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9月7日 星期三

原創歌曲:過馬路要小心

 


過馬路要小心 作曲:林伯強 作詞:林伯強 / 溫志倫 步行在金鐘道 遮打花園旅行 逗留在山頂上 海味街通處滾 經天橋過街 安心經過 橋下車輛飛奔 必須留意到交通指引 停在馬路望紅燈 過馬路要小心 要記住按着波棍 遇着人路過 減速收掣 沿路禮讓顯愛心 過馬路要小心 有意外會憂困 路上零禍困 一生福蔭 全賴交通警領引

原創歌曲:青年人唱歌賀回歸

 


《青年人唱歌賀回歸》 作曲:林伯強 作詞:林伯強 / 黃浩林 製作:許振邦 奏國歌 賀回歸 傑出領袖要敢作為 回望廿五載 為理想不枉費 再努力全面發揮 兩制應重平穩 在一國兩地要方向齊 成立特區 在亞洲得優勢 世界上無人代替 青年人唱歌賀回歸 這個家真太美麗 紫荊風中起舞 全部凝視國徽 青年人唱歌賀回歸 愛國家堅決發誓 全奉獻 要努力 決意交出一切 去創造繁榮盛世 奏國歌 賀回歸 盡心努力幹必有為 人大立國安 為社會出新制 向正道迎合法規 世界的共同體 在中國友善的氛圍 融入大灣 為了香港經濟 創我路全沒限制 青年人唱歌賀回歸 這個家真太美麗 紫荊風中起舞 全部凝視國徽 青年人唱歌賀回歸 愛國家堅決發誓 全奉獻 要努力 決意交出一切 去創造繁榮盛世 下決心飛天際 讀書努力學文藝 伴你飛東與西 各界精英都發圍

時事評論:香港打造成中外文化藝術交流中心

 2021年,中國國務院發表「十四五」規劃,明確支持香港發展成為中外文化藝術交流中心,為香港的文化事業打下了強心針。同年,前香港特首林鄭月娥在《施政報告》中表示,政府會把握香港中外文化薈萃的獨特創意氛圍,打造香港作為亞洲文化及創意之都的品牌。另外,政府要加強特區的文化領導和有效統籌和推動現在分散在不同政策局的文化及創意產業工作。為此,新任特首李家超在2022年當選後,便改組政府架構,設立「文化體育及旅遊局」,致力發展香港成為一個植根於中國傳統並融會多元文化的中外文化藝術交流中心和國際文化大都會。

香港以往給人以商業為主導,重視經濟發展而忽略文化培育的感覺,更有「文化沙漠」的稱謂。但是,如果我們回顧香港近代歷史,便發現香港是中西交化交流的中心。1840年,中英發生「鴉片戰爭」,最終清政府戰敗而被迫於1842年簽署《南京條約》,把香港島割讓給英國,受英國人統治。自此以後,香港匯聚中西文化,各國人民交流頻繁,而在兩地分治的背景下,香港也是兩地接觸的橋樑,旅港、居港及本土的文化人,都促進了香港文化的發展。例如,1949年新中國成立之後,國學大師錢穆與唐君毅等人,來到香港定居,並一同創辦「新亞書院」,也是後來香港中文大學的其中一個書院,為香港注入現代文化的豐富養分。

雖然香港民間的文化活動交流頻繁,但當時港英政府卻漠視官方文化發展,直到1967年爆發暴動之後,港英政府為了疏導民怨和安撫民心,希望可以營造出歌舞昇平的氣氛,所以決定舉辦「香港節」(Festival of Hong Kong)。這個活動是由港英政府發起,由政府及商業機構共同贊助,與各區巿民合辦,於1969年、1971年和1973年在香港舉辦的大型慶祝活動,活動包括大型音樂會和嘉年華會。自此之後,香港便出現了許多本地文化人,例如歌手許冠傑,以及電影人許冠文等等。他們的作品都以香港本土議題為內容,例如許冠傑的《制水歌》,反映當時香港供水短缺的問題,而許冠文的電影《雞同鴨講》,反映當時香港引入西式快餐,搶佔了中式餐館人客的問題。這些以本土為題材的歌曲與電影受到巿民的熱烈歡迎,無論唱片銷量或是電影票房,都賣得滿堂紅,漸漸引起了當時港英政府的關注。

香港本地文化事業多元化

為了發展香港本地文化事業,港英政府在上世紀八十年代興建了多個文藝表演場館,其中最出名便是1983年建成的香港紅磡體育館。這是香港的綜合室內多用途場館,也是香港以至亞洲首屈一指的娛樂表演場地之一。紅館是少數可以開設四面台的場地,自啟用以來,除舉行體育賽事之外,亦承辦無數本地及國際大型活動、會議及音樂會,更是香港流行音樂最具代表性的演出場地,在紅館舉行個人演唱會被視為香港歌手演藝事業上的一個里程碑。例如,許冠傑、林子祥、陳百強與羅文於1983年在紅館舉行演唱會,而梅艷芳、徐小鳯與麥潔文在1985年於紅館開秀,將本地流行音樂文化推上歷史上的高位。

