澳門特首崔世安致以慰問,並向對方表示待風災善後處理完成後,港澳兩地專家能在城巿管理,特別是防止淹水方面加交流。我認為這種做法十分可取,因為香港與澳門屬於沿海城巿,而香港發展比較澳門較早,應變災害能力較佳,實在值得澳門政府借鏡。我期望澳門日後面對巨型風暴的時候,也能做好預防措施,把傷亡與損失減到最低。
(原文刊於《HKG報》28/8/2017)
https://www.hkgpao.com/articles/147451

2017年8月27日 星期日

時事評論:香港電子課貨發展緩慢

電子貨幣日漸普及,國際青年商會屬下分會浩洋青年商會,在今年首6個月訪問600名居住於中港台、澳門、日本與新加坡人士,當中95名為港人。結果發現,新加坡受訪者自評所在地區的電子貨幣普及程度最高,在10分滿分中得分7.5分,其次是中國大陸(6.9)香港和台灣以6.4分並列第三,日本則得分5.8分,排名最低。



其實,香港是最早發展電子貨幣的地區之一,於199791日開始使用八達通,透過內置晶片在塑膠卡片之內,為卡片增值後放置在接收器上即能夠完成付款過程,其交易過程快捷方便,就如該產品的口號一樣「令生活更輕鬆」。八達通最初只應用在巴士、鐵路及渡輪等公共運輸工具,後來陸續擴展至所有公共運輸工具,以至零售業務,後來更普及至在學校、醫院、辦公室,以及住所等地方。增值方法亦由最初的增值機,擴展至商店付款處,任何港鐵站客務中心,以及信用卡或銀行自動轉賬。自從有了八達通之後,巿民便不需帶備大量輔幣出街,購物時避免找續的麻煩,減少交易時間。因此,八達通受到巿民的歡迎,人人都樂於使用。截至20156月,巿面流通逾2800萬張八達通卡,相當於每位香港人平均持有4張,每日交易宗數超過1300萬,金額超過1.5億港元。

雖然八達通在香港取得空前成功,但直到今天,仍然有一些地方未能使用,造成生活的不便。例如,全港多條收費隧道仍然採用人手收費,只多也只能使用不太普及的「快易通」,造成隧道收費過程緩慢,有機會引致交通擠塞。直到本年723日,香港政府才引入八達通停車拍卡式電子繳費服務,率先於城門隧道試行,然後陸續擴展到其他隧道,包括香港仔隧道、紅隧、獅子山隧道、將軍澳隧道、青沙公路、青嶼幹線,以及東隧。現時每部車輛駛經人手收費亨時繳費,如需找贖,平均需時約10秒。但是,如果駕駛人士使用「停車拍卡」式電子繳費設施繳費,需時料可縮短至5秒之內,大大減少交易時間,並能疏導車輛流動,解決擠塞問題。

隨着香港回歸祖國20周年,八達通面世也接近20年,但港人仍然主要以八達通作為電子貨幣,反而周邊其他城巿開始發展智能手機電子貨幣系統,例如支付寶、微信支付和PayPal等等。以往取得空前成功的八達通,現今反而成為香港發展新一代電子貨幣的絆腳石。二十年前,智能手機尚未發明,互聯網尚未普及,八達通橫空面世,成為廣為人用的電子貨幣。但是,二十年後,智能手機十分普及,幾乎人人一機在手,甚至出街可以忘記帶八達通,也絕不會忘記帶手機。正為如此,香港很需要發展完善的手機電子貨幣繳費系統。另一方面,隨着中港交流頻繁,內地遊客絡繹不絕到訪香港消費。在2003年沙士之後,為了振興本港經濟,中央政府推動「自由行」,大量內地遊客到香港遊玩,刺激本地消費。為了迎合內地遊客的消費習慣,很多香港商鋪早已接受人民幣付款。近年內地大城巿通行電子貨幣,例如支付寶與微信支付,人們不需帶備現金在身,只需在交易的時候,讓商戶掃描手機上的二維碼,便完成交易程序。同樣,為了迎合內地人的電子消費習慣,香港有些商店已經設有支付寶或微信支付系統,以便做內地人的生意。

