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12月25日 星期日

時事評論:《教師專業操守指引》讓教師有規可依

 教育局於12月15日公布《教師專業操守指引》,以清晰說明教師應有的專業操守及行為規範,鼓勵教師自覺遵守,保障學生福祉,守護教育專業,維護國家安全和社會秩序。

教育局在制訂《指引》時,除審慎考慮香港教育體系的實際情況和現行法例,亦參考教師專業發展相關文件,以及不同國家或地區的教師專業標準,從而歸納出「專業信念」、「恪守法治」、「以身作則」、「廉潔公正」、「盡忠職守」、「關愛學生」、「尊重私隱」和「維護專業」共八項教師專業操守準則,並就各項準則列舉例子說明教師「應該」和「不應」做的行為。另外,《指引》又列舉了教師違反專業操守個案的例子,包括「虐待兒童」、「管有非法用途的工具」、「盜竊」、「未經批准擔任校外工作」、「洩露入學面試題目」、「在社交通訊平台言行不檢」、「採用偏頗失實教材」、「持續教授錯誤內容」、「處理學生秩序失當」、「向學生作出不道德行為」、不恰當地與學生單獨進行校外活動」。如果教師違反以上守則,有機會被教育局發出警告信、譴責信、根據《教育條例》取消其教師的註冊。另外,若教師在以上事件觸犯香港法例,則有機會依法被判罰款、監禁,以及留案底。

以往,任何人發現教師專業失德,可以向教育局或教育人員專業操守議會投訴。根據教育局於2022年月向立法會提交的文件顯示,局方過去年共接獲502宗有關教師涉嫌違反專業操守的個案,其中344宗與「反修例暴動」有關。截至2022年4月底,除了13宗未完成司法程序的個案之外,其餘投訴個案都已經完成處理。比較之下,教育人員專業操守議會只收到與失德教師有關的投訴僅6宗,但沒有任何一宗處以懲罰,原因在於該議會長期被教協把持,無所作為,未能得到社會各界的認同。有見及此,教育局於2022年5月結束教育人員專業操守議會,把教師專業操守的事項歸回教育局處理,並於2022年12月發布以上《指引》。

消極一面,教育局公布《指引》在於懲處違反教師專業操守的人員,為教育界除害,以免誤人子弟。相反,積極一面,教育局公布《指引》,以清晰明確的內文及例子,向教師闡述教師應有的專業操守,以免教師逾越紅線而不知。過往,教育人員專業操守議會沒有清晰的指引,說明哪些事情可能令教師觸犯專業操守。例如,2019年「反修例暴動」,某間中學助理校長在社交媒體facebook發布仇警言論,但礙於當時議會沒有清晰的指引,便不能對該人員作出任何處罰,讓該名人員仍然在學校任教,有機會向學生繼續散播仇恨言論,教壞學生。現在,教育局在《指引》中清晰列明以上事件觸犯教師操守,並寫明有機會遭到懲罰。由此可見,教師能夠按照《指引》內容,知道教師專業操守的紅線。 

其次,《指引》又要求辦學團體參考《指引》向屬校管治機構作出指示,而學校管治機構可參考《指引》,訂定員工行為管理措施和專業發展計劃,以及表揚優秀教師。並且,教育局會參考《指引》,檢視教師的註冊;亦會安排教師專業發展及培訓活動,以及表揚在德行及教學專業方面表現優秀的教師,建設德才兼備的教師團隊。所以,這份《指引》既有要求,也有支援。教師可按着《指引》的要求,參加辦學團體或教育局的教師專業培訓,例如認識《憲法》、《基本法》和《香港國安法》等等,積極裝備自己,成為一個德才兼備的好老師。

另一方面,民間教育機構也響應教育局的呼籲,積極籌辦表揚教師的活動。例如,香港教育工作者聯會於2022年9月舉辦了第一屆「十大最美教師選舉」,旨在表揚教師默默付出及奉獻的精神,發揮正能量,並倡導社會重視尊師重教的良好風氣。其中十位得獎教師來自中、小、幼、特學校,面對不同背景的學生,他們用盡不同的方法,付出額外的時間和心力,幫助學生克服成長所面對的困難,以生命影響生命。由此可見,撇除一小部分的違反教師專業操守的壞分子,香港仍然有許多好教師,悉心教導學生,讓學生成為建議香港的未來棟樑。

