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11月27日 星期一

時事評論:人民幣逐漸成為國際石油買賣的結算貨幣

前美國國務鄉基辛格(Henry Kissinger) 曾經說過:「誰控制了石油,誰就控制了所有國家;誰控制了糧食,誰就控制了人類;誰掌握了貨幣發行權,誰就掌握了世界。」美國為了控制世界各國,便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後,給中東產油國立了個規矩,石油買賣必須以美元結算。因為所有國家都需要石油,但不是每個國家都能生產石油,所以全球各國為了買賣石油,都必須把本國的貨幣兌換成美元,才能有進口石油的資本。因此,美元在二次大戰後一直保持強勢,成為全球流通的國際貨幣。
各國放棄美元
但是,如果一個國家太過依賴美元,便會造成不良後果。當美國經濟下滑的時候,便會牽連其他國家。例如在2008年,美國金融業發生危機,便引發全球「金融海嘯」。中國作為全球持有最多美元外匯儲備的國家,在「金融海嘯」之中損失慘重,需要經過數年的時間才能把經濟恢復過來。不單中國,就連俄羅斯也身受其害。為這緣故,俄羅斯在2014年通過政策,在和中國進行石油貿易時使用人民幣結算。自此之後,中國三分之二的石油採購實現了人民幣結算,抛棄了美元作為結算貨幣。另外,今年9月20日,普京簽署了一項法案,要求在2018年之前,所有俄羅斯港口都不允許再使用美元結算,而改用人民幣結算。隨着俄羅斯改用人民幣作石油買賣結算貨幣,伊朗、委內瑞拉等重要產油國都公開表示要使用人民幣作為石油出口結算貨幣。
以上各國陸續放棄以美元為石油買賣結算貨幣,轉為改用人民幣。除了避免受美國經濟下滑拖累之外,該等國家都有共通之處,就是同屬「一帶一路」沿線國家。2013年,以習近平為首的中國領導層提出「絲綢之路經濟帶」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發展戰略,旨在建立橫跨歐洲、亞洲與非洲的水陸兩路經濟路線,透過發展基建與貿易,促進沿線各國的經濟。每個國家的經濟發展,都離不開石油能源的使用。正因如此,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同氣連枝」,彼此使用同一貨幣買賣石油是最佳方案。

人民幣國際化

隨着「一帶一路」的發展,中國銳意把人民幣打造成國際貨幣,分別推出三項貨幣政策。首先,一帶一路沿線國家貨幣與人民幣直接互換。今時今日,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幾乎都可以用本國貨幣直接兌換人民幣,因而抛棄了美元作為儲備貨幣。不單在石油買賣,就連貿易往來也採用人民幣來交易。而且,為了吸引更多國家以人民幣作為石油貿易結算貨幣,中國允許將透過石油買賣獲得的人民幣在上海黃金交易所兌換成黃金,正式將石油、人民幣和黃金掛鉤。這項政策提升了人民幣在國際巿場上的地位,世界各國因而爭相儲備人民幣。因此,2016年,人民幣加入SDR (Special Drawing Right),成為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的儲備貨幣,取得了與黃金相同的儲備權力。
其次,中國大力推動人民幣國際化。中國一帶一路強勢展開以後,人民幣就像坐了火箭一樣,在國際巿場上的影響力與日俱增。人民幣除了加入SDR之外,還吸引了多個歐洲國家跟中國簽署人民幣清算協議,例如英國、國德、法國和盧森堡等等。現時,中國旅客在該等國家觀光購物的時候,除了該國貨幣之外,也可以用人民幣來進行買賣,非常方便。
再者,中國在世界各地成立人民幣離岸結算中心。離岸中心承擔着人民幣與其他貨幣互換的結算業務,以往只能在中國本土才能進行,但現在已經擴展到整個一帶一路區域。目前,香港、新加坡、倫敦、巴黎、法蘭克福和盧森堡等國家都已成為具有規模與實力的人民幣離岸中心。離岸中心體系的建成相當於把中國銀行開到別人的家裡,大大助長了人民幣的氣勢。例如,2016年,在跨境貿易中,以人民幣結算業務的數額達到5.23萬億,並且還保持高速增長。

