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9月29日 星期日

時事評論:香港人權資訊中心 外部勢力打手

日前,「香港人權資訊中心」就「港大學生會評議會」主席張敬生申請「人身保護令」被駁回,指香港政府以「國家安全」為由介入司法程序,批評當局只要指稱某人危害國家安全,該人就難以在司法系統中得到保障。究竟這個是一個什麼組織?


 張敬生,是「港大學生會評議會」成員之一,因動議悼念銅鑼灣刺警案死者梁健輝,於202310月被判「煽惑他人有意圖而傷人」罪成被監兩年,其後於今年9月上訴得直並減刑至監禁15個月。之後,張敬生由律師代表申請「人身保護令」,指張敬生因其「獄中行為良好」應該獲得扣減三分之一的刑期並應獲即時釋放;但是懲教署在聆訊時透露,國安委已就案件下達決定,認為張敬生干犯危害國家安全的罪行,署方亦認為張的言行難以令人相信他有真誠悔過,因此張不獲減刑;法官裁定國安委的決定有約束力,而懲教署署長的做法亦有充分法律依據,故此就駁回張「人身保護令」和保釋申請,另張敬生須向懲教署支付訟費。

 這個所謂的海外組織「香港人權資訊中心」隨即就於法庭駁回決定當日,即24日,於其網站發文抹黑國安委,惡意批評法庭的決定。這組織於2022年成立,聲稱是由一群專注法律及政策研究的香港人權工作者(但全部都無名無姓),宗旨是向外界提供香港人權、法治及政治發展的資訊。

 這個組織曾經於去年12月就「2023區議會選舉」發表報告,當中批評選舉違反人權標準。又就近日「維護國家安全條例」判刑的煽動罪、立場案、35+顛覆案惡意抹黑香港政府打壓言論自由,違反人權。

 另外,該組織亦於今年初發表《香港人權報告2023》形容香港新聞自由岌岌可危,香港人面臨政治迫害、缺乏公平審判和權利保護的狀況。指香港的法律和法院不像以前受到國際社會得尊重和敬重。更呼籲國際社會應以最謹慎嘅態度審核涉及來自香港當局嘅司法協助請求,以免成為協助鎮壓或侵犯港人人權的幫兇。明顯地的惡意無理抹黑唱衰香港政府和司法制度,正正就是外部勢力的打手。

 從「香港人權資訊中心」的網站及社交媒體,所有評論專欄文章所謂的人權報告的作者都是匿名,其實都是反華勢力慣常使用的卑劣伎倆,令人質疑其真實性及可信性。再者,其Facebook IG更用上簡易的文宣圖,懶人包等一貫黃媒所用的手法,通過信息操縱去影響黃絲的認知,頻繁以造謠、誹謗的方式,發佈抹黑香港政府和中央的形象。

 法治是香港長期繁榮穩定的重要基石。維護法治是香港社會的共同價值。 香港國安法實施三年多來,香港社會重回正軌,政治氣象煥然一新,市民各項合法權利和自由在更加安全嘅環境中得到更好保障。惟大眾絕不可掉以輕心,必須保持警覺,慎防外部勢力妄圖包庇反中亂港分子、粗暴干預香港事務和中國內政,慎防反中亂港分子伺機反撲,破壞社會安寧,危害國家安全。

原文刊登於《HKWISDOM》26/9/2024
https://www.hkwisdom.net/blog/804c8f2a352?categoryId=322666

2024年9月21日 星期六

時事評論:香港銳意打造國際高端人才集聚高地

 近日,瑞士國際管理發展學院發布《2024年世界人才排名》,在全世界67個經濟體中,香港由去年的第16位上升至第9位,是2016年以來首次重返十大之列。報告表示,香港今年表現良好,因為三大人才競爭力因素包括人才就緒度、投資及發展,以及吸引力均比去年進步。

 

香港缺乏自然資源,沒有大江大河,沒有礦藏,不能靠售賣自然資源來賺取利潤。但是,香港自古以來是一處中西交流的地方,各地人員來往不絕。因着華南深水港口的優秀地理位置,香港匯集了各方精英在此發展。所以,香港擁有良好的人力資源,是推動香港經濟發展的重要原因。例如,上世紀因內地戰爭動盪,大量企業家與資本湧入香港,帶來了勞動力與技術,使香港經濟騰飛,成為「亞洲四小龍」之一。 

