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2月29日 星期日

時事評論:電影《破 地獄》的斷捨離

 港產片《破Ÿ地獄》自202411月開畫以來,屢破香港多項票房紀錄,包括最快票房破億華語片,成為港澳地區最高票房華語片。截至202412月,這套電影除了票房大捷之外,還奪取了多個獎項,包括第39屆華鼎獎華語最佳影女演員(衛詩雅);第61屆亞太影展,最佳女主角(衛詩雅),最佳導演(陳茂賢),以及最佳美術指導(姚漢文) 

故事講述香港在疫情期間,婚禮策劃師道生(黃子華飾)因疫情影響被迫轉行為喪禮經紀人。他與資深喃嘸師傅文哥(許冠文飾)搭檔,引發多項衝突。隨着處理多場喪禮之後,道生逐漸領悟到殯葬的意義,也見證了文哥與女兒文玥(衛詩雅飾)之間的複雜親情。該片聚焦香港殯葬行業,反思傳統文化與現代人生活節奏的複雜關係,引發香港民眾共鳴。

 筆者在看畢該劇後,領悟到電影與「斷捨離」有密切關係。「斷捨離」的意義是「斷絕不需要的東西;捨去多餘的事物;脫離對物品的執著。」

 首先,電影講述死亡,而死亡是每個人都不能逃避的。正如美國政治家富林克林所說:「在這個世界上,只有死亡和交稅是止逃不掉的」。所以,人死後帶不走任何東西,死後跟所有事物都要作個了斷。因此,道生在電影中說:「人生就好像一程車,重點不是上車的人可以陪你去哪個站,而是你們一起欣賞過哪些風景。」而文哥也說:「有機會來到這個世界已經賺了,何必介懷甚麼時候下車,不如好好欣賞沿途的風景。」既然死後帶不走身外事物,趁還活着的時候,便要好好享受人生,珍惜眼前的一切。

 其次,人死了之後,活着的人往往捨不得,在心中耿耿於懷。但是,這對先人與仍在生的人都是毫無益處。因此,道生在電影中說:「眼淚不是滴在先人身上,先人會捨不得離開的。」「不止死人要超渡,生人也需要破地獄,生人都有好多地獄。」「在世的人感受才是最重要。」所以,人死後需要辦一場體面的喪禮,重點不是給先人燒衣紙,給死去的人在地府添置許多財寶,而是讓仍在世的人破除心理枷鎖,解開心底裡的結,跟先人作一個正式道別,然後重新過正常的生活。

 再者,死者已離世,仍在世的人就要讓先人離開,不要勉強挽留。電影中,道生接到第二筆生意,客戶甄小姐堅持不讓已死去半年的兒子隨棺下葬,而要將之寄託於義莊,留待未來以科技復活。道生接了這單生意,但被文哥斥責,因死者未能安葬,害了往生者的來世福祉,使其未能投胎重新做人。所以,人們往往只在自己的角度去思考問題,沒有抱着同理心進行換位思考,以為自己的做法是愛對方的表現,但實際卻是「愛你變成害你」。因此,要離開的人便讓對方離開,不要苦苦挽留。不要挽留已離世的人,也不要挽留那些與你心意不一致,離異並離心的人。

 最後,電影中道生與文哥終於放下成見促膝長談,並為一曲南音《客途秋恨》說得投契。歌詞節錄:「今日天隔一方與佢難見面,是以孤舟愁寂,對住晚景涼天。」之後文哥便因病離世,他與子女便天隔一方,永遠不能見面。但是,文哥的長生店仍然後繼有人,由道生打點一切;而文哥的喃嘸師傅工作便交由弟子處理,傳統殯葬習俗得以傳承。所以,先人的離去,不代表一切都完了,而是由後來者繼續,為離世的人繼續活下去並傳下去。在這個交接的過程中,必須做好「斷捨離」,這樣才能讓先人去得安心,在世的人能活得安樂。

原文刊登在《HKWISDOM》29/12/2024
https://www.hkwisdom.net/blog/901dfb2a81e

2024年12月26日 星期四

時事評論:青少年戰勝失敗靠成功經驗

 香港基督教服務處在12月公布一個有關青少年「失敗指數」的調查,該調查於12月初進行,一共有5971224歲青少年受訪,當中以10分為滿分的「失敗指數」最引人關注,該指數越高分代表越失敗,而「失敗指數」的平均分為5.6分。

 