香港應把握機遇

在人民幣國際化的大趨勢之下,香港作為「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其中一站,應該好好把握中國經濟發展的機遇,發揮自己的長處,幫助國家走向國際。第一,香港應繼續推動離岸人民幣業務。香港作為全球最大的離岸人民幣中心,能滿足與項目相關的人民幣結算、融資及資金管理的需要。同時,「一帶一路」能進一步刺激本港的人民幣業務,包括債券發行和投資產品,通過在港籌集資金以發展一些海外項目,從而讓本港離岸人民幣中心的地位得以鞏固。第二,香港提供全面貿易服務。在「一帶一路」的沿線經濟體之中,香港與內地、歐洲及東南亞國家的經貿往來頻繁,而東盟十國更是香港第二大的貨物貿易顆伴。香港可憑藉內地和環球的聯繫,為相關貿易活動提供全面專業服務。第三,香港扮演國際融資平台。「一帶一路」着重基礎建設,需要投入大量資金,因而需要大量集資。香港憑藉其「一國兩制」的優勢、完善的法制、低稅率,以及多元化的融資渠道及成熟的資本巿場,能為「一帶一路」提供全面的金融配套。所以,只要香港能搭上「一帶一路」的快車,必能讓香港經濟再創高峰。相反,如果香港錯失機會,便會「蘇州過後冇艇搭」,及後悔恨已晚。
原文刊登在《HKG報》27/11/2017

2017年11月14日 星期二

時事評論:從特朗普到訪北京看中國綜合國力的提升

美國總統上周旋風式出訪亞洲多國,包括中國、日本與南韓。在特朗普與習近平於北京的會面期間,上演了一幕「外孫女外交」。特朗普使用平板電腦向習近平夫婦展示外孫女阿拉貝拉(Arabella)用中文演唱歌曲、背《三字經》和古詩的視頻。習近平誇獎阿拉貝拉中文水平進步,說可以打「A+」,表示她在中國已成為小明星,希望她也能有機會來中國。相反,特朗普在訪問日本期間跟安倍晉三打高爾夫球的時候,安倍晉三不小心滑落沙坑,但特朗普卻不予理會,自己走開。另外,特朗普在訪問南韓期間,未有如以前歷任美國總統一般到訪分隔南北韓的板門店非軍事區,藉以宣以對朝鮮半島核危機的態度。

美國厚此薄彼的原因只有一個,就是中國的綜合國力較日本和南韓優勝。特朗普為了加緊與中國建立貿易夥伴,改善兩國的貿易差距,因此作出多個討好中國的舉動,甚至不惜利用自己的外孫女作為中美外交的其中一夥棋子。結果,在中美元首會面之後,雙方簽署15份商貿協議,最大一份涉及837億美元的投資合作協議,其他包括波音飛機、大豆及汽車零件等採購協議,各項涉及金額達數十至過百億美元,共計超過2,530億美元。這刷新了世界經貿合作史上的新紀錄,充分說明合作是中美關係發展基礎,符合中美兩國的共同利益。

中國擁「硬實力」卻缺「軟實力」?

然而,特朗普是否必要「俾面」中國,千方百計討好習近平。當然不是!習近平在2016年說過:「打鐵還需自身硬。」因此,美國向中國大獻殷勤是因為中國的綜合國力不斷提升,使美國不得不正視這個競爭對手。美國前中央情報局副局長克萊因(Ray S. Cline)對綜合國力作出定義,寫下了著名的「克萊因國力方程」,就是「國力 = (資源力 + 經濟實力 + 軍事實力) x (國家戰略 + 國家意志)」。如果將這條方程套用在中國身上,便能驗證中國的綜合國力正在提升。第一,中國的資源豐富,例如擁有全球最多人口,又是全球最大的稀土出口國。第二,中國經濟實力雄厚,例如中國擁有全球最多的外匯儲備,另外中國的國內生產總值(GDP)在2012年超越日本,僅次於美國,成為全球經濟第二強國。第三,中國軍事力量正在提升,例如中國是全球9個擁有核武國家的其中之一,另外中國擁有全球唯一反竊聽量子衛星「墨子號」。以上幾項都是中國強大的「硬實力」,但除了「硬實力」之外,中國還需要「軟實力」,包括國家戰略和國家意志,才能在全球中彰顯強大的國力。根據克萊因國力方程,如果「軟實力」的參數是零,在數式乘積之後,國力的總數也會歸於無有。就以中國為例,在改革開放初期,中國也擁有不錯的「硬實力」,但為何仍不被視為世界強國,原因在於中國欠缺「軟實力」。例如,中國遊客一直給人不文明的印象,例如在古蹟刻字、隨地吐痰、公眾地方大聲宣嘩、亂抛垃圾等等。這些行為在外國人的眼中不能接受,令中國的品牌大打折扣,就算中國經濟有多發達,也不能贏得別人的尊重。為此,中國國家旅遊局在2013年出版指南,教導國民出外遊旅應注重的禮儀,戒除不良習慣。自此以後,中國遊客外遊不良行為有所改善,在2017年國際旅行網站「最不受歡迎遊客」的排名下降至第二名,而美國遊客則取而代之成為第一名。

