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1月29日 星期日

時事評論:公民與社會發展科內地考察蓄勢待發

 2021年9月,教育局在全港高中推行公民與社會發展科(公民科),取代前身的通識教育科。通識教育科自2009年推行以來,爭議在社會從未停止,例如未能培養學生的國民身份認同,甚至被一些反中亂港分子利用,把「違法達義」等錯誤信息灌輸給學生。為了優化學生學習,政府在2017年成立學校課程檢討專責小組,全面檢討中、學學課程,其中也涉及高中四個核心科目,包括通識教育的安排。

2021年4月,教育局接納了專責小組有關改革通識教育科的方案,包括以公民與社會發展科取代通識教育科的名稱;保持科目為必修必考;公開考試只設「達標」與「未達標」,以釋放考試壓力;訂明重要學習概念,加強知識內涵,建立穩固知識基礎;重整及刪減課程內容,包括課時,大約是原有內容的一半,釋放空間予學生學習,不設「獨立專題探究」,減輕師生工作量;重視培養學生的正面價值觀、積極態度及國民身份認同,學習國家發展、《憲法》、《基本法》和法治;透過涉及香港、國家及全球發展的重要課題,拓闊學生的世界視野,聯繫不同學科的知識、培養慎思明辨的能力,以理性分析當代領域的課題;提供內地考察機會,讓學生親身認識國情和國家發展;以及設立「適用書目表」。

自從2021年9月至今,公民科推行情況大致順利,但受制於疫情肆虐及一系列出境限制,內地考察至今仍未能起行。然而,隨着中國內地與香港於2023年1月首階段通關,公民科內地考察最快今年4月成行。教育局局長蔡若蓮於1月24日在電台訪問稱,務求讓全港中學安排所有中五學生在本學年下學期內到內地考察至少一次,初期將先安排廣東省內的1至2天團,4至5天團或要到年底才起行。

其實,教育局早在2022年7月已向全港中學發出通告,提供21個兩至五天的內地考察行程給學校選擇,大部份集中在廣東省城巿,亦有福建、湖南、貴州省及澳門等,費用獲政府全額資助。不但學生需要進行內地考察,就連新聘教師也需要參加。行政長官李家超在2022年10月發表任內首份《施政報告》,指出新聘教師要通過《基本法及國安法》測試要求,將來擴展至所有直接資助計劃學校及參加幼稚園教育計劃的幼稚園,並推出教師專業操守指引,而所有公帑資助學校新入職教師,以及公營學校擬晉升教師要參加內地學習團。因此,教育局局長蔡若蓮在1月24日電台訪問表示,教師團會在今年下學出發,約有800個名額,團期較公民科學生考察團長,約4至5天,涉及省巿較多,期間會與當地大學及學校交流,有助提升教師對家的認識。

公民科內地考察及相關的專題研習,包含認識中華文伦元素、國家最新發展和成就。內地考察提供機會讓學生學習成為自主的學習者,並為自己的學習負責;提升學生的能力,以聯繫、整合及應用從三個主題(「一國兩制」下的香港;改革開放以來的國家;互聯相依的當代世界)而來的學習所得;藉着實地考察和進行專題研習,幫助學生發展慎思明辨、溝通、自學等共通能力;拓寬學生視野,增加對國家的認識,提升國民身份認同。因此,無論對教師或學生,內地考察也是必須的,能夠加深大家對國察的發展,並增加國民身份認同,成為一個立足香港、背靠祖國、面向世界的中國公民。

原文刊登於《天機網》29/1/2023
https://www.hkwisdom.net/blog/b01cc977ebd

2023年1月21日 星期六

時事評論:用文化藝術說好中國故事

 國家主席習近平在20138月全國宣傳思想工作會議上首次提出「說好中國故事」。20162月,習主席在中共中央新聞輿論工作座談會上提出具體內容,包括說好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故事、說好中國夢的故事、說好中國人的故事、說好中華優秀文化的故事,以及說好中國和平發展的故事。 