82%受訪者把「未達到自己理想或預期目標」作為失敗的定義,而被問到在造成影響最大的失敗經歷方面,有77%受訪者指出是與學業成就有關,48%則覺得與「個人能力展現或發展」有關,另外39%受訪者表示與「朋輩或人際關係」有關。

 我們可以由調查結果見到,對於青少年來說,學業最容易令他們有挫敗感。中國自古以來的文化均是非常看重學業,由古時候的科舉制度,到現在的考大學,甚至補習社的興起,均是一種印證。香港社會過去把「好成績」與「有前途」畫上等號,更加深化這種思維,令到青少年在學校或朋輩之間,經常比拼成績,容易令他們覺得自己是失敗者。

 對於青少年來說,面對失敗是一個很重要的課題,失敗當然會覺得不開心,但人生漫長,任何人都有機會面對失敗,不會一直只有成功。失敗並不可怕,最可怕是失敗之後令人頹廢。作為師長,我們需要循循善誘青少年如何面對失敗。例如,如果青少年因為考取90分不開心,師長應該用已經「做得很好」來做開導。如果,青少年因為考到60分而不開心,便需要共同探討原因,為下一次進步而努力。

 其實,求學是一種態度,而不盲目的追求分數。作為師長,我們需要引導青少年人,把失敗轉化為成功,首先要改變我們看待失敗的態度。古語有云:「失敗乃成功之母」,雖然這句說話有其道理,但其實是自欺欺人。參考眾多成功人士的經驗,其實「成功乃成功之母」才是真確的道理。首先,語句中第一個「成功」是較小的成功。例如,青少年達到自己能力所及的成就,準時上學、交齊功課,這些便是「小成功」。其次,語句中第二個「成功」是較大的成功。例如,青少年勤力向學,在測驗中考中第一名。青少年在累積多個「小成功」之後,才能達到「大成功」。

 香港普遍家長只專注於青少年有沒有「大成功」,往往忽略肯定青少年人的「小成功」。在沒有穩固的「成功基礎」之下,大部分青少年都未能達到家長心目中的大成功。每個比賽只有一名冠軍,每次考試只有一個第一名。在這種情況之下,只有極少數青少年可以達到「大成功」,而剩下來的便是失敗者,難怪以上調查結果顯示大部分青少年的「失敗指數」偏高。

 所以,為了幫助青少年有成功經驗,作為師長首先要改變成功的定義。不要以青少年的本質來定義他們是否成功,例如青少年智商的高低、身材是否健碩等等;反而要以青少年的行動來定義他們是否成功,例如青少年做到學校或社會的某層階的要求。另外,師長需要為青少年製造大量「成功經驗」,例如讓青少年分擔家務、賦權給青少年擔任學校或社會領袖、提供青少年展現才華的平台等等。唯有讓青少年不斷獲得「成功經驗」,他們才能自我肯定,在積累許多「小成功」的基礎下,達到更大的成功。

原文刊登於《HKWISDOM》20/12/2024
https://www.hkwisdom.net/blog/03776fa2aad?categoryId=322666

2024年12月12日 星期四

時事評論:我爸是拜登 犯法不用慌

 12月初,美國總統拜登(Joe Biden)在卸任前一個月,宣佈特赦面臨兩宗刑事件判刑的的兒子享特(Hunter Biden)。亨特在槍支背景調查中出虛假陳述和非法持有槍支,在他本人認罪的情況下被判有罪,另外他也承認9項聯邦稅務指控。就在亨特判刑之前,他的總統父親宣佈他無罪。然而,拜登之前多次表示不會赦免或減輕兒子的刑罪。他這樣做,明顯違反自己的承諾,也違背了美國憲法的法治精神。 

美國憲法第十四修正案中,列明平等保護條款,保障每名美國公民不被各州的州政府剝奪依法律享有的公民權利,以確保永久廢除奴隸制,也含示了「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法治精神。然而,美國總統拜登在法律面前,不是人人平等,而是高人一等,可以隨意運用總統權力特赦親屬的罪行。

 這種做法不但違反美國憲法,就連所屬的民主黨人也看不過眼。民主黨科羅拉多州州長波里斯(Jared Polis)表示:「對於拜登看待家庭比國家更重,感到非常失望,擔心這種會做壞規矩,開出壞先例。」其實,運用總統特赦權不是拜登開創的,之前也有多位美國總統如此作。例如,1970年美國發生「水門事件」,時任美國總統尼克遜(Richard Nixon)因涉案而辭職,而繼任人福特(Gerald Ford)上任總統後立即特赦尼克遜。另外,2001年時任總統克林頓(Bill Clinton)在總統任期即將完結前,特赦了同父異母的販毒兄弟。

