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12月2日 星期三

教育評論:嫦娥五號探月工程

1124日,中國月球探測器「嫦娥五號」在海南島東北海岸中國文昌航天發射場,由長征五號運載火箭成功發射升空,正式踏上奔月之旅。發射成功的一剎那,無數航天專家歡呼雀躍,也有無數航天人員喜極而泣。 

這次嫦娥五號探月任務除了要在月面選定區着陸,採集月球土壤,還要將樣本送回地球。有了這些月球土壤樣本,中國就可以研究裡面的珍稀能源「氦-3」。它是氦的同位素之一,元素符號為3He。它的原子核由兩顆質子和一顆中子所組成。是穩定同位素。由於月球沒有大氣層,月球表面土壤中有大量通過太陽風吹來的「氦-3」。這是一種清潔、安全和高效的核聚變發電燃料。科學家用它進行核聚變發電,可提供便宜、無毒和無放射性的能源,所以被科學界稱為「完美能源」。據保守估計,月球土壤含有100萬噸「氦-3」,用它發電可以滿足地球1萬年的能源需求。

 嫦娥五號探月任務除了採集月球土壤樣本之外,還驗證了飛船地外星球起飛、地外星球深空軌道無人交會對接、地月軌道返回等等,一系列登月返回的核心技術。這些技術能改善太空人生命保障設備,以及提升探月工程的可靠性,最後建設成一艘21世紀中國國載人登月飛船。所以,嫦娥五號計劃其實就是一次無人版的「美國阿波羅」登月步驟,也是中國載人登月的一次預演。

 上世紀6070年代,美國與前蘇聯進行太空競賽。為了在競賽中獲勝,美國於1961年至1972年展開一系列載人太空任務,命名為「阿波羅計劃」(Project Apollo)。最後,美國在1969年成功透過阿波羅11號太空船,把第一個登月太空人岩士唐(Armstrong)送上月球表面,並安全返回地球。直到1972年,美國阿波羅17號完成人類第六次登月任務返回地球後,再沒有人類踏足過月球表球。因此,中國發射「嫦娥五號」登月太空船有望打破月球40多年來的寂靜,重新掀起世界各國的探月競賽。

 在上個世紀,中國希望得到美國從月球帶回的月球岩石樣本的時候,美國考慮良久才給了1克樣本給中國。但是,美國從月球帶回來共有383,000克月球岩石樣本,給予中國1克樣本真是九牛一毛。雖然如此,中國經歷多年之後,現在擁有了自己的「天宮太空站」。隨着美國牽頭的國際太空站即將退役,中國在未來將成為世界上唯一擁有空間站的國家。這時候,世界各國家紛紛要求與中國合作。例如,20191月,當中國發射「鵲橋號」中繼衛星並探測月球背面的計劃之後,美國科學家向中國提出了多項合作請求,要求延長中繼星的使用壽命。因為美國打算到月球背面,如果中繼衛星能夠延長使用壽命,美國那時候也可以應用。中國縱使有權拒絕,但最後都正面回覆。

 這次嫦娥五號成功發射後,美國國家航天局(NASA)在其官方Twitter迅速對此事進行回應:「隨着嫦娥五號的發射升空,中國開始努力加入美國和前蘇聯獲取月面樣本的行列。我們希望中國和全球科學界分享中國探月工程所獲得的數據,以增進我們對月球的了解。」另外,俄羅斯科學院化學實驗室向衛星通訊社表示:「俄羅斯科學家希望從中國同行那裡獲得月球土壤樣本,正如前蘇聯當年給予中國月球土壤樣本一樣。」面對這些國家的要求,中國國家航天局表示:「我們在月球軌道營運的「鵲橋號」中繼衛星,後續還有35年的壽命,歡迎國際社會利用我們「鵲橋號」中繼衛星,繼續開展科學研究工作。」

