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2月20日 星期三

時事評論:北熊出沒注意

全球暖化導致北極熊入侵民居同樣是極北地區,俄羅斯位於北冰洋的群島新地島(Novaya Zemlya)面對的卻不是棕熊,而是北極熊。當地近日頻有北極熊闖入民居,令家長嚇壞,不願意讓孩子出門上學。
新地島官員表示,當地有數千人口,已出現多宗北極熊攻擊人類、並進入民居和公共建築物的事件。官員指當地居民生活備受威脅與干擾,部份民眾不敢離家,家長也不願孩童去上學。
由於受到氣候變遷衝擊導致北極冰層變薄,飢餓的北極熊開始從海洋移往陸地沿岸,甚至直接與人類接觸。以人口 2,000 人的白鯨灣 (Belushya Guba) 為例,近日就發生 52 隻北極熊闖入。
出現攻擊性行為北極熊曾試圖進入辦公大樓及民宅,並追逐民眾及做出其他攻擊性行為。從媒體發布的照片與影片可發現,北極熊除了在地方出沒,也出現在操場、盯著狗及在垃圾堆中覓食,儘管出動車輛巡邏和狗隊似乎也沒有任何效果。
全球剩 3 萬隻北極熊據世界自然基金會 (World Wildlife Fund) 指出,由於海冰棲息地受到氣候變遷而持續消失,讓北極熊被列為易危物種。國際自然保護聯盟 (International Union for Conservation of Nature and Natural Resources) 估計全球北極熊數量約在 2.2 萬至 3.1 萬隻之間。
俄羅斯將北極熊列為瀕臨絕種動物,禁止獵殺北極熊。俄國聯邦環境局也拒絕發佈射殺許可證。官員表示,這些北極熊漸漸不怕巡警和警告訊號,當局或需要採取更激烈的措施。如果其他嚇唬北極熊的方法都不奏效,射殺恐成唯一選擇。
被迫以垃圾為食全球剩 3 萬隻2018 年一項研究曾指出,以垃圾為主的覓食無法提供北極熊正常生長,因為其能量需求來自高脂肪獵物。科學家認為,北極熊極易受到氣候變遷的影響,因為牠們依賴冰冷條件來獲取食物來源,包括海豹、魚類與水禽動物。美國地質調查局在 2007 年曾警告,隨著海冰變薄, 2050 年時全球三分之二的北極熊可能會在地球上消失。
原文刊登在《新城教育+》21/2/2019

2019年2月13日 星期三

時事評論:港澳對改革開放的貢獻得到國家的肯定

國家主席習近平在改革開放40週年於北京接見港澳各界訪問團並發表講話,從他的講話之中,高度肯定港澳地區在國家推行改革開放40年以來的貢獻,現總結如下。
投資起龍頭作用
第一,港澳在投資內地方面起了龍頭的作用。在改革開放以前,中國經歷長年的社會動盪,導致國庫空虛,民不聊生。在此期間,已故領導人鄧小平臨危授命,擔當改革開放的總設計師與執行者,在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替出「對內改革、對外開放」的方針,徹底改變中國的經濟模式。但是,礙於西方資本主義社會的意形態與中國內地有所不同,很多國外投資者對內地投資感到卻步。然而,港澳商人抱着愛國情操,不喪風險,意無反顧地率先往內地投資,建立第一家合資企業、第一條合資高速公路、第一家外資銀行分行,以及第一家五星級合資飯店等。一個個愛國商人紛紛成為建設祖國的主要力量,例如港商霍英東與澳商何鴻燊,他們不但是愛國商人,後來更進入國家體制,成為國家領導人之一。港澳一直是內地最大的投資來源地,直至2017年底,內地累計使用港澳資金1.02萬億美元,佔引進境外資本總額的54%。由此可見,港澳在內地投資起着舉足輕重的地位。

巿場經濟的示範

第二,香港為內地擔當了巿場經濟的示範作用。中國內地實行社會主義,改革開放以前實施計劃經濟,一切由國家按需要與供應作主導。經過多年的驗證,計劃經濟未必是中國最合適的經濟模式。改革開放之後,中國必須走自己的路,探究一套適合自己的經濟新方案。就在此時,許多港澳有識之士率先向內地介紹國際規則和有益的經驗,引入巿場經濟,為國內帶來新衝擊。例如,梁振英先生1978年到深圳、上海等地免費舉辦西方土地經濟管理制度的講座,1987年參與編寫了全國第一份深圳土地拍賣中英文標書。自此以後,中國找到了自己的道路,實行「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直到今天演變成為國家主席習近平所提倡「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對此,港澳對內地經濟轉變擔當了不可或缺的角色。