原文刊登於《天機網》24/12/2022
https://www.hkwisdom.net/blog/7cd286ed53d

2022年12月11日 星期日

時事評論:教育局指示學校悼念江澤民 培養學生國民身份認同


前國家主席江澤民於20221130日逝世,全國追悼大會於126日上午10時舉行,特區政府教育局指示所有中小學校(包括特殊學校)及幼稚園須在當天舉行下半旗誌哀,以及停辦所有慶祝活動,例如慶祝會、聯歡會等。至於當日舉行的非慶祝性質的活動,當中不應包括娛樂及表演部分。此外,學校應按本身的情況,安排師生於當天10時正起默哀3分鐘,與全國同胞一起參與悼念,並建議學校可安排師生一同收看追悼大會現場直播。

 


今次是香港教育局自回歸以來首次指示全港學校進行追悼儀式,除了哀悼國家領導之外,還起了國民教育的作用。第一,學生參與追悼儀式能培養國民身份認同。今是哀悼的對象是前國家主席,同學在參與追悼儀式之前,學校師長需要向同學介紹其生平事跡,最重要的是讓同學認清追悼對象是我們國家的前主席,有助建立對國家的觀念,增強歸屬感,培養國民身份認同。

 第二,透過下半旗儀式,讓同學認識中國內地的政治制度,加深對中國的了解。根據中國《國旗法》第14條規定:「下列人士逝世,下半旗誌哀:(一)中華人民共和國主席、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委員長、國務院總理、中央軍事委員會主席;(二)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全國委員會主席……」以往,本港學生對中國內地的政治制度一知半解,搞不清人大與政協的分別。但是,藉着下半旗儀式,教師向學生闡述內地政制,讓同學認識哪些人離世時需要下半旗致哀,增加了學生的認知。

 第三,學生參與追悼儀式能培養學生的愛國情感。行政長官李家超在2022年《施政報告》中指出:「青年是香港的未來,青年興,則香港興。政府重視教育和青年發展工作,我們要為孩子成長成才創造機會,培育青年成為愛國愛港、具備世界視野的新一代,為國家和香港發展作出貢獻。」身為教育工作者,我們要培養學生成為一個愛國愛港的良好青年。然而,愛是人與人的互動,因此人與人的愛比較容易建立,但若要一個人愛一處地方或國家,那便需要一些人物載體,才能容易讓人建立愛國愛港的價值觀。當我們回顧江澤民主席的生平事蹟,便會發現他的政治生涯與「一國兩制」事業結下不解之緣。在他主政之下,見證香港與澳門順利回歸祖國,落實「港人治港」、「澳人治澳」,以及「高度自治」。因此,當我們教導學生香港回歸歷史,一定會出現江澤民身處灣仔會展中心回政權移交典禮的照片,一定會觀看他的回歸講話視頻。所以,若學生認真學習香港回歸祖國的歷史,便會對江主席留下深刻的印象,而當他與世長辭的時候,也容易觸動學生的情感,把憐愛之心投射在江主席身上,從而建立愛國的價值觀。

 由此可見,教育局今次指示全港學校參與追悼前國家主席追悼儀式,能有效推動愛國教育,培養學生國民身份認同。

原文刊登於《天機網》12/12/2022
https://www.hkwisdom.net/blog/104523655c6

2022年12月5日 星期一

時事評論:中國衣著的文化自信

 2012年時任國家主席胡錦濤在中共十八大報告中提出「三個自信」的政治概念,包括「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2016年,國家主席習近平在「慶祝中共成立95周年大會」上,加入了「文化自信」,形成了「四個自信」。由此可見,國家領導人十分重視國民對自身文化的認同,要以中華文化而感到自豪。

中華文化源遠流長,在五千年的歷史中,中華文化曾經有光輝的歲月。以衣服文化為例,在唐朝盛世的時候,鄰近國家紛紛來朝,例如日本和朝鮮均派員到訪大唐首都長安,學習中華文化,包括漢字、漢語與漢服,因此現時日本的和服與韓國的韓均帶有中國古代漢服的色彩。

但是,因為清政府閉關鎖國,自我封閉而長期積弱,中國歷史出現了一段黑暗時期。從1840年的「鴉片戰爭」到1895年的「甲午戰爭」,中國被迫簽署多條「不平等條約」,包括割地、賠款,以及被迫開放口岸,出賣國家利益。在這段期間,中國被列強打到自信盡失,認為西洋文化是上等,中華文化次之。例如,在英國殖民的香港,華人被視為次等民族,地位低於英國人。英語被視為官方語文,而中文只是華人日常溝通的語言。西服被視為潮流服著,而長衫馬褂則被視為封建落後的產物。

