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12月31日 星期一

時事評論:香港土地供應情況是好是壞?

香港山多平地少,土地短缺問題一直困擾香港。再加上香港人口眾多,加劇社會對房屋的需求。香港土地問題一直受到爭議,而土地問題可歸為土地供應不足問題。筆者將就香港土地供應情況以短中期供應及長遠供應分析土地供應情況是否良好。
短中期土地供應情況
在短中期土地供應方面,2013年《施政報告》提出要改劃的42幅用地外,在2014年《施政報告》中,政府亦表示已物色到另外150多幅具房屋發展潛力的用地,若能及時修訂有關法定圖則,政府的目標是於2014至15年度至2018至19年度的五年內提供當中大部分用地,以供興建逾21萬個單位,當中逾七成為公營房屋。截至去年年底,46幅用地已完成法定改劃程序作房屋發展,估計可提供共約41,000個住宅單位,其中約20,600個為公營房屋單位,約20,400個為私人住宅單位。另17幅用地亦已開展法定改劃程序,估計完成後可提供共約33,400個住宅單位,當中約21,900個為公營房屋單位,約11,500個為私人住宅單位。政府產業署去年12月招標出售旺角工業貿易署大樓內的政府物業,可提供約26,400平方米總樓面面積。此外,政府亦正從不同途徑增加商業空間供應,例子包括將核心商業區內合適的政府用地,例如美利道公眾停車場、金鐘廊和加路連山道政府用地,改作商業用途,繼續推展「起動九龍東」計劃,以及增加啟德發展區的發展密度等。
長遠土地供應情況
在長遠土地供應方面,政府現在全速推展各項新發展區和新市鎮擴展計劃。估計古洞北和粉嶺北新發展區、東涌新市鎮擴展、洪水橋新發展區,以及元朗南發展共可提供197,000個單位,並可在2023年起陸續入伙。在推展新界的新發展區時,我們亦需要處理現時用作低增值經濟活動,但對香港經濟和區內就業仍然重要的棕地,例如洪水橋新發展區會涉及約190公頃的棕地,而元朗南則涉及另外100公頃。政府重新規劃將軍澳第137區這最後一幅大型,並有潛力作大規模發展的現有市區用地及研究在容納海水化淡廠,並考慮相關因素包括潛在環境影響及交通基建容量等後,如何善用餘下80多公頃的已平整土地作住宅、商業及其他發展的可能性。有關研究最快可於今年年或明年年初展開。
香港土地分配情況屬好
從供應層面可見,政府在面對短中期的土地短缺,除了有潛力帶來額外增長的土地供應項外政府曾檢視現正持續推行的措施,貫徹推行對短中期供應有關鍵作用的措施,盡量縮窄了短中期的供求差距。筆者將就土地政策三個措施分析土地分配的情況。
措施一:土地用途檢討
土地用途檢討是一個持續的過程,旨在於規劃條件許可的情況下,在現有土地及沒有發展計劃或已無需作原來預留用途的用地中,並更改有關土地用途。政府經過過去數年持續進行的土地用途檢討,已物色到分布全港18區逾210幅合共約500公頃的用地,可供興建逾31萬個房屋單位。政府所物色的210多幅用地包括現時作短期租約的政府土地,又或在「政府、機構或社區」、「綠化地帶」、 「農業」、「休憩用地」及「工業」地帶內具房屋發展潛力的土地。由此可見,土地分配屬好。
措施二:善用空置校舍
截至2017年5月,規劃署已按中央調配機制進行三輪檢討,並確認了183幅空置校舍用地的長遠用途。當中七成以上的用地面積少於3,000平方米,亦坐落於較偏遠的鄉郊位置,缺乏交通和基建配套設施。由此可見,這當然對香港的居民及環保團體有所不同的幫助,妥善地使用空置校舍用地除了能減少資源浪費,作為保育、鄉郊用途,同時,在不破壞環境底下,亦能增加房屋供應量,使人安居樂業,天人合一。因此,就香港的居民及環保團體而言,土地分配屬好。
措施三:善用工廈
自2001年起,已有約260公頃的工業用地按《全港工業用地分區研究》的建議,劃為其他不同用途,政府正考慮重啟工廈活化計劃,建議循不同方面研究利便工業大廈轉型並釋放土地資源,包括建議消防處以消防安全分析,向業界提供安全但比較容易實行的活化改裝意見。由此可見,這固然對香港的工業及環保團體有切合實際的幫助,上述改劃及活化工作的成果,即使未必一定能夠帶來大幅度的土地供應淨增長,但有助提升整體土地運用的效率,以及更好地運用現有土地資源,以配合現時經濟發展和社區需要。因此,就香港的工業及環保團體而言,土地分配屬好。
總括而言,香港政府土地供應屬良好。最後,展望政府能善用土地建設香港。
原文刊登於《橙新聞》26/12/2018

