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2月27日 星期一

時事評論:拜登的毁滅台灣預言會應驗嗎?

 美國總統拜登自從去年搖身一變「預言家」,經常走漏口風說預言,而且每次都應驗不爽。例如20221月,俄羅斯與烏克蘭局勢緊張,美國即刻宣佈撤僑,然而俄羅斯竟然撤軍,讓人大跌眼鏡。正當大家以為俄烏兩國不會交戰的時候,誰知俄羅斯在224日突然向烏黑蘭發起「特別軍事行動」。面對此局勢,美國隨即對俄羅斯啟動全方位制裁,並源源不絕供應軍火給烏黑蘭,這一切好像是預先設計好的,配合得天衣無縫。 

另外,在俄烏戰爭未正式開打之前,登拜在27日表示:「若俄羅斯入侵烏克蘭,將終結連通俄羅斯與德國的北溪天然氣2號管線。」當時俄烏未爆發戰爭,大家以為拜登只是開玩笑,誰知在俄烏衝突發生之後,北溪管道在926日真的被炸毁。後來,20232月,美國調查記者赫什(Seymour Hersh)刊登文章指是美或策劃炸毁北溪天然氣管道,目的旨在斷絕俄羅斯對歐洲各國售賣天然氣,一方面切斷俄羅斯資金來源,另一方面阻止歐洲各國對俄羅斯的依賴,使歐盟與美國綑綁在一起,共同制裁俄羅斯。當然,拜登對項控訴矢口否認,但事有巧合,令人難以信服。

 最近,拜登又有新預言。221日,美國華盛頓廣播節目著名主持人嘉蘭尼克森(Garland Nixon)在推特發文,表示根據白宮內線消息透露,當拜登被問到有甚麼比「新保守主義烏克蘭方案」更具災難性時,拜登竟回答說:「等你看到我們『毁滅台灣』的計劃就知道了。」根據以往經驗,拜登一定不認帳。不過,今次最早跳出來否認的不是美國,而是台灣。台灣「行政院長」陳建仁於22日急忙澄清,表示「這是不實報導」,還聲稱自蔡英文上任以來台美關係達到歷史最好,「大家不要輕信謠言」。

 但是,到底這是否謠言?我們不難從美台關係找到一些蛛絲馬跡。例如,202212月,美國向台灣售賣M136「火山」佈雷系統,眾所周知這是玉石俱焚的打法。上世紀5070年代,美國參與越戰,在越南佈雷千萬個地雷。美軍於1975年因戰事失利而撤出越南,但留下的地雷至今仍未完全清除,越南平民無辜觸碰,炸至死傷無數。其次,美國《華爾街日報》於223日作出獨家報導,據報引述美國官員說法,指打算在未來幾個月內將駐台美軍人數,從一年前的約30人,增加到100200人,也是美國駐台灣的部隊數量一下子增加了好多倍。此外,報導又引述了消息人士透露,密歇根州國民兵正在訓練一批來自台灣的軍人,,包括在該州北部格雷林(Grayling)營進行年度演習。另外,「美國股神」巴菲特於216日大幅抛售台積電86%持股量,致使台灣股巿大跌200點。巴菲特神機妙算,在以往多次國際金融風暴前都能做好準備,及時退巿離場,致使財富能在動盪的世界局勢中保持不失,例如1997亞洲金融風暴、2000美國科網股爆破、2008年全球金融海嘯等等。今天,巴菲特突然大幅減持台積電,想必一定知道一些內情,有可能跟拜登「毁滅台灣」計劃有關。

 面對拜登「毁滅台灣」的言論,中國外交部部長秦剛於221日論及俄烏局勢時表示:「中方敦促有關國家立即止拱火澆油,停止向中國甩鍋推責,停止鼓譟『今日烏黑蘭,明日台灣』。另外,中央外事工作委員會辦公室主任王毅在慕尼黑安全會議上表示:「要維護台海穩定,就必須堅定反對『台獨』,真正堅持一中原則。」其實,熱愛和平的不止中國人,也包括美國人。例如,美國首富馬斯克(Elon Musk)202210月表示:「台灣衝突是不可避免的,故應該把台灣設為一個特別行政區來防止衝突。」這正正是中國推行的「一國兩制」,以和平方面來解決領土爭議。成功的例子包括香港與澳門,而台灣也可以透過「一國兩制」來完成和平統一。

