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12月4日 星期三

教育評論:啫喱疫苗保鮮新法

香港在12月天氣開始明顯轉涼,正式踏入流感高峰期。由於身體需約兩星期才能產生抗體來預防季節性流感病毒,因此政府建議為保障個人健康應盡早接種疫苗。

現時政府提供「疫苗資助計劃」予合資格的香港居民,包括孕婦、50-65 歲或以上居民、年齡介乎 6 個月至未滿 12 歲兒童、智障人士及領取傷殘津貼人士。合資格人士到已登記參與計劃的私家醫生診所接種季節性流感疫苗,可獲得政府$210資助。

利用雞蛋培養病毒製作疫苗,是近60年來製藥業界喜歡使用的方法。世界衛生組織每年選出三種最活躍的流感病毒,藥廠將這三種病毒的遺傳物質改變,培養出能夠在雞蛋中生存的種株,將之置入雞蛋胚胎繁殖,幾天後將雞蛋以機器打開取出病毒,加以純化並用化學方式殺死病毒製成疫苗。傳統的疫苗製程費時長達六個月,並且要冷藏於低溫之下,否則會變壞報廢,失去效用。

在香港,冷藏疫苗不是一個問題,因為這裡有足夠的電力與冷藏設備。但是,但對於偏遠地區,冷藏疫苗可能是個問題。然而,有加拿大學者研發一種保存疫苗的技術,就算缺乏冷凍設備,都可以確保疫苗不會變質,令到疫苗幫到更多人。
 
根據世界衛生組織的消息,在中非的剛果民主共和國,直到今年5月23日,伊波拉疫情仍然肆虐,累積死亡人數已經突破1200人。雖然世衛已經引入一種初步證實有效的實驗性疫苗,有助制止疫情惡化,但是有個問題需要解決,就是基本上所有疫苗由出廠到儲存備用全程都要保持冷藏,溫度必須在攝氏2至8度,否則很快會變質報廢。但是,在非洲國家冷藏運輸並不容易,有時甚至要用太陽能冰箱,再靠駱駝運送,以致拉種疫苗的成本,隨時佔了八成都是冷藏運費。
 最近,在加拿大的麥馬斯特大學,有學者提出新方案,就是將疫苗和兩種糖分混合,分別是海藻糖及普魯蘭多糖。這兩種糖分混合之後,疫苗會凝固變成一種耐熱的啫喱,就算在攝氏40度的環境,沒有冷藏放8星期也不會變質。當病人需要接種的時候,只要加水就可以回復液態,跟平時一樣注射。這兩種糖分都是食用級,會被人體自然吸收。
 科學家以新技術保存流感疫苗作為測試,在老鼠實驗證實有效。另外,學者之前試過用這兩種糖分製作蔬果保鮮用的塗層。當時美國食品及藥物管理局已經批准這兩種糖分。所以,學者有信心這種新穎的疫苗保存技術可以很快能夠推出巿場。學者現時正在物色商業拍檔,將來在全球推廣這種疫苗保存方法,造福更多落後國家的病人。

原文刊登於《新城教育+》4/12/2019
https://metroeducationplus.com.hk/posts/%E9%A0%90%E9%98%B2%E5%AD%A3%E7%AF%80%E6%80%A7%E6%B5%81%E6%84%9F-%E5%95%AB%E5%96%B1%E7%96%AB%E8%8B%97%E4%BF%9D%E9%AE%AE%E6%96%B0%E6%B3%95

2019年10月12日 星期六

遊記:廣州與珠海

2019年10月12日至13日,本人參加香港教育工作者聯會舉辦的大灣區兩二團,遊覽廣州與珠海各處風景名勝。
乘坐高鐵由香港直達廣州南站

永慶坊

廣州荔灣建築

永慶坊是廣州荔灣區的內街創意園區,南起恩寧路,北到荔枝灣涌,前身是永慶大街、永慶一巷同永慶二巷。2012年,荔灣區人民政府與萬科公司合作開發,把舊建築群變成商務辦公室與創意園地帶。
李小龍銅像

李小龍與李海泉銅像

粵劇藝術博物館

粵劇藝術博物館

粵劇棚架模型

廣州城巿規劃館

廣州城巿規劃館

廣州城巿規劃館,講述廣有歷以來的變遷,回顧過去,展望未來,把廣州打造成全中國南方的經濟重鎮,對內流通,對外擴展,連繫中國與世界地地。
  
中山紀念堂模型

廣州巿模型

互動展品
互動展品

雲台花園

雲台花園

雲台花園

雲台花園

雲台花園噴水池

雲台花園是廣州白雲區白雲山南門外面的一個公園,佔地12萬平方,於1995年9月28日建成,是目前中國最大的園林式花園,裡面有各種主題園區,包括岩石公園、玫瑰公園、溫室花園等等。遊客可以在公園旁邊乘坐纜車索道,登上廣州最高峰白雲山,飽覽廣州景色。

