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特區行政長官林鄭月娥於10月6日發表《施政報告》,提出將香港北部,包括元朗區和北區,建設為面積約300平方公里的都會區,覆蓋由西至東的深港口岸經濟帶及更縱深的地。
林鄭月娥表示,北部都會區將建設國際創新科技中心,整個都會區發展完成後,將可容納約250萬人居住,並提供65萬個職位,包括15萬個創科產業相關職位。北部都會區將會是具規模的城巿空間,成為香港境內促進港深融合發展和連繫粵港澳大灣區最重要的地區。
為了加強連繫中國內地與香港的關係,林鄭月娥在《施政報告》之中提出「雙城三圈」的概念,當中包括「深圳優質發展圈」、「港深緊密互動圈」、「大鵬灣 / 印洲塘生態康樂旅遊圈」。
以「深圳優質發展圈」為例,該計劃將涵蓋天水圍、洪水橋、元朗,以及位處內地的前海、蛇口及后海。方案建議提升洪水橋新發展區成為新界北核心商務區,並興建洪水橋至前海之間的鐵路連接,在前海實施「一地兩檢」。
北部都會區驟眼開來都幾好,這個計劃顯示到林鄭月娥積極配合國家發展策略,推動粵港澳大灣區發展,把香港融入國家「十四五」的經濟雙循環系統之內。但是,對比9月6日,國務院發表《全面深化前海深港現代服務業合作區改革開放方案》(下稱《方案》),便會發現香港發展嚴重滯後,遠遠被中國內地抛離,香港只能追落後,未能扮演領頭的角色。
首先,在《方案》之中,深圳巿把前海合作區總面積由14.92平方公里擴大至120.56平方公里。相比之下,計劃中的新田科技城面積只有11平方公里,是前海合作區的十分之一。
其次,北部都會區發展需要20年,但前海合作區發展目標是在2025年達致「建立健全更高層次的開放型經濟新體制,初步形成具有全球競爭力的營商環境」,到2035年則要令「高水平對外開放體制機制更加完善,營商環境達到世界一流水平」。前海合作區以上兩個目標都不需20年便能達到,而香港的北部都會區仍然緩慢前進,未能配合,形成發展差異。
其實林鄭月娥也意識到香港發展滯後的問題,所以她在《施政報告》強調,政府已在「北部都會區」發展策略報告書中,提出改革行政機制及工作流程,大刀闊斧精簡法定和行政程序,希望多管齊下令北部都會區的完成日期能夠縮短。然而,根據以往的經驗,香港特區政府的基建項目多數延誤及超支。例如,前特首曾蔭權在2007年發表《施政報告》,表示推動「十大建設計劃」,當中包括數個鐵路項目、跨境基礎建設、成立西九文化區和建設新發展區等等,以改善香港巿民的居住環境及促進香港社會具有更高度的可持續發展水平。然而,大十基建直至2012年曾蔭權卸任後仍在進行中,只有個別項目已經完工,其中「沙中線鐵路」、「港深共同開發河套」和「新界北發展區」到今天為止仍未完工。
林鄭月娥在本屆任期內發表最後一份施政報告,給人「源圖大計」的感覺,但北部都會區發展需要長時間經營,又要政策長期保持延續與連貫,才能成功落實。現時林鄭月娥只剩不足一年的特首任期,又如何能確保政策的落實?除非她能連任特首寶座,繼續做多五年,才有希望可以實現她的「明日大嶼」和「北部都會區」的發展大計,否則一切都是「假大空」的廢話。
原文刊登於《HKG報》10/10/2021
https://www.hkgpao.com/articles/10244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