民族自信不足的情況,直到上世紀初才扭轉過來。1919年的「五四運動」,中國人勇敢地開帝國主義說「不」,拒絕在巴黎和會上簽署《凡爾賽條約》。在艱辛的歷史進程中,中國人不斷探索自己的文化定位。經過了辛亥革命、軍閥割據、抗日戰爭、國共內戰,直到1949年新中國成立,中國人才走出歷史的陰霾,才能勇敢地說「中國人從此站起來」。

雖然中國人從半封建半殖民的情況下得到解放,但因為國家戰後百廢待興,國民一窮二白,民族自信也同樣欠奉。例如,七十年代的中國內地同胞會羨慕被英國人殖民統治的香港,喜歡聽歐西流行曲、品嘗紅茶,以及穿著西服。然而,隨着1978年中國內地推行「改革開放」,人民從「站起來」漸漸轉為「富起來」。在短短收十年間,中國由貧窮的落後國家發展成為全球第二大經濟國、全球最大外匯儲備國,以及全國最大貿易國。與此同時,中國的自信也隨之增強,認同自身的中華文化,例如崇尚儒家思想,推崇傳統倫理。

2022年中國內地《環球時報》一項調查發現,九成年輕人選擇「平視」與「俯視」西方國家,對西方文化沒什麼感覺,甚至沒什麼了不起。這說明了中國正漸漸「強起來」,不單是經濟或軍事的硬實力轉強,就連民族自信的軟實力也轉強了。例如,中國內地正風靡着「漢服潮」,許多年輕人穿着古代漢服到歷史名勝地標拍攝照片,並在網絡互相轉載。不但中國內地,就連香港也被這股潮流衝擊,例如夫子會每年都舉辦「國際華服節」,推崇中國衣服文化。由此可見,中國的文化自信正在復興,影響中華大地,甚至遍及全球,成為世界共同的瑰寶。

2022年10月12日 星期三

時事評論:中國軟實力不斷提升 華服逐漸被世界認同

 世界現正經歷百年未見之大變局,東升西落已是世界公認的事實。隨着中國的綜合國力不斷上升,中國的硬實力已躋身全球領先位置,例如中國是世界第一貿易國,第一外匯儲備國,唯一擁有所有產業供應鏈的國家,國內生產總值全球排行第二等等。除了硬實力之外,中國的軟實力也不斷提升。根據美國學者約瑟夫(Joseph S. Nye)的理論,軟實力是指一個國家通過吸引和說服,而非脅迫或收買,令其他國家達至其預設目標的能力。軟實力也就是能夠影響其他國家意願無形的精神力量,當中包括價值觀、文化吸引力和外交政策等。

中國擁有五千年文化,是唯一現存的四大文明古國。在漢唐盛世的時候,周邊的附庸國紛紛來朝,學習中華文化,包括文字、禮儀與服飾。但是,去到清朝乾隆皇帝實行「閉關鎖國」政策,中國的綜合國力便轉為衰減,而西方各國則憑藉「工業革命」的成果,在各方面都超越中國,甚至強行用武力侵略中國,強迫中國割地賠款,致使我們對自己的國民身份認同出現懷疑,以為中華文化不如西方文化,認同西方的價值觀,而放棄中國傳統思想。


當然,西方文化有值得學習的地方,但中華文化才是我們值得重視的瑰寶。根據獨立品牌價值評估諮詢機構Brand Finance發佈《2021年全球軟實力指數排名》的調查報名,中國的軟實力打入全球十大,排行第八,是唯一的發展中國家,其餘都是已發展國家。這個排名是根據七項軟實力核心指標,包括商業與貿易、政府管治、國際關係、文化與遺產、媒體與傳播、教育與科學,以及人文與價值觀。以文化吸引力為例,截至2019年,中國在全球155個國家建立539所孔子學院,近年中國流行音樂《小蘋果》風行亞洲,中國電影《戰狼2》打入全球100票房紀錄。另外,中國內地現時出現漢服文化復興運動,近年古裝更成為潮流,不但興起在古蹟名勝穿着漢服散步拍照,在各大社交媒體上,漢服也成為熱話,甚至不少人在日常生活中抛棄時裝而穿着漢服。最近,這股漢服熱潮蔓延至香港,例如「夫子會」在2021倡議,建議定立每年的11月22日為「全港華服日」,鼓勵所有華人日常穿着華服工作生活,以更好地傳承中華文化,樹立民族自信,宣揚中華美德,振奮民族精神。