岩石公園

岩石公園

岩石公園

岩石公園

廣州塔

珠江紅船

珠江紅船以其獨特的表演模式,現場與遊客近距離的互動體,收到各界人士的充讚賞和喜愛,正逐漸成為一張宣傳廣州,傳播嶺南文化和粵劇文化的新名片。

新派粵劇《船說》

新派粵劇《船說》

新派粵劇《船說》

新派粵劇《船說》

粵劇花旦

愛飛客航空科普基地

愛飛客航空科普基地

機器人球賽對戰

珠海愛飛客航空科普基地依托中航工業通飛華南基所屬愛飛客航空俱樂部現有航空製造、飛行教學資源,為中小學供航空科普教學。

小型飛機

小型飛機

圓明新園

圓明新園

圓明新園華表

圓明新園是珠海巿其中一個出名的旅遊景區,將北京圓明園按照1:1比例,在40個原有景區之中,把其中18個重現在珠海巿之。

清宮古裝服飾

清朝宮廷寫生

文藝匯演

文藝匯演

港珠澳大橋珠海入口

港珠澳大橋

港珠澳大橋是連接香港大嶼山、澳門半島與珠海巿的大型跨海大橋。在2009年12月動工,2018年5月竣工,並在10月通車,橋樑壽命長達120年。這條橋的跨海隧道部分是現時世界上最長的沉管式隧道,與全世界跨海距離最長的橋隊組合公路。

參加者感想

何景安老師:
12/10星期六,晴,有雲。
上午八點要在西九高鐵站前集合,由於交通受不明朗因素影響,許多人都提前出門。我在還未到七點半便也抵「Starbucks」,不久,各人都到齊了,我們都認真地聽取領隊的指示,再拍了一張團體照,便順利辦妥—切過境手續,今天過境的人並不多,可能受近期社會局勢影響吧!
高鐵準時開出,座位編排—時會將伉儷倆分隔于「銀河」兩岸,「喜鵲們便設法調整」,使「牛郎織女陪伴相依」,高列車鐵很平穩,停深圳時間最長,也準時在1115抵廣州南站。
出站便奔赴著名的「永慶坊」。
永慶坊是廣州市荔灣區恩寧路歷史街區活化項目。201810月, 習近平視察永慶坊 ,指出城市規劃和建設要高度重視歷史文化保護,不急功近利,不大拆大建。要突出地方特色,注重人居環境改善,更多採用微改造這種「繡花」功夫,注重文明傳承、文化延續,讓城市留下記憶,讓人們記住鄉愁。因此用「繡花功夫」活化廣州最著名的歷史文化街區,讓老街重新煥發新生。不同於「推倒重建」的做法。特色:有民宿、藝術工藝品、特色餐飲如雲吞面、蘿蔔魚蛋、蓮香樓餅家、創意辦公、文藝展演空間等。還有一個懷舊的小型郵局博覽室。家家戶戶多在門前擺放盆栽花卉美化,很能吸引遊客到訪。
坊內有李小龍的父親粵劇「四大名醜」李海泉的居所、詹天佑故居、八和會館、清末廣州六大當鋪之一寶慶大押、荔灣區登記保護文物單位的永慶大街24-28雙號民居……。還有由紅線女倡建的粵劇藝術博物館,博物館面積很大,人們憑證件或長者證免費入場。介紹了粵劇的基本常識,例如戲曲中人物角色的行當分類生旦淨末醜……,四大粵劇名伶薛覺先、馬師曾、白駒榮、紅線女等等,對於我們不太認識粵劇者,這裡是一個很好的課堂。