作為中國人,我們有責任說好中國故事。但是,新中國成立至今七十多年,西方媒體對中國的抹黑從未停止過。例如,近年西方媒體BBCCNN等不斷炒作「新疆種族滅絕」和「強迫勞動」等議題,全部子虛烏有,亂作一通。然而,謊話連續講十次便有人信以為真,以致歐洲議會等西方團體對中國的人權作出失實指控。

 面對西方媒的無理炒作,我們感到非常忿怒。例如,南韓組合GOT7的香港籍成員王嘉爾在114日的倫敦個人世界巡演唱會中,突然怒罵外媒抹黑中國。他大聲開嗆:「大家聽好,實在有太多的垃圾媒體在胡說八道,中國跟他們說的完全不一樣,你只要來過一次中國就知道!那是一個令人著迷的地方,我不知道你們在玩什麼遊戲,我只是個藝術家,我是藝人、市民,是一個人,我不知道那些把戲,我不在乎。」王嘉爾的一番言論立即獲得現場觀眾歡呼支持,並在網上掀起熱話。

 王嘉爾作為年輕人的偶像,他的行動作了一個良好的示範,要為中國發聲,說好中國故事。不但王嘉爾,中國文化和旅遊部早在2001年開始,建立「春節品牌」活動,以「春節」為橋樑向全球推介中國文化,並於2010年開始全面打造「歡樂春節」這一全球性文铰流活動品牌,目的就是說好中國故事。「歡樂春節」每年以展覽、戲劇、歌舞、燈光典禮等術形式在海外三百多個城巿進行展示,規模逐渖擴大,已成為海外參與人數眾多,影響廣泛的文化品牌活動。今年119香港迎來第一次舉辦「歡樂春節」與世界其他大城巿例如美國紐約、英國倫敦與愛丁堡以及中國上海同步進行文化藝術匯演共同慶祝農曆新年的蒞臨。

 在「歡樂春節(香港站)」文藝匯演之中,行政長官李家超透過視像致開幕辭:「國家「十四五」規劃支持香港建設中外文化藝術交流中心,充分肯定香港多年來蓬勃發展的文化藝術事業,更為香港的文藝創意產業帶來源源不絕的動能。我在《施政報告》公布,特區政府會設立「文化藝術盛事基金」,並制訂「文藝創意產業發展藍圖」,完善香港文藝創意產業生態圈,推動香港成為連接國家與世界的文化藝術之都。香港在「一國兩制」之下,享有「背靠祖國、聯通世界」的得天獨厚優勢,是薈萃東西文化的國際大都會。隨着香港與內地逐步、有序、全面通關,與國際聯繫逐漸復常,我們將更積極、更主動向世界介紹博大精深的中華文化,在世界舞台中心,說好中國文化藝術的故事,好中國現代發展的故事。

 誠然,香港作為國際大都會,中西文化交流中心,有最好的平台來說好中國故事。中國擁有五千人歷史文化,不乏優秀的故事內容,所缺乏的就是故事的包裝與演繹。所以,新一屆特區政府增設「文化體育及旅遊局」,成立「文化委員會」,推動港產流行文化走出香港,電影、電視、串流平台三路同進,為巿場擴容。另外政府制定「十年文藝術設施發展藍圖」,康文署博物館增至19間,表演場地座位增加50%,並設立「文化藝術盛事基金」,舉辦更多大型國際文藝盛事以及優化「亞洲知識產權交易平台」,便利版權交易,促進文藝創意商品化和產業化。

 其實,就算是一個普通中國公民,我們也能運用自己的影響力,說好中國故事。我們可以透過個人社交平台,例如facebook, Instagram, youtube, 微博、抖音等等,發佈中國傳統文化資訊,轉載中國表演藝術視頻,在朋友圈內發揮影響力,讓更多人認識中國的文化藝術瑰寶,戳破西方媒體的些虛構抹黑,一同來說好中國故事。

原文刊登於《天機網》21/1/2023
https://www.hkwisdom.net/blog/9740b0ee015

2023年1月8日 星期日

時事評論:國安教育在學校推行的情況

香港特別行政區於199771日成立,同時實施《基本法》,保障香港實行高度自治,包括行政管理權、立法權,以及獨立司法權與終審權。《基本法》保障了港人各方的權利,同時也羅列了港人應盡的義務,包括《基本法》第23條:「香港特別行政區應自行立法禁止任何叛國、分裂國家、煽動叛亂、顛覆中央人民政府及竊取國家機密的行為,禁止外國的政治性組織或團體在香港特別行政區進行政治活動,禁止香港特別行政區的政治性組織或團體與外國的政治性組織或團體建立聯繫 