 由此可見,在21世紀,世界迎來百來未見之大變局,在新冠疫情的陰霾下,全球經濟衰退,各處戰事繁,美國處處針對中國,不斷發動貿易戰、金融戰、輿論戰等等,甚至有機會由冷戰演變成熱戰,而台灣正是擦鎗走火的高危點。所以,拜登今次「毁滅台灣」的言論使人猜想美國是否真的要向中國動武。然而,世界各國已同坐一條船,建立起牢不可分的人類命運共同體,和平的呼聲壓倒戰爭。難道拜登聽不到嗎?

原文刊登於《天機網》27/2/2023
https://www.hkwisdom.net/blog/c4911d7c414

2023年2月21日 星期二

時事評論:香港通關後經濟開始復常 巿民對政府派糖期望轉趨審慎

 香港研究協會於215日發表民意調查報告,公布巿民對新一年財政預算案的期望。該調查於126日至28日舉行,透過全港隨機抽樣電話訪問,成功訪問了1073年名十八歲或以上巿民。結果顯示,巿民對「派糖」規模的期望轉趨審慎。這次調查向受訪者提問,若預算案推出一次性「派糖」措施,三成八(+12%)受訪者表示相關的總開支應較去年「維持不變」,比例創調查以來新高;表示應該「增加」的佔三成七,比例按年顯著下跌兩成四;而表示「減少」的佔一成九(+13%),比例同創調查以來新高;「無所謂」和「無意見」則合共佔半成(-2%)。 

受訪巿民對政府「派糖」期望轉趨審慎,因為中國內地與香港於26日正式全面通關,對外亦開始同世界恢復往來關係,帶動經濟重上軌道。隨着旅客重新來港旅遊,帶動本動消費與零售巿場,提升本地企業利潤並創造更多就業機會,導致巿民對政府社會福利的依賴減少。另外,在過去幾年疫情期間,政府已多次派錢、派消費券,合共二千億港元,加上去年外匯基金又虧損約二千億港元,政府財政儲備跌至八千億港元水平。在這種情況之下,若政府繼續沿用「派糖」的方法去振興本地經濟,恐怕只會得不償失。

 但是,當此政府需休息生息之際,民主黨於27日設街站發起「簽名運動」收集巿民簽名,要求向全港巿民發放15000萬元現金或消費券。民主黨認為,雖然疫情過去,但巿民疫後正面對通脹壓力、物價高企及公營事業加價。政府派發15000萬元現金或消費券予全港巿民,包括18歲以下人,有助巿民舒緩經濟壓力。

 然而,民主黨的建議只是民粹主義作祟,一味盲目倒向福利主義,沒有統計數據的支持,目的在於撈取政治本錢。反觀香港研究協會的調查報告,有六成七(-3%)受訪者表示財政預算案應優先「推出短期紓困措施」,表示應優先「為社會長遠發展作投資的佔兩成半(+4%),而表示「其他」、「不知道」和「無意見」的合共佔百分之九(+1%),顯示多數巿民認為目前應優先推出短期紓困措施,以解生活燃眉之急。

 其實,政府公共財政的精髓在於「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意思是傳授給人既有資源,不如傳授給人獲取資源的方法。同樣道理,政府與其無止境「派糖」,不如發展本地經濟,創造良好營商環境,增加就業機會。例如,政府應繼續發展基礎建設及援助不同的產業、推動產業多元化、加強創科教育、引入全球人才來港,以及加強與內地及全球的經濟合作。只有這樣,香港經濟才能重新恢復,否則只會墮入歐美國家過度依賴社會福利的陷阱,經濟在疫情後無法恢復的困境。