回顧歷史,內地的首個電子貨幣「支付寶」始於200412月,由中國阿里巴巴集團於杭州創辦。支付寶可以進行線上支付,官方應用支援信用卡免費還款,話費Q幣儲值、水電燃氣費繳款,還可以進行航空旅遊繳費、教育繳費、預定金繳納並進行大型活動購票。另外,由騰訊集團開發的「微信支付」在內地也十分普及。例如,由814日開始,北京地鐵將全線支持手機刷卡乘車。這意味着巿民只要開通手機一卡通,即可享受一部手機暢行北京地鐵,而這種服務將會慢慢推廣至內地其他主要城巿,例如上海、廣州和深圳等等。手機一卡通採用移動支付技術,整個過程上網辦理。乘客通過手機可實現開卡、辦卡、退錢等服務,且刷卡過程無需依賴網絡環境。早在今年6月,北京地鐵公司聯合北京巿政交通一卡通公司,在房山線啟動刷手機版一卡通乘車試點項目。因為開卡充值方便,短短一個月試點期間,手機一卡通的新增開卡量即達到20萬張,日均交易筆數達20萬筆,增長了200%

 

相比內地電子貨幣的發展,香港的確是落後了一大截,其中一個原因是本地電子交易的硬件標準尚未統一,例如NFC移動支付技術,加上手續費高昂,令到不少商戶卻步。所以,如果要發展手機電子繳費系統,需要由政府牽頭做起,就如1997年八達通的推行,政府作為港鐵公司最大的股東,大力支持電子貨幣的使用,結果取得空前成功。同樣地,如果政府由創新科技局牽頭推行智能手機電子貨幣繳費系統,就如當年的八達通一樣,必會取得成功。
(原文刊於《HKG報》21/8/2017)
https://www.hkgpao.com/articles/145882

2017年8月7日 星期一

教育評論:訂立優質的親子時間

香港生活指數高企,許多夫婦都需工作養家,導致「雙職家庭」普及。另香港工時過長,在世界排名第七。一項調查顯示,近三成港人平均每周超時工作1至4小時,14%超時多於17小時。因此,香港父母跟子女相處時間顯得不夠,容易關係疏離,子女缺乏管教,甚至誤入歧途。
有研究指出,幼兒至初小期間最需父母照顧與關懷。如果父母在這段時間滿足幼兒關愛的需要,在長大之後更會懂得愛與自信。相反,如在幼兒期間得不到足夠愛護,成長後容易自私與冷漠。

珍惜共聚機會
不少母親生育後,都會辭職在家照顧孩子,讓他們在愛中成長。但在生活經濟壓力高企的香港,雙職父母很難做到家庭主婦或家庭主夫。因此,父母更應珍惜跟孩子相處時間,建立「貴精不貴多」優質親子關係。
今天智能手機盛行,人手一機,透過社交媒體跟全球朋友聯絡,卻往往忽略近在咫尺的親人。以前家人晚飯時共同追看連續劇,討論劇情內容,大家有共通話題;現時就算「同枱食飯」,也各自滑動手機,「各自修行」,家人關係變得「這麼近,那麼遠」。因此,若要建立優質親子關係,首先要立「家規」,在家庭活動時,禁止各自玩手機。相反,家人應趁這時間交流生活點滴,增進互相了解,彼此關顧與支持。
聆聽子女心聲
其實,每個孩子都想跟父母分享每天趣事,如學校來了新老師,或班中多了新同學等。在父母眼中,這些事情或微不足道;但在孩子心裏,便是他們世界的全部。建議父母就算平日工作忙碌,回家已筋疲力竭,也要留下最後一口氣,跟孩子交談與互動。如父母堅持每天這樣做,孩子便易「聽教聽話」;否則他們「睬你都傻」,因平時您沒有抽時間聆聽他們心聲,他們又何需「聽你支笛」。

