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12月25日 星期日

時事評論:《教師專業操守指引》讓教師有規可依

 教育局於12月15日公布《教師專業操守指引》,以清晰說明教師應有的專業操守及行為規範,鼓勵教師自覺遵守,保障學生福祉,守護教育專業,維護國家安全和社會秩序。

教育局在制訂《指引》時,除審慎考慮香港教育體系的實際情況和現行法例,亦參考教師專業發展相關文件,以及不同國家或地區的教師專業標準,從而歸納出「專業信念」、「恪守法治」、「以身作則」、「廉潔公正」、「盡忠職守」、「關愛學生」、「尊重私隱」和「維護專業」共八項教師專業操守準則,並就各項準則列舉例子說明教師「應該」和「不應」做的行為。另外,《指引》又列舉了教師違反專業操守個案的例子,包括「虐待兒童」、「管有非法用途的工具」、「盜竊」、「未經批准擔任校外工作」、「洩露入學面試題目」、「在社交通訊平台言行不檢」、「採用偏頗失實教材」、「持續教授錯誤內容」、「處理學生秩序失當」、「向學生作出不道德行為」、不恰當地與學生單獨進行校外活動」。如果教師違反以上守則,有機會被教育局發出警告信、譴責信、根據《教育條例》取消其教師的註冊。另外,若教師在以上事件觸犯香港法例,則有機會依法被判罰款、監禁,以及留案底。

以往,任何人發現教師專業失德,可以向教育局或教育人員專業操守議會投訴。根據教育局於2022年月向立法會提交的文件顯示,局方過去年共接獲502宗有關教師涉嫌違反專業操守的個案,其中344宗與「反修例暴動」有關。截至2022年4月底,除了13宗未完成司法程序的個案之外,其餘投訴個案都已經完成處理。比較之下,教育人員專業操守議會只收到與失德教師有關的投訴僅6宗,但沒有任何一宗處以懲罰,原因在於該議會長期被教協把持,無所作為,未能得到社會各界的認同。有見及此,教育局於2022年5月結束教育人員專業操守議會,把教師專業操守的事項歸回教育局處理,並於2022年12月發布以上《指引》。

消極一面,教育局公布《指引》在於懲處違反教師專業操守的人員,為教育界除害,以免誤人子弟。相反,積極一面,教育局公布《指引》,以清晰明確的內文及例子,向教師闡述教師應有的專業操守,以免教師逾越紅線而不知。過往,教育人員專業操守議會沒有清晰的指引,說明哪些事情可能令教師觸犯專業操守。例如,2019年「反修例暴動」,某間中學助理校長在社交媒體facebook發布仇警言論,但礙於當時議會沒有清晰的指引,便不能對該人員作出任何處罰,讓該名人員仍然在學校任教,有機會向學生繼續散播仇恨言論,教壞學生。現在,教育局在《指引》中清晰列明以上事件觸犯教師操守,並寫明有機會遭到懲罰。由此可見,教師能夠按照《指引》內容,知道教師專業操守的紅線。 

其次,《指引》又要求辦學團體參考《指引》向屬校管治機構作出指示,而學校管治機構可參考《指引》,訂定員工行為管理措施和專業發展計劃,以及表揚優秀教師。並且,教育局會參考《指引》,檢視教師的註冊;亦會安排教師專業發展及培訓活動,以及表揚在德行及教學專業方面表現優秀的教師,建設德才兼備的教師團隊。所以,這份《指引》既有要求,也有支援。教師可按着《指引》的要求,參加辦學團體或教育局的教師專業培訓,例如認識《憲法》、《基本法》和《香港國安法》等等,積極裝備自己,成為一個德才兼備的好老師。

另一方面,民間教育機構也響應教育局的呼籲,積極籌辦表揚教師的活動。例如,香港教育工作者聯會於2022年9月舉辦了第一屆「十大最美教師選舉」,旨在表揚教師默默付出及奉獻的精神,發揮正能量,並倡導社會重視尊師重教的良好風氣。其中十位得獎教師來自中、小、幼、特學校,面對不同背景的學生,他們用盡不同的方法,付出額外的時間和心力,幫助學生克服成長所面對的困難,以生命影響生命。由此可見,撇除一小部分的違反教師專業操守的壞分子,香港仍然有許多好教師,悉心教導學生,讓學生成為建議香港的未來棟樑。

原文刊登於《天機網》24/12/2022
https://www.hkwisdom.net/blog/7cd286ed53d

2022年12月11日 星期日

時事評論:教育局指示學校悼念江澤民 培養學生國民身份認同


前國家主席江澤民於20221130日逝世,全國追悼大會於126日上午10時舉行,特區政府教育局指示所有中小學校(包括特殊學校)及幼稚園須在當天舉行下半旗誌哀,以及停辦所有慶祝活動,例如慶祝會、聯歡會等。至於當日舉行的非慶祝性質的活動,當中不應包括娛樂及表演部分。此外,學校應按本身的情況,安排師生於當天10時正起默哀3分鐘,與全國同胞一起參與悼念,並建議學校可安排師生一同收看追悼大會現場直播。

 


今次是香港教育局自回歸以來首次指示全港學校進行追悼儀式,除了哀悼國家領導之外,還起了國民教育的作用。第一,學生參與追悼儀式能培養國民身份認同。今是哀悼的對象是前國家主席,同學在參與追悼儀式之前,學校師長需要向同學介紹其生平事跡,最重要的是讓同學認清追悼對象是我們國家的前主席,有助建立對國家的觀念,增強歸屬感,培養國民身份認同。