雖然香港有自行制定法律以保障國家安全的責任,但礙於回歸以來的政治爭拗,國家安全的短板一直都未能修補,直至2019年發生「反修例暴動」,完全突然了香港在維護國家安全的缺失。為此,全國人民代表大會於20205月通過《全國人民代表大會關於建立健全香港特別行政區維護國家安全的法律制度和執行機制的決定》,交全國人大常委會制定法律以維護國家安全法,而人大常委會於2020630日公布了《香港國安法》,香港在維護國家安全的漏洞才得以堵塞。

 「立法」是立桿見影的方法,能即時制止危害國家安全的罪行,但「立法」同時也是「治標不治本」的方法,未能杜絕危害國家安全的思想。所以,《香港國安法》提出了「治本」的方法,第9條指出:「香港特別行政區應當加強維護國家安全和防範恐怖 活動的工作。對學校、社會團體、媒體、網絡等涉及國家安全的事宜,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應當採取必要措施,加強宣傳、指導、監 督和管理。」另外,10條也表出:「香港特別行政區應當通過學校、社會團體、媒體、 網絡等開展國家安全教育,提高香港特別行政區居民的國家安全意識和守法意識。」由此可見,學校在國家安全教育上擔當了重要的角色,能夠做到防範於未然。

 

首先為了達到《香港國安法》對學校的要求,教育局於2021年公布「國家安全教育課程框架」,給予中小學在各個科目的國家安全教育指引,例如小學中國語文和常識科都設有國家安全的內容,而中學各科目都設有相關課程,例如經濟科需要教授「經濟安全」、生物科需要教授「生物安全」、物理科需要教授「核安全」,以及資訊及通訊科技科需要教授「網絡安全」。當然,公民與社會發展科擔起主要的責任,教授《香港國安法》的條文內容,讓學生認識「總體或家安全觀」,以及16個國家安全重點領域。

 教育局除了提供課程框架之外,還會定期對學校進行重點視學,檢視國安教育的推行情況。例如,教育局在一份2021/2022《視學周年報告》指出,部分學校未能適切推行公民與社會發展科,包括未按教育局建議次序施教,甚或「僭建」課程以外內容。由此可見,教育局除擔當國安教育的統籌角色之外,還擔當了監督角色,保證國安教育在學校順利推行。

 其次,教育局要求新入職、升職或轉職的教師必須參加《基本法及國安法》測試,並達到合格水平,然後才能入職。另外,現職教師必須於5年內接受90130小時不等的培訓時數,視乎職級而定,其中內容包括《基本法》與《香港國安法》。就以中學公民與社會發展科為例,教師需要透過教育局的「培訓行事錄」申請培訓課程,包括《基本法》與《香港國安法》,並進行網上評核,合格達標後,才獲給予指定的進修時數,列入教師的個人進修記錄之中內。

 再者,香港特區政府自2011年開始,於每年415日推行「全民國家安全教育日」,讓巿民認識維護或家安全的重要性。在以往幾年,「全民國家安全教育日」進行各式各樣的活動,包括跨媒體音樂匯演、出版兒童繪本、參觀紀律部隊訓練學校、多媒體創作比賽,以及主題講座等等。

 2020年《香港國安法》頒布至今,香港由亂及治,並由治及興。一方面危害國家安全的罪行已由2019年的高峰,大幅回落並減少。另一方面,香港的國安教育仍處於起步階段,需要政府、學校、社會團體、媒體網絡共同合作,合力推動,才能達到人心回歸,令巿民能從心底裡珍惜香港並愛護國家。

原文刊登於《天機網》8/1/20223
https://www.hkwisdom.net/blog/a86adfae3e1


2023年1月2日 星期一

二創歌曲:這個冬天真太冷

 


視頻:2023年灣仔金紫荊廣場元旦升旗禮


 