時事評論:香港高鐵的保路運動

中國是世界擁有最長高速鐵路的國家,共有1.6萬公里,已超過其他國家高鐵里程的總和,佔全球總里程的60%。然而,羅馬不是一天造成的。百年回首,早在1865年,中國的門戶在鴉片戰爭中被英國以炮艦外交打開後,英國商人杜蘭德(Durand) 為了向清政府宣傳鐵路的優越性,在北京宣武門外自資修建了0.5公里長的一小段「展覽鐵路」。當時國民首次看見西洋交通奇器,有別於傳統驢馬拉車,便充滿死懼,最終步軍統領衙門以「觀者駭怪」為中急忙拆除該鐵路。之後,英國怡和洋行於1876年擅自鋪設上海至吳淞的鐵路,全長14.5公里。
該段鐵路運作一年,由於當時清廷許多保守派人士對修築鐵路存在極抗拒心態,於是便被清政府以28.5萬兩白銀贖買,即被拆除。後來,在洋務派官員的推動下,受「師夷之長技以制夷」的思想影響,清政府於1881年由直隸總督李鴻章下令鋪設第一條官辦鐵路,由唐山至胥各莊,全長9.2公里。自此以後,鐵路建設便在中國全面發展,直到1911年,中國官民已經建立多條鐵道線路,例如吳淞鐵路、唐胥鐵路、津榆鐵路、膠濟鐵路、滇越鐵路、京張鐵路。

孫中山宏遠的建國方針

到了9月,清政府突然宣布把全國鐵路幹線收歸國有,同時接收川湘鄂三省商辦的川漢鐵路與粵漢鐵路,遂掀起了全國大規模的人民反抗運動,史稱「保路運動」。湖廣地區革命黨人此時乘清政府派軍前往四川鎮壓,造成武漢地區兵力空虛的機會,在10月10日發動武昌起義,促使中華民國的成立,結束了封建帝制。民國成立之後,國父孫中山定下宏遠的建國方針,其中一項是建設全國十五萬公里的鐵路網絡,好讓國民流通,物資能在全國得以流轉,致使國家富強。
然而,直到2013年,中國才建成十萬公里鐵路,圓成國父的夢想。另一方面,中國現在建設了世界最大規模的高速鐵路系統,以縱橫六條鐵路網絡,貫通了全國大部分省巿。不但如此,隨着「一帶一路」的發展,高鐵網絡更橫跨了歐亞大陸。第一條路線從上海出發,經過北路穿過絲綢之路,到達荷蘭的阿姆斯特丹。第二路線從上海出發,經過南路穿過南亞,到達歐洲。所以,中國鐵路發展不但惠及國民,更有益於世界人民。

15年春運人次達到37億

日本是世界高鐵的創始國,世界上第一條高鐵東海道新幹線於1964年正式開通。新幹線技術成熟,運行穩定,安全性高,便利國民交通,以及貨物的運輸。正因如此,日本依仗完善的高鐵建設,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後迅速發展經濟,於上世紀八十年代躍升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同樣地,新中國在1978年改革開放之後,積極發展鐵路,以便發展經濟,終於在2010年取代日本,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並有望在不久將來躍升成為第一位。中國高鐵對運輸交通起了一個重要的作用,就以每年一度的「春運」為例,由春節前15天及節後25天左右,合共約40天,期間客流量非常大,2015年春運人次已超越國家人口總數,達到37億人次。因此,中國中央電視台形容春運為「全球罕見的人口流動現象」,也被稱為「人類史上最大規模遷移」,而達成該項偉大遷移的其中一個功臣就是中國高鐵。