 2015年,中國國家航天局準備發射「嫦娥四號」的時候,向國際社會徵集搭載載荷,一共收集到近10多個國家迎20台搭載申請建議。經過遴選以後,最終確定德國、荷蘭、瑞典和沙特阿拉伯四個國家的載荷,分別搭載在嫦娥四號任務着陸器、巡視器、中繼衛星和龍江二號上。對於這些載荷,中國將與這些載荷的研制單位一起組建國際科學家團隊,共同開展對這些載荷所獲取數據的科學研究工作。中國與其他國家進行航天項目合作,例如探月工程或探測深空天體,都是為了探索宇宙的奧秘。這是世界各國的共同責任,為人類探索宇宙做更多的貢獻。

原文刊盒於《新城教育+》2/12/2020
https://metroeducationplus.com.hk/posts/%e7%a7%91%e6%99%ae-%e4%ba%9e%e4%bc%af%e6%9e%97-%e5%ab%a6%e5%a8%a5%e4%ba%94%e8%99%9f-%e6%8e%a2%e6%9c%88%e5%b7%a5%e7%a8%8b/

2020年8月17日 星期一

教育評論:全球定位系統 提供多元化服務

731日,中國外交部汪文斌表示,中國的北斗三號系統不但是中國的北斗,也是全世界的北斗,不但服務中國,更是為全世界提供服務。北斗系統能夠為全世界提供基礎導航服務、全球短服文通訊、國際搜救等服務。目前中國北斗系統已經覆蓋全球200多個國家,北斗相關產品已出口至120多個國家和地區,用戶數量超過1億,每天提供服務2億次。基於北斗的國土測繪、精準農業、數字施工、智慧港口等已在東盟、南亞、東亞、西亞、非洲成功應用。

 

美國的GPS系統雖然先進,但是中國的北斗系統也不差,而且具有後發優勢。首先,北斗系統是安全的系統,使用北斗系統不用考慮被美國停止定位訊號,這在軍事領域是極其重要。另外,北斗系統獨創了全球短報文通訊功能,日常應用不太適宜,但是在一些災難場景下,這種對寬帶要求較低的功能卻起到救命的作用。在沒有北斗系統之前,應用於中國電網中的時間同步技術,主要是基於美國GPS的衛星授時。對於電力系統這樣關係到中國民生的分佈式網絡,採用美國GPS作為授時基準是存在安全隱患的。簡單來說,美國依靠GPS控制了中國電網。一旦發生任何矛盾,美國可以輕易對中國電力系統進行干擾。

隨着中國電力系統的不斷發展,中國電網已初步建成以超高壓輸電、大機組和自動化為主要特徵的現代化大型電網系統。它的運行實行分層控制,設備的運行往往要靠數百千米外的調度員指揮,電網運行瞬息萬變,發生事故後更要及時處理,這些都需要統一的時間基準。所以,依賴GPS是不可靠的。在建成北斗導航系統之後,在北斗同步系統中,授時用戶根據衛星的廣播或定位信息不斷的核準其時鐘鐘差,可以得到很高的時鐘精度。此前美國壟斷了全球的GPS定位系統,世界各國都在使用這個系統,包括精確制導武器和戰機,所以美國經常通過中斷GPS訊號,來干擾其他國家的行動。因此,很多國家都開始搞自己的定位系統,以免受制於人,例如歐洲的伽利略系統,俄羅斯的格洛納茲系統,以及中國的北斗系統。

 中國北斗系統開通,好像還有兩個國家比中國還要激動,第一個就是巴基斯坦,第二個就是俄羅斯。巴基斯坦一直使用美國的GPS,而美國為了自己的利益,隨意關閉在其他國家的GPS,而巴基斯坦就是其中的受害者之一。由於印度與巴基斯坦一直以來都不太和諧,一直發生多次衝突。美國為了幫助印度,便切斷巴基斯坦的訊號源,給巴基斯坦帶來了嚴重的經濟和軍事損失。所以,這次中國北斗的成功發射,巴基斯坦就表現得比中國還高興。