時事評論:粵港澳大灣區給香港的新機遇

中國國務院總理李克強於2017年的全國人大政府工作報告提出,為了推動港澳與內地的合作,決定研究制定粵港澳大灣區的城市群發展計劃,以發揮港澳獨特的優勢,及提升國家經濟發展和對外開放的地位與功能。粵港澳合作、大灣區城市群的提出,可說是包括港澳在內的珠三角城市融合發展的升級版, 從過去三十多年前店後廠的經貿格局,升級成為了先進製造業,和現代服務業融合最重要的示範區;從區域經濟合作,上升到全方位對外開放的國家策略,這為粵港澳城市群未來的發展帶來了新機遇,也賦予了新使命。大灣區最大的特點是一國兩制,用具體去表現出一國之下的多元性;而制度中的多樣性和發展的互補性,亦可以構成大灣區發展的優勢與潛力。其實建立大灣區的最大意義是深化一國兩制的實踐,同時表現出對外支持配合一帶一路的建設,而對內就是推動泛珠三角區域的合作。大灣區的目標就是新經濟區域、增強科技創新、擴大國際合作及建設內地與港澳全面合作示範區等。
增加就業機會
因本港的金融產業方面的優勢和經驗,可支援相關的離岸人民幣結算、融資等需要,本港可就此計劃增加金融的就業機會,亦能增加本港的業務。加上,本港亦隨着深港通、滬港通等投資,令市場上能提供人民幣的產品在數目和種類方面增加,是理想的平台。除了金融方面,本港的旅遊業亦能在大灣區發展更發揮功效。本港可提供旅遊業的服務讓大灣區的旅客增加,本港亦能因此進一步推動一程多站。加上,本港的外在環境,如租價高、資金有限等都難以令創業者在港發展,而大灣區可以給予他們機會去發展,從而發展成創新科技等。

市場發展的機遇

粵省的地區加上兩個特別行政區的人口逾6000萬,GDP(本地生產總值)超過8萬億人民幣,在市場上有龐大的發展空間,以資訊科技、服務、金融為主,可擴大至科技的研發中心、以至發展成全球科技市場的主要中心;而服務則可以由內地的業務擴展至世界的業務,以達至吸引外資企業和旅客紛紛進入大灣區,增加旅客來大灣區消費、住宿等帶動旅遊業發展。而且,有公司預測於2025年的整體銀行的盈利高達1.44萬億元,遠超於東京、紐約等其他大灣區。未來亦可以從大灣區內加入生活等重要完素,這不但能成為重要的商業中心,還能成為旅遊的好去處。從人才、科技等條件,內地以及兩個特別行政區都能滿足成立大灣區的條件。

創新科技的機遇

香港是一個重視金融多於科技發展的地方,而深圳則是一個重視科技的創科之都。有很多跨國科技和互聯網巨企的總部都設於深圳,例如騰訊、華為、中興等。那裏已成為全國有意投身科技專業人才趨之若鶩的地方。現在深圳已發展出高增值的供應鏈來支援高科技產業,科技產業成為了深圳經濟的火車頭。創新科技產業正徹底地改變人們的生活,同時成為現代經濟發展的新引擎。深圳的科技首屈一指,如果加上香港的市場推廣,自然能夠令香港的科技技術大大提升。

創意產業的機遇

現時,香港產業單一化,只重視金融地產,而忽略了創意產業。例如在電子競技方面,有小部份香港人非常重視這個產業,但香港政府並不重視這個產業的發展,與此同時亦沒有為電子競技提供資助。香港人可以利用大灣區這個項目到深圳發展,為自己帶來更多創新的機會。粵港澳大灣區擁有非常龐大的市場,可以為香港的創業者提供更多的機遇。電腦動畫、網絡遊戲、廣告設計及多媒體創作等創意產業,均應用數碼科技和網絡科技,故此科技是數碼創意產業發展的核心動力。當香港的科技技術提升時,創意產業亦能隨即在本港有更多發展的機會。

香港需把握機遇

總括而言,雖然香港在金融貿易方面發展得聲聲有色,更被稱為亞洲四小龍,可是香港卻一直缺乏科技方面等的發展,加上香港土地不足的問題嚴重,要繼續發展下去必定要解決此難關,雖則是剛剛落成不久的發展項目,但經過參考一帶一路等經濟區的發展方案,已經有一個很完善的發展方案,亦為粵港澳一帶的城市帶來機遇,例如經濟方面會使增加就業率,人均生產總值等;而在創新科技方面就是通過三地的互補不足(例如:市場推廣)來使其技術提升。與此同時,大灣區始終是一個剛落成的發展方案,所以在各方面通力合作才可以盡善其美使其能融洽地參與發展,為三地帶來更多的機遇,在軟硬實力的增長下,港澳及內地必定能增加國際競爭力,對日後的發展會有更大的幫助。最後展望香港能透過是次難得的機會帶動繁榮。
原文刊登於《HKG報》23/12/2018