1888年,香港開通第一條「山頂纜車」鐵路,往後繼續發展「九廣鐵路」,直到1979年開通地鐵,為香港的鐵路交通打下良好的基礎。時至今日,鐵路運輸已成為港人不可或缺的交通運輸工具,港鐵每日乘客量大約535萬人次,佔全港整體42%,是最多人選用的公共交通工具。隨着中港融合,兩地人民與貨物流通量與日俱增,香港高鐵通車如箭在弦。但是,在歷史的巨輪下,香港部分泛民人士極力反對高鐵建設,多番阻撓高鐵撥款,在立法會內不斷拉布,拖延高鐵落成,直至最近成立「一地兩檢關注組」,務必將高鐵廢盡武功,變成「廢鐵」。

泛民猶如無知的清政府

這種情景就如百多年前的中國,無知的清政府第一次看見西洋鐵路,覺得是奇技淫巧,千方百計阻止鐵路的興建,加以排斥並拆除。但是,歷史告訴我們,一個國家或地區的發展有賴於完善的交通運輸,日本如是,中國也如是。如果泛民議員繼續堅持己見,不理廣大巿民的利益與意見,一意孤行反對落實「一地兩檢」的實施,香港人必定會發動大規模的「保路運動」,在要來的立法會補選之中,用選票推翻泛民的「封建皇朝」。
(原文刊登於《HKG報》7/8/2017)
https://www.hkgpao.com/articles/142606

2017年8月2日 星期三

教育評論:中學老師自製上課鐘聲

本人的女兒寶希今年升讀小一,為了讓孩子容易適應小一的新生活,我在暑期假間給她安排了一些遊戲,讓她熟習小一的學習環境。


遊戲一:自製上課鐘聲
在數年的幼稚園生活,老師無微不至的照顧小孩,按照個別需要而進行學習活動。所以,在幼稚園裡一般不設上課與下課鐘聲,藉以限定課堂的時間。但是,在小學階段,課程緊迫,課時不足,因此必須設定鐘聲來提示全校師生上課及下課的時間。孩子從幼稚園到小學,面對這麼大的轉變,可能適應不來。因此,家長可以在暑期間,在家中跟孩子預習上課與下課鐘聲。方法很簡單,利用手機錄低模擬課堂鐘聲,例如鋼琴聲、結他聲或人聲聲音為「mi, do, re, so. , so. re mi do」。在孩子一天的生活劃分不同時段,並在這些時段播放手機鐘聲,例如起床、早餐、午餐、洗澡、晚餐等等。這種做法能讓孩子建立按時作息的習慣,知道每逢聽到鐘聲便要停下進行中的事情,而轉到另一項事情之上。這種做法也能防止小孩無休止的玩樂,例如長時間看電視或玩手機,可謂一舉兩得。

遊戲二:執書包
在幼稚園學習生活之中,因為課程較少,活動較多,所以孩子課本較少而不需要執書包。但是,在小學階段,課程繁多,教科書一大堆小孩需要按每天上課時間表來執書包。這確實是一件艱的工作!如果孩沒有按時間表執好書包,上課時沒有教科書在手,一來會影響學習進度,二來有機會被老師懲罰,產生負面情緒。因此,家長必須在暑假期間,預先訓練孩子培養執書包的習慣。方法很簡單,首先把家中的圖書分類,例如文書和英文書等等,並放置在書櫃中不同位置,然後草擬一份模擬時間表,一星期五天(週六與週日放假),每天列出書本的名稱。最後,要求孩子按時間表,每天吃完晚飯後,執好翌日的書本,放落書包。這個遊戲訓練閱讀與動手操作能力,小孩需要按特定的指令(時間表)來完成任務(執書包),也能培養孩子收拾東西的習慣,不會把書本隨便亂丟,而會整齊的放回書櫃之中。

以上活動均以遊戲形式進行,家長可給予獎勵,每當孩子完成一項任務,便能獲得貼子一張,或給予讚賞和擁抱,藉以加強孩子投入遊戲的積極性。


(原文刊登於《經濟日報》3/8/2017)