本年7月,中共二十屆三中全會勝利召開並發表報告,詳細列出香港被賦予新的戰略定位,包括要發揮「一國兩制」的制度優勢;鞏固提升國際金融、航運和貿易中心地位;並要打造國際高端人才集聚高地。為此,香港政府在2023年《施政報告》便推出「搶人才、留人才」的多項措施,其中包括「高端人才通行證計劃」與「資本投資者入境計劃」等等。就以「高才通」為例,入境處在2023年合共接獲71946宗申請,獲批個案為2845宗,其中98%來自內地。

 香港在「搶人才」方面初見成效,但培育本地人才也十分重要。香港擁有世界一流的大學,例如在QS世界100強大學排名中,香港佔了五席,包括香港大學、香港中文大學和香港科技大學等等。另外,香港的科研實力也是位列世界之巔,例如香港理工大學參與國家航天局的「嫦娥探月工程」,成功研發「月球相機」和「月壤挖掘機」,在執行探月任務之時,順利完成任務。

 雖然香港有優秀的高校院校,但隨着本地出生人口減少,加上周邊地區競爭,導致部分院校收生開始感到困難。有見及此,廣東省就着「十四五」規劃,在未來五年大力推進香港高校到粵辦學,推動粵港澳大灣區教育交流與合作,打造教育和人才高地。例如,香港浸會大學早於2005年到珠海設立分校,與北京師範大學共同創辦「聯合國際學院」。另外,香港城巿大學也於2024在東莞設立分校,令大灣區的香港分校達到八所之多,這大大拓展了香港校的發展空間。

 另外,兩地院校實行「雙向輸送」的合作方式,通過「教授互聘」、「課程互修」、「學分互認」和「文憑互授」,打通兩地人才流動、知識轉移等方面互聯互通的路徑。例如,香港科大與南沙科大在近日共同宣布推出「紅鳥跨校園學習計劃」,通過「科目共用」、「學分互換互認」等機制,以進一步加強兩校學生在學術、科研及社會活動方面的互動交流,實現資源分享和優勢互補,深化人才培養,而這些畢業生將來投入大灣區勞動巿場,為推動香港和內地的發展貢獻力量,有助香港建設成國際創新中心和人才高地。

原文刊登於《HKWISDOM》21/9/2024
https://www.hkwisdom.net/blog/b6e80dfdbfd

2024年9月13日 星期五

時事評論:何謂共同富裕?

 中國共產黨在1949年獲得內地主權後,在同年成立中華人民共和國。根據《中國共產黨章》總綱:「黨的最高理想和最終目標是實現共產主義」,意思是主張消滅生產資料私有制,並建立一個各盡所能,各取所需的生產資料公有制,進行集體生產,建立無階級的社會,實行共同富裕。 

然而,新中國在1949年成立之後,經歷了多場政治運動,造成極大破壞。同時,國家提倡社會均分勞動成果,令勞動者的報酬與其生產表現脫鈎,削弱其生產積極性,導致濟發展停滯不前,中國經濟落後於鄰近亞洲國家和西方國家。

 1978年,時任國家領導人鄧小平提出「改革開放」,目標是發展經濟,改善民生。在這前提之下,國家採取「讓一部人先富起來」的方針,先行發展東部沿海地區,東部地區因而迅速發展起來。沿海城巿得以引進外資,工商業發展蓬勃,創造了大量工作機會,加上政府逐漸增加對城巿的投資,例如興建基礎建設及公共服務設施,城巿的生活環境不斷改善,吸引大批農民遷居城巿,導致城巿人口持續上升,加快了城巿化發展。例如,中國城巿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1978343元,上升至202043834元,合共升了127倍。

 為了推行改革開放,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鄧小平提出「三步走」的發展戰略,把現代化建設的目標具體化為切實可行的步驟。第一步,到了1990年實現國民生產總值比1980年翻一番,解決人民的溫飽問題。第三步,到了20世紀末,使國民生產總值再增長一倍,人民生活達到小康水平。第三步,到了21廿紀中葉,人均國民生產總值達到中等發達國家水平,人民生活比較富裕,基本達到現代化。經過幾十年的改革開放之後,中國經濟發展迅速,成為全球第一大貿易國、全球第一大外匯儲備國、全球第二大經濟體等等,成績有目共睹。