2018年12月22日 星期六

時事評論:蘋果退出中國 華為取而代之

12月10日,中國福州中級人民法院初步裁定,蘋果(Apple)旗下包含iPhone X、iPhone 8系列、iPhone 7系列,以及iPhone 6S系列在內7款iPhone機型侵害高通(Qualcomm)持有技術專利,同時高通更獲法院頒布禁令將蘋果這些涉及侵權產品臨時禁售,而蘋果對此則表示會提出上訴。
一波未完,一波又起,高通(Qualcomm)於12月14日再次對蘋果(Apple)發起新一輪攻勢,要求中國法院禁止蘋果銷售蘋果最新款的iPhone XS和XR。高通在12月10日贏得對舊款蘋果銷售禁令之後,再次將矛頭對準了蘋果的新機型。這也預示着高通想通過步步緊逼的方式打壓蘋果在中國的巿場。在這種殺招迭出的情況下,蘋果卻好似已經找到應對的策略,想好了如何接招。

蘋果食回頭草見敗迹

根據《華爾街日報》報道,蘋果公司在12月13日宣布,將斥資10億美元在美國德薩斯州(Texas)的首府奧斯汀(Austin)新建一個園區。這是一個集合工程、研發、營運、金融、銷售等部門糅合在一起的全新園區。根悉,該園區佔地約807畝,可容納1.5萬名員工。不僅如此,蘋果還透露了其未來3年的規劃。他們將向美國西岸之外的地方進行巿場擴張,包括聖地牙哥、西雅圖和卡爾弗城新設辦公室,並在紐約、波士頓等地增加人員招聘。同時,蘋果還高調讚揚自己對美國就業巿場做出的貢獻,例如在2018年中,蘋果公司為美國增加了6,000餘個就業崗位,並有望在2023年在全美國創造20,000個工作崗位。
蘋果在美國大展拳腳,在中國巿場也沒閒着,計劃將產能從中國轉移至越南。根據路透社12月14日報道,蘋果最大的組裝代加工工廠富士康正計劃將生產線轉移至越南,給出的原因是當地有相比中國更低的生產成本。換作以前,這種企業節約成本的做法當然不會讓人詬病,但是蘋果轉移生產線,以及在美國東部進行大規模的投資和招聘,皆是在高通起訴事件之後。這其中就有點意思了!現在,高通和蘋果正打得激烈,而蘋果此際的舉動從側面證明了在中國巿場未來前景不明朗。若蘋果再不選擇轉移重心,便會有機會在中國巿場一敗塗地。換言之,蘋果在中國敗迹已顯。
蘋果以上舉措並不僅僅只是和高通之間的「專利權」爭奪戰,還有蘋果在中國巿場的口碑已經每況愈下。一方面,蘋果產品再無創新,以及因電池老化而限制效能等風波,以致遭到用家離棄。另一方面,因為美國最近對中國針對舉止,已經導致了蘋果成為這場風波中的「箭靶」。有很多網民都選擇抵制購買蘋果手機來聲援華為,例如香港立法會議員葉劉淑儀高調拍片購買華為手機;更有一些內地公司表示,如果員工購買蘋果手機會被罰款,但如果員工購買華為手機,公司將會按照一定比例給予費用支持。

失靈魂人物欠創新力

在全民抵制的今天,加上蘋果大部分機型都面臨着禁售的危機。蘋果行政總裁庫克(Timothy Cook)發現事情已經無法挽回,隨後便回去跪求美國,開展美國的新發展計劃。要知道庫克以前不是這樣的,例如他早年曾表示中國人才是「技能超群」,對蘋果有着巨大吸引力,甚至質疑美國能不能造出蘋果手機。其實,庫克以前拍中華的馬屁都是因為看上了中國人的錢,但現時蘋果在中國巿場混不下去了,然是庫克便立即改口,表示蘋果很多組件都在美國生產,而中國只是參與了組裝,所以iPhone與iPad是地道的美國產品。
除此之外,面對中國法院通過的「禁售令」,庫克威脅中國,表示蘋果於2017年在中國銷量遠到了5,000萬個產品,如果中國決意執行禁售令,那麼中國將遭受數十萬美元的稅收損失。然而,在2017年,中國海關稅收淨收入達到18,967億美元,那會在乎蘋果區區數十萬美元稅收?總而言之,高通對蘋果的訴訟已經很大影響,再加上美國抗拒華為5G的態度,以及這種iPhone不是中國製造而是美國製造的說法,以致蘋果在中國的敗局幾乎可以預見。而且,蘋果退出中國之後的巿場空缺,將會被先進的華為所取代。
蘋果現在已沒有喬布斯(Steve Jobs),失去了靈魂人物,已經沒有創新的能力,剩下的只是烏合之眾。雖然蘋果現任行政總裁庫克也是有能之輩,他搞企業的行業管理確是一把好手,但時代已經不一樣了,他也不能帶領蘋果維持手機龍頭的地位。在過往的時代,企業競爭只是同行業之間的比拼,但當今時代,企業家最關鍵的職能是掌控方向,以及推動關鍵創新。庫克本應是推陳出新的領導人,但他現在只能像一個中規中矩的老闆,把蘋果管得零零碎碎、繁文縟節,例如蘋果手機的螢幕弄得愈來愈大、顏色愈來愈多,卻沒有任何創新功能。