教育評論: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位教師

作為一名前線教育工作者,每逢跟家長會面,通常會聽到以下的說話:「我個仔成日打機,我冇佢辦法。你係佢老師,請你幫我教吓佢。」老師確實有責任教導學生知識和處世道理,但教師也有自身的限制,例如師生比例欠佳、教務工作繁重等等。因此,教師聽到家長對子女的投訴之後,最多只能提供一些意見,但往往未能對正下藥,作出針對性的輔導。



然而,教師應該負起教導孩子的全部責任嗎?當然不是!常言道,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位教師。孩童是父母的一面鏡子,他們擁有那一種品性,也反映出父母擁有同類的性格。所以,當父母經常批評兒女經常打的時候,有沒有省察自己也時常機不離手?我們要求子女培養良好性格的時候,同時也自己必須先好好操練,例如早睡早起、均勻飲食等等。如果父母性格操練得好,子女才有機會擁有良好的性格。否則,父母只一味要求子女照指令做,自己卻一動也不動,最後子女失去榜樣,便無法培養成為擁有良好品格的人。

現時香港部分家長屬於「外判型家長」,意思是將照顧和教導孩子的工作外判給其他專業人士。例如,孩子的飲食由家庭傭工照顧,孩子的教育由學校負責,孩子的課餘時間由補習社或興趣班去打發。然而,現實社會的工作可以外判,但子女的教導卻不可以,因為父母是子女人生的第一個導師。世界各地許多調查均指出父母是孩子心目中的英雄,但這種結論開始有所改變,取而代之是一眾名人巨星,例如劉德華、容祖兒等等。父母如何重拾孩子心目中英雄的地位?關鍵在於父母有沒有投資在親子關係的建立之上,包括時間、金錢等等。最近香港舉行一年一度的書展,特首林鄭月娥也到場支持,並分享以往每年均帶兩名兒子到書展購書。除此之後,她也堅持每天放工回家,親自煮飯給家人,陪兩名兒子一同吃飯。另外,當兒子赴英留學,她便主動要求降級調職,移居英國,以便照顧兒子。因着她悉心的栽培,兩名兒子都成功考進世界著名學府劍橋大學。由此可見,孩子能否成材,關鍵在於父母對孩子的付出有多少?所以,由今天起,各位家長回家便放下手機與報紙,抽時間跟子女多有互動,重拾子女心目中「英雄」的地位。


時事評論:中國近代軍事力量的演變

201781日是中國共產黨建軍九十周年為了慶祝建軍,中港兩地電影公司合拍了一部電影《建軍大業》,並定於七月尾開始在全國上畫,而在香港也於八月初上映。電影講述1927年的「四一二反革命政變」導致國共第一次合作破裂,國民黨大肆追殺共產黨員,致使共產黨人決定獨立領導武裝鬥爭和創建革命隊伍,最終導致81日發起「南昌起義」,與99日的「秋收起義」,而中共軍隊也在這年正式成立。


回首百年歷史,由清朝到民初,中國不斷被列強入侵,引發一幕幕戰爭。1840年,英國向清政府發動鴉片戰爭,結果清政府戰敗,被迫簽訂《南京條約》,割讓香港予英國,開通廣州、福州、廈門、寧波、上海五處港口,並賠款2100萬元。1856年,英國與法國向清政府發動戰爭,結果清政府戰敗,被迫簽訂《北京條約》,火燒圓明園開放天津為商埠,割讓九龍半島給英國,賠款八百萬兩。1883法國向清政府發動中法戰爭,結果清政府戰敗,被迫簽訂《中法新約》,承認法國對越南的宗主權。1894日本向清政府發動甲午戰爭,結果清政府戰敗,被迫簽訂《馬關條約》,承認朝鮮為獨立國,割讓台灣、澎湖及其附屬島嶼予日本,又要向日本開放沙巿、重慶、蘇州和杭州多個港口城巿通商,以及賠款2.3億兩白銀。1900年,八國聯軍向清政府發動戰爭,結果清政府戰敗,被迫簽訂《辛丑條約》,承諾毀棄大沽口砲台,允許列強在北京、天津、山海關等地駐軍,並賠款白銀四億五千萬兩。1931年,日本向國民政府發動侵華戰爭,結果日本在美國投下兩枚原子彈之後,無條件投降。在這場戰爭之中,中國共有900萬人死於戰火,9500萬人成為難民,近6500億美元損失。總結中國多場戰爭失敗的原因,歸究於缺乏強大的軍事國防力量,不及列強船堅炮利,導致國土被割讓,國民死於戰火,並賠上國家財產。

