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統計處在二月底公布統計數字,2017年香港本地生產總值(GDP)為2.66萬億港元。同時間,深圳巿於2017年底發表數據,2017年GDP為2.24萬億元人民幣,若以去年底的匯率換算(每百港元兌83元人民幣),約為2.68萬億港元,深圳GDP首次超越香港。
其次,深圳於2017年的經濟增長率為8.8%,但香港只有3.8%,遠遠被深圳抛離。由此可見,就算香港急起直追,也沒法扭轉被深圳超前的命運。再者,加上前幾年的北京與上海,香港GDP在全國之中排行第四。還有,廣州於2017年的GDP為2.15萬億元人民幣,並有9.5%的經濟增長率,極有可能在幾年之內超越香港,做到經濟上的「北上廣深」。
深圳巿PCT全球第二位
回想40年前,深圳還是一條寂寂無名的漁村,而香港當時已經是「亞洲四小龍」之一,是世界矚目的工業和金融城巿。後來,在時任中國最高領導人鄧小平的主導下,中國在1978年推行改革開放,深圳被劃為四個經濟特區之一。因為靠近香港,深圳在當時引入大量香港資金與技術,積極發展成為工業、房地產和金融中心。2008年全球金融海嘯,深圳的房地產泡沫面對爆破的危機,時任常務副巿長許勤銳意發展創新科技產業,例如無人機、生命健康、海洋經濟、機械人等等。最終,深圳成功引進多間大型企業落戶深圳,例如騰訊、華為、比亞迪、大疆科技,以及華大基因等等,促進了經濟發展。
深圳的成功不是偶然的!早在2010年,許勤提出了「深圳質量」的構想,為生物科技、新能源、互聯網三大新興科技領域注入至少105億元人民幣,協助企業發展。另外,他設立了國家省巿級重點實驗室、工程實驗室、工程研究中心、企業技術中心等創新載體210間,為科技產業打好基礎。在這種科技創新的氛圍下,深圳巿2016年PCT國際專利申請量佔全國的46.6%,每萬人有效發明專利擁有量80件,是全國平均水平的十倍,而深圳巿的累計PCT國際專利授權量已穩佔全球第二位。
香港立會拉布長年無終
反觀香港,自從1997年回歸之後,政治環境每況愈下,立法會拉布長年無終,拖慢基建落成。例如,中國內地高鐵系統已經達到「四縱四橫」,覆蓋全國大部主要城巿,但廣深港高鐵香港段因立法會拉布遲遲未能落成,失去作為中國「一帶一路」南部窗戶的龍頭地位,讓廣州迅速崛起,經濟急起直追,有望超越香港。其次,雖然香港擁有一流的研究型大學,例如香港大學、香港科技大學,以及香港理工大學等等,卻沒有培育科技企業的土壤。例如,早在九十年代末,深圳已向香港提出合作,共同建構「深港創新圈」,但當時香港人仍沉醉於抄樓抄股,認為「High Tech揩嘢,Low Tech撈嘢」,不理會本地科技發展。最終,香港回歸二十年之後,巿民仍然使用需要預先增值才能使用的「八達通」,但深圳早已踏入手機「移動支付」的時代。
「深圳科創之父」許勤於2004年在香港理工大學的工商管理取得博士學位,把學到的管理知識帶回內地,使深圳躍升為全球第二的科研城巿。另外,大疆創新的創辦人汪滔於2005年在香港科技大學的電子及計算機工程學系畢業,並在2006年於深圳創立無人機公司,直到現時為止,其下的無人機已是國內的龍頭。以上兩個例子說明,香港擁有培訓科技人才的大學,但缺乏科技公司的土壤。大量科研人才畢業之後,無法在本地繼續進行研究,只好回內地尋找機會,導致香港科研人才大量流失。
財政司司長陳茂波在二月底發表財政預算案,提出預留500億元發展創科,其中200億元將投入落馬洲河套區港深創新及科技園,希望藉鄰近深圳的地理優勢,引入內地人才與技術,提升本地的科創水平,從而促進創新經濟。然而,因着香港立法會的「拉布文化」,所有利民之策只能以「龜速前進」,又怎能追上深圳在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巿場經濟的急速發展?
原文刊登於《HKG報》19/3/2018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注意:只有此網誌的成員可以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