午餐在家和海鮮酒家。
下午往廣州市城市規劃展覽中心,它承載時代精神和反映城市的品質,用最短時間瞭解羊城千年變化。從秦代起便進入了中國版圖,後有南越國,元之後更多中原人士移居嶺南,逐漸成為海上絲綢之路的重要城市。清開放海禁,更是中國對外貿易最重要商埠,十三行、西關、東山、越秀、五層樓、光孝寺、中山紀念堂……都成為廣州重要景點。早期的中軸線是越秀山、中山紀念堂,新的中軸線是天河到南邊。珠江河面,從只有一條海珠橋到如今十七橋,此外還有江底隧道呢!21世紀以來,北京—上海—廣州—深圳四城市成為中國最先進的發展最快的地方。GDP的發展已超越上世紀的四小龍之一的香港。還有一個「廣州解放了」為主題的展覽,介紹解放前和剛解放的廣州,也是很值得一看的展覽。
後往雲台花園,那是花團錦簇的旅遊點,門券八折¥20元,60歲長者半費。65歲及以上全免。不少新娘子在拍攝有生以來最有紀念價值的照片。
晚「母米粥」,給大家一個難忘的印象。
夜乘「紅船」游珠江,當晚四班航程中,僅有我們乘坐的航班有全套推廣粵劇的表演,其餘的只保留“花好月圓”—幕。全套推廣粵劇項目以普通話向覌眾介紹粵劇,用三女粉絲戀男藝伎作故事,舞臺範圍忽大忽小,忽高忽低,燈光投射時紅時黃,若明若暗,以新形式表述劇情,連部分覌眾席也在向前向後或團團轉。最後變成小劇場,上演狀元辭駙馬回鄉與所愛成婚的「花好月圓」真正的粵語大戲。舞臺立體化,有在二樓演唱,有從二樓跑去樓下再現舞臺上,舞臺兩側有一副特色的對聯:江湖河海清波浪,達道逍遙遠近遊。」
整個劇令人有深刻的良好印象,對粵劇有更多瞭解。
從碼頭到上旅一游車,得步行一段路,地面難得找到垃圾,但有不少落葉,也從另一側面看到人們的精神面貌。夜了,回到華美達酒店已經夜晚十點多。睡時已很晚了。

13/10星期日,雲天,稍清涼。
早餐不俗,之後離開廣州出發赴珠海去。行車兩個半小時,1130,抵達中航賽斯納飛機有限公司。
大門外有中國首位飛機製作者馮如的雕像。
今天是星期日,內地是休息日,飛機公司安排專人給我們作細緻而通俗的介紹。
主要產品主要有小型飛機製造〈四座位到十多個座位〉,傳統的雙翼飛機〈有利於超低空飛行噴灑農藥〉,大型災害與水上救援飛機。許多種類型的飛機各有不同的結構和功能,例如引擎放置在那裡都有依據,機翼尖如何消減渦流對飛機的影響,為什麼要建造近二十座的航機等等,使我們對航空知識知之不多者大開眼界。最後還安排紅隊   vs 藍隊機械人互動大賽。非常適合青少年的航空科普活動也令我們—眾教師玩得背上冒汗。
午餐于江海月酒家。
下午近一小時圓明新園遊,由於免門票,遊人眾多,沒機會到北京圓明園的人,此處能以低廉支出滿足仿圓明園行也確十分超值。清室連努爾哈赤、皇太極十二帝,之後是順康雍幹嘉道鹹  同光宣,本來,清代佔全球GDP首位,但卻敗了!
太和殿的金鵉殿拍照4R收¥80,加眼睫毛還要加¥50。但再入兩殿,五折只收¥4O
回程了,經拱北過港珠澳大橋返回香港,過境人丁稀少,整條大橋行車疏落。香港市面一片蕭條,經濟正跌落谷底!六時前,返抵九龍塘,各位再見了!


郭奕老師:
珠江紅船看粵劇《船說》
        這是一出運用高科技的現代機械與人體互動表演,利用3D全息影像與傳統美術交融展現,講述了紅船戲班粵劇名伶纏綿悱惻的故事。
        一踏入這艘珠江上面的紅船,突然回到了20世紀初的廣州騎樓街,紅色是騎樓的主調色。此時正值深夜,霓虹燈斑斑駁駁地四散照射,周圍影子跳動。 我開始站在騎樓下,不知所措,工作人員將我們推向兩行騎樓對著的街中說:「你們站在這裡就可以看的啦!」
        我抬頭一看,兩邊的騎樓邊上站著兩個人,身穿民國服裝,臉色蒼白,嘴唇紅得鮮豔,紋絲不動,一看就是活脫脫的紙紮公仔,感覺詭異。前面有一個影像舞臺,還有一個像機械人一樣的舞臺大燈,這與周圍的環境有點不配。
       突然間,唱戲的聲音從兩邊騎樓上傳出來,那兩個紙紮公仔突然也動了,竟然是出場唱戲的人⋯⋯
        緊接著,演員紛紛出來唱戲,他們有從樓上跑下來,有從後面轉出來,還有從樓閣中探出頭來,四面八方都有演員突如其至。燈光變化無幻,配上演員們精彩的走位元及造型等演出,幻變出一幅幅唯美的圖畫,再加上他們用嘹亮的粵劇唱腔演繹那動人唯美的故事,絕對是一場視覺和聽覺享受的藝術盛宴。
        他們的舞臺處處是,也能隨時移動,我們的看臺也是處處轉動,一會兒高,一會兒低,一會兒上前移,一會兒向後退,我們一會兒在大街上欣賞他們的戲,一會兒再走到樓閣上,去看他們演出,我們就像身置在一個機關重重的密室中,隨時配合那機關的移動要適時走位。
        最神奇的事情出現了,樓上的工作人員要我們往船尾退,同時只見後面的一幅牆慢慢地往前移動,變成一層一層又一層的座位,5分鐘內,一個戲院的觀眾席就變了出來。同時前面也有一副牆移動,很快就變成一個大戲院的舞臺,天啊,這讓我恍如置身在魔術裡頭,說變就變。
        然後我們一個個坐在觀眾席上,《船說》也到了尾聲:一場原汁原味的正宗粵劇《月圓花好》。讓我們感受百年前紅船戲班中的那一段感人肺腑的愛情故事。

