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7月29日 星期三

遊記:河源

 2015年7月,我到訪廣東省河源巿,位於東江中上游,為華南地區提供食水。河源巿為嶺南文化的發祥地之一,客家先民的始源地,而水面積達370平方公里的萬綠湖位於境內,故被譽為「客家古邑,萬綠河源」。河源擁有濃厚的客家文化,先祖為了逃避北方連年戰事,逐南遷至廣東一帶,與南方少數民族融合,形成一種兼具漢族與少數民族文化的獨特保守群體。

河之源瀑布

客家先民遷徒雕像

 客家文化公園位於河源巿中心,由孫中山後人集資而建,為了紀念祖籍河源的國父孫中山。該園共有四大特色。第一,構建了河源地標,即孫中山先生塑像與兩顆高大的英雄樹。第二,氣勢宏大的歷史階梯,包涵了客家人文歷史的雕塑與浮雕。第三,「河之源」瀑布,勺畫了「河源之水天上來,飛流直下十五尺」的景觀。第四,「春夏秋冬花不落」的園林綠化,樟樹、桂花等100多種植物,建構成一幅美麗的圖畫。

客家習俗雕像1

客家習俗雕像2

客家習俗雕像3

孫中山雕像

蘇家圍是河源的典型客家圍村,由宋代文學家蘇軾後人所建。圍村由18座府第式民居組成,現存年代最遠的房屋建於公元15世紀。

蘇家圍客家鄉村

客家圍屋

客家農莊水車

客家婚禮

客家村婦

蘇軾是宋代文豪,其詩、詞、賦、散文均成就極高,且善於書法和繪畫,是中國文學藝術史上罕見的全才,也是中國數千年歷史上被公認文學藝術造詣最傑出的大家之一。但是,他的仕途卻不如理想。在宋神宗在位期間,他任祠部員外郎,熙寧五年因反對王安石新法而求外職,任杭州通判。元豐二年,發生了著名的鳥臺討案,他因文字入獄,差點死去,最後被貶官至安州。到宋哲宗在位時,他回朝任禮部尚書。紹聖元年,他被貶至惠州。北還後第二年病死於常州,終年六十四歲。他在政治上處於中立,但也有改革弊政的要求。他既反對新黨王安石比較急進的改革措施,也不同意司馬光盡廢新法,因而在新舊兩黨間均受排斥,仕途生涯十分坎坷。然而,他在各地居官清正,為民興利除弊,政績頗多,口碑甚佳。

蘇軾畫像

蘇門四傑:蘇洵、蘇軾、蘇轍、蘇小妹

蘇軾石像

 河源巿由兩條江河貫穿,分別是新豐江和東江,而東江更肩負起為香港供水的重任。早在六十年代,香港戰後人口急升,食水需求甚大,但本地缺乏大河深谷,未能儲起足夠的淡水供巿民使用,加上連年旱災,導致當時港英政府限時供應食水,每四天才供水六小時。當時本地名流上京求救於時任總理周恩來,協議建設83公里的輸水管道,花了11個月而建成,解決香港缺水的問題。直至今天,香港70%-80%食水仍然由東江供應,而東江則是香港的「食水之源」。

東江

河源賦石碑

 新豐江上游始於萬綠湖(新豐江水庫),是一個以發電、防洪為主,兼有灌溉、供水、養殖等功能的大型水利工程,具有多年調節性能。萬綠湖總面積達370平方公里,庫容量達139.8億立方米,是廣東省最大的人工湖。通過水庫調節,下游城鎮防洪能力得到提高,使農田免受洪水災害;發展了電力排灌,擴大灌溉面積;調節了東江中下游枯水流量,對改善航運、城鎮供水、農田灌溉等均有顯著效益。