至於俄羅斯,雖然該國本身是有導航系統,但因為格洛納斯系統不太好用,這個系統存在很多問題。格洛納斯系統在俄羅斯廣泛應用於軍事領域和民用領域,但由於該國經濟發展緩慢,限制了導航系統的發展,所以俄羅斯使用美國的GPS。俄羅斯想要不受美國的牽制,只能另外尋找資源,恰好在中國北斗成功組網之後,俄羅斯也有意提出跟中國進行合作。

 北斗導航系統設立之初,中國的衛星導航技術落後於歐美。歐盟在研究伽利略系統之初,曾邀請中國共同開發,而中國為此繳納了2億多歐元的費用。但是,歐盟各國明爭暗鬥,導致該項目一再推遲,而中國作為投資者卻遭到排擠,無法參與多項核心技術。2005年,中國提出要求歐盟提供相關核心技術,但歐盟隨即翻臉,立即把中國踢出了伽利略計劃。自此之後,中國全面退出伽利略計劃,並開始研究自己的導航系統。201612月,伽利略系統宣佈初期上線一個月之後,組網衛星原子鐘就出現大規模故障,而原子鐘就是美國給歐盟的。另外,20197月,伽利略系統再次突然癱瘓,22顆衛星全部無法使用,而2顆測試衛星也失靈,電子裝置無法接受時間和定位訊號,5天後才自動恢復。

在歐盟的伽利略計劃的不斷錯誤中,中國的北斗系統已完成開發。經過數十年的研究,中國克服了星間鏈路、高精度原子鐘等160多項關鍵核心技術,突破500多種零部件國產化研制,實現北斗三號衛星核心零部件100%國產化。北斗系統採用的是三頻訊號,比採用二頻訊號的GPS系統更加先進。為了提高整個服務定位的精準水平,北斗三號採用了星間鏈路,實現了衛星與衛星之間的精密測量、訊息傳輸、控制指令的送達,可以達到優於2米的水平,而GPS系統精準度僅僅是小於10米。由此可見,中國北斗系統已全面投入服務,為全球各國作出多元化的服務,提升全球人類的生活素質。

原文刊載於《新城教育+》12/08/2020
https://metroeducationplus.com.hk/posts/%E4%BA%9E%E4%BC%AF%E6%9E%97-%E5%8C%97%E6%96%97%E8%A1%9B%E6%98%9F-%E5%85%A8%E7%90%83%E5%AE%9A%E4%BD%8D%E7%B3%BB%E7%B5%B1/1

2020年7月14日 星期二

教育評論:北極柴油庫洩漏 永凍土生態嚴重破壞

北極爆發了史上最嚴重的漏油事件,高達兩萬公噸的柴油噴漏外洩,血紅色的柴油覆蓋河面,污染長達20公里的河川和土地,最終將流向大海。俄羅斯總統普京 (Vladimir Putin) 宣佈進入緊急狀態,並且就事故展開刑事調查。
 2020年5月29日,北極圈內泰米爾半島 (Tamil Peninsula) 爆發漏油事件,總共泄漏2萬公噸柴油。事件的主角是全球最大的重金屬生產商諾里爾斯克鎳公司 (Norilsk Nickel),因為公司發電廠柴油庫倒塌,導致大量柴油流入附近居民的重要水源安柏娜亞河 (River Ambernaya),也污染北極脆弱的自然環境。俄羅斯漁業部門表示,河道快復原狀要需時數十年。
當地政府在事件發生整整一個週末後,才透過社交媒體輾轉知道消息。後知後覺的普京總理對此非常不滿,他下令當地進入緊急狀態,動用更多資源來搶救已經受到污染的環境。除了罰款之外,諾里爾斯克鎳公司將支付高達1.5億美元的污染清理費用。