        珠江紅船將廣東傳統文化——粵劇和現代科技集合起來,融匯貫通,使人耳目一新,歎為觀止!紅船在演出的同時也在駛動,遊客也不會錯過欣賞美麗璀璨的珠江夜景。
        珠江紅船真不愧是廣東文商旅遊的一張新名片。

2019年9月15日 星期日

時事評論:人類登月50週年 探索月球奧秘

2019年是人類登月50週年紀念,回顧50年前的7月20日,美國太空人岩士唐在踏足月球時表示:「這是一個人的一小步,卻是人類的一大步。」人類有史以來總共6次成功登陸月球,共有12個太空人踏足月球的表面。他們在月球進行探索,採集實驗樣本,進行分析和研究,讓我們進一步認識月球,揭開離地球最近星體的面紗。


小孩子每晚看着天上的月亮,都充滿好奇與讚嘆。孩子往往希望可以飛上月球,或是摘下月球來把玩。當然,這是不可能的任務!然而,當父母聽到孩子的要求,表示他們對自然科學有強烈的學習意慾,而父母往往會用盡一切方法滿足孩子的需要。在《Papa, please get the moon for me》一書中,莫妮卡的爸爸用盡一切方法,把月球摘下來,給女兒把玩。其實,在現實生活中,我們只要在月光下放置一盤清水,便能在水中得到月亮的倒影,也就是把月亮摘下來了。

月球是人類憑肉眼最易看到的星體,不需望遠鏡便能觀察其明暗狀況。如果我們用望遠鏡細心觀察,便能看到月球上佈滿大小不一的的坑洞。這些坑洞是隕石從外太空撞落月球表面,最後形成圓形的隕石坑。在《月球》一書中,我們可以看到月球各種地貌,以及不同於地球的物理現象,例如不同的重力和大氣結構。其實,我們可以在廚房模擬隕石撞月球的實驗,只需用碟子盛着一盆麵粉,把一些大小不同的彈珠扔在麵粉堆上面,彈珠撞擊麵粉後便形成一個個圓形的「隕石坑」,十分有趣!

在地球上,每天海水共有兩次潮漲與潮退,這個奇妙的現象其實是由於月球的引力而形成的。在《月亮的魔力》一書中,一對年幼的姐弟,五月和陽介,在假期的時候,跟着媽媽和婆婆到海灘玩耍,目的是要在海灘上挖出一些蛤蜊,帶回家中做晚餐。然而,兩姐弟因海邊潮漲關係,雙腳被水浸透而無法挖到蛤蜊。當他們感到失望的時候,婆婆便指出只要再等一會兒,潮水便會退卻,到時候便能挖到沙灘上的蛤蜊。一會兒後,潮水果然退卻,兩姐弟便高高興興的,在沙灘上挖掘,最終挖了很多蛤蜊給媽媽做菜。其實,當月球靠近地球時,由於月球吸力的關係,海水會被提升,造成潮漲現象。相反,當月球遠離地球時,地球感受的月球引力減少,海水便會降下,造成潮退。不但月球會對地球造成潮汐漲退,就連其他星體,包插太陽及八太行星,都會影響地球的潮汐。所以,如果有一天出現「九星連環」,海水便大幅漲升,有機會淹沒地球部分陸地,造成人命傷亡!

原文刊登於《經濟日報》14/9/2019

2019年9月3日 星期二

冥王星再次成為太陽系行星?

在太陽系之中,有數個星體環繞太陽公轉,科學家稱這些星體為「行星」。1930年,天文學家湯博 (Clyde Tombaugh) 發現冥王星 (Pluto),便認定這是太陽系的第9顆行星。然而,根據國際天文學聯合會 (International Astronomical Union) 在2006發表的新版行星定義,太陽系行星必須具有「軌道環繞太陽」、「有足夠質量維持流體靜力平衡」與「具有清除相似軌道上其他天體能力」等3大條件。因為冥王星不符合條件,所以遭降級為「矮行星」。
 