萬綠湖遊船

萬綠湖

萬綠湖遊船之旅

新豐江礦泉水

2015年7月14日 星期二

福音見證:鄭姊妹

我早在中六便信主。從小到大,我都是一個不容易滿足的人。我大部分兒時照片,都是木無表情的。我明明生長在一個健康正常家庭,但就是常常感到不開心,媽媽也常說我不知足。到我讀中學的時候,我更對許多事情都感到不太滿意,覺得自己不夠好,認為事情未完美。我的性格就是那種,如果有半杯水放在面前,我會看到只剩一半可以喝,但永遠不會樂觀地看到還有半杯。

中五會考時,每天溫習,操練試題。那時候,為了預備公開試,我感到很大壓力,甚至有時候會對著窗戶大叫「救命呀!好辛苦呀!」我的母親很擔心我,但又愛莫能助。沒有人能幫你讀書,全部都要靠自己。那時惟一的希望,就是考完便能釋放自由,做自己想做的事情。

  辛辛苦苦完成了中五會考,順利升讀中六,以為從此便可以過自由的日子,可以參加學會,搞活動等等。但事情並沒有如我想像一般,因為另外一些難處接踵而來。有一段日子,我感到生活十分無聊:每早起床都做相同的事,洗臉刷牙、上學、放學。過了一個公開試,我好像失去了目標。連我自己也不敢相信,中一至中五從不遲到的我,在中六的時候,遲到了二十多次。感謝主的憐憫!祂知道我有多迷失,安排了一位新老師做我的班主任,她向我傳福音,告訴我神是照著祂的形像,按著祂的樣式造人;好像手套一樣,有手的形象,就是為了要把手裝進去。我們好像手套一樣,需要讓手充滿,作手套的內容。我當時好像一隻癟氣的手套,生活一團糟。我真實的需要是讓神進到我裡面,作我的生命內容,就好像讓手穿進手套一樣,何等的滿足!我就是這樣簡單的接受了主,進入我這虛空的器皿裡。

  自從接受主之後,我覺得所有事情都變得不一樣。從前,我是一個想有所作為的人,想做很多事情,把許多東西塞進裡面,但這都不能滿足我,反而扭曲了我的這個人,使我變得虛空與迷惘。然而,自從我簡單接受主之後,我便重新得力,改變了以往因循的生活,換來豐盛的人生。例如,在我信主之後,每天早上都晨興,從主得著新鮮的供應。耶利米哀歌3章22至23節:「我們不至消滅,是出於耶和華的慈愛,因祂的憐恤不至斷絕;每早晨這些都是新的;你的信實,極其廣大。」當我每天在電話裡跟姊妹晨興,我感到全人得著更新,然後上學去,生活很充實。每早晨都是新的,不是每日都是重複。我們人生需要每天要讓主更新。另外,以賽亞書40章31節:「但那等候耶和華的必重新得力;他們必如鷹展翅上騰;他們奔跑卻不困倦,行走卻不疲乏。」我們走在人生的道路,慢慢便覺得乏力。現在年青人讀書壓力比以前大,但主應許,等候耶和華必重新得力。我們每個信主的人都能見證,主真能叫我們重新得力。每週開始於主日聚會,藉著唱詩、讚美,再被主充滿。我們從主得著力量,過新而活的生活。

  主有一個渴望,就是跟我們一起生活。信主不代表我們的人生將一帆風順,生活總會有起有跌,因此我們要把主接到我們的船上。無論波濤如何洶湧,我們有主便不怕風浪。有主在我們人生的航程中,我們便覺得穩妥。主在我裡面把我漸漸變化,我從前不苟言笑,但現在卻開朗了。我能夠改變,是因為神活在我裡面。祂還要一直作,在我們裡面長大並成形,直到我們模成祂形象!

