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風化雨》 曲詞:亞伯林 主唱:亞伯林
人人敬師長,勤力學生個個聰敏,全情傾出愛滿熱忱。
迷途已知返,尋覓老師教訓指引,全憑你教導多福蔭。
春風化雨教導人,春風化雨存深恩。
青春的小鳥輕輕的快逝,珍惜今天美好光陰。
一生貢獻愛護人,一生貢獻全犧牲。
日後又再會你我滿歡笑,高聲歡呼唱出歌韻。
明瞭你的心,愁悶病苦滿了灰暗,齊來多關愛顧及人。
陪同過千山,長路挽手有你牽引,沿途已記下一雙足印。
2016年6月14日 星期二
2016年6月5日 星期日
教育評論:從聖經的角度看師生關係
教育是歷代人類傳授知識的方法,古今中西都是一樣的。要有滿意的教育果效,良好的師生關係是必備的條件。中國教育界的代表一定是孔子,他被稱為萬世師表,因為他除了學識淵博之外,他跟學生的關係非常好,門生都能承傳他的志願,以致儒家學說能一代傳一代,直至今天在華人社會仍廣泛流傳。然而,真正影響全世界的主流學說並非儒家思想,而是基督的教訓。本人嘗試從《聖經》之中,探討耶穌作為一位教師,如何透過建立良好的師生關係而把基督的教訓傳遍地球的每一角落。
第一,耶穌具有芬芳的人性美德,以吸引門徒來跟隨祂。根據馬太福音四章18至20節:「耶穌在加利利海邊行走,看見弟兄二人,就是那稱呼彼得的西門,和他兄弟安得烈,在海裡撒網,他們本是打魚的。耶穌對他們說,來跟從我,我要叫你們得人如得魚一樣。他們就立刻捨了網,跟從了他。」彼得和安得烈怎能因耶穌的一句話而放棄自己的職業來跟隨耶穌?這可能是因為耶穌的言行風範深深吸引他們。但是,《聖經》形容容耶穌沒有佳形美容,反而三十歲看似五十歲的中年人。所以,門徒一定不是因耶穌的外貌俊朗而跟隨他,而是因為他內在美,例如待人恩慈,對事直率,對神忠信等等。同樣地,教師首要顧及自己的形象,不可標奇立異,嘩眾取竉,反要提升個人修養,利用淵博的學識與良好的品格來吸引學生。
第二,耶穌從不挑選好學生來施教,反而把壞學生教導成為好學生。根據馬太福音九章9至10節:「耶穌從那裡往前走,看見一個人名叫馬太,坐在稅關上,就對他說,你跟從我來,他就起來,跟從了耶穌。耶穌在屋裡坐席的時候,有好些稅吏和罪人來,與耶穌和他的門徒一同坐席。」另外,馬太福音十章1至4節:「耶穌叫了十二個門徒來,給他們權柄,能趕逐污鬼,並醫治各樣的病症。這十二使徒的名,頭一個叫西門,又稱彼得,還有他兄弟安得烈,西庇太的兒子雅各,和雅各的兄弟約翰。腓力,各巴多羅買,多馬,和稅使馬太,亞勒腓的兒子雅各,和達太,奮銳黨的西門,還有賣耶穌的加略人猶大。」在這個名單之中,彼得、安得烈是基層漁夫,馬太是稅吏,即是替異邦人向自己族人收稅的「賣國賊」。另外,奮銳黨的西門是當時激進分子,想要推翻羅馬政權。還有,加略人猶大是個貪財的人,最後因三十錠銀子而出賣耶穌。耶穌的十二門徒沒有一個是貴族或富家子弟,他們全都是社會的低下階層,但這些門徒都深受耶穌的教誨,把福音傳遍天下,造福後世萬代。然而,今天香港教育行的是精英制度,例如學校分為取錄成績較好學生的英文中學,與取錄成績稍遜學生的中文中學。另外,就算在同一間學校,同一級設有精英班與非精英班。在這種教育制度之下,學生被標籤成為「好學生」與「壞學生」。教師往往喜歡前者,而厭惡後者,造成基層學生無法透過學習知識來改變將來的命運。
第三,耶穌對門徒總是循循善誘。根據馬太福音十七章24至27節:「到了迦百農,有收丁稅的人來見彼得說,你們的先生不納丁稅麼。彼得說,納。他進了屋子,耶穌先向他說,西門,你的意思如何?世上的君王,向誰徵收關稅丁稅,是向自己的兒子呢?是向外人呢?彼得說,是向外人。耶穌說,既然如此,兒子就可以免稅了。但恐怕觸犯他們,你且往海邊去釣魚,把先釣上來的魚拿起來,開了他的口,必得一塊錢,可以拿去給他們,作你我的稅銀。」彼得是一個沒有學識的漁夫,遇到問題便胡亂應對,但耶穌沒有立即訓斥他的錯誤,反而慢慢誘導,讓彼得自己找到答案,並且給予方法來解決問題。所以,當教師碰到學生犯錯的時候,正是一個機會讓學生從錯誤中學習。如果學生能知錯能改,便會終生受用,而不會重複同樣的錯誤。
第四,耶穌能公平排解門徒之間的紛爭。根據馬太福音二十章20至26節:「那時,西庇太兒子的母親,同他兩個兒子上前來,拜耶穌,求他一件事。耶穌說,你要甚麼呢?她說,願你叫我這兩個兒子在你國裡,一個坐在你右邊,一個坐在你左邊……那十個門徒聽見,就惱怒他們弟兄二人。耶穌叫了他們來,說,你們知道外邦人有君王為主治理他們,有大臣操權管束他們。只是在你們中間不可這樣。你們中間誰願為大,就必作你們的用人。」當門徒之間有紛爭的時候,耶穌不是指出誰是誰非,而是勸導他們和平相處,彼此接納。同樣地,當學生向教師投訴其他同學的時候,教師的重點不是賞善罰惡,而是盡力讓同學們和平共處,因為只有和諧的學習環境,學生才能愉快的學習。
第五,耶穌能以身作則,示範身教勝於言教。根據約翰福音十三章3至15節:「耶穌就離席站起來脫了衣服,拿一條手巾束腰。隨後把水倒在盆裡,就洗門徒的腳,並用自己所束的手巾擦乾……耶穌洗完了他們的腳,就穿上衣服,又坐下,對他們說,我向你們所作的,你們明白麼?你們稱呼我夫子,稱呼我主,你們說的不錯,我本來是。我是你們的主,你們的夫子,尚且洗你們的腳,你們也當彼此洗腳。我給你們作了榜樣,叫你們照着我向你們所作的去作。」當耶穌為門徒排解紛爭之後,為了使門徒重修和好,他要求門徒彼此接納對方。但是,他不是用命令的方式來要求門徒跟着做,而是以身作則,親自示範,好讓門徒跟隨。同樣地,教師要求學生要言行端正,首先自己先要做到,否則沒有說服力,也很難叫學生跟着做。
訂閱:
文章 (At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