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帽山頂
大帽山是三條河澗的發源地,分別為大曹石澗、大圓石澗和大城石澗。在上游的石澗之中,大塊的礫石錯落於河道之中,形成大小不一的水潭,有利於水中動物生長,例如北江光唇魚和米蝦等等。在這裡,由於水流湍急,水質清澈,人為污染較少,所以蚊子也不能在此滋生。不過,每當雨季時分,山洪能在數秒內爆發,因此不直在下雨天時到訪,免生意外。
清澈山澗
香港沒有大型河流,以前村民靠山溪而飲,並用之灌溉農作物,自給自足,與世無爭。但是,隨著香港工商發展,六十年代湧現大量內地移民,人口突然暴增。與此同時,原來匱乏的水資源變得更為稀罕,不根養活數百萬香港人。有見及此,當時香港政府大量建築水庫和引水道,用以蓄水飲用。雖然水塘解決了人類的需要,卻破壞了山澗的生態。原本居於山澗的魚蝦無法沿水道上游產卵,斷絕了繁衍的能力。另外,由於引水道缺乏石塊作躲藏之用,水中生物容易被天敵所捕。
引水道
另外,由於自港全年降雨量不平均,春夏多雨,秋冬乾旱,導致秋冬枯水期間,河道水流緩慢,容易滋生蚊蟲。有見及此,水務署特別設計了枯水道於引水道之內,在旱季期間也能保持水流通暢。
水閘
除此之外,引水道也設有大型水閘,於汛期控制水流,調整水流速度,以免下游河道突然泛濫。
便母橋
溪水經人工水道下流,大部分引入城門水城,小部分沿溪而流,終流至元朗平原,形成錦田河。現時錦田河只有一處沒有被人工河道化,位於水頭村。在頭村有一香港二級歷史文物,它就是「便母橋」。「便母橋」建於康熙四十九年(1716年),橋面鋪有六塊花崗石板,並排放在石墩之上。橋下水流緩慢,加上附近村落的生活污水,容易滋生蚊蟲。由於水質惡劣,河中只有抗污能力較強的外來物種,例如「福壽螺」和「金山鰂」。這跟上游石澗的豐富生態形成強烈的對比,上游是天堂,下游是地獄。
便母橋石碑
「便母橋」的由來記於《新安縣志》,當時水頭村鄧氏孝子俊元居於錦田河東,其母居於河西。慈母每天為求與兒孫相見,逐赤足渡河,險象環生。俊元有見及此,不忍見其母受苦,卒之專誠從福建漳州,聘請精良工匠,花六年時間建成石橋,以方便年邁慈母每日渡河。後人為記念此事,逐建石碑於河岸,以表孝義。
人工河道
離開水頭村,河水進入人工河道,此時河道變得筆直寬闊,目的讓洪水能迅速排放,以免水浸下游元朗巿中心。但是,筆直的河道使水中生物失去天然的避所,並無法產卵,育養幼初。為了彌補生態缺失,渠務署在錦田河下游做了以下的補償措施,包括設立河床草格、人工濕地,種植紅樹等等,目的讓原本的生態受到最少的影響。
拉姆薩爾濕地
正因以上的補償措施,錦田河在人工河道化十數之後,不但減少了洪水的憂患,而且保存了原有的生態。在錦田河與山貝河的交匯處,可以看見大片紅樹林與泥地,彈塗魚在上面跳著,小白鷺在河上飛翔,一片生意盎然的景象。到了秋冬時節,大量候鳥從亞洲東北往南方遷徙,途經此處落腳稍作休息,覓食補充體力,然後再飛往東南亞過冬。如果選取選取合適日子到訪,你可以觀賞到極度瀕危的黑面琵鷺和鵜鶘,真的不往此行。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注意:只有此網誌的成員可以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