中國在歐亞非大陸中殺出一條血路

中國近年積極發展「軟實力」,例如在全球推動「一帶一路」和「孔子學院」。特朗普在2017年就任美國總統,第一件事情就是實踐競選承諾,退出「跨太平洋夥伴協定(TPP)」,否定全球化,退回本土主義。相反,中國為了突破美國的圍堵,努力在歐亞非大陸殺出一條血路,積極推動「絲綢之路經濟帶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這個國家戰略由2013年發展至今,已獲得初步成果,例如成立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以及出口資金與技術人才等等。另外,截至2016年,中國在全球140個國家或地區建立512所孔子學院和1,073個孔子課堂,提供漢語課程,藉以傳播中華文化,而特朗普的外孫女阿拉貝拉學習漢語正是一個好例子。
2014年習近平引用前法國皇帝拿破崙的說話:「中國是一頭沉睡的獅子,當這頭睡獅醒來時,世界都會為之發抖。」今天,這頭睡獅已經醒來了,不但亞洲各國發抖,就連美國也為之發抖,全因為中國的綜合國力已達到世界高等水平,同時擁有硬實力與軟實力。不過,正如習近平所說:「這是一隻和平的、可親的、文明的獅子。」中國綜合國力的崛起,只會推動世界文明的前進,不會像美國一般以武力稱霸各國。
(原文刊登於《HKG報》15/11/2017)

2017年11月13日 星期一

教育評論:中國將成為全球科技教育中心

中共十九大於本年10月閉幕,中國教育部部長陳寶生在記者招待會表示,現時內地已成為世界第三、亞洲最大的留學目的地,展望2049年,中國將成為世界上人們最嚮往的留學目的地,並指屆時中國方案、中國智慧,中國的教材、包括漢語拼音的教材也將走向世界。有人說,英國從18世紀工業革命開始,直至20世紀才稱霸世界,足足用了200多年;相對中國自80年代開始改革開放,用不足70年的時間來領導全球,有可能嗎?

  回顧5000年來的歷史,中國大部分時間在經濟和文化都領導全球,最為人知的是「漢唐盛世」,萬國來朝,紛紛向中國學習。例如,南北朝期間(464年),劉宋時代數學家祖沖之已計算圓周率值,精確到小數點後七位數,直到1000多年後才由15世紀的阿拉伯數學家阿爾.卡西以17位有效數字打破此紀錄。再者,北宋哲宗元佑七年(1092年),中國天文學家蘇頌建造水運儀象台,集觀測天象的渾儀、演示天象的渾象、計量時間和報告時刻功能於一身,被視為全球第一部機械鐘,亦是古代一座小型天文台。
  由古至今科技一直領導全球
  另外,明代永樂元年(1405年),航海家鄭和先後七次下西洋,率領的是當年世界上規模最大、船隻最多、技術亦是最先進的船隊。船隊每次出航都有大小船隻200多艘,隨行人員不少於2.7萬人。除了主體旗艦船之外,還有水船能裝淡水千餘桶,糧船可載1000噸以上糧食。
  今天,天宮二號太空站於2016年跟神舟十一號載人飛船和天舟一號貨運飛船成功對接,為將來建設中國太空站奠定基礎。再者,深海載人潛水艇蛟龍號下潛最大深度達到7062米,可在世界海洋面積99.8%的廣闊海域中使用,對於中國開發利用深海的資源有着重要的意義。另外,全球最大口徑球面射電望遠鏡「天眼」,能夠接收到137億光年以外的電磁信號,探索宇宙的奧秘。由此得知,中國由古至今在科技發展方面一直領導全球,值得各國人民學習。
  正因如此,前英國首相卡梅倫在本年九月曾呼籲英國兒童改學中文。他表示:「我希望英國能和世界上成長最快速的經濟體(中國)連結。年輕人要學習的語言,未來運用在商場上。所以此時應該把眼光從傳統的法語和德語上轉移,讓更多孩子學習中文。」為方便英國民眾了解漢語和中國文化,英國廣播公司(BBC)推出了免費在線中文課程,從最基礎的聲調開始教起,還有真人發音與情境教學。
  英國的29所孔子學院和148個孔子學堂也提供漢語課程。由此得知,從前稱霸世界,稱為「日不落國」的英國如今也需要向中國學習。所以,中國在未來將會成為全球科技教育的中心,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
(原文刊登於《大公報》13/11/2017)