 但是,在經濟騰飛的同時,國內社會問題逐漸浮現,例如城鄉經濟差異、貧富懸殊,以及經濟發展不平均的問題。為此,在「讓一部分先富起來」的條件得到滿足之後,便需要帶動和幫助落後地區和人民,最終實現共同富裕,這也是中國共產黨的初心。

 為此,中央人民政府推行多項政策,以協調地經濟均衡發展。例如,推行西部大開發,實現「西電東送」、「西氣東輸」、「南水北調」,以及建設「青藏鐵路」等等。其次,振興東北地區,使該地區的傳統產業轉營,由以往鋼鐵、機械及石油等重工業,轉化為研發新能源、航太科技等技術,並鼓勵自主創新,加強企業競爭力。另外,促進中部崛起,發展高技術產業農業和能源等行業的發展,增加農村居民的收入,改善生活。

 在以上多項措施之下,中國在2021年宣佈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打贏「脫貧攻堅」戰,實現第一個「百年夢」,並定下另一個目標,就是在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100年時,全面建成社主義現代化強國。為了達成第二個「百年夢」,中國作為一個社會主義國家必須走共同富裕的路線,就是全體社會成員都過上幸福、寬裕、美好的物質和文活。所以,改革開放初期「讓一部分先富起來」是手段,而「共同富裕」才是最終目標,藉此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

原文刊登於《HKWISDOM》14/9/2024
https://www.hkwisdom.net/blog/228f42b01ac?categoryId=318947

2024年9月8日 星期日

時事評論:美國驅逐中國學者 海歸回流助國家發展

 根據香港《南華早報》826日的一篇報道,美國國立衛生研究院(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早前發表了一份聲明,表明美國幾年前針對亞裔人員的措施,造成嚴重後果,使他們感到威脅及被疏遠。這份聲明指出,該機構嘗試與大學及學術組織合作,採取措施來修復跟亞裔人員的關係。 

2018年,美國前總統特朗普(Donald Trump)啟動「中國行動計劃」,去打壓和審查在美國的華裔學者。在這項計劃執行期間,美國司法部要求美國94個地區的法律部門,每年提交最少一宗針對中國學者的訴訟。在此期間,美國司法部合共提出2000多項調查,發起至少23宗刑事訴訟,而當時NIH也積極響應計劃。在這個計劃之下,截止202469日,共有112名科學家,其中大部分是亞裔人員,因為有涉嫌與中國有未公開的聯絡,被NIH被解僱或逼使退休。

 不過,NIH這種做法是自尋煩惱,令到美國生命科學研究遭受嚴重損害,並惹來批評。現在,NIH想補救,只怕已經太遲。根據美國國家科學院在2023年發佈的刊物指出,在「中國行動計劃」展開幾年之後,發現超過三分之一的華裔科學覺得自己不受歡迎。另外,四分之三中國學者感到人身不安全,並且約有七成中國學者對美國調查華裔人員擔驚受怕。在這種情況下,許多美國華裔學者對美國失去信心。

 在二次大戰後,過去六十多年,美國一直是全球科研人員首選地方。現時,美國大約有十萬名美國華裔科學家,他們為美國科學與技術領導地位作出貢獻。但是,這些人員因被美國誣衊成「中國學術間諜」而大量離開美國。為此,美國國家科學院長麥克納特(Marcia McNutt)提出警告,美國科學界正失去在科學、技術、工程和數學的領導地位,並逐漸被中國取代。

 回顧歷史,美國華裔科學家被誣衊已不是新事物。在1949年新中國成立的時候,美國華裔空氣動力科學家錢學森因為有意返回祖國,被美國控告與中國共產黨有接觸,被軟禁及監視,失去人身自由。後來,經中美兩國交涉,中國提前釋放11名被俘美軍以換取錢學森回國,最終他於1955年才獲准返回中國。其後,錢學森幫助新中國成功研製「兩彈一星」,被譽為「中國航天之父」,大大增強了中國的國防能力,甚至被美國海副部長金貝爾(Dan Able Kimball)讚譽「一個錢學森,抵得上五個海軍陸戰師。」