雖然冥王星在2006年被降級為矮行星,但學界對冥王星是否太陽系行星仍爭論不斷。上星期,美國太空總署 (NASA) 署長布萊登斯汀 (Jim Bridenstine) 公開表態,堅稱冥王星就是行星,挑戰過去13年間的學界主流共識。他說:「冥王星就是行星,我就是這麼學的,而我忠於這看法,我堅持這看法,我捍衛這看法。」然而,很多人質疑他作為美國太空總署署長的資格,因為他只是曾經擔任海軍飛行員,缺乏航天經驗,對天文學更是門外漢。他能夠任職署長,只因作為共和黨眾議員的他,在美國總統特朗普競選期間表態力挺,所以特朗普當選後,便論功行賞,委任他做太空總署署長,主要政策是擴大民間部門對太空事業的參與程度。
 其實,布萊登斯汀的講法根本沒有科學證據,因為如果冥王星能夠被列入太陽系行星的話,太陽系眾多星體能會被納入行星之內。例如,2005年,有天文學家發現天體鬩神星 (Eris) 的質量,比冥王星多出27%,更有資格成為太陽系的行星。因此,布萊登斯汀的講法是盲目政治表態多於科學論述,根本不能與其太空總署署長的職銜相配合。
 另一方面,隨着航天科技的發展,人類對冥王星的認識逐漸增加。2006年,美國太空總署發射新視野號 (New Horizon) 探測器,旨在更深入探索冥王星與古柏帶 (Kuiper Belt) 天體的情況。根據新發現的數據,冥王星表面有俗稱阿摩尼亞的氨 (ammonia),由此推測該矮行星可能有地下水。科學家推測冥王星表面的氨與冰火山 (cryovolcano) 噴發有關,並有機會有地下水存在。冰火山是存在於地球以外至少-150℃低温天體上的一種地貌,因為冥王星表面溫度約為-230℃,所以冥王星存在冰火山。與火山不同的是,冰火山不會噴發熔岩,而是噴出水、氨,以及甲烷一類的揮發物。
 總括而言,隨着航天科技的發展,人類對天體的認識會逐漸增加。當大家認識天體多一點的時候,布萊登斯汀這一類的無知想法便會被消除。

2019年8月7日 星期三

教育評論:延長植物根部 可舒緩溫室效應?

在太陽系之中,只有地球適宜人類居住,其中一個原因是地球擁有大氣層,儲存太陽射到地面的紅外輻射,造成溫室效應,氣候和暖,讓生物繁衍。然而,
自工業革命之後,化石燃料產生大量二氧化碳,增加溫室效應,是全球暖化的元兇。根據資料,自工業革命以來,二氧化碳含量上升近50%,情況十分嚴重。
 
傳統補救方法是轉用綠色能源,例如水力發電和太陽能發電等等,減少化石燃料的碳排放。其次,另一方法是將空氣中的二氧化碳,直接收集及封存,例如埋在地底,可惜成本效益不高,難以執行。
 不過,美國加州的索爾克生物研究所(Salk Institute for Biological Studies),有學者提出大膽構想,並發表在《細胞》期刊之上。這方法就是利用植物的光合作用來吸收二氧化碳,多餘的碳會儲存在根部。根據植物學,光合作用是植物、藻類等生產者和某些細菌,利用光能把二氧化碳、水或硫化氫變成碳水化合物。
 學者發現只要改變其中一個基因,就可以令植物的根部更長更深,變相將更多碳封存在地底。由於只是改了一個基因,植物其他結構沒變,對水的需求不會增加。
 研究員認為,如果全球主要的農作物,例如玉米、大豆、水稻及小麥,全部採用這技術加長根部,碳封存的效應會很可觀,可以為人類爭取更多時間應對氣候暖化。
 但是,植物吸收二氧化碳的速度遠遠慢於碳排放的速度,加上全球暖化已到達臨界點,恐怕溫室效應只會不斷加劇,危害人類生存。例如,今年5月份,俄羅斯西北部的北極海入口附近,氣溫上升到攝氏29度,而去年平均氣溫卻只有攝氏12度。美國夏威夷天文台的數據顯示,地球大氣中二氧化碳突碳415 ppm(百萬分濃度),創下地球300萬年以來最高的二氧化碳濃度。
 隨着兩極的氣溫上升,冰川溶解,原本儲存在凍土層的二氧化碳也會被釋放出來,從而加劇溫室效應。這表示全球暖化已到達一個不可逆轉的地步,恐怕不能藉着栽種更多植物而扭轉。

2019年6月5日 星期三

教育評論:基因改造真菌殺滅蚊子

根據香港衛生署的資料,香港透過蚊子傳播的傳染病包括登革熱(白紋伊蚊)、日本腦炎(三帶喙庫蚊),以及瘧疾(瘧蚊)。以登革熱為例,病徵包括高燒、嚴重頭痛、眼窩後疼痛、肌肉及關節痛、嘔心、嘔吐、淋巴結腫脹以及出疹。有些人在感染登革熱病毒後,可以沒有明顯的病徵,有些人則只會有發熱等輕微病徵,例如兒童發病時或會出現一般性的發熱症狀及出疹。
 