根據俄羅斯當地政府被步發現柴油庫之所以會倒塌,是因為永凍層融化導致地質鬆動。俄羅斯檢察總長也表示,為了防止未來事故再次發生,將對永凍土層上的建築物進行全面的檢查。
 永凍土是指溫度保持零度以下超過兩年的土壤,很多永凍土是從冰河時期累積至今,見證了地球的歷史。永凍土分佈的地方都是十分寒冷的,例如阿拉斯加、加拿大,還有這次漏油事件發生的俄羅斯。
漏油事件的發生一定有人為管理失當,但是當初諾里爾斯克鎳公司決定將發電廠建造在永凍土層上的時候,是不是沒有想到永凍土會有融化的一天?其實近年來科學家已經發現,北極圈內的永凍土融化速度變快了。這場漏油危機讓永凍土融解成為關注焦點,當永凍土的融化速度加快之後,有機會釋放未知的病毒和細菌。隨着氣溫上升,融化的永凍土將釋出長年冰封的病毒細菌。這有可能對沒有免疫力的人類造成健康威脅。2016年,俄羅斯西伯利亞 (Siberia) 的亞馬爾半島 (Yamal Peninsula) 曾經因為永凍土融解,釋出原本休眠的炭疽桿菌 (Anthrax),並滲入當地環境,甚至進入食物鏈之內,導致當地一百多個居民染上炭疽病,並引導2300隻馴鹿因此喪命。
 其次,永凍土中含有豐富的有機物,其碳含量大約為150億噸,這是大氣碳含量的兩倍之多。永凍土開始融化之後,微生物會開始分解這些有機物質,並且大量以二氧化碳與甲烷 (Methane) 的形式釋出。根據估算,永凍土的融化,將會讓世界上出現一個「碳排放大國」。但是,目前沒有任何機制控制永凍土融化這個不定時炸彈。
再者,融化的永凍土將釋出大量水銀 (Mercury),這是一種具有強烈毒性的重金屬。常見的水銀污染大多是燃煤發電廠和工業,如果永凍土融解,將導致大量水銀進入環境之中,對生態和食物鏈造成不可預料的影響。
 從北極這場史上最嚴重的漏油事件,我們看見永凍土融解危機,也提醒我們認真看待氣候變遷,否則會造成惡性循環,人類最終自食其果。

原文刊登於《新城教育+》9/7/2020
https://metroeducationplus.com.hk/posts/%E5%85%A8%E7%90%83%E9%97%9C%E6%B3%A8-%E5%8C%97%E6%A5%B5-%E6%9F%B4%E6%B2%B9%E5%BA%AB-%E6%B0%B8%E5%87%8D%E5%9C%9F-%E7%94%9F%E6%85%8B/3

2020年6月18日 星期四

教育評論:人造雲拯救珊瑚礁 減慢白化速度

珊瑚是對珊瑚蟲群體及其骨骼的通稱,珊瑚蟲為刺胞動物門珊瑚綱,多數群居,結合成一個群體,形狀似樹枝,因而令不少人誤以為是植物,但實際上是動物。因為珊瑚礁有多孔性和枝狀生長,能給許多微生物和魚類居住,所以形成了一個很好的海洋生境,主要在熱帶海域中,例如澳洲的大堡礁。
 