時事評論:《青年發展藍圖》幫助香港青年向上流動

 國家主席習近平於2022年7月1日在香港發表講話,其中點出香港青年工作方向:「我們還要特別關心關愛青年人。青年興,則香港興;青年發展,則香港發展;青年有未來,則香港有未來。要引領青少年深刻認識國家和世界發展大勢,增強民族自豪感和主人翁意識。要幫助廣大青年解決學業、就業、創業、置業面臨的實際困難,為他們成長成才創造更多機會。」

其實,青年工作一直是香港政府的重點,例如前特首林鄭月娥在2019年發表《施政報告》已經提出「三業三政」,即學業、就業、置業、議政、論政、參政。但是,特區政府明顯地未能解決青年上流的問題,導致部分青年未能實現「三上」,即上位、上樓、上流,反而變成「上街」,這也是2014年爆發「非法佔中」,以及2019年「反修例暴動」的原因之一。

雖然特區政府以往青年工作未如理想,但香港特區成立25周年之後,現任特首李家超仍然關注青年發展。他在2022年《施政報告》指出:「青年是香港的未來,青年興,則香港興。政府重視教育和青年發展工作,我們要為孩子成長成才創造機會,培育青年成為愛國愛港、具備世界視野的新一代,為國家和香港發展作出貢獻。」

為此,民政及青年事務局在2022年12月發表香港政府第一份《青年發展藍圖》,旨在回應國家主席與行政長官的施政方針,讓香港青年能向上流動。在這份文件中,提及多項措施,滿足學生「學業」的需求,包括「提供優質多元教育,鼓勵探索」、「提升正向思維,抗疫自強」、「推動參與公共事務,建設社會」,以及「認識國家發展,強化國民身份認同」。其次,在這份文件中,提及多項措施,滿足青年「上流」的需求,包括「鼓勵裝備自己,認識國家及世界」、「提升就業能力,向上流動」、「建立交流平台,聆聽及回應意見」,以及「加強對青年支援」。再者,在這份文件中,提及多項措施,滿足青年「創業」的需求,包括「促進事業發展,助力追夢」和「鼓勵建語獻策,發揮人才孵化器作用」。

本人是香港中學教師,每天的工作就是面對大量青年人,教授他們學科知識以及正確價值觀。但是,因為香港近年的社會形勢,使到部分青年人出現「躺平」的錯誤價值觀。青年人面對經濟下滑、社會階層固定導致的階層流動困難,造成社會問題激化,對現實環境失望,做出「與其跟隨社會期望堅持奮鬥,不如選擇無欲無求」的處事態度。另外,部分青年甚至做出反社會的行動,從而參與「非法佔中」與「反修例暴動」。為此,教育局在2021年修訂《價值觀教育課程架構》,把正確價值觀增至10個,包括新增的「勤勞」與「守法」。

在我看來,引導青年人健康成長不單是教師的工作,也是整個社會的工作,因為教師只能在他們在學階段進行正確價值觀傳輸,最多只能幫助他們解決「學業」的問題。但是,當他們成長並投入社會之後,教師與青年便失去了直接的聯繫,但他們仍然要面對「就業」與「創業」等問題,這需要整個社會的幫助,才能滿足他們的需要。為此,民政及青年事務局《青年發展藍圖》的措施便幫助青年解決「就業」與「創業」等問題。

青年人是我們的未來,正如前國家主席毛澤東在1957年,在莫斯科大學向數千名中國留蘇學生所說:「世界是你們的,也是我們的,但是歸根結底是你們的。你們青年人朝氣蓬勃,正在興旺時期,好像早晨八九點鐘的太陽,希望寄托在你們身上。」如果青年人失去了朝氣,抱着躺平心態,整天困在房間內日日玩手機,這跟老人家沒有分別,而整個社會也會失去希望。所以,我們需要提供有利的條件,良好的社會氛圍,讓青年人感到「有希望」,感到「愛拼便能贏」,重現香港昔日的「獅子山精神」。只有這樣,香港才能走出社會深層次矛盾的困局,開啟新篇章,踏上新征程。

原文刊登於《天機網》2/1/2023
https://www.hkwisdom.net/blog/c62c9d488f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