第一次感染登革熱的病情一般都較輕,病癒後對該血清型病毒會產生終生免疫能力,但對其他三種血清型病毒只有部分和短暫的交叉免疫能力。若隨後感染其他血清型的登革熱病毒時,出現重症登革熱的機會則較高。
 重症登革熱是一種由登革熱所引起的併發症,病情比較嚴重,可導致死亡。患者或會出現一些預警症狀,例如嚴重腹痛、持續嘔吐、呼吸急促、乏力、煩躁不安,和出血的症狀,例如皮膚出現瘀斑、鼻或牙齦出血、甚或內出血等。最嚴重的情況會導致血液循環系統衰竭、休克及死亡。
 因此,若要預防以上傳染病,最有效的方法是杜絕蚊患。例如,每星期為花瓶換水一次,避免使用花盆底盤,蓋好貯水器皿,確保冷氣機底盤沒有積水,把用完的罐子及瓶子放進有蓋的垃圾箱內。然而,以上的防蚊方法都是治標不治本,若因大雨後積水出現,蚊子會繼續滋生,增加感染傳染病的風險。有見及此,美國和非洲的學者研發新的滅蚊方法,就是以基因改造真菌,向蚊子分泌毒素,最終殺死蚊子。
 例如,瘧疾的病原是寄生蟲透過雌蚊叮咬傳給人類。根據世界衛生組織的資料,單在2016年,瘧疾在全球引致44萬人死亡,其中有九成在非洲。瘧疾的疫苗仍然在測試階段,所以最有效的預防方法仍然是防蚊及減蚊。
 西非國家布基納法索的健康科學研究所最近和美國馬里蘭大學合作,提出一種新的滅蚊方法,就是改良蚊的天敵。蚊的天敵之一是真菌,有些真菌會感染蚊,最終令蚊死亡。研究人員想到改造這種真菌的基因,讓真菌在感染蚊之後,會向蚊的體內釋出蜘蛛的毒素,加速蚊子死亡。
 為了測試實際效果,學者搭起了幾個大型蚊帳,確保不會有蚊逃脫。在蚊帳裡面,學者以噴灑過真菌孢子的布作為蚊的陷阱。每次以1500隻蚊開始,每日統計餘下的蚊數量。首先,學者先試一次沒有真菌的環境作為參考基準,然後用沒有改造的普通真菌,最後用經過改造的真菌。結果發現在基因改造的真菌之下,蚊的數量下跌最快。學者改造基因時,順便令真菌分泌螢光蛋白,以致被真菌感染的蚊會發出螢光,證明是因為感染真菌而死亡。
 這種減蚊新方法的關鍵是以毒素令真菌殺蚊更快,甚至快過蚊的繁殖速度。減蚊過程只需要45天,蚊的數量便下降了99%。學者強調真菌只會感染蚊,對蜜蜂等其他昆蟲是無害的,所以有望成為殺蟲劑以外,更有效可靠的減蚊方法。
 然而,這種滅蚊方法真的沒有副作用嗎?學者對此疑問其實沒有確定的答案。愛恩斯坦 (Albert Einstein)曾經表示:「如果蜜蜂從地表上消失,人類活不過四年。」因為在我們吃的食物中,有超過三分之一的作物需要依賴蜜蜂授粉才能存活。但是,根據美國蜜蜂行為學者斯皮瓦克 (Marla Spivak) 的研究,自從第二次世界大戰至今,美國的蜜蜂數量已減少一半以上,而全世界需要蜜蜂授粉的穀物卻增加了三倍。
 這種蜜蜂大規模死亡稱為「蜂群崩遺症候群」(Colony Collapse Disorder),是由以下幾個原因所導致,包括化學肥料讓蜜蜂營養不良、除草劑殺了蜜蜂的食物、農藥讓蜜蜂抽搐而死,以及寄生蟲與病害肆虐,其中最後一項最為嚴重。因此,如果美國與非洲的學者研發出基因改造真菌以殺滅蚊子,其實有機會令真菌產生基因突變,就連蜜蜂也一併除滅。到那時,不但蚊子與蜜蜂在世界上消失,就連人類也有機會一併消失在世界上。
原文刊登於《新城教育+》5/6/2019