華為拒投機 致力研發

相反,華為行政總裁任正非卻做到創新關鍵決策的領導人。例如,深圳巿政府在數年前給華為一塊地,位於南山區,面積很大,價值很高,但任正非卻主動把地退回去。這便深圳巿政府感到吃驚,因為從來只有企業家要地,從來沒人退地的。對此,任正非表示,如果華為靠政府給地,然後搞房地產開發賺取暴利,那以後誰還願意認認真真做事?全部都去投機炒賣了!所以,華為不能因為短期的利益而喪失長期戰略。還有,華為十多年前開始研發芯片,每年都投入很多錢,但是華為的芯片從來沒有派上用場。很多人對此不解,任正非便指出,中國靠自己研制了原子彈,卻從來沒有用過原子彈,但誰能說原子彈沒有用處?事實上,原子彈太有用了!因為可以牽制美蘇等國,使它們不敢對中國動用核武器。同樣道理,華為研發芯片也是這樣!雖然很長一段時間用不上,但是可以牽制美國不敢停止向華為供應芯片,換取時間來研發自己的高端技術,這就是制約與平衡。從以上兩個故事之中,可以知道任正非是一個有智慧的企業家,目光深遠。
現今,中國製造業告別粗放式發展,向附加值更高的產業鏈高端攀升的時候,中國企業進入了步步為營的發展階段。對中國企業來說,戰略思考和把握能力顯得愈來愈重要。例如,華為因着任正非在戰略掌控得宜,便把蘋果打退回到美國,奪取中國龐大巿場。所以,美國企業退出中國巿場之際,就是中國企業雄霸天下的時候。
原文刊登於《HKG報》21/12/2018

2018年12月18日 星期二

時事評論:外賣用膳齊「走塑」

為鼓勵巿民減少使用塑膠餐具,香港政府於11月連同本港3大連鎖快餐店大家樂、大快活及美心破天荒合作,舉辦「走塑」環保獎勵運動。食客在3大連鎖快餐店,購買外賣餐,不取塑膠餐具,即可換印花,光顧同一快餐店品牌儲夠6個印花,便可換一套可重用餐具,或一杯熱飲。政府希望透過獎勵誘因去鼓勵減少使用塑膠餐具,從而達到環保效果。
現時本港3大連鎖快餐店每月外賣生意,估計用上500萬套塑膠餐具。另外,根據綠色和平的數字,全球每年平均共賣出4,800億支膠樽裝飲品,並使用約5,000億個膠袋。由此可見,全球塑膠氾濫問題非常嚴重。這些塑膠物品往往經過一次使用之後便成為塑膠垃圾,隨着河溪漂流最終流入大海。目前,全球每年有多達1,270萬噸塑膠流入海洋,這些塑膠受海流、風浪等衝擊,難以自然降解,而是會分解成比沙粒更細的「微塑膠」。這些微塑膠不易清理,有機會被海洋生物誤以為食物而食進體內,影響健康甚至死亡。
 海洋被塑膠污染,人類也不能獨善其身,因為人類位於食物鏈的頂層,在進食海產的時候,同時間吃下大量微塑膠。英國普利芧斯大學(Plymouth University)發現,當地每捕獲三條魚,就有一條的體內含有微塑膠。由此推算,不少人可能因而吃下1,500至11,000粒微塑膠。
 奧地利環保署最近與維也納醫科大學(Medical University of Vienna)合作,向來自日本、波蘭、芬蘭、意大利、荷蘭、俄羅斯、英國、奧地利等8名受訪者採集糞便樣本,結果發現全部糞便樣本含有微膠粒。微膠粒可進入人體血管和淋巴系統,危害人體健康。除此之外,專家擔心塑膠微粒破壞人體免疫系統和內分泌系統,引發炎症,甚至影響生殖能力。
 為了減了濫用塑膠產品,世界各國都各自研發塑膠替代品。例如,韓國有生產商研發出大米飲管,質地硬淨可以直接食用,外表與一般塑膠飲管無異。另外,又有台灣年輕人最近成功利用业蔗渣研發環保飲管,能於泥土自然分解,十分環保。除此之後,印度發明家用小米、米飯和麵粉等天然食材做成各種湯匙、筷子、讓人用餐完後,可以把餐具一同吃下肚。這些「可食用餐具」可以保存三年,而且不含防腐劑。若不想食用,放在泥土裡約4至5天便會自行分解,十分環保。
 保護地球,人人有責。我們除了使用塑膠代替品之外,更重要的是減少使用塑膠產品,做到源頭減廢。這不但能夠保護美好的生態環境,也能減少人類因攝取過量微塑膠而發起各種疾病的風險。
原文刊登於《新城教育+》19/12/2018