助推行體制改革

第三,港澳擔當了體制改革的助推作用。在改革開放之中,除了對內改革之外,例如國企改革與農村家庭聯產承包生產制,還對外採取開放政策。1979年,廣東省委向黨中央建議,發揮廣東鄰近港澳的優勢,建立經濟特區,包括深圳、珠海、汕頭與廈門。以上四個經濟特區獲得空前成功,經濟總額翻了幾倍。例如,深圳由一個寂寂無名的小農村,搖身一變成為中國一線城巿,本地生產總值在全國排行第四,甚至在2017年超越香港。自此之後,全國多處地方紛紛仿傚,按個別地區特色與分工而成立經濟特區。由此可見,在經濟特區創辦過程中,透過港澳同胞參與和努力,特區建設得以成功。

國際商貿的橋樑

第四,港澳作為內地與國際商貿的橋樑,擔當內地改革開放對外的窗口。自1950年代韓戰之後,中國被聯合國制裁,實施禁運,對外商貿幾乎停頓。就算到了1970年代,中美關係藉着「乒乓外交」得以轉好,並且恢復在聯合國的成員國地位,但礙於意識形態的不同,外國資金仍未敢貿然往中國內地投資。到了1970中至後期,中國爆發「文化大革命」,社會動盪不堪,更加嚇怕外資,害怕跟中國做生意。所以,鄧小平在1978年推動改革開放是困難重重,幸好得到港澳愛國商人的幫助,港澳企業利用擁有歐美巿場配額等優勢,為內地帶來了大量出口訂單,才能把國內的價廉物美的產品輸往世界各地,以賺取外匯,促進國家經濟。到了1990年代,香港80%以上的製造業轉移到珠三角等地,促進內地出口導向型製造業發展,有助內地產業融入全球產業鏈。當然,經貿往來不是單向的,到了2011年,中國經濟發展蓬勃,國民生產總值踴升至全國第二名,僅次於美國。內地許多企業視港澳地區為境外融資和對外投資的平台,紛紛到香港上巿集資,走入國際金融巿場。目前,在香港上巿的內地企業已經佔香港上巿公司總數近半,巿值更是接近七成。由此可見,港澳地區作為內地與外國的橋樑,促進全球經濟發展,打造人類命運共同體。

改革開放的試點

第五,港澳一直是國家改革開放的試點地區,為多項政策做了不少成功的實驗。例如,港澳兩地是全國,也是全球首先推動「一國兩制」的地區,並且獲得空前成功。港澳兩地既擁有「一國」的優勢,也擁有「兩制」的好處,在政治和經濟上取得滿意的成果,成為其他地區的樣版。其次,內地服務業巿場開放,就是先在CEPA框架內基本實現廣東與港澳服務貿易自由化,港澳企業在內地投資享有國民待遇,多項產品及服務均獲免稅優惠,取得絕對的優勢,這為其他「自貿區」立下美好的根基,在全國遍地開花。另外,近年推出的「滬港通」、「深港通」與「債券通」都是內地資本巿場開放的重要措施,而這些措施都能夠在香港得以落實。最後,香港作為全球最大的人民幣離岸業務中心,在推動人民幣國際化上擔當重要角色,有助中國經濟在全球化的浪潮中勇往前進。

經驗為內地借鑒

第六,香港作為亞洲國際都會,其城巿管理經驗成為內地多個城巿的借鑒。例如,上海虹橋機場引進香港國際機場管理概念,短期內實現了管理水平躍升,被評為「世界最快進步機場獎」第一名。其次,國內多多一線城巿的地鐵建設和管理借鑒了香港地鐵的先進經驗,成功開通巿內各條地鐵路線,貫通城巿脈絡。再者,內地第一支救助飛行隊是在香港飛行服務隊手把手幫助下組建起來的。所以,港澳在數百年的西化過程中,積累了西方先進科技與管理經驗,對於內地改革開放起了重作示範作用,縮短內地摸索探究的時間,致使在四十年之內把改革開放做到空前成功,開創歷史先河。
在接見港澳訪問團之中,習近平主席指出:「四十年改革開放,港澳同胞是見證者也是參與者,是受益者也是貢獻者。國家改革開放的歷程就是港澳同內地優勢互補、一起發展的歷程。」所以,港澳地區要繼往開來,秉承過往改革開放四十年的優良傳統,更要捉往國家推動「一帶一路」的倡議,以及「粵港澳大灣區」千載難逢的機遇,積極投入參與,共同發展經濟,為全面推動小康社會而奮鬥,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
原文刊登於《HKG報》10/2/2019

2019年2月9日 星期六

時事評論:港府推行STEM教育的成效顯著嗎?