 其實,科技的競爭本質就是人才的競爭,美國現時不斷針對中國學者,對他們造成「寒蟬效應」,使到美國華裔科學家認識到「美式自由」原來充滿火藥味,所謂「民主燈塔」原來會威脅身家性命。所以,許多美國華裔學者被迫離開美國,返回祖國。

 美國對中國學者打壓,最終只會自食其果。根據美國智庫布金斯學會(Brookings)的文章指出,在美國反華政策推動,加上中國高等教育不斷提升之下,越來越多人工智慧(Artificial Intelligence)人才選擇留在中國,也吸引美國華裔人才回流中國。現時,中國已經成為世界高科技人才的淨流入國,中國對全球高端人才的吸引力越來越強,長遠競爭優勢越來越明顯。例如,中國的高等教育的教學素質持續進步,部分大學更躋身國際著名學府之列,吸引了不少外國學生來華留學,而最多人申請入學的院校包括北京大學與清華大學等等。

 中國自從上世紀90年代開始強調「科教興國」,提出要把科技和教育擺在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位置。現在,國家的教育基礎越來越穩固,教育資源越來越豐厚,更多科研人員願意留在祖國發展,加上美國打壓華裔科學家,致使越來越多科研人員返回祖國,為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出一分力。

原文刊登於《HKWISDOM》7/9/2024
https://www.hkwisdom.net/blog/b379dfd730d?categoryId=318947

2024年9月3日 星期二

時事評論:二十屆三中全會深化改革開放

 中共二十屆三中全會於本年7月完成,通過了《中共中央關於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決定》。香港政府對此高度重視,特邀中央宣講團訪港,進行宣講會,講解三中全會精神。 

回顧歷史,每次三中全會的決定都掀起國家翻天覆地的改變,例如1978「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鄧小平作了題為《解放思想,實事求是,團結一致向前看》的講話,開啟了改革開放的序幕。自從中國實行改革開放,社會民生各方面均有顯著改善。例如,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從1978年的134元,上升至2020年的17132元,上升了127倍,使農民得到溫飽。另外,中國的「三大件」由上世紀80年代的「手錶、單車、收音機和縫紉機」,轉變成現時的「房子、汽車和鈔票」。

 因為國家實行改革開放,國民由挨餓轉為溫飽,並由貧窮變為小康。2021年,國家主席習近平宣佈中國的脫貧攻堅戰取得了全面勝利,建成小康社會,完成第一個百年美夢。在此基礎上,中國要在2049年建成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實現第二個百年美夢。

 但是,現時中國面對前所未有的挑戰,例如美西方對中國全方位打壓,限制中國發展。另外,中國過往的人口、資源和環境優勢消減。在此內外夾攻的形勢下,如果要達到第二個百年美夢,就必有另一次「三中全會」,另一次「改革開放」。

 針對以上問題,中共經過長期調研,終於在二十屆三中全會推出「改革開放加強版」,內容包括「以經濟體制改革為牽引,進進全面深化改革」;「把構建高水平社會主義巿場經濟體制擺在突出位置」;「建設更高水平開放型經濟新體制」等等。為了配合國內三中全會的實行,香港被賦予新的戰略定位,包括香港要發揮「一國兩制」的制度優勢;鞏固提升國際金融、航運、貿易中心地位;並要打造國際高端人才集聚高地。

 以往,香港在發展國家的道路上從不缺席,例如在改革開放期間,為內地引進大量資金;推動內地巿場經濟發展;擔當國家開放政策的試點;與內地分享城巿管理經驗;參與內地救災和慈善工作等等。今天,國家銳意發展新質生產力,打造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香港也必緊緊跟隨。例如,香港可以發揮「超級聯繫人」和「超級增值人」作用,藉助「一國兩制」自身獨特優勢,講好中國故事。另外,香港在國家對外開放方面發揮重要作用,包括作為國際貿易的橋樑,成為中國對外貿易和投資的窗口。

 所以,二十屆三中全會的決定不但是國家發展成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指標,也是香港保持繁榮穩定的明燈。這說明了祖國是香港永遠的大後盾,兩者關係密不可分,實現共建、共享、共同的美好未來。

原文刊登於《HKWISDOM》2/9/2024
https://www.hkwisdom.net/blog/70522b2073b?categoryId=3189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