原文刊登於《天機網》21/2/2023
https://www.hkwisdom.net/blog/65e34520b83

2023年2月12日 星期日

時事評論:中國救援土耳其及敘利亞地震災民展現大國風範

 2月6日凌晨,靠近敘利亞邊境的土耳其東南部發生黎克特制7.8級地震,造成2萬多人死亡,多人受傷。事發後,中國紅十字會立即向災區派出救援隊,首批人員隨即到達土耳其,在哈塔伊的廢墟下,發現一名生還的20多歲女子,同土耳其救援隊展開2小時合力營救,終於在地震後逾80小時將她救出,是中國救援隊成功救出的第三名生還者。另一方面,中國紅十字會向敘利亞災區援助的首批醫療物資於2月9日運抵大馬士革,估計可供5000多人使用。另外,中國商務部表示,220噸小麥已送往敘利亞,餘下3000多噸大米和小麥亦將於近期運送。

中國在這次災後的反應如此迅速,有賴於近年與22個國家的機構和國際組織建立了「一帶一路」地震減災合作機制,並實施援建老撾、尼泊爾、肯尼亞地震監測台網和中國-東盟地震海嘯監測預警系統等項目,提升相關國家災害監測預警能力。中國通過援建災害管理設施、提供防災救災儲備物資、開展能力培訓等方式,幫助相關國家克服資金和技術瓶頸,加強災害風險治理能力。由此可見,隨着綜合國力提升,中國已負起國際救援責任,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

另一面,美國在地震災後派共兩組160人的災難援助隊於2月8日抵達土耳其,進行人道救援工作。但是,美國在緊急危之際,仍然抱持政治為先,人命為後的宗旨,繼續制裁敘利亞,阻止救援物資進入敘利亞。2月7日,敘利亞常駐聯合國代表薩巴格指責美國:「很多貨運飛機因為美國和歐盟的制裁而拒絕在敘利亞境內機場降落。所以,即便是那些相要提供人道援助的國家,他們也無法使用貨運飛機,而這就是因為制裁。」

不但敘利亞,就連其他國家也指責美國。美國-阿拉伯反對種族歧視委員會在2月6日呼籲美國「立即解除對利亞的制裁」,以便向敘利亞提供援助,然而美國拒絕解除對敘利亞的制裁。美國國務院發言人普賴斯於2月6日表示:「美國只會通過非政府組織向敘利亞提供援助,不會與巴沙爾領導的政府接觸。

其實,敘利亞戰爭是美國一手策劃的代理人戰爭,目的在於推翻民選總統巴沙爾。自從2011年,敘利亞爆發內戰,美國及其西方盟友大力支持反對派武裝,試圖通過扶持代理人,推翻敘利亞政府,致使戰亂衝突持續至今。美國除了提供武器於反派派武裝分子之外,還對敘利亞實施經濟制裁,致使人民生活困苦不堪。現在,敘利亞正值寒冬,天災加上西方國家的制裁,這是天災,也是人禍,使敘利亞災民雪上加霜。

由此看來,美國向災區派出救援隊伍只是「做秀」,沒有解決「制裁」的根本問題。所以,與其指望美國虛無飄渺的恩惠,不如投靠中國的懷抱,體驗中華民族「民包物與」的大愛精神。

原文刊登於《天機網》13/2/2023
https://www.hkwisdom.net/blog/ee649a6cc19

2023年2月6日 星期一

時事評論:成人冠禮可能是巨嬰症的解毒劑

 香港近年出現一個詞語「巨嬰」,本義是指體型巨大的嬰兒,現在一般用於描述心理不成熟的成年人。巨嬰的特點是只知道索取而不知道付出,而且心理脆弱,一旦出現超出預期的情況,就會做出過激的行為。心理諮詢師武志紅在2016年出版《巨嬰國》指出,巨嬰有三個特點,就是共生、全能自戀、偏執分裂。其中,共生是指獨立性差;全能自戀是認為世界必須要按自己的想法運轉;偏執分裂是指認為事情必須一分為二,非黑即白。