2019年5月23日 星期四

教育評論:學校辦工作坊 講解求職疑難

為防學生在暑假誤墮求職陷阱,不少學校都早作準備,現職中學生涯規劃輔導老師林伯強表示,暑期工及兼職陷阱處處,每年都會舉辦工作坊為學生講解求職疑難。匯知中學助理校長葉偉民表示,學校不時跟學生講解求職資訊,有助掌握市場真實情況。
圖:警方商業罪案調查科公布,今年首四月錄得的求職騙案中,行騙保證金或行政費的案件約佔一半 中新社
  林老師說,學校每年都會舉辦以防騙為題的工作坊,除了講解求職騙案,亦和學生講解僱傭條例,讓他們了解工傷、試用期、合約等基本知識。他舉例,有些學生打算做一段時間便辭職去旅遊,但僱傭合約有可能列明需提早通知僱主,如果立即離職,有可能需賠款。
  負責學生發展部的匯知中學助理校長葉偉民稱,校方一直和社會上不同機構合作,包括教育局「商校合作計劃」、「賽馬會浩觀青少年創業培訓計劃」及香港輔導教師協會實習活動等,讓學生在暑假獲得更多職場體驗。他又表示,平時會透過WhatsApp及全校集會,跟學生分享最新的求職資訊,既讓學生了解市場情況,同時避免他們誤墮求職陷阱。
原文刊登於《大公報》23/5/2019

2019年5月14日 星期二

教育評論:拯救瀕危生物靠基因編輯技術?

在過去5億年以來,地球總共經歷了5次物種滅絕,現時正在處於第6次滅絕危機。以往的物種滅絕源於火山爆發或天災,但現時第6次物種滅絕的原因卻是人為因素,包括開採砍伐、石化廢氣排放,導致全球暖化,南北極冰川融化,造成海平面上升等等。
 
根據《Weather》報導,科學家宣布在2018年,有3種鳥類確定從地球上完全消失,包括毛島蜜雀(Po’ouli)、亞格拉斯葉食雀(Alagoas Foliage-gleaner)和隱祕樹烈雀(Cryptic Treehunter)。其次,小頭鼠海豚(Vaquita)和金頂夏威夷樹蝸牛(Achatinella apexfulya)也遭到滅絕的厄運。另外,北非白犀牛(Northern White Rhino)也因為非法獵殺而遭到滅絕。目前,全世界現僅存2隻雌性白犀牛,被圈養在動物園之內,而惟一的雄性也在2018年3月死亡,因此科學家宣布白犀牛功能性滅絕。
 物種滅絕是一個不可逆轉的過程,但隨着生物科技的進步,科學家發明基因編輯技術,有望把已絕種的生物重現世間。根據報導,2018年8月,俄羅斯與南韓的研究團隊在西伯利雅庫次克地區(Yakutsk)的永凍層中,發現了4萬年前的史前馬屍體(Lenskaya breed),其屍體狀況保存相當良好。並且,研究團隊成功從此化石中抽取血液樣本,有望能夠以當今的基因編輯技術,使這種已絕種的史前馬重新復活。
 為達到此目的,研究人員必須從中萃取並培養良好的體細胞(Somatic Cells)。但是,到目前為止,研究團隊已經嘗試了二十多次,全部失敗。目前,研究團隊已成功從屍體的心臟血管中萃取出保存良好的液體血液樣本,但還未確定能否因此培養出可用的體細胞。然而,研究團隊沒有放棄,繼續對屍體進行更仔細的分析,務求成功複製史前馬。
 不過,利用基因編輯技術複製已絕種生物存有很多困難和爭議,例如研究團隊難以找到「代理孕母」,破壞基因多樣性,近親繁殖,以及缺乏適合生境等問題。另外,基因編輯史前生物也有機會造成生態危機,例如複製物種擁有多種生物基因,有機會演變成超級物種,危害原有生態系統。
 就着基因編輯史前馬這篇報導,筆者想起荷里活電影《侏羅紀公園》。故事講述生物科研集團進行恐龍化石開挖工作時,偶然發現一顆來自於侏羅紀時代的琥珀,內藏一隻蚊子。科學家從蚊子體內提煉出稀有的恐龍血液,由此獲得恐龍基因,並成功複製恐龍。這個生物科研恐團把科研成果用於商業用途,設立以恐龍為主題的「侏羅紀公園」,讓遊客在園內,親身近距離接觸活生生的恐龍。然而,因為基因編輯過程出現錯誤,恐龍擁有西非牛蛙的雙性DNA,使其能自行變性,進行無性繁殖,並不斷進化,成為可怕的怪物,嚴重威脅人類的生存。
 雖然《侏羅紀公園》只是一套科幻電影,許多橋段都是空想出來,未必會成為事實。但是,電影所提及的基因編輯技術卻日漸成熟,難保有朝一日會把史前馬復活過來。屆時,復活過來的史前馬對人類是禍是福?這是一個值得深思並慎重考慮的問題。
原文刊登於《新城教育+》15/5/2019