「衣食住行」是人們日常生活的必須品。如果我們從衣著開始實行「中國化」,慢慢推展至其他方面,例如吃中國菜、觀賞中國戲曲,聆聽中國傳統音樂等等,便能拔高自身的文化水平,又能增加我們的國民身份認同,從而提升中國在全球的軟實力影響,最終達至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

原文刊登於《堅料網》13/10/2022

https://n.kinliu.hk/kinliunviews/%e4%b8%ad%e5%9c%8b%e8%bb%9f%e5%af%a6%e5%8a%9b%e4%b8%8d%e6%96%b7%e6%8f%90%e5%8d%87-%e8%8f%af%e6%9c%8d%e9%80%90%e6%bc%b8%e8%a2%ab%e4%b8%96%e7%95%8c%e8%aa%8d%e5%90%8c%e3%80%80%e6%96%87%ef%bc%9a%e6%9e%97/

2022年9月7日 星期三

原創歌曲:過馬路要小心

 


過馬路要小心 作曲:林伯強 作詞:林伯強 / 溫志倫 步行在金鐘道 遮打花園旅行 逗留在山頂上 海味街通處滾 經天橋過街 安心經過 橋下車輛飛奔 必須留意到交通指引 停在馬路望紅燈 過馬路要小心 要記住按着波棍 遇着人路過 減速收掣 沿路禮讓顯愛心 過馬路要小心 有意外會憂困 路上零禍困 一生福蔭 全賴交通警領引

原創歌曲:青年人唱歌賀回歸

 


《青年人唱歌賀回歸》 作曲:林伯強 作詞:林伯強 / 黃浩林 製作:許振邦 奏國歌 賀回歸 傑出領袖要敢作為 回望廿五載 為理想不枉費 再努力全面發揮 兩制應重平穩 在一國兩地要方向齊 成立特區 在亞洲得優勢 世界上無人代替 青年人唱歌賀回歸 這個家真太美麗 紫荊風中起舞 全部凝視國徽 青年人唱歌賀回歸 愛國家堅決發誓 全奉獻 要努力 決意交出一切 去創造繁榮盛世 奏國歌 賀回歸 盡心努力幹必有為 人大立國安 為社會出新制 向正道迎合法規 世界的共同體 在中國友善的氛圍 融入大灣 為了香港經濟 創我路全沒限制 青年人唱歌賀回歸 這個家真太美麗 紫荊風中起舞 全部凝視國徽 青年人唱歌賀回歸 愛國家堅決發誓 全奉獻 要努力 決意交出一切 去創造繁榮盛世 下決心飛天際 讀書努力學文藝 伴你飛東與西 各界精英都發圍

時事評論:香港打造成中外文化藝術交流中心

 2021年,中國國務院發表「十四五」規劃,明確支持香港發展成為中外文化藝術交流中心,為香港的文化事業打下了強心針。同年,前香港特首林鄭月娥在《施政報告》中表示,政府會把握香港中外文化薈萃的獨特創意氛圍,打造香港作為亞洲文化及創意之都的品牌。另外,政府要加強特區的文化領導和有效統籌和推動現在分散在不同政策局的文化及創意產業工作。為此,新任特首李家超在2022年當選後,便改組政府架構,設立「文化體育及旅遊局」,致力發展香港成為一個植根於中國傳統並融會多元文化的中外文化藝術交流中心和國際文化大都會。

香港以往給人以商業為主導,重視經濟發展而忽略文化培育的感覺,更有「文化沙漠」的稱謂。但是,如果我們回顧香港近代歷史,便發現香港是中西交化交流的中心。1840年,中英發生「鴉片戰爭」,最終清政府戰敗而被迫於1842年簽署《南京條約》,把香港島割讓給英國,受英國人統治。自此以後,香港匯聚中西文化,各國人民交流頻繁,而在兩地分治的背景下,香港也是兩地接觸的橋樑,旅港、居港及本土的文化人,都促進了香港文化的發展。例如,1949年新中國成立之後,國學大師錢穆與唐君毅等人,來到香港定居,並一同創辦「新亞書院」,也是後來香港中文大學的其中一個書院,為香港注入現代文化的豐富養分。