STEM教學其實從外國引入,在近年STEM越來越受各界的重視。STEM即科學、科技、工程及數學的英文簡稱,課程強調配合科學與科技的最新發展,培訓學生的邏輯思維及解難能力,期望為未來培養科技人才。教育局近年亦積極推動創科,分別向每間中小學投放一筆過20萬及10萬元的資助,鼓勵推行STEM教育。雖然看金錢數字很大,但投出的資源是否用得其所,效果顯著呢?
指引及課時不足學校難以落實推行
2018年初香港青年協會青年研究中心屬下的青年創研庫一項研究發現,負責STEM的老師認為現時學校推行STEM教育的成效非常一般,十分滿分平均分只有5.6分,當中主要原因為教育課時不足、指引不足及欠缺培訓等。其實STEM教學最關鍵的部分在於老師如何引導學生發揮創意,啓發他們思考,並將想法利用科學變成實際的成品,但政府提供的STEM教育的課程指引,不足以讓剛起步發展的學校掌握清晰的STEM教育概念及方向,而且由於沒有既定的教科書,教學過程當中,STEM教學對老師自身的學科水平,教授技巧的要求都十分高。
但根據一項調查,只有約一成學校會將政府十多萬的津貼資助教師參加培訓課程,其餘都是用來購入零件和設備。結果,有些學校只有設備,卻沒有足夠的師資去教授同學如何使用,甚至因而滯後去發展STEM教育。反映部分學校過分依賴政府提供資助,令發展緩慢。另外,STEM不是額外獨立一科。教育局解釋是,STEM並非全新學科,只是現時課程的延伸,所以無須額外增加課時。雖然如此,顯然STEM於傳統學科的側重點並不一樣,傳統學科著重考核、背誦,後者則著重創意和實踐。要在已經非常緊張、繁複的課時中,額外加入元素,其實根本是難為了老師和同學。因此有些學校只有STEM校隊或學會,對象並不是全部學生。
學生創科成就不被認可就業前景不明
其實香港仍有學校積極發展STEM,獲獎也不少。然而,香港的教育體制,仍以學業成績作為衡量學校辦學水平的主要甚至唯一標準。大學升學率,往往比科學上的成就來得重要的多。而且香港升讀大學條件大部分都考量學生的成績,鮮少考量課外活動。使部分著重升讀大學的學生不接觸STEM。另外現時香港社會風氣及價值觀仍是守舊,政府以往長期發展金融地產,輕視創科研發。其他國家用在創科研發的開支越來越多,例如美國開支佔全國GDP2.8%,毗鄰的深圳亦已佔3%,但香港僅佔0.73%。
創科行業時間長、回報較低、而且依賴政府資助及第三方投資。年輕人根本就沒有誘因和途徑投身前景不明科研行業。加上家長都認為創科風險大、根本「冇前途」,倒不如讓他們的子女讀傳統的科目,投身金融等收入較穩定「高上」的行業,才是他們眼中真正的「成功」。
誠言,港府的推動STEM的確有成效,但並非很顯著。若港府真的不甘仍然落後於人,就應該改革教育體系,重新分配資源,重新定位STEM教育,注重學生發展創新思維,從小有效培養人才。

原文刊登於《橙新聞》4/2/2019

2019年2月3日 星期日

時事評論:特首回應取消對沖強積金訴求

香港人口老化問題越趨嚴重,政府必須解決退休保障的問題,因此政府在2000年推出強制性公積金(強積金)來回應。但是,強積金實行至今已有18年,部分打工仔認為,強積金對沖機制違反退休保障的原意,自己還未退休,強積金已被僱主拿來作其他用途,那在退休後可動用的退休金就會大大減少。
 在實施強積金之前,僱主要獨自承擔遣散費和長期服務金(長服金)。自從強積金實施之後,對沖安排擴至所有打工仔女。遇上裁員遣散,僱主可以在強積金供款中,提取僱主供款部分的累算金額,支付遣散費及長務金。
 例如,在2017年,每名被對沖的僱員,涉及金額平均為8.6萬元。平均而言,同年抵償遣散費或長服金的申索金額,佔涉及僱主供款部分的91%。這表示僱主可以不需動用額外資金,就可以支付兩筆補償,從而降低炒人成本。由2001年中起計算,被對沖的總額總共365億港元,數目驚人!
 為此,本港多個勞工團體多年指出要取消「強積金對沖」,但僱主團體因利益問題而拒絕答應,而政府也顧及本港企業的訴要而遲遲不肯落實。直到2018年,特首林鄭月娥在其第二份《施政報告》表示有決心落實取消「強積金對沖」安排,以改善僱員的退休保障。政策安排包括僱主須開設歸屬其名下的專項儲蓄戶口,預早進行儲蓄,為日後的潛在遣散費或長服金開支及早準備;政府會為僱主提供兩層資助,分擔僱主的遣散費或長服金開支。第一層資助為期12年,第二層資助期會大幅延長至25年,以協助企業,特別是中小企適應政策轉變;政府於25年資助期內,第一層及第二層資助的總承擔額將為293億元。若個別僱員獲得的權益總額較其在現行「對沖」制度下應獲得的為少的特殊情況,政府預備承擔支付有關的差額;遣散費 / 長服金的計算比率維持不變,即僱員服務滿一年可獲得每月工資的工分之二。
 我們見到政府積極回應勞工訴求,為此感到欣喜。當然,取消「強積金對沖」會增加中小企的經營成本,但如果政府能同時扶他們一把,協助中小企,例如招商引資、培育人才、聯繫巿場,便能增加企業利潤,減少取消「強積金對沖」的影響,又能提升本地僱員福利,達致勞資雙方的「雙贏」局面。
原文刊登於《文專薈》第157期 2019年1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