2019年4月28日 星期日

時事評論:中國高科技超前 美國望塵莫及

隨着5G的推進,世界越來越發現,沒有中國的5G,不論是成本還是推進速度,推進起來實在是太難。不單是使用中國的5G有多好,更是不用中國的5G損失會有多大。在美國的強力圍攻之下,中國5G技術的輸出卻意外增加。雖然不能完全說明中國已經領先,至少說明中國正在實現彎道超車。
以上論點可以從美國總統特朗普4月初的講話得以證明,他表示美國的私營公司和機構應盡快部署5G通訊網絡,應付來自其他國家和地區的激烈競爭。他又指出美國必須在5G網絡建設的競賽中取勝,並以「敵人」來形容競爭對手。這充分表明了特朗普對中國的彎道超車是多麼的擔心和焦慮。正因為擔心於中國彎道超車,所以美國不切實際的加速了5G網絡全面建設的步伐,但美國已經開始商用的5G卻無法達到預期的效果。而在這種情況之下,特朗普還在極力的加快推進速度,這有些揠苗助長。
可是,不這麼做又怎麼辦呢?總不能眼看着中國在網絡信息通訊技術,這一引領未來科技和經濟發展的高科技方面超越美國。可以說,目前的美國已經被迫得有些喘不過氣來了。然而,5G彎道超車,這只是高科技競賽途中中國加速的開始。在5G技術方面,美國已經失去了絕對的領先優勢。

中國領跑量子技術 人工智能

5G競賽之後,接下來的就是6G競賽。6G技術已經不是單純或簡單的5G升級,它很可能是一項新技術。2018年3月9日,中國工業信息部部長苗圩表示,中國已經着手研究6G。而華為方面傳出的信息是,5G研發已經收尾,已經開始組建團隊進行6G的研發。2019年3月15日,美國聯邦通訊委員會(FCC)一致投票通過開放「太赫茲波」頻譜的決定,以其大朝一日被用於6G服務。也就是說,在6G研發方面,中美是站在同一起跑線。
6G這項新技術則與人工智能(AI)與量子技術等高科技有很大的關係。在傳統科技領域裡,中國遠落後於美國,但在人工智能與量子技術方面卻並不落後,至少是各有優勢。關於人工智能,目前普遍的認為中國已經不落後於美國,甚至也有超越美國之勢。在量子技術方面,中國在量子通訊方面已經取得了領跑的優勢。中國首發了世界第一顆量子通訊衛星(墨子號),已成功實現量子通訊的遠距離傳輸,且開始試驗用量子通訊。
美國在量子計算機方面有領先優勢,但中國的量子計算機方面雖然起步較遲,但起步點卻不低。例如,作為核心的將量子維持在穩定迭加狀態方面,原先的世界紀錄是1分鐘,最近清華大學研究團隊延長到了10分鐘。而要製造穩定運行的量子計算機,則需將這種穩定的迭加狀態大幅延長。由此看來,中國在量子計算機上至少並不是太落後,而有量子通訊的基礎。
另一方面,美國史丹福大學發布了《2018年度全球AI報告》,旨在追蹤人工智能的活動和進展。報告指出,2016年中國AI論文被引用的次數比2000年提高了44%。2018年70%的國際人工智能協會論文來自中美兩國。2018年中美被史丹福大學接收的論文總量相近,但中國提交的論文數比美國多30%。根據論文數據庫Scopus的數據顯示,發布AI論文第一是歐洲(28%),第二是中國(25%),第三是美國(17%)。總括而言,中國AI人工智能發展速度驚人,而論綜合實力,美國AI實力稍強。

光纖網絡世界最大 無處不在

人工智能具有深度學習的能力,這需要基於大數據為基礎。有專家指出,人口越多產生的數據就越大。這在發展人工智能上是很大的一個優勢。有報道稱,亞洲互聯互通和一帶一路建設中,中國的光纖網絡也同時建成。目前已經建成了世界最大的一張覆蓋海陸空,無處不在的智能網絡。這樣中國就具有了獨特獲得大數據的能力。這是美國不能想像的,也是無法相比的。難怪有人說,在大數據領域中,中國已經獲得了重大的優勢。同時,人工智能的發展必須是在大規模應用的基本之上。中國近些年來在人工智能的應用上,發展得最快,應用得最廣泛。重要的是,目前美國堅持單邊主義和貿易保護主義,只想控制核心技術。這使美國與世界的合作越來越少,正在走向自我封閉。而現代高科技的發展,需要的正是國際合作共同推動,而不是閉門造車和自我封閉。中國持開放態度,不斷加強對外合作,以取長補短,發展人工智能。
美國的信息網絡呈現落後之勢,而目前美國連基礎建設的錢都難以籌集。信息通訊網絡的建設已經被中國實現了超越,這是5G、6G和AI競賽的重要條件之一。由此可見,雖然美國還有一些優勢,但由於中國在5G競賽中正在實現彎道超車,在接下來的6G和AI競賽中,中國將奮起直追,實現超越美國的目標。
原文刊登於《HKG報》28/4/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