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建國統理,李光耀於2015年3月與世長辭。在他的生命中,最為人津津樂道的事情,就是把新加坡一個垂死的小國,經歷50年,打造成世界一流的先進國家。新加坡與香港有許多相似的地方,例如同樣曾受到英國殖民統治;同樣是亞洲小城,毗鄰大國,受國際大氣候影響;同樣是外向型經濟;同樣缺乏資源,只能靠優秀人才推動發展。因著兩地有許多相似的地方,自從上世紀開始,兩地經常被人比較,而兩地政府也視對方為競爭對手。因為經濟發展迅速,新加坡與香港,連同南韓與台灣,在七、八十年代曾經被合稱為「亞洲四小龍」。
然而,根據瑞士洛桑管理學院(IMD)公布的《2014年全球競爭力年度報告》顯示,新加坡排名跑贏香港,升上至第三位,香港自2004年以來首次排名跌出三甲。另外,在90年代,香港的人均國民生產總值跟星加坡是差不多的水平,大約24,000美元,但到了2013年,新加坡人均國民生產總值躍升到55,190美元,而香港只有38,120美元,升幅不及新加坡,而且將來有下降的趨勢。
為甚麼香港與新加坡差不多在同一起點出發,但新加坡能越戰越勇,而香港卻後勁不繼?答案淺顯易明,就是兩地的政策在醞釀和推行上出現差異,造成不同的結果。
第一,施政方面。新加坡自從李光耀開始,直到現任總理李顯龍,均是強勢領導,有效發揮行政主導的管治方式。例如,透過津貼計劃,讓低收入家庭可以購置房屋、推動終身制的健保雙全計劃、遷走貨櫃碼頭以騰出更多土地建設全新市區及大規模資助幼兒園、托兒所,並為中低收入家庭提供更多津貼。但是,香港自從1997年回歸以後,由董建華直到現任特首梁振英,均是「跛腳鴨」政府,政策受制於議會和大財團,往往議而不決,決而不行。例如,自願醫保計劃仍在研究階段,欠缺全民退休保障計劃,新界東北發展計劃受阻等等。
第二,產業結構方面。新加坡經歷多年發展,現已形成電子、化工、生物醫藥等多個產業群,是世界硬盤驅動器的主要供應國、世界第三大煉油中心及世界上吞吐量最大的集裝箱碼頭,不少跨國企業在新加坡建立亞太區總部。但是,香港產業嚴重傾斜在四大支柱服務業,包括金融服務業、旅遊業、貿易及物流業及商業支援服務業。除了金融服務業外,其他支柱均出現下滑之勢,就連原本世界吞吐量最大的貨櫃碼頭,也給新加坡搶去第一席位。
第三,營商成本方面。雖然新加坡寫字樓的租金都處於高昂水平,但政府有不少優惠的營商政策包括稅務優惠,吸引外資到新加坡投資。但是,香港寫字樓的租金高於區內其他地區,外資企業來港投資時會減少派駐香港的人才人數,在連鎖式反應下,香港的中高及中低層的職位逐漸減少。
隨著李光耀的離開,新加坡能否維持現時政治和經濟的優勢,尚是未知之數。不過,肯定的是,如果香港不能打破現時政治與經濟上的困局,只會進一步被拋離,甚至被邊緣化,不但追不上新加坡,就連上海、深圳也從後追上,香港則淪為中國二、三線城巿,昔日光輝從此不再。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注意:只有此網誌的成員可以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