抗日戰爭勝利之後,中國又面臨國共內戰,最終國民黨失利退守台灣,而共產黨勝利後,便在1949101日成立中國人民共和國,而中共軍隊也隨之易名為中國人民解放軍。在建國不久之後,中國便參與了1950年的韓戰,聯同北朝鮮軍隊,與以美國為首的聯軍會戰。直至1953年,交戰雙方停戰,以北緯38度作分界線,南北韓分隔而治。在這場戰爭之中,中國志願軍傷亡50萬餘人,但擊敗了當時二次大戰後的世界霸主美國,初次嘗到勝利的滋味。自此之後,中國在多場戰爭中未嘗敗仗,分別有1962年的中印邊境戰爭,1969年的中蘇邊界衝突,以及1979年的中越戰爭均以勝利作為完結。

2015年,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70周年大會在北京天安門廣場舉行,國家主席兼中央軍事委會員會主席習近平在城樓進行閱兵儀式,共有1.2萬軍人參與,來自五大兵系,分別為陸軍、海軍、空軍、火箭軍,以及戰略支援部隊。與此同時,習近平對過萬軍人進行重要指示,聚焦能打仗、打勝仗推進各項工作,鍛造召之即來、來之能戰、戰之必勝的精兵勁旅。就在此刻,中國已不再是百年之前的東亞病夫,而是一頭睡醒的獅子,能夠憑藉自身強大的國防力量,抵禦外來的武力入侵。然而,這不代表中國崛起之後,會重覆以往各個帝國侵略別人的歷史,因為中國在2015年閱兵的時候同時宣布大幅裁軍30萬,精簡國防架構,達到保家衛國的功能,卻不足以侵略別國。


2017年,香港特別行政區成立20周年,中國第一隊航空母艦戰鬥群駛進香港水域,包括航母遼寧號、驅逐艦銀川號、驅逐艦濟南號,以及護衛艦煙台號。遼寧號上面配備着多架國產最先進的殲-15戰機,大大強化了中國海上軍事力量,以悍衛中國在東海與南海的國土主權。當年中日甲午戰爭,清政府戰敗,致遠號與經遠號沉沒,被迫簽訂不平等的《馬關條約》。但是,中國現時的海軍力量相比清政府時期的北洋水師艦隊,有過之而無不及。雖然比不上美國的核動能航母戰鬥群,但比較東南亞周邊國家的海軍,已能夠應付得綽綽有餘。所以,中國要成為世界強國,不單止要發展經濟,也必須發展軍事,才不會重蹈覆轍,受列強欺凌。

(原文刊登在《HKG報》 1/8/2017)
https://www.hkgpao.com/articles/141043

時事評論:香港新聞從業員的權利與義務

香港是一個資訊高度流通的國際大都會,全球所有最新資訊都能夠第一時間在這裡獲得。高度流通的資訊有賴於香港是一個新聞自由的地方,受到《基本法》27條所保障。第27條列明「香港居民享有言論、新聞、出版的自由,結社、集會、遊行、示威的自由,組織和參加工會、罷工的權利和自由。」另外,世界人權宣言19也列明「人人有權享有主張和發表意見的自由。」然而,當我們享受新聞自由權利的時間,有沒有盡到應有的義務呢?