2015年7月13日 星期一

福音見證:潘姊妹

  我從小在拜偶像的家庭長大,我認為那些偶像是真神,所以我敬拜它們。我遇到任何事情,我都去拜它們。有一年,我妹妹患急病入院,很快便離世。我家有四姊妹,我是長女,彼此感情要好。我還記得她離世的日子是1993年1月3日。在她離世之後一年,我幾乎每天以淚洗臉。在她離世後,家中還有父母與兩個妹妹,我向偶像祈求,保祐他們。我的母親心情很差,因為我的妹妹很年青便離世,她還未渡過二十歲生日便離世。這使我的母親終日鬰鬰寡歡。

  那時候,我剛結婚只有半年。正常來說,一對夫婦剛結婚不應太快生小孩。但為了讓我母親解開心結,重拾笑容,我便決定懷孕生子。但意料不及的是,原來我所懷的是雙胞胎。醫生跟我說,不要工作,要好好休息,不然雙胞胎便很容易早產。那時候,我為許多事情憂慮。第一,經濟;第二,胎兒的健康;第三,我的父母。我剛剛跟他們說我懷孕,但我卻因工作操勞而有機會流產。這時候,我又求拜偶像,向地叩頭。我每次求問於它,但它沒有回答我的問題。

  一天晚上,我為此事再次憂慮。醫生叫我不要工作,要多休息,否則容易導致流產。在這時候,我裡面有聲音對我說,你向耶穌禱告。我在中學的時候,曾經有一次聽過福音,但對這位主完全沒有感覺。但我心想,向耶穌禱告也不錯,於是求祂保守孩子健康,能順利出世。我當時選擇在私家醫院分娩,我不相信公立醫院,因為我妹妹是在公立醫院離世的。我認為公立醫院失誤,導致我妹妹入院當晚便離世。我向主禱告,保守腹中孩兒健康,又祈求我有足夠的經濟能力去應付醫療費用。雙胞胎很多時候出生體重過輕。如果我的孩子有這個問題,便需要嬰兒加護服務,而私家醫的收費是非常昂貴的,我恐怕應付不來。

  我當時在一間律師樓工作,我有一位同事是基督徒。她知道我的情形,送了一本《聖經》給我,又為我的孩子禱告。她給我一句經文,詩篇46篇1節:「神是我們的避難所和力量,是我們患難中隨時可得的幫助。」靠著這句經文,我渡過了最艱難的時候。

  在懷孕的後期,我有一次去做產前檢查,醫生驗到我血壓升高,要立即替我剖腹產子。第二天,我進入手術室之前,我向主禱告:「主啊!我將自己交給你。」手術室很窄小、氣溫很低,感覺很冷,身邊沒有親人陪伴,我只有主耶穌可以依靠。最後,我兩個兒子順利出生,體重也達到標準。小孩出生後健康成長,我的工作也很順利,僱主對我不俗,有時加我人工,解決我經濟的問題。

  孩子出生後,金銀我都沒有,只把我所有的給他們。我每天晚上給他們讀《聖經》,教導他們走神的道路。我要擔起養家的擔子,又要照顧家人,雖然很累,但馬太福音11章28節:「凡勞苦擔重擔的,可以到我這裏來,我必使你們得安息。」我從中得著加力與鼓勵。我的工作需要面對很多人,他們擔心許多事情,例如失業、子女學業和疾病等等。現時很多香港人都受到情緒病的困擾,面對許多生活壓力。但是,每當遇到壓力的時候,便會呼求主。「哦!主耶穌!」我把困惑交給祂,也把我的家人交給祂。

  過了很多年,我與兩個孩子一直穩固在教會生活中,但其他家人還沒有信主。為此我便向神祈求,求主保守他們靈、魂、體都健康,因為他們的身體是要來服事主。幾年前,我的妹妹大病,需要接受化療。我便為她禱告,抓住神的應許「一人信主,全家得救」,藉著探病的機會跟她傳福音。我的丈夫當時還未信主,但我經常傳福音給他。最終,他今年信主並受浸。當我全家人信主後,我的家便可以打開,接待弟兄姊妹來小排聚會,一同吃飯。從前他未信主前,不理會家庭聚會,我只好靠兩個兒子放學回家幫手整理家務,預備飯食。但自從他得救後,他幫手預備小排聚會。每逢主日聚會,他急不及待地催促我一同返教會。