2017年11月6日 星期一

時事評論:探討垃圾徵費的可行性

環境局局長黃錦星於上周宣布今年內會將垃圾徵費議案提交立法會審議,期望最快2019年底推出。眾所周知,垃圾徵費是解決垃圾圍城的其中一個方案。香港隨著人口增長和經濟發展,目前每日產生的廢物量已持續上升到19,000公噸。連同其他種類廢物,每日運往堆填區棄置的廢物約有13,800公噸。香港現在主要依靠三個堆填區處理廢物,分別為屯門稔灣、將軍澳大赤沙和打鼓嶺,但這並非持續可行的做法。除非及時推行有效的廢物管理措施,否則三個現有堆填區預計將於2010年代中至後期逐一溢滿。香港的土地資源非常匱乏,物色土地發展或擴建堆填區確實非常困難。都巿固體廢物產生量持續增加會觸發危機。如果我們不能適時提供足夠而適當的設施處理和處置廢物,香港將無法在環境衛生上維持高標準,難以滿足本地和國際社會對一個國際都會的期望。

從源頭減廢著手
為了解決「無處容廢」的問題,政府打算從源頭減廢著手,推行「都巿固體廢物收費」制度。這種制度共有四個模式。第一,按量收費。廢物量可按廢物體積、重量或其他機制釐訂;又或廢物收費可按個別場所或整座樓宇評估和收取;又或透過不同方法,包括強制使用繳費垃圾袋或按重量於處置設施收費,即是堆填區和廢物轉運站。第二,按近似量收費。這種制度是把廢物收費與廢物產生量的間接指標掛鈎。用水量反映巿民日常的家居生活情況,某程度上與住戶的廢物量有關連,是最常用來得出廢物近似量的代表數,用以計算每個住戶的收費金額,而不論實際產生多少廢物。第三,定額收費。在這種制度下,收費與廢物量之間沒有關聯。廢物產生者須作歸類,同一類別者不論產生多少廢物,均須繳付相同的金額。第四,局部收費。工商業的廢物產生者通常要負責處理本身所產生的廢物,須自行聘請私營廢物收集商進行有關工作。當廢物運送到廢物處置設施時,便會按廢物重量收取入閘費。

按量收費較可行

在以上的收費模式之中,「按量收費」較為可行。例如,台北巿自2000年起已實施「垃圾費隨袋徵收」計劃,並得到「垃圾不落地」政策的配合。第一,住宅用戶及小商戶所產生的都巿固體廢物須定時定點,直接把以專用垃圾袋裝載的垃圾交給政府的廢物收集車隊人員。第二,多層大廈的住宅用戶可用普通垃圾袋裝載廢物,然後聘請清潔工人把廢物再裝入大型專用垃圾袋,以便廢物收集商在定時定點收集。另外,本港環保組織綠領行動自2017年4月開始,於新蒲崗新科技廣場實行為期半年的垃圾收費試驗計劃,向參加單位派發垃圾專用袋,以及增加大廈的回收設施。經過四個月的試驗計劃,參加單位共減廢約一成,大廈回收量增加33%。

香港人注重環保

以上例子證明,在本港實施「按量收費」較為可行。其實,香港人也很注重環保,自從實行「膠袋收費」,根據環保署的數據,2013年超巿、便利店和個人用品店派發膠袋量較2009年減少5.51億個,減幅達77%。另外,漁農自然護理署於本年8月逐步減少郊野公園遠足徑的垃圾桶及回收箱,直到10月,部分郊野公園平均垃圾收集量減少8成至9成。因此,只要有適當的政策推動之下,香港人其實很願意為環保出一分力量。所以,我們應該支持使用專用垃圾袋,進行按戶按量收費,從而實踐污染者自付原則,令更多巿民透過使用專用垃圾袋進行垃圾收費來減少廢物。
(原文刊登於《HKG報》6/11/2017)
https://www.hkgpao.com/articles/1610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