 第二,透過下半旗儀式,讓同學認識中國內地的政治制度,加深對中國的了解。根據中國《國旗法》第14條規定:「下列人士逝世,下半旗誌哀:(一)中華人民共和國主席、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委員長、國務院總理、中央軍事委員會主席;(二)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全國委員會主席……」以往,本港學生對中國內地的政治制度一知半解,搞不清人大與政協的分別。但是,藉着下半旗儀式,教師向學生闡述內地政制,讓同學認識哪些人離世時需要下半旗致哀,增加了學生的認知。

 第三,學生參與追悼儀式能培養學生的愛國情感。行政長官李家超在2022年《施政報告》中指出:「青年是香港的未來,青年興,則香港興。政府重視教育和青年發展工作,我們要為孩子成長成才創造機會,培育青年成為愛國愛港、具備世界視野的新一代,為國家和香港發展作出貢獻。」身為教育工作者,我們要培養學生成為一個愛國愛港的良好青年。然而,愛是人與人的互動,因此人與人的愛比較容易建立,但若要一個人愛一處地方或國家,那便需要一些人物載體,才能容易讓人建立愛國愛港的價值觀。當我們回顧江澤民主席的生平事蹟,便會發現他的政治生涯與「一國兩制」事業結下不解之緣。在他主政之下,見證香港與澳門順利回歸祖國,落實「港人治港」、「澳人治澳」,以及「高度自治」。因此,當我們教導學生香港回歸歷史,一定會出現江澤民身處灣仔會展中心回政權移交典禮的照片,一定會觀看他的回歸講話視頻。所以,若學生認真學習香港回歸祖國的歷史,便會對江主席留下深刻的印象,而當他與世長辭的時候,也容易觸動學生的情感,把憐愛之心投射在江主席身上,從而建立愛國的價值觀。

 由此可見,教育局今次指示全港學校參與追悼前國家主席追悼儀式,能有效推動愛國教育,培養學生國民身份認同。

原文刊登於《天機網》12/12/2022
https://www.hkwisdom.net/blog/104523655c6

2022年12月5日 星期一

時事評論:中國衣著的文化自信

 2012年時任國家主席胡錦濤在中共十八大報告中提出「三個自信」的政治概念,包括「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2016年,國家主席習近平在「慶祝中共成立95周年大會」上,加入了「文化自信」,形成了「四個自信」。由此可見,國家領導人十分重視國民對自身文化的認同,要以中華文化而感到自豪。

中華文化源遠流長,在五千年的歷史中,中華文化曾經有光輝的歲月。以衣服文化為例,在唐朝盛世的時候,鄰近國家紛紛來朝,例如日本和朝鮮均派員到訪大唐首都長安,學習中華文化,包括漢字、漢語與漢服,因此現時日本的和服與韓國的韓均帶有中國古代漢服的色彩。

但是,因為清政府閉關鎖國,自我封閉而長期積弱,中國歷史出現了一段黑暗時期。從1840年的「鴉片戰爭」到1895年的「甲午戰爭」,中國被迫簽署多條「不平等條約」,包括割地、賠款,以及被迫開放口岸,出賣國家利益。在這段期間,中國被列強打到自信盡失,認為西洋文化是上等,中華文化次之。例如,在英國殖民的香港,華人被視為次等民族,地位低於英國人。英語被視為官方語文,而中文只是華人日常溝通的語言。西服被視為潮流服著,而長衫馬褂則被視為封建落後的產物。

民族自信不足的情況,直到上世紀初才扭轉過來。1919年的「五四運動」,中國人勇敢地開帝國主義說「不」,拒絕在巴黎和會上簽署《凡爾賽條約》。在艱辛的歷史進程中,中國人不斷探索自己的文化定位。經過了辛亥革命、軍閥割據、抗日戰爭、國共內戰,直到1949年新中國成立,中國人才走出歷史的陰霾,才能勇敢地說「中國人從此站起來」。

雖然中國人從半封建半殖民的情況下得到解放,但因為國家戰後百廢待興,國民一窮二白,民族自信也同樣欠奉。例如,七十年代的中國內地同胞會羨慕被英國人殖民統治的香港,喜歡聽歐西流行曲、品嘗紅茶,以及穿著西服。然而,隨着1978年中國內地推行「改革開放」,人民從「站起來」漸漸轉為「富起來」。在短短收十年間,中國由貧窮的落後國家發展成為全球第二大經濟國、全球最大外匯儲備國,以及全國最大貿易國。與此同時,中國的自信也隨之增強,認同自身的中華文化,例如崇尚儒家思想,推崇傳統倫理。

2022年中國內地《環球時報》一項調查發現,九成年輕人選擇「平視」與「俯視」西方國家,對西方文化沒什麼感覺,甚至沒什麼了不起。這說明了中國正漸漸「強起來」,不單是經濟或軍事的硬實力轉強,就連民族自信的軟實力也轉強了。例如,中國內地正風靡着「漢服潮」,許多年輕人穿着古代漢服到歷史名勝地標拍攝照片,並在網絡互相轉載。不但中國內地,就連香港也被這股潮流衝擊,例如夫子會每年都舉辦「國際華服節」,推崇中國衣服文化。由此可見,中國的文化自信正在復興,影響中華大地,甚至遍及全球,成為世界共同的瑰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