雖然香港民間的文化活動交流頻繁,但當時港英政府卻漠視官方文化發展,直到1967年爆發暴動之後,港英政府為了疏導民怨和安撫民心,希望可以營造出歌舞昇平的氣氛,所以決定舉辦「香港節」(Festival of Hong Kong)。這個活動是由港英政府發起,由政府及商業機構共同贊助,與各區巿民合辦,於1969年、1971年和1973年在香港舉辦的大型慶祝活動,活動包括大型音樂會和嘉年華會。自此之後,香港便出現了許多本地文化人,例如歌手許冠傑,以及電影人許冠文等等。他們的作品都以香港本土議題為內容,例如許冠傑的《制水歌》,反映當時香港供水短缺的問題,而許冠文的電影《雞同鴨講》,反映當時香港引入西式快餐,搶佔了中式餐館人客的問題。這些以本土為題材的歌曲與電影受到巿民的熱烈歡迎,無論唱片銷量或是電影票房,都賣得滿堂紅,漸漸引起了當時港英政府的關注。

香港本地文化事業多元化

為了發展香港本地文化事業,港英政府在上世紀八十年代興建了多個文藝表演場館,其中最出名便是1983年建成的香港紅磡體育館。這是香港的綜合室內多用途場館,也是香港以至亞洲首屈一指的娛樂表演場地之一。紅館是少數可以開設四面台的場地,自啟用以來,除舉行體育賽事之外,亦承辦無數本地及國際大型活動、會議及音樂會,更是香港流行音樂最具代表性的演出場地,在紅館舉行個人演唱會被視為香港歌手演藝事業上的一個里程碑。例如,許冠傑、林子祥、陳百強與羅文於1983年在紅館舉行演唱會,而梅艷芳、徐小鳯與麥潔文在1985年於紅館開秀,將本地流行音樂文化推上歷史上的高位。

除了流行音樂之外,香港電影也在世界佔一席位。香港電影始於20世紀初期,是華語電影的先驅者,全盛時期年產量超過三百部,為香港贏得「東方荷里活」的榮譽。香港電影發展蓬勃,為香港打造多位國際巨星,例如香港武打片創下票房歷史,國際知名的演員包括李小龍、成龍、李連杰、甄子丹等等。另外,香港的警匪片亦聞名於世,2002年《無間道》是巔峰之作,更被荷里活翻拍成為外國版的《無間道風雲》(The Departed)。此外,香港電影金像獎是香港電影業的一大盛事,與中國台灣的金馬獎,以及中國內地的金雞獎並列亞洲電影的殿堂頒獎禮。

再者,香港的漫畫也舉世聞名,本地漫畫接受並吸取了日本漫畫和歐美漫畫的雙重影響,在製作過程上吸取了歐美漫畫的工業化製作流程,帶典型的流水線製作特點,分工細緻,由主編統籌主筆,團隊協力製作,畫風以歐式為主,兼及水墨,在內容上及人物設定上受到中國文化傳統的中的武俠觀念影響,情節曲折細膩,題材廣泛。例如,八十年代的《中華英雄》,以及九十年代的《風雲》,都深深影響了當代青年人,陪着他們一起成長。

另外,香港對廣東粵劇發展有很大的貢獻。粵劇是一種源自南戲的廣東主流戲曲,自明朝嘉靖年間開始在廣東和廣西出現,是糅合唱做唸打、樂師配樂、戲台服飾、抽象形體等的表演藝術。香港在上世紀出現了多位有名的粵劇大老倌,例如「仙鳯鳴劇團」的文武生任劍輝,與花旦白雪仙,在撰曲人唐滌生的加持下,創作了多套膾炙人口的粵劇戲寶,包括《帝女花》與《蝶影紅梨記》,其中歌詞「落花滿天閉月光」更是唱到街知巷聞。2006年,粵劇被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之內,2009年更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肯定,列入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由此可見,香港在推動粵劇發展可謂不遺餘力。

為了培育香港的藝術文化人才,政府在1984年成立香港演藝學院(The Hong Kong Academy for Performing Arts),是香港唯一專門培養表演藝術人才的公立院校,亦是香港藝術領域的最高學術機構。演藝學院課程包括戲曲、舞蹈、戲劇、電影電視、音樂與舞台及製作藝術,其教育方針着重反映香港的多元文化,中西兼容,更提倡跨學科學習。學院多年培養不少演藝人才,更榮獲表演藝術類別大學排名的亞洲第一。