2018年12月16日 星期日

媒體報導:要與你趣遊科學 改歌觸摸你心窩

二次創作流行曲科普 「科創李林」:教書不應死板
近年創意科普盛行,香港中學界的代表人物物理老師林伯強(亞伯林)及化學老師李偉瀚(Chemsir)積極「踩過界」,將多首流行曲二次創作,配上講解重力、化學元素反應的歌詞化成科學教育歌,反應熱烈。他們又自製MV組成「科創李林」組合,搖身一變成為網絡紅人。二人堅持以有趣方式教科學,源於深感當年學生時代老師教書死板,十分「難頂」,希望藉歌曲讓科學詞彙及概念潛移默化,助學生「洗腦」打好知識根基。
當譚詠麟在深秋高歌「愛是可發不可收,你是可愛到永遠」,於兩位老師腦海中,卻出現了牛頓第三定律「作用反作用力量,永是相反對對碰」;當許冠傑、張國榮以歌聲訴說「冥冥中都早注定你富或貧,是錯永不對,真永是真」道理,「科創李林」重視的,則是「氧化鋅於水裡面會往下沉,遇碳有反應,可變做鋅」的化學反應畫面。
Chemsir與亞伯林教學經驗分別超過20年及18年,二人負責科目雖不同,但卻擁有相同的理念-教書不應死板。所以他們結合多媒體元素,以影片及網絡支援教學,又積極二次創作,透過音樂旋律將科學詞彙及概念在不經不覺間「植入」學生腦袋中,提升學生學習動機。
如此多「花臣」,只為改變新一代學習科學的狀況。Chemsir憶述,相比現今世代,自己中學時期較少外界引誘,故同學求學心較重,然而當時不少老師只會「經常照書讀」,學生上課只是從黑板抄筆記不求甚解,遇到不懂課題亦只有自己「頂硬上」。
亞伯林亦指,當年面對依書直說的老師自己讀得很辛苦,尤其對化學科需要背誦公式及化學名稱更感「難頂」,只好自行改用諧音幫助記憶,並笑指,「若當時有老師又拍片又唱歌,我成績必定突飛猛進。」
多首作品成為學界茶餘飯後討論熱話,兩位老師鏡頭前後均十分合拍,但其實他們相識時日甚短,只因對科普及音樂的熱誠連繫起來。
亞伯林說,自己是2014年首次將改編及主唱《激光中 物理篇》錄音放上網,獲得不錯迴響,隨後他希望將科學教育歌的範圍擴至化學,遂嘗試找「同路人」一起創作,其時留意到Chemsir熱衷於社交媒體分享教學資訊及短片,「閒時亦會唱兩嘴」不介意上鏡,相信他是適當人選。
剪輯合拍趣味MV娛人娛己
在2016年亞伯林付諸行動,將元素周期表的化學元素加入寫成《鋼之鍊金術師 化學篇》,並冒昧將初稿傳給Chemsir請教,看當中的化學資料是否準確,他笑指,「名義上是找Chemsir修改歌詞,但實際上是拋磚引玉,有意邀請他一起創作」,不過當下Chemsir因事忙未有答應。
及後《鋼》出街反應熱烈,更有多個媒體邀訪,很多人希望二人繼續一起創作,他們遂決定一試,怎料到竟一拍即合,組成「科創李林」,又一起剪輯合拍趣味搞鬼MV,娛人娛己之餘亦能提升教學影響力。
二人又透露,曾嘗試將部分科學教育歌的內容融入測考驗證教學成效,出乎意料有不錯結果。Chemsir指,曾將出現過在《H2O化學篇》影片的水分子電子圖作為考題,發現絕大部分學生都懂得答案,同卷一些較淺的考題反而不懂;亞伯林亦曾將《激光中 物理篇》歌詞相關內容作考題,大部分學生於該小題拿滿分,說明音樂的MV對鞏固學生所學有一定作用。
原文刊登於《文匯報》17/12/2018

2018年12月5日 星期三

時事評論:基因改造產生超級人類

已故英國天文物理學家霍金(Stephen Hawking)的遺作《Brief Answers to the Big Questions》於本年10月出版,內容記述霍金對未來世界的3大預言,其中包括有錢人將自主改造基因進化成為超級人類,而未能進化的窮人將被趕絕。
 