 不但如此,美國總統運用特赦權已成為一種潮流!候任總統特朗普(Donald Trump)眼見拜登特赦兒子,自己也有樣學樣,在12月初宣布上任後便會特赦2021年國會山莊騷亂的支持者。有人指出特朗普學了拜登的壞行為,但這說法是錯誤的,因為在拜登特赦兒子之前,特朗普在2021年總統期間已特赦了多名親信。這包括白宮前首席戰略師班農(Steve Bannon)、前國家安全事務助理佛林(Michael Flynn),以及襯家查爾斯庫什納(Charles Kushner)。查爾斯庫什納因為欺詐及逃稅等罪,被判監兩年,最終獲特朗普特赦免。不但如此,特朗普還表示,上任後立即任命查爾斯庫什納做駐法大使。

 所以,世上最幸福的人,莫過於有個美國總統爸爸,因為天塌下來,有總統爸爸頂住。任何法律刑責,法治精神,在美國總統面前統統沒有地位。如果兒子犯法,只需拋出一句「我爸是拜登」,便可以逢凶化吉,大步檻過。

原文刊登在《HKWISDOM》12/12/2024
https://www.hkwisdom.net/blog/fb6c4da9947

2024年12月4日 星期三

時事評論:憲法日與香港

 今天是國家憲法日,我們一起來説説我們的《憲法》。1982124日,第五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五次會議通過了現行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憲法》是國家的根本法、最高法,是國家的重要標誌和象徵,具有最高的法律地位、法律權威、法律效力,是制定其他法律的基礎和依據,任何法律都不得牴觸憲法。 

為增強社會的《憲法》意識,弘揚《憲法》精神,加強《憲法》實施,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第十二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在201411月決定,將124日訂為國家憲法日,到今年2024年,已是第11個「國家憲法日」。

 「國家憲法日」是《憲法》的教育日、普及日,傳遞依憲治國、依憲執政的理念,形成一個舉國上下尊重憲法、憲法至上、以憲法維護人民權益的社會氛圍。我們作為中國人都應該更多認識《憲法》、學習《憲法》、維護《憲法》、尊重《憲法》,做個知法、懂法、護法、守法的好市民。

 《憲法》,法律就像是一條路軌,只要我們緊緊跟隨路軌的方向我們定能平安的走向光明道路,如果沒有這條路軌,我們有可能會脫軌,走了歪路,後果不堪設想,所以請大家一定要遵紀守法,嚴於律己。

 《憲法》同時是香港特別行政區的「根」和「源」。《憲法》第31條規定:「國家在必要時得設立特別行政區。在特別行政區內實行的制度按照具體情況由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以法律規定。」《憲法》第62條亦規定:「全國人民代表大會有權決定特別行政區的設立及其制度。」正是根據上述《憲法》規定,香港特別行政區才得以成立。《憲法》是《基本法》的立法依據和效力來源,為香港的「一國兩制」、「港人治港」和高度自治的基本方針政策提供了堅實的法理基礎和憲制依據。

 國家主席習近平說:「青年興,則香港興;青年發展,則香港發展;青年有未來,則香港有未來」。青年人是香港的希望、是香港未來的棟樑。青年人必須尊重和維護以《憲法》為國家的根本法、最高法的憲制秩序,跟隨國家的步伐,一起砥礪前行,共同為我們的國家推進依法治國的實現作出自己應有的貢獻。

 香港特區教育局在「國家憲法日」舉辦多項活動,培育學生正面的價值觀和態度,以推動全人發展。例如,《憲法》和《基本法》學生校園大使培訓計劃、「港灣議事廳」辯論比賽、「國家憲法日」擹位遊戲設計比賽,以及「立法者們」青年議政培訓計劃。這個計劃旨在提升香港青少年對「一國兩制」在香港實踐的正確認識,讓學生認識香港選舉制度及立法會職能,讓學生關法政府施政,關心國家的政策實踐。透過以上一系列活動,培養學生的國民身份認同,成為德才兼備、有承擔、有視野及愛國愛港的好公民。

原文刊登於《HKWISDOM》4/12/2024
https://www.hkwisdom.net/blog/0ad6a6c8db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