  當我的家人信主,我的生活變得緊起來。我每天跟丈夫一同讀《聖經》,增加我對神的認識和確信。所以,就算我有時下班後心情不佳,但我也會找住他一同讀《聖經》。在小排中,我希望每位弟兄姊妹都能完成讀經進度,每天一點點,讓我們能走在屬靈的道路上面。有一天,主叫我放下手上繁重的工作。我想了很久,最後放下幾樣事情,騰出時間來服事主,因為教會生活豐富,有禱告聚會、主日聚會、福音聚會等等,所以需要抽時間來服事主。

  我們要傳福音給家人,叫他們信主,這樣便免去沉淪,得著永遠的生活。如果只有我一個人得救,其他家人將來都要沉淪,我還有面目去面對他們嗎?所以,無論我們的家人年紀多大或多小,我們都要傳福音給他們,叫他們得救。

  我信主已經廿多年,生活有上有落。當我們生活好景時,主與我們同在。當我們生活失意時,主的恩典更豐厚的與我們同在。只要我們把所需的告訴祂,祂那超越人所能理解的平安,必在基督耶穌裡保衛我們的心懷意念。

2015年7月5日 星期日

生活軼事:親子關係的建立

  最近家庭議會聯同理工大學發表了一個調查報告,結果顯示父親在控制子女心理、行,以及與子女關係上得分均較母親低。調查結果反映,疏於管教子女的「貓爸」雖然不打罵孩子,惟存在感低,形象不討好。反觀「虎媽」雖嚴厲,但由於更願意花時間照顧及與子女聊天,故親子關係更融洽。


  中國古語有云:「養不教父之過。」但是,這句說話已不適用於現今社會。父親礙於工作忙碌,甚少主動關心子女生活,加上不懂表達對兒女的愛,再增彼此之間的隔閡。不過,本地及國外研究均指出,父親的指導和陪伴是孩子取得學業成績及維持心理健康的關鍵,因為大多數母親都會全心全意奉獻給兒女,問題在於不是每個父親都會付出時間與心血去栽培子女。

  在香港,日常接送放學的家長以母親為主,有學生甚至反映父親在家只看報及玩手機,顯示父親與子女溝通不足。夫妻會因管教模式不一而爭吵,影響孩子身心健康。該份調查報告建議為人父親反思與子女的關係,並增強對子女的行為管制,例如定期檢查功課、查問校內表現及交友情況等,亦要撥冗參與子女的學校活動,不能將管教責任推予妻子。

        我的女兒今年三歲,就讀幼稚園一年級。因著工作忙碌,我以往一向把管教女兒責任推在妻子身上,直到有一天女兒不肯跟我玩耍,我才痛定思痛要改善親子關係。雖然我不能接送女兒上學,但我堅持每晚跟進女兒的功課,了解她的學習進度。幼稚園每次家長日,我必定與太太一同面見班主任,讓老師知道孩子背後有父母的愛護和支持。每逢假期,我盡量安排親子活動,例如郊外旅遊、游泳等等,爭取每一刻親子互動的時間。假如我需要帶領學生境外交流,我每晚通常會用通訊軟件,透過音頻跟女兒談話,讓女兒知道爸爸雖然身在外地,但心仍緊繫於家庭。在女兒的面前,我盡量不看電視、不玩手機,反而跟她親子閱讀,或一起玩耍。半年之後,有一次親戚問女兒喜歡跟誰玩耍,女兒回答「爸爸」。我聽到之後,甜在心頭,心想半年的功夫總算沒有白費。

        常言道:「父母是孩子的第一個老師」,「孩子是父母的一面鏡子。」你的孩子說些甚麼、看些甚麼,通常反映父母平常做同樣的事情。所以,「望子成龍」是所有父母的心願,但必須親自花時間栽培,不能假手於人,而自己卻不發一力,只顧享樂。因此,如果你要子女不玩手機,你自己先要戒掉玩手機的習慣。同樣,如果你要子女多閱讀圖書,你便需要跟子女一同到圖書館,進行親子閱讀。培育子女成才是需要時間的,但只要父母能堅定持續,子女必定受你感染,變成茁壯成長的幼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