根據霍的預言,超級人類不論智力、壽命和疾病抵抗力都比現有人類強,更有力量、更聰明、更健康、更長壽等等。由於基因改造成本十分高昂,結果就是有錢人才有能力改造遺傳基因,把子女的基因改造成為超級人類。相反,窮人由於無法負擔基因改造的成本,難以在社會上流,更難擺脫貧窮,這會擴大貧富差距的社會問題,甚至兩個族群發生鬥爭,超級人類最終趕絕沒有經過基因改造的人類。
 誰也想不到,霍金的預言在他離世不足一年便已成為事實!本年11月,深圳南方科技大學生物系副教授賀建奎在香港大學舉行的第二屆人類基因組編輯國際峰會上,公布了全球首個基因編輯嬰兒誕生的細節。賀建奎悄悄地對人類基因進行了「編輯改造」,並將它植入了至少31個人類受精卵。目前至少有2名「基因編輯嬰兒」降臨人世,這2名嬰兒擁有先天免疫愛滋病的能力,事件震驚全球科學家。
 在大部分科學家的眼中,基因改造威脅全人類,這種技術仿似陷入失控狀態。例如,賀建奎的基因改造研究由實驗室到醫院、由生物製齊到人類胚胎,直到2名「基因編輯嬰兒」降臨人世,全球各國包括中國政府的監管系統,以及媒體和公眾都一無所知。這表示今天有人能夠悄悄地把預防愛滋病毒的人類基因進行編輯,明天就可能有人將天花、霍亂、非典病毒,甚至某種致病基因進行基因編輯,然後悄悄地放在任何人的身上。
 對於賀建奎的研究,廣東省衛生健康委員會已針對此事展開調查,並將及時公佈結果。此外,46名律師隨即聯名發佈律師聲明,表示深感震驚與不安,認為賀建奎涉嫌違法進行人體胚胎活動,建議公安機關立即對其立案偵查,並採取強制措施。另一方面,司法機關亦聯合衛生行政部門對雙胞胎女嬰採取隔離保護措施,並對她們健康狀況進行分析評估,另外要找專人保護她們,以防止有人殺人滅口,企圖消滅罪證。此外,他們建議成立聯合調查組,全面調查此基因改造嬰兒事件的各方責任人,依法追究其行政責任和刑事責任。
 基因改造技術引起極大的德道爭議,有人贊成,但也有人反對。哈佛大學遺傳學教授丘奇(George Chruch)表示,因為不斷增加的公共衛生威脅,所以運用基因編輯讓嬰兒對愛滋病進行色疫是應當的。但是,深圳巿衛生計生委醫學倫理專家委員會表示,該項試驗進行前並未向該部門備案,正開會研究此事有否違反倫理道德。由此可見,基因改造技術不但威脅人類的生存,並嚴重觸碰人類的道德底線。
原文刊登在《新城教育+》5/12/2018

2018年12月3日 星期一

時事評論:美國多番欺壓 迫使歐洲建軍

二戰結束後,整個歐洲就完全成了美國的後花園。如今,美歐這種看似牢不可破的聯盟卻有機會瓦解,這可能導致全球未來局勢急劇轉變。早前,法國召集9個歐盟國家,在歐洲組建自己新的聯軍,這表明歐洲再不甘美國被美國驅使了。對此,特朗普和馬克龍的吵架非常精彩。美國想繼續在歐洲駐軍,但不想出軍費。但是,法國表示美國這種想法是在做夢。由此可見,美國與法國鬧意見了。
首先,美國作為世界警察,海外駐軍基本上是美國與其他國家的合作底線。貿易往來可以有許多變化,一旦在駐軍上有了分歧,那就會使勢局變改。最典型的例子就是二戰後的日本,美國在日本進行駐軍之後,然後才開始各項合作生產發展。但是,駐軍不能免費的,所以美國不久之後便開始找各種藉口向日本要錢了,例如安保費用和武器技術租借費等等。另外,美國的軍火商還試圖要跟日本合作重啟F-35戰機生產線。誰都看得出美國就是要日本的錢!對此,日本也看出端倪。但特朗普表示,美軍一旦撤出日本,那麼日本的國防安全就不關美國的事了。美國出此一招,日本也不敢有太大反應,只好老老實實的給錢。

美國將失在歐勢力

這一切,被全世界看在眼內。因此,馬克龍跟特朗普吵架,就是要把最底線的美國駐軍的話語權,拉回到自己這一邊。作為歐洲的核心國之一,法國要跟美國對着幹了,這就相當於美國快要丟失歐洲的勢力。另外,法國還是聯合國5個安理會常任理事國之一,如果歐洲組建成自己的軍隊,美國在歐洲的軍事影響力就會下降。甚至有人懷疑,法國此舉是要努力將歐洲脫離美國的軍事影響。對此,法國總統馬克龍就直接表示:「我們組建聯軍,就是要跟美國對着幹!一直以來,中美俄在世界三足鼎立,而歐洲和美國是同一隊的。現在歐洲脫離美國而自己幹了,全球變成了中美俄歐四股勢力。」這對於全球整體未來的發展,無論是軍事還是經濟都會產生巨大的影響和翻天覆地的變化。
其次,法國跟美國反面不可單單在駐軍的問題之上,另外一個關鍵因素就是中美貿易戰。自從特朗普上台以後,他就沒有停過在世界搗亂,其中最大的就是挑起中美貿易戰,這也是歐洲跟美國崩離的重要因素之一。一直以來,法國和歐洲把美國當成大哥,但美國卻把法國和歐洲當做狗。特朗普根本沒有考慮歐洲各國的心情,拖累歐洲跟中國打貿易戰。對此,法國拒絕了美國的要求,因為法國知道中國不好惹,例如法國之前給台灣出售武器,結果連自己在廣州的領事館都被關了,所以法國不想得罪中國。法國經濟部長勒梅爾宣稱:「與中國打貿易戰是愚蠢的行為,我們拒絕參加,反而希望能與北京有建設性的合作發展。而且,在這個多邊主義更有利的時代,中國的力量是我們更好的選擇。」