香港是亞洲藝術文化先驅

總括而言,香港絕非「文化沙漠」,反而是亞洲藝術文化先驅。因此,中國國務院把香港定位為「中外文化藝術交流中心」是因應香港本身的既有優勢,進而推廣並發展。其實,香港早在1998年已經表明要銳意發展文化產業,當時特首董建華在《施政報告》宣佈發展「西九龍文娛藝術區」,後來特區政府修訂為「西九文化區」。這是全球規模最大和抱負深遠的文化藝術項目之一,其願景是為香港創造一個多姿多彩的文化地帶。區內設有多個劇院、表演空間和博物館,為公眾提供和主辦世界級的展覽、表演節目和文化活動。目前已開放多公眾的設施包括2016開放的「M+視覺文化博物館」、2019年開放的「戲曲中心」, 2022年開放的「香港故宮博物館」,以及自由空間和藝術公園,正在興建的主要項目則有計劃於2024年開放的演藝綜合劇場。以香港故宮博物館為例,它是世界首屈一指的博物館,推動公眾對中國藝術和文化的研究和欣賞,並與世界重要文化機構緊密合作,促進不同文化之間的對話。它以嶄新的策展手法,從香港角度出發,結合環球視野,展出故宮博物院和其他世界重要文化機構的珍藏。博物館將透過學術研究的新成果、創新的巡迴展覽,以及教育、文化和專業人士交流計劃,建立全球合作夥伴關係,鞏固香港作為中外文化藝術交流中心的地位。

由此可見,香港憑着本身中西文化匯聚的歷史背景,以及多元化的藝術人才,隨着「西九文化區」各個場館陸續開放,迎來藝術產業發展的新機遇。在新一屆特區政府,以文化體育及旅遊局為首的帶領下,配合國家「十四五」規劃,融入大灣區發展,文藝發展必定能再創輝煌。


原文刊登於《HKG報》6/9/2022
https://www.hkgpao.com/articles/1029785

2022年7月3日 星期日

香港必會撐住


《香港必會撐住》 作曲:林伯強 編曲:李正皓 作詞:林伯強 / 曾榮輝 病疫下全民亦關注 有了愛痛病也安舒 這處地 這時辰 今次遭風雨 憑大愛讓生機一再展 踏着路亦無懼風雨 有你撐困病也減輕 有眼淚 有疑難 關愛都傾注 齊力抗病菌消失四處 香港必會撐住 香港必會駕馭 未來在我手 你我心一致 憑自信必不會輸 香港必會撐住 香港必會駕馭 願隨着國家 戰勝新冠症 無懼怕滔天風雨 心中愛如像孩子 不必計較與猶豫 一起去全面關注 願這家必會撐住

 

青年人唱歌賀回歸

 


《青年人唱歌賀回歸》 作曲:林伯強 作詞:林伯強 / 黃浩林 製作:許振邦 奏國歌 賀回歸 傑出領袖要敢作為 回望廿五載 為理想不枉費 再努力全面發揮 兩制應重平穩 在一國兩地要方向齊 成立特區 在亞洲得優勢 世界上無人代替 青年人唱歌賀回歸 這個家真太美麗 紫荊風中起舞 全部凝視國徽 青年人唱歌賀回歸 愛國家堅決發誓 全奉獻 要努力 決意交出一切 去創造繁榮盛世 奏國歌 賀回歸 盡心努力幹必有為 人大立國安 為社會出新制 向正道迎合法規 世界的共同體 在中國友善的氛圍 融入大灣 為了香港經濟 創我路全沒限制 青年人唱歌賀回歸 這個家真太美麗 紫荊風中起舞 全部凝視國徽 青年人唱歌賀回歸 愛國家堅決發誓 全奉獻 要努力 決意交出一切 去創造繁榮盛世 下決心飛天際 讀書努力學文藝 伴你飛東與西 各界精英都發圍

國民身份認同大幅回升的原因

 香港研究協會今年於6月20日公布「香港巿民的國民身份認同」調查結果,有64%受訪者表示認同自己中國人身份,相比港大民意研究計劃於2019年6月類似研究,當時只有20.9%受訪者表示認同自己中國人身份,兩者比較之下,數字大幅飊升43.1%。總結過往數年的社會事件,香港巿民國民身份認同上升,有以下幾個原因:

第一,亂港民調中心與實務研究協會作出不同的調查結果。港大民意調查研究計劃於1991年成立,研究主任為鍾庭耀,一直從事各種民意研究,包括香港巿民的國民身份認同。鍾庭耀與非建制政治勢力關係密切,例如他於2019年曾接受公民實踐培育基金創辦人陳方安生100萬港元,進行民意調查,並撰寫所謂民間「反送中民情報告。」據稱,讓報告除了派發給巿民和不同機構,亦會送到香港各外國領事館,作為資料庫。