大堡礁珊瑚白化現象嚴重
澳洲大堡礁近年遇到大範圍的白化現象,嚴重威脅海洋生態環境。珊瑚白化原因眾多,最主要的是全球暖化而導致的暖流匯聚,引發海水升溫,而其他原因包括水質混濁、細菌感染、海水中除草劑增高、海水鹽度改變、海水中的化學反應劇變、太陽的輻射量增加,以及退潮和嚗光等等,這些都可能造成珊瑚白化。
人造雲降低水溫拯救珊瑚
在全球暖化威脅之下,海水升溫,全球珊瑚白化日益嚴重。例如,澳州的大堡礁最近五年已經三度遭遇大範圍珊瑚白化。如果要拯救珊瑚,其中一個方法是「人造雲」,即是以人為方式加厚雲層,減少陽光直射到海面,藉以降低水溫。
 根據物理原理,陽光在雲層表進行反射。除了反射可見光之外,不可見的紅外輻射和紫外輻射也被反射到太空之中,其中紅外輻射便是海水增溫的原因。由此可見,只要大堡礁海面上有足夠廣而厚的雲層,陽光便能反射回太空,藉以降低海水溫度,減慢珊瑚白化的速度。
 本年四月,澳洲南十字星大學及悉尼海洋科學研究所在昆士蘭附近的海域首次測海上造雲,將海水打成煙霧,再用渦輪噴上天空。當海鹽微粒遇上空氣中的水份,便會加快水份凝結,使雲層變厚。該科研團隊曾以無人機偵測,發現在5公里範圍內,人造雲的反光率確有所提升,藉以減少陽光直接射到海面,以此降低水溫,減慢珊瑚白化的速度。研究團隊最終希望將人造雲的規模擴大至20乘20公里,藉以保護澳洲海域珍貴的珊瑚礁。
 然而,人造雲對於珊瑚白化只是緩兵之計。如果全球暖化問題不解決,珊瑚始終難逃厄運。所以,近年世界各國積極尋求解決全球暖化的方法,例如使用生物柴油、風能、太陽能、核能、電動車、混合動力車輛、加徵碳排放稅項,以及人口管理策略等等。
減排承諾失效 全球暖化繼續
另外,世界各國為了執行以上環保建議,早在1997年簽訂《京都議定書》,承諾減少排放二氧化碳和其他五種溫度氣體。除了《京都議定書》之外,世界各國分別在2009年和2016年額外簽訂了《哥本哈根協定》和《巴黎協定》,希望能徹底落實各國的減排承諾,扭轉全球暖化的惡運。
 但是,以上環保協議在已發展國家和發展中國家存在分歧,以美國為首的已發展國家認為協議要求先進國家承擔較大的減排責任,拖慢其經濟發展。相反,因為發展中國家的減排責任較少,便能全速發展經濟,形成國際之間不公平的競爭。因此,美國作為全球最大的碳排放國家於2005年宣布退出《京都議定書》,使減排承諾失效,導致全球暖化問題沒有得到解決。
 如果全球暖化問題得不到解決,海水溫度會繼續上升,海中的珊瑚不久便會消失,導致海洋生態環境惡化,海洋生物死亡,食物鏈截斷,造成全球糧食危機,引發全球性災難,人類也不能獨善其身。

2020年5月7日 星期四

教育評論:北極臭氧層洞如何影響人類健康?

地球有一層天然的「防曬層」,稱為「臭氧層」(Ozone Layer)。臭氧層是指大氣層中臭氧濃度相對較高的部分,位於離地面1.5公里至3公里的高度,能阻擋大部分來自太陽的有害紫外輻射。如果沒有臭氧層,我們被曬傷和患皮膚癌的機會會大大增加。

1980年代初,科學家發現地球南北極上空的臭氧層變得比以前稀薄。此後,南極上空臭氧層變薄的情況更愈來愈嚴重。到了今年3月初有科學家發現北極出現歷史上最大型的臭氧層洞,面積達至格陵蘭的3倍,但在3星期後,位於北極上空的大型臭氧洞竟然在短時間內自行修復。

科學家早期發現,令臭氧層變薄的主要元兇,就是噴霧劑內稱為氯氟碳化合物(Cholorfluorocarbons,簡稱CFCs)的化學品。自從這個發現以後,很多國家開始限制使用氯氟碳化合物,甚至完全禁用,以控制釋放入大氣中的氯氟碳化合物的分量。因此,現今大部分噴霧產品已不再含有氯氟碳化合物了。

但是,就着今次北極臭氧層洞增大然後縮小的自然現象,科學家指出與人類使用氯氟碳化合物沒有直接的關係,而是因為突發異常強力的「極地漩渦」(Polar Vortex)。極地漩渦是一種發生於南北兩極,介於對流層與平流層的中、上部,持續且大規模的氣旋。這種旋渦在晚上的時候最為強大,因為此時的溫差是最大。極地漩渦隨着溫度上升而縮減,到了夏天甚至會消失。