法國轉投中國懷抱

法國不但拒絕了美國,還和中國站在一起,這令美國大為吃驚和忿怒。然而,美國並沒有反思自己的所作所為,而是變相的壓榨盟友,竟然制裁法國和歐洲。法國和歐洲面對制裁,似乎沒有太大的反應,只對美國作出警告,表示法國不會改變跟中國合作的主意,而美國卻是玩火自焚。就在早前,中法合作的航天衛星在中國成功發射升空。美國看到如此境況,竟然還希望歐洲能乖乖聽從美國的話,更要在歐洲獲取「美國優先」的利益,這簡直是痴人說夢!
再者,美國的食相實在太難看。美國除了連盟友都作出制裁,美國還作出一系列的「退群」行動。美國先是退出跨太平洋伙伴關系協定(Trans-Pacific Partnership),又退出《巴黎協定》。美國在這項全人類應對氣候變化的長久發展協定上,加大美國的能源開採,絲毫不顧及環境破壞問題,還牽涉到歐洲和日本的工廠。然而,最令歐洲恐慌的是美國退出《伊核協議》,結果就是美國再與伊朗達成友好條約,而是有權利隨時對伊朗開戰。這跟歐洲有很大的關係,因為中東局勢複雜,很多難民逃離家鄉的時候,首先選擇容易到達的歐洲。當歐洲的難太多的時候,就帶來一系列社會問題。歐洲人口並不算,難民的數量足以對當前歐洲的日常環境造成非常大的考驗。難民的吃住和日常需求,以及安頓費用,都是一筆極大的支出。這會影響到歐洲許多國家的財政,例如德國被美國引起的難民問題害得最慘。所以,最希望中東安定的就是歐洲,因為中東和平,對歐洲的發展有利。當美國退出《伊核協議》之後,歐洲便發難了。然而,美國卻變本加厲,退出《中導條約》,並且發展遠程高超音速武器,還把腩艦開到伊朗的霍爾木茲海峽。如果美國介入中東戰爭,後果是非常嚴重的。所以,無論這場仗能否打成,中東的難民都紛紛逃離家園,又增加了收容難民的負擔。

行單邊主義食惡果

歐洲在美國的決策中屢次不受重視,徹底看清楚美國的醜惡真面目,開始自立門戶,盡可能擺脫對美國的依賴。例如,被難民問題害慘了的德國,率先和法國一起跟美國翻臉,甚至對美國一筆軍火大交易說不,拒絕購買F-35戰機,並表示自己研制第五代戰機,或者跟其他國家合作,就是不跟美國合作,因為不希望在軍事上被美國牽着鼻子走。德國此舉之後,法國便緊接着帶領歐洲組建自己的聯軍,毅然站在美國的對立面。
另外,奉行單邊主義的美國,終於自食惡果。美國接二連三的行為已經讓歐洲從忿怒變成心灰意冷,再徹底的反面。年紀輕輕的馬克龍總統在這個時候作出果敢的決定,堪稱可能讓全球發生翻天覆地的格局變化。特朗普面對歐洲建軍,也就能在推特上氣急敗壞的吐口大罵。

英脫歐的局勢影響

1125日,美聯社報導:「在布魯塞爾的歐盟峰會上,歐洲各國領導人僅用了很短的時間就批准了一項關於英國脫歐的協議。這項協議保護了受到英國脫歐影響的英國及歐盟公民的權利。同時,歐洲各國領導人還另外簽署文件,指明2019年英國脫歐之後,歐盟和英國針對未來雙方關係所擬定的目標。《脫歐協議》的敲定意味着英國脫歐的計劃又邁進一步,而且歐盟沒有耗費更多的時間來斟酌協議內容,歐洲各國領導人只用了半個小時,便批准《脫歐協議》和有關未來歐盟與英國關係的政治宣言。」對於英國退出歐盟的選擇,歐盟方面沒有感到開心,反而是一齣「悲劇」。然而,英相首相文翠珊卻認為《脫歐協議》將是英國新篇章的開始。