除了流行音樂之外,香港電影也在世界佔一席位。香港電影始於20世紀初期,是華語電影的先驅者,全盛時期年產量超過三百部,為香港贏得「東方荷里活」的榮譽。香港電影發展蓬勃,為香港打造多位國際巨星,例如香港武打片創下票房歷史,國際知名的演員包括李小龍、成龍、李連杰、甄子丹等等。另外,香港的警匪片亦聞名於世,2002年《無間道》是巔峰之作,更被荷里活翻拍成為外國版的《無間道風雲》(The Departed)。此外,香港電影金像獎是香港電影業的一大盛事,與中國台灣的金馬獎,以及中國內地的金雞獎並列亞洲電影的殿堂頒獎禮。

再者,香港的漫畫也舉世聞名,本地漫畫接受並吸取了日本漫畫和歐美漫畫的雙重影響,在製作過程上吸取了歐美漫畫的工業化製作流程,帶典型的流水線製作特點,分工細緻,由主編統籌主筆,團隊協力製作,畫風以歐式為主,兼及水墨,在內容上及人物設定上受到中國文化傳統的中的武俠觀念影響,情節曲折細膩,題材廣泛。例如,八十年代的《中華英雄》,以及九十年代的《風雲》,都深深影響了當代青年人,陪着他們一起成長。

另外,香港對廣東粵劇發展有很大的貢獻。粵劇是一種源自南戲的廣東主流戲曲,自明朝嘉靖年間開始在廣東和廣西出現,是糅合唱做唸打、樂師配樂、戲台服飾、抽象形體等的表演藝術。香港在上世紀出現了多位有名的粵劇大老倌,例如「仙鳯鳴劇團」的文武生任劍輝,與花旦白雪仙,在撰曲人唐滌生的加持下,創作了多套膾炙人口的粵劇戲寶,包括《帝女花》與《蝶影紅梨記》,其中歌詞「落花滿天閉月光」更是唱到街知巷聞。2006年,粵劇被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之內,2009年更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肯定,列入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由此可見,香港在推動粵劇發展可謂不遺餘力。

為了培育香港的藝術文化人才,政府在1984年成立香港演藝學院(The Hong Kong Academy for Performing Arts),是香港唯一專門培養表演藝術人才的公立院校,亦是香港藝術領域的最高學術機構。演藝學院課程包括戲曲、舞蹈、戲劇、電影電視、音樂與舞台及製作藝術,其教育方針着重反映香港的多元文化,中西兼容,更提倡跨學科學習。學院多年培養不少演藝人才,更榮獲表演藝術類別大學排名的亞洲第一。

香港是亞洲藝術文化先驅

總括而言,香港絕非「文化沙漠」,反而是亞洲藝術文化先驅。因此,中國國務院把香港定位為「中外文化藝術交流中心」是因應香港本身的既有優勢,進而推廣並發展。其實,香港早在1998年已經表明要銳意發展文化產業,當時特首董建華在《施政報告》宣佈發展「西九龍文娛藝術區」,後來特區政府修訂為「西九文化區」。這是全球規模最大和抱負深遠的文化藝術項目之一,其願景是為香港創造一個多姿多彩的文化地帶。區內設有多個劇院、表演空間和博物館,為公眾提供和主辦世界級的展覽、表演節目和文化活動。目前已開放多公眾的設施包括2016開放的「M+視覺文化博物館」、2019年開放的「戲曲中心」, 2022年開放的「香港故宮博物館」,以及自由空間和藝術公園,正在興建的主要項目則有計劃於2024年開放的演藝綜合劇場。以香港故宮博物館為例,它是世界首屈一指的博物館,推動公眾對中國藝術和文化的研究和欣賞,並與世界重要文化機構緊密合作,促進不同文化之間的對話。它以嶄新的策展手法,從香港角度出發,結合環球視野,展出故宮博物院和其他世界重要文化機構的珍藏。博物館將透過學術研究的新成果、創新的巡迴展覽,以及教育、文化和專業人士交流計劃,建立全球合作夥伴關係,鞏固香港作為中外文化藝術交流中心的地位。

由此可見,香港憑着本身中西文化匯聚的歷史背景,以及多元化的藝術人才,隨着「西九文化區」各個場館陸續開放,迎來藝術產業發展的新機遇。在新一屆特區政府,以文化體育及旅遊局為首的帶領下,配合國家「十四五」規劃,融入大灣區發展,文藝發展必定能再創輝煌。


原文刊登於《HKG報》6/9/2022
https://www.hkgpao.com/articles/10297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