今次3月初的臭氧層洞的變化是緣於本年冬季轉換春季的溫差極大,因而形成極大的極地漩渦,從而造成異常的臭氧消耗。然而,隨着北極的夏季來臨,氣溫回暖導致極地漩渦減弱,從而使臭氧層洞縮小。

臭氧層能夠阻隔有害的紫外輻射,人體吸收過量的紫外輻射會曬傷皮膚,長期甚至會引致白內障和皮膚癌。因此,當香港迎接夏來臨之際,我們必須保護眼睛和皮膚,免受過量外輻射傷害。在陽光猛烈的日子,如果要長時間留在戶外,應採取適當的防曬措施,例如穿着長袖上衣及長褲,並佩戴適當的太陽眼鏡。另外,我們要在身體外露部分上防曬油,阻擋過量的紫外輻射。

過量吸收紫外輻射會傷害身體,但適量吸收其實會有益健康。人體皮膚吸收陽光中的紫外輻射後能製造維生素D。維生素D能使骨骼強壯和牙齒堅固,對健康非常重要。所以,當夏天陽光充沛的時候,只要我們做好防曬準備,不妨到戶外走一走。這不但會舒展身心,還會有益健康。

原文刊於《新城教育+》6/5/2020
https://metroeducationplus.com.hk/posts/%E4%BA%9E%E4%BC%AF%E6%9E%97-%E5%8C%97%E6%A5%B5%E8%87%AD%E6%B0%A7%E5%B1%A4%E6%B4%9E-%E4%BA%BA%E9%A1%9E%E5%81%A5%E5%BA%B7

2020年4月1日 星期三

教育評論:海洋新物種Plastic驚世現身


英國紐家素大學(Newcastle University)的海洋生物研究人員在3月5日刊出的國際動物分類學雜誌《ZOOTAXA》登載了一篇研究報告,表示他們在太平洋位於日本和菲律賓之間的馬里亞納海溝,7000米深的位置發現了一種端足類甲殼動物。
 海洋學家發現新物種通常都是值得高興的事,但今次的心情比較複雜,因為這次發現的新物種有別於其他生物。發現新品種的學者有命名權,很多時會用人名來紀念某個名人,例如香港原生物種「盧文氐樹蛙」(Liuixalus romeri)於1952年由港產業餘爬蟲學家John D. Romer於南丫島發現,於是便以他的姓氏來命名該物種。今次學者決定以「塑膠」為名,把「Plastic」嵌入正式學名,成為「Eurythenes plasticus」。其中原因是學者在其中一個樣本的胃裡面,發現了一條微塑膠,長度只有0.65毫米。塑膠的種類是PET,膠樽及衣物纖維也會用到。
海洋塑膠通常來自塑膠珠,是一種常用的塑膠原料,以貨櫃船運送,但在搬運的過程中,大約10%會灑入海中,成為海洋塑膠垃圾。海中的塑膠大約會在一年內降解,會碎裂成愈來愈細的碎片,並釋放酚甲烷或聚苯乙烯等有毒物質到水中。現時,估計海洋中大約有1.65億噸的塑膠垃圾,直接或間接影響海洋生物,甚至透過食物鏈,影響到人類的食用安全。其中有些化學物質可能會被人類的皮膚吸收,因而進入人體。因此,不但是海洋新物種體內發現到塑膠,就連人類體內也有數之不盡的塑膠。
為了減低塑膠對大自然的破壞,世界各國已推出一些措施來限制塑膠的使用,例如香港政府鼓勵使用自備購物袋,在2009年推行「膠袋徵費計劃」,又在2019年推行「無飲管運動」。以上兩項措施均見成效,巿民大大減少了膠袋和飲管的使用量。除了源頭減廢之外,科學家也研發了可生物降解的塑膠,從而代替傳統不可降解的塑膠。生物可分解塑膠是在工業堆肥器中降解的生物聚合物,降解過程較慢,並會釋出甲烷。雖然生物降解膠塑比較環保,但對大自然仍會造成一定傷害,所以大家都以少用塑膠為妙。
 海洋生物學者希望藉今次命名,讓大眾意識到海洋塑膠垃圾問題的嚴重性。來自地面的塑膠已經入侵到7000米深的海底,進入食物鏈的底層。人類作為食物鏈的最高層絕對不能獨善其身,因此要立即作出行動,減少製造塑膠垃圾,從而拯救地球,也拯救自己。

2020年3月4日 星期三

教育評論:停課不停學 「疫」境中螺旋式學習?