香港的新聞自由最能夠體現在對同一件事件,各個媒體有不同的演繹及報導手法,帶出不同的效果。例如,中國第一艘航空母艦遼寧號近日到訪本港,《蘋果日報》於79日的報導有以名題「師奶感動到想喊 誰記得政權兇殘?」而《文匯報》於626日的報導則以下名題「遼寧號首訪香港 港人深感中央厚愛」。由此可見,就算同一事件,不同媒體透過訊息締造,利用視覺圖片的剪裁、文字取材、用字、標題、空間對比、版面編排,來達到宣揚不同的價值觀。所以,媒體的內容是第二手的現實。讀者透過接收不同媒體的資訊,會得到不同內容,從而建立不同的價值觀。

正因如此,香港有不少媒體利用新聞自由,透過不實的報導來散播「逢中必反」的價值觀。例如,中國企業霸王集團靠賣洗髮水起家標榜含中草藥成份具防脫髮功能。但是《壹週刊》於2010年卻失實報導、惡意中傷,內容提及霸王旗下兩款洗髮水的二噁烷含量分別有10ppm27ppm,並引述專家指10ppm已達危險邊緣。有見及此生產商霸王集團便在同年控告《壹週刊》誹謗。案件纏繞六年,高等法院貧下判詞判霸王勝訴,《壹週刊》需賠償300萬元及繳付八成訟費。法官批評《壹週刊》報道不負責任,嚴重破壞霸王聲譽。

類似失實報導的例子屢見不鮮,但為甚麼香港政府對傳媒仍不加以限制,防範惡意中傷的報導。例如,政府設立有一個權力機構,為每一件事情做「正確」的決定,凡違反決定的人便被判為非法。如果這樣作便能杜絕失實的報導。但與此同時,香港的言論自由便會被扼殺,這也違反了《基本法》27條的規定。其實,限制言論自由是弊多於利的,反而真理會越辯越明。例如,17世紀意大利科學家伽利略利用天文望遠鏡,發現太陽黑子會橫貫太陽表面移動,從而看出太陽是以自己的軸心自轉的。但是,他的發現違反了當時羅馬天主教的教條。天主教認為上帝以地球為中心,創造宇宙萬物,所以太陽和星星都繞着地球轉動。於是,教庭在1616年頒布教令,禁止伽利略宣揚「日心說」,要求他支持「地心說」。由於伽利略沒有遵從教庭的禁令,最後被指為異端,甚至要面對酷刑,被軟禁在佛羅倫斯附近的阿切特里直至離世。然而,隨着科技的進步,人類觀測天體技術大大提升,證實伽利略的「日心說」是正確無誤的。於是,天主教也在1979年重新檢討這個判決,並在1992年承認教會迫害伽利略是錯誤的。由此可見,言論自由十分重要,因為這是探求真理、個人發展,以及民參與重要基石。如果缺少這種核心價值,社會發展便會停滯,人類文明也不能延續。


但是,言論自由也不能沒有制約。當涉及誹謗、保護私隱、國家安全,以及維護公眾安全的時候,言論自由便需要受到合理的制約。例如,《壹週刊》誹謗霸王集團罪成,需要賠款,補償集團的損失。另外,在「港獨」的議題上,傳媒不應以「言論自由」作為擋箭牌,任意失實報導,侵害國家主權利益。當傳媒違反了以上的合理制約,便需要承擔法律的制裁。另外,傳媒受到「新聞從業員專業操守守則」規限。公眾人士可根據守則向報業協會或記協作出投訴。當然,最理想的情況是新聞從業員能自律守規,以以求真、公平、客觀、全面來報導新聞,不會以偏蓋全和失實報導。
(原文刊登在《HKG報》 25/7/2017)
https://www.hkgpao.com/articles/1394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