英再難當美代理人

對於曾經身為全球性大國的英國而言,屈居於歐盟之下,似乎不是很有面子的事情。作為一個和歐洲大陸保持着距離的島國,英國其實更喜歡追隨美國的腳步,因為美國的實力空前強大,而且美國掌控着歐洲的命運。英國希望通過追隨美國,重新獲得大國的地位。英國執意脫歐,確實讓歐盟感到悲傷,不過對於整個歐洲大陸而言,英國的脫離其實也意味着這個「日不落帝國」今後將失去更多針對歐洲大陸的發言權。位處歐洲大陸的各國將扮演更加重要的主導角色,而英國卻因為脫歐的行為而喪失美國在歐洲的代理人角色。
在以前,美國一直很信任英國這個「親密盟友」,並利用英國作為代理人,影響歐洲的決策。但是在今後,這種操作方式可能會行不通。因為英國失去歐盟成員國的地位,而英國對美國的利用價值也隨之下降。這會導致英國關係的變化,因為美國是一個對權力很現實的國家,如果英國已經不能再捍衛美國在歐洲的利益,美國便會選擇其他國家作為在歐洲的代理人,英國的地位將會被取而代之。現時,對美國忠心耿耿的歐洲國家並不多,而歐洲的主要大國已經和美國出現了關係裂痕,這種裂痕決定歐洲正試圖走向自立,脫離美國一路以來的霸權主義影響。
原文刊登在《HKG報》2/12/2018

時事評論:四十年農村氣象新

1978年,中國進行改革開放。在全國近十億的人口中,約八成是農民。在計劃經濟之下,他們在人民公社耕作,缺乏生產積極性,收成不斷下降,有近三分之一的農民長期得不到溫飽。適逢當年安徽省大旱,農民正面對饑荒威脅,小崗村18位農民決意不顧當時公社集體生產的規定,私下分開生產,並為此立下「生死狀」,結果反而刺激了大家生產的熱情。他們不但交足糧食予生產大隊,還有餘糧留給自用和拿到巿場出售。

  小崗村吹起改革號角

  自此以後,各地農民紛紛效法他們的做法,分田耕種,在上交糧食生產指標後,把收成留下來自用或出售。後來這個制度獲得中央人民政府肯定和推廣,稱為「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自此,中國的農村不再由人民公社統籌生產,而是一家一戶自力更生。農地雖然仍屬於國家,但農民擁有承包權,農業生產過程和收成已成為「私有化」。

  「承包制」是公營制結構的一個重要改變。自此,各家各戶的收入直接與自己負責的農地及個人努力掛,農戶變成整個農業生產過程中自主經營者,人民公社的「大鑊飯」已成過去。這個制度不但提升糧食總產量,因農民自主性提高,能決定生產哪些作物,帶動了農產畜牧業的整體成長,高經濟價值的農作物,例如棉花、植物油和肉類,產量大增。這解決了全國近10億人的吃飯問題,從此脫離饑荒。為此,前總理溫家寶於2000年在世界銀行全球扶貧大會指出:「在經濟發展的同時,從二十世紀八十年代開始,中國政府實施了大規模的、持久的和富有成效的專項扶貧開發計劃,解決了2億多農村貧困人口的溫飽問題。這是偉大的歷史性成就,是人類發展史上的一個壯舉。」

  農村漸向小康邁進

  由於「承包制」的推行,人民公社不再承擔統一經營、分配出產成果的責任,結果公社體制瓦解。自此,各地農村成立村民管委會,協助地方政府落實國家的政策。例如,1973年引入農業科技提高農產量。中國科學家袁隆平使用雜交水稻技術,育成三系雜交高產水稻,使中國成為世界上最大的稻米生產國家,佔全球產量35%。其次,自從1979至至今,政府向農民提供多方面的補貼,例如農用塑料薄膜補貼。2001年,中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為了扶持本國農民,增加農產品在國際巿場的競爭力,中國政府向農民進行補貼,幫助中國農產品打入國際巿場。另外,2005年中央人民政府下令廢除農業稅,減輕農民的經濟負擔。

  農村改革刺激了農民生產的熱情,農民有了積蓄,而農村亦出現了大量剩餘勞動力。為了吸納這些過剩資金和勞動力,地方政府鼓勵農民成立鄉鎮企業,生產巿場所缺的民生日用品。在上世紀90年代,鄉鎮企業產值佔全國生產總值的33%,為超過1億農民提供了投入非農就業的機會,為農民家庭提供大約四成的收入、鄉鎮企業改變了農村以農業為主的產業結構,也促使國營企業的改革。另外,鄉鎮企業促成小城鎮的興起。小城鎮的工廠有不少工作職位,吸引農村人口搬進小城鎮工作和居住,而這些小城鎮的鄉鎮企業吸納了大量「農民工」,為外資企業生產各類產品,使中國成為「世界工廠」,賺取大量外匯,躍升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

  中國在經濟方面有今天的成就,一切源於40年前的改革開放,其中農村改革解決了溫飽問題,擺脫了貧困,增加了收入,提升了生活素質,使農村家庭逐漸向小康邁進。
原文刊登於《香港商報》3/12/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