受到新型冠狀病毒肺炎影響,教育局為了避免學童在校園感染疾病,於是宣布初步停課至3月16日。小朋友在家中的時間多了,如果家長沒有替他們定好計劃,便會浪費了寶貴的學習時間,進不上原有的學習進度。為此,家長可以避免外出,以防感染病毒,而在家中跟小朋友進行「在家學習」。

(一)家長與孩子一同編製時間表
兒童在學校有固定的時間表,讓小朋友有規律並有系統地學習。同樣,「在家學習」也需要時間表,但這個時間表需要孩子與家長一同編寫,讓他們自主學理,而家長也能從旁給予意見指導。例如,孩子每天幾點起床,幾點做網上練習,幾點遊戲,幾點休息等等。如果孩子能按着自己所定立的時間表去完成任務,家長便可以作出適時的鼓勵,強化孩子的自主學習動機。

(二)讓孩子參與家務
在停課期間,孩子整天留在家中,看似沒有事情可做,實際上他們可以分擔日常家務,讓他們知道爸媽平日在家的辛勞工作,也能培養他們對家庭的歸屬與責任心。另外,孩子能夠透過動手做的過程,培養手眼協調,學習跟程序做事,這也是STEM教學的學習精神。例如,幼童可以學摺衣服,較大的小朋友可以學烹飪等等。

(三)網上學習
今天是互聯網時代,兒童除了在校園學習之後,也能在家中透過網上學習。為此,全港中、小學各自推出了不同類型的網上學習課程,讓孩子雖然身在家中,也能夠做到「停課不停學」。除了學校各科的課程外,家長也可以跟孩子一起在網上搜尋有趣的網上學習平台,例如音樂、藝術等等,讓孩子渡過一個充實的長假期。

(四)螺旋式學習活動
孩子在家時間多了,家長也得費心思安排活動。有一些活動需要花很多時間才能完成的,平時很難在上課日進行,但在停課期間便能有效進行。例如,彈奏樂器、繪畫、砌模型等等,這些活動需要很長時間才能完成,並且訓練其中技巧。家可長以在家中安排孩子進行以上活動,只需給多很少的功課,便花上大量時間與精力,透過反覆練習,從中學到所需的技巧,這便是「螺旋式學習」。

(五)親子互動遊戲
今時今日,學童在家的活動多收是睇電視、上網、打機等等,都是一些單向式從機器吸收資訊的活動,缺乏人際互動。如果孩子長期習慣這種活動模式,他們便會失去社交能力,有機會變成「隱蔽青年」或「宅男宅女」。為此,家長可以在家中安排一些互動遊戲,讓他們學習人際溝通。例如,幼童可以透過玩「角式扮演」遊戲,扮醫生、扮收銀員等等,讓他們學習平日生活的對答。中、小學的孩子可以跟家長或兄弟姊妹一齊玩「桌上卡牌遊戲」,例如UNO、「三國殺」等等,而高中同學可以玩一些腦力對戰的遊戲,例如中國象棋、圍棋等等。

原文刊登於《新城教育+》
https://metroeducationplus.com.hk/posts/%E5%85%A8%E5%9F%8E%E6%8A%97%E7%82%8E-%E4%BA%9E%E4%BC%AF%E6%9E%97-%E5%81%9C%E8%AA%B2%E4%B8%8D%E5%81%9C%E5%AD%B8-%E7%96%AB%E5%A2%83%E4%B8%AD%E5%AD%B8%E7%BF%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