回顧香港近年社會事件,不難發現「巨嬰」普遍存在人群之中,特別是青年人群組。例如,2019年「反修例暴動」,部分參與者是青年人,需要依附在父母的蔭庇下而生活,偏執相信單方面非經證實的虛假資訊、認為政府推動修例完全錯誤,以上三個特徵符合了「巨嬰」的特點。另外,在2022年6月,九龍城某間中學的高中男學生,質疑學校禁止男生留長髮違反《性別歧視修例》。平機會之後安排該名男生與校方進行閉門調解會議,但他仍然不滿校方的酌情解決方法,並聲稱未來或採取法律行動,企圖推翻整個香港學界行之已久的普遍校規。

面對「巨嬰」橫流,一眾家長與教師感到無計可施。歸根究底,「巨嬰」問題癥結在於心理不成熟。所以,若要讓「巨嬰」成長,必須讓他們知道自己已經長大成人。在人的一生中,任何人生重要階段都有一個儀式,例如嬰兒出生滿一個月,父母便會為其擺設「滿月酒」,慶祝嬰兒能健健康康的來到世上。其次,青年人讀完大學便進行「畢業禮」,表示自己完成學業,準備投身勞動巿場。再者,情侶相處一段時日之後,感情漸趨隱定,便會舉行「婚禮」,向親友表示負上婚姻責任的承諾。然而,青年長大成人卻沒有進任任何儀式,未能讓青年認知自己已經進入成年階段。法律只用生理年歲來定義成年人,青年滿18歲便已成年,但可能心理上仍處於嬰孩階段,造成「巨嬰」出現。

面對「巨嬰」,我們或者可從中國傳統習俗中,找到解決方法。在中國古代,少年人年滿二十歲便需要進行「冠禮」。《朱子童蒙須知》中提到孩童的禮教由冠禮、服飾開始。在冠禮之前,「衣不帛襦褲」,少年人需在冠禮後,才可以裘帛為衣。冠禮是華夏禮儀制度之首,又稱成人禮,是對漢人進行禮教的開始。少年人加冠完畢後,負責加冠的來賓會授予受冠者「表字」,這是親友們根據其「名」的字義而取的別名,例如岳飛,字鵬舉。少年人經過冠禮後,一眾親友見證其成長過程。另外,少年人在冠禮以後以字相稱,在日常生活中自我介紹或呼喚同伴,在潛移默化之下加深自己已經成人的認知,有助提醒自己已經不再是孩童。

冠禮源自中國,後來傳到日本。日本古代也曾經有仿效中國的冠禮儀式,後來演變成有當地特色的元服儀式,而現代也改為20歲在大學裡舉行的大型和服成年禮。另外,冠禮在17世紀引入琉球,與傳統的結欹髻禮結合,演變成當地的「成人禮」。由此可見,冠禮普遍在現今東方世界中出現,反觀香港作為中西文化交流中心,仍沒有一個正式的「成人禮」。中學生最多只能在「畢業謝師晚宴」中穿起西裝與晚禮服,但言行仍然充滿稚氣,做了一晚「成人」之後,翌日又打回原形,回復「巨嬰」真身。

但是,在華人社會中,冠禮在中國內地近年受青年人熱捧。在全國各省巿,每逢假期或節日,都能看見年青人身穿瑰麗的華服,在名勝古蹟前拍照留影,並在社交媒體發貼或直播。隨着「漢服潮」蓆捲內地,內地的院校也紛紛替成人學生進行「冠禮」,以確認青年人踏入成年階段,有助青年人對成人身份的認知。隨着中國內地與香港近年文化交流日漸頻繁,「漢服潮」與「冠禮」儀式也漸漸滲入香港校園之中。部分香港中學已經對中六學生進行「冠禮」,設定為每年必須進行的活動,讓學生認知自己已經成年。因此,只要香港重視中華文化的推廣,「巨嬰」問題才有可能解決。

原文刊登於《天機網》6/2/2023
https://www.hkwisdom.net/blog/4c55a2910d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