由此可見,鍾庭耀與反華外國勢力關係非比尋常。另外,他設計的問卷偏頗,刻意把中國與香港割裂,在巿民心中埋下港獨的種子。例如,在身份認同的問卷之中,選項包括「香港人」、「中國人」、「在香港的中國人」以及「在中國的香港人」。但是,根據《基本法》第一條:「香港特別行政區是中華人民共和國不可分離的部分。」香港必須以「中國香港」參與國際性活動,例如奧運會和冬奧會等等。鍾庭耀刻意把「香港人」與「中國人」區分出來,在長達廿多年不間斷的國民身份認同調查之下,使香港巿民對原來「中國香港」的身份變得模糊,甚至趨向抬高「香港人」的身份而乏低「中國人」的身份,形成港獨思潮。

相反,香港研究協會是一個非牟利學術機構,於2004年創立,透過調查研究,為巿民提供一個發表意見、關心香港的平台,並加深巿民對社會各方面的認識,同時就關係香港長遠發展的政策或策略展開調查研究。該機構財政獨立自主,不受任何政治勢力所操縱,研究方法科學化,調查結果客觀可信。因此,兩間機構對同一題目進行研究,得出兩個不同的調查結果,證明統計數字可以被政治的利用,造成對一般巿民的意向操控。

第二,亂港傳媒與愛國媒體引起不同的輿論結果。香港反對勢力以往一直依仗着《蘋果日報》作為文宣渠道,該報於1995年創立,大肆散播不實信息,製造假新聞。例如,《蘋果日報》於1998年向受訪者陳健康提供5000港元召妓,拍下獨家照片,引起公眾嘩然。《蘋果日報》的老闆黎智英多年帶領反中亂港活動,例如2003「反對國安法立法」、2012「反對設立國民教育科」、2014「非法佔領中環」,以及2019「反對修訂逃犯條例」等等。黎智英身為傳媒人,卻違反新聞自由的原則。例如,他於2017年六四晚會前席,以「我實搞你」恐嚇《東方日報》記者。除了《蘋果日報》之外,香港還多許多報導偏頗的傳媒,例如《立場新聞》、《眾新聞》和《癲狗日報》等等,其中《蘋果日報》更獲美國國家民主基金會(NED)、澳洲及英國等基金會提供資金來創辦報章,其目的是「唱衰中國」,使香港巿民討厭中國,最終使中國人身份認同低落。

隨着《香港國安法》於2020在香港實施,一眾反中亂港的傳媒相繼結業。黎智英因涉嫌干犯《香港國安法》而被捕,而由他一手創辦的《蘋果日報》也宣佈結業。不但如此,就連以往一直「陰陽怪氣」的《香港電台》,在李百全於2021年上任廣播處處長之後,加以大力整頓,停播部分立場偏頗的節目,例如《頭條新聞》和《視點31》等等,並解顧一些反政府主播,例如利君雅與曾志豪等等。另外,《香港電台》於2021年開始播放中國內地節目,例如《我在故宮600年》、《亞太戰爭審判》,以及《號手就位》等等,讓巿民透過觀賞電視節目,提升國民身份認同。

另一方面,香港在2012年梁振英就任特首之後,出現了多個建制網絡媒體,例如《港人講地》、《HKG報》和《堅料網》等等。這些建制媒體透過網絡的力量,以不同觀點報導新聞,力抗反中亂港媒體的假新聞報導,讓巿民能透過不同的新聞平台,認清每件新聞的真相。

第三,港英政府的去中國化教育與國民教育引起不同的結果。英國自1841年接管香港之後,實施一系列的去中國化教育,並對香港實施殖民管治。例如,香港當時作為英聯邦管治地區,必須奉英女皇為元首、英女皇壽辰列為法定公眾假期、以英女皇頭像作為硬幣圖案,以及每晚凌晨後在電視播放英女皇畫面。相反,港政政府一直抑壓愛國教育,例如禁止傳統愛國學校畢業生擔任公務員。其次,港英政府一直壓抑中文的地位,但在香港巿民極力爭取之下,港英政府在1974年終於承認中文為法定語文。另外,港英政府刻意淡化中國歷史教育,沒有把該科目例入中、小學的必修科,導致部分學生對中國歷史感到陌生,失去民族根源。這種情況一直延續到2018年,教育局才把中國歷史列為初中必須科目,目的是加強學生的國民身份認同。

不但如此,教育局於2021年規定所有中、小學,每個上課日,以及元旦日、香港特別行政區成立紀念日和國慶日升掛國旗,以顯示對國家的尊重和提升師生的國家觀念。其次,為促進國民教育及培養學生的國家觀念和民族感情,以及加強學生對國民身份的認同,中小學必須每週舉行一次升國旗儀式,而升國旗儀式中須奏唱國歌。因此,香港所有中、小學均設立升旗隊,學校需加入關於國旗和國歌的課程,教師也需要教授學生如何唱國歌,以及參加升旗儀式應有的禮儀。

另外,香港由2022年7月1日開始,所有政府紀律步隊均轉用中式步操,並採用中式口令,摒棄以往沿用多年的英式步操與口令,以落實中央人民政府對香港的全面管治權。其實,香港還殘留着許多以往港英政府的事件,例如法官的陳年假髮、富有港英色彩的街道名稱,例如英皇道與皇后大道。第六屆香港特區政府應審視情況,把港英政府遺留下來的傳統加以整頓,以顯示香港人真正當家作主,不再作英國的奴隸。

第四,西方政客與中央人民政府對港人的支援引致不同結果。香港作為西方世界與中國的政治角力中心,雙方各自在香港設立了一些代理人,藉以推動各自在香港的影響力。這種情況在香港回歸祖國之前和之後,一直沒有停止過。當西方價值觀主導香港的時候,港人的國民身份認同便下降。相反,當中華民族傳統價值恢復活力的時候,港人的國民身份認同便有所提升。2019年,香港發生「反修例事件」,西方政客透過領導主流傳媒的優勢,打着「民主」與「自由」的口號,推動部分港人參與反政府示威,甚至鼓吹「違法達義」的歪理,務求達到奪取特區管治權力。

然而,中央人民政府對香港始終不離不棄,縱使面對外國勢力發動「貿易戰」與「金融戰」的情況下,仍要確保香港堅定實行「一國兩制」,行穩致遠。為此,全國人民代表大會於2020年設立《香港國安法》,為香港止暴制亂。西方政客在香港失去大勢,便紛紛抽身離場。但是,部分港人誤信了西方政客的謊言,走上違法的不歸路,卻沒有得到任何支援,需要面對法律制裁。有些曾經參與暴動的年青人,因此面臨被起訴,甚至收監,失去大好前途。

在2019「反修例事件」中,美國根據《香港人權與民主法》及《香港自治法》,實施對香港的制裁,撤銷對香港的最優惠待遇。相反,自2003年開始,中國內地與香港簽署《CEPA》,開通個人遊,對港實施優惠政策,讓無數港人在內地大展拳腳,創一番事業。另外,中央人民政府於2016年推行「十三五」期間,設立《港澳專章》,把港澳地區列入國家發展大局,推動「粵港澳大灣區」建設,開設「港澳台居民居住證」,實施一系列利民措施,並推動大量基建,例如廣深港高速鐵路,以及港珠澳大橋,全力打造「一小時生活圈」,讓大灣區成為港人宜居、宜業、宜遊的好地方。

除此之外,香港在2022迎來「第五波」新冠疫情,大量巿民染疫,甚至死亡,全城一遍愁雲慘霧。在絕望之際,國家主席習近平一聲令下,動員全國人力物力,火速馳援,源源不絕送上醫護人員、防疫物資,以及生活所需品,讓香港克服疫情,社會重回正軌。香港人受到中國內地同胞的悉心照應,並產生感激之情,從而看清西方政客的狡滑,以及認識到國家對香港無微不至的關顧,因而提升國民身份認同。

總括而言,香港佔九成以上都是華人,都是黑頭髮、黑眼睛、黃皮膚的中國人。無論我們走到世界任何角落,其他國家只會認為我們是中國人。就算移民外地,甚至取得外國護照,我們也洗不掉自己中國人的身份。在一百多年之前,中國經歷列強侵華,國力虛弱,不但失掉部分國土,甚至連國人的自信心也失掉了,對國民身份認同感到迷失。但是,隨着中國崛起,西方沒落,中華民族迎來百年未有之大變局。2020年,美國哈佛大學調查結果,中國內地九成人滿意中央人民政府的管治,以中國人身份自豪。同樣,隨着香港回歸祖國25周年,由新一屆特區政府帶領之下,香港迎來新篇章,港人的國民身份認同亦會隨時日而上升,香港人便能滿懷自信,做一個「中國人」。

原文刊登在《HKG報》3/7/2022
https://www.hkgpao.com/articles/10288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