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8月30日 星期三

日本處理核事故的表現不如前蘇聯

 2011年3月11日,日本東北地方太平洋近海發生黎克特製9級大地震,伴隨而來是衝天海嘯。巨浪不但摧毁了大量民居,更破壞了福島第一核電廠的反應爐,造成核廢物洩漏,嚴重危害人類與生態環境。這次事故在國際核事件分級表(INES)中被分類為最嚴重的7級,與1986年前蘇聯的切爾諾貝爾核災同級,是目前僅有的兩個7級事故。

回顧歷史,切爾諾貝爾核事故發生在1986年,位於前蘇聯的烏克蘭加盟共和國之內。當時因為工作人員操作不當,核電廠的4號反應爐功率在短時間內災難性地激增至最大設計負荷的10倍,導致蒸汽爆炸,撕裂反應爐的頂部,使爐心直接暴露於大氣中,釋放出大量放射性微粒和氣態核廢物,包括高放射性的銫-137和鍶-90。隨後空氣中的氧氣與超高溫核心中的石墨減速劑接觸,並燃燒了石墨減速劑,加速了放射性粒子的洩漏,飄到其他歐洲國家。

前蘇聯用盡了一切辦法來處理切爾諾貝爾核事故,首先派了大量消防員到場撲滅火災。最先有28名消防員到達災場救火,但他們對核事故毫不知情,只顧盡力救火,最終十天後撲滅火焰,但全數人都因為接觸高劑量輻射而死亡。其次,前蘇聯派出直升機飛進核事故災區,從空中傾倒了近2000噸碳化硼和沙子,最終制止了核反應。但是,一架直升機在投放硼沙之時,不慎槳葉打在旁邊大型吊車,立即墜毀於反應爐,4名人員不幸遇難。最後,前蘇聯派出大批軍人和工人,給炸毀旳反應爐修建鋼筋混凝土石棺,把其徹底封閉起來。

為了阻止切爾諾貝爾核輻射進一步洩漏,縱使當時前蘇聯經濟環境欠佳,但仍用盡了一切辦法,犧牲無數軍民,損失總共680億美元,防止核輻射波及其他歐洲國家。如果沒有前蘇聯的緊急應變措施,整個歐洲都會受到核輻射威脅,嚴重危害人類與生態環境。

對比之下,日本處理福島核事故為世人詬病。首先,日本通過水泵車或架設臨時水泵,將冷卻水注入爐心與燃料池後再進行排水,藉以保持反應爐在低溫停止狀態。到了2011年12月,日本

政府聲稱反應爐己達到了低溫停止狀態,並宣佈核事故已經結束。但是,到了2013年3月,部分機組與燃料池突然停電,暫時失去冷卻循環能力,使反應爐再於處於運作狀態,重新敲響核危機的警鐘。雖然電力在數日之後恢復,反應爐重新冷卻,但仍有部分核輻射洩漏到周圍環境。到了2013年7月,核電公司首次承認福島核污水正洩漏流並流入太平洋,造成生態災難。

事件發展到2021年3月,核電廠區域共存有125萬立方米的核廢水,大約有27%的經淨化廢水除去了放射性同位素氚,但仍然含有銫-137和鍶-90。到了2023年8月,日本不理會周邊各國的反對,一意孤行把核廢水排放到太平洋。日本此舉遭到鄰近國家和地區的激烈反對,例如禁止日本漁農產品進口,嚴重打擊日本出口貿易。不但如此,鄰近國家紛紛勸喻國民避免到訪日本受核事故影響的區域,重創日本旅遊業。因為處理核事故不當,日本首相岸田文雄的內閣支持度大幅下降12%,影響管治威信。

日本傾倒核污水進入太平洋,絕對是損人不利己的行為。受害的首先是日本國民,然後是全球民眾。此時此刻,日本政府應當停下來冷靜思考,參考前蘇聯的切爾諾貝爾核事故應變方案,為處理核污水投入更多資源,盡自己的本分,維護屬於全人類的地球。

原文刊登在《HKWISDOM》31/8/2023
https://www.hkwisdom.net/blog/fukushima

2023年8月28日 星期一

時事評論:盡快為23條立法 杜絕間諜活動

 美國中央情報局局長伯恩斯(William Burns)於本年7月向傳媒表示,十年前間諜網被中國國家安全部搗破,損失大量間諜。20102012年間,多達30名中情局在中國的間諜遭到國安部羈押。有見及此,美國中情局將成立「中國任務中心」,以應對所謂「中國威脅論」。為了加強對抗中國的情報工作力度,美國中情局還大肆招募懂得中文的特工,希望特工掌握普通話、粵語、上海話、客家話等。 


伯恩斯所言非虛,最近中國的確破獲多宗間諜案。例如,國安部門在8月公布,破獲兩宗美國中情局間諜案,一宗關於一名軍工集團工作人員公派意大利期間遭策反,提供大量核心情報。另一宗是一名留學日本的中國幹部,被美國中情局收買,提供機密情報。以上兩宗個案顯示,美國一直利用間諜,滲透到中國政府之內,從而獲取機密情報,藉以顛覆中國政權。

 

在中美的間諜博弈之中,香港被視為主要戰場。有數據顯示,細小的香港竟然有346個情報機構,例如美國駐港澳總領事館、英國駐港總領事館、日本駐港總領事館、台灣中華旅行社等等。世界各國在香港設立情報中心,因為香港是自由港,交通便利,出入境管制寬鬆,非常適合間諜出入,在這裡交換情報。

 

對於美國中情局招募特工一事,香港保安局局長鄧炳強曾經指出,早於2019年,美國已經在香港進行間諜活動。例如,通過「十二瞞逃」的李宇軒的案情得知,有一名在亂港頭目黎智英旗下《蘋果日報》工作的美國中情局僱員,引誘兩名年輕人去外國從事危害國家安全的活動。另外,在2019年黑暴期間,時任美國駐港澳總領事館政治部主管朱莉埃德(Julie Eadeh)與亂港分子黃之鋒及羅冠聰密謀造反,試圖推翻香港特區政府。

 

2019年黑暴完全反映了香港對付間諜罪行的法律真空,讓各個敵對國家的情報人員在這裡為所欲為。雖然香港之後實施《香港國安法》,總算穩定了局勢,恢復了平靜,但國安法涉及4種危害國家安全的罪行並不包括間諜罪。因此,鄧炳強局長在202110月表示,香港特區政府計劃在任內完成《基本法》第23條立法,並研究在立法中加入間諜罪。

 

現時中美競爭白熱化,美國打壓中國,無所不用其極,包括貿易戰、輿論戰、生物戰、信息戰等等。隨著台海局勢愈趨緊張,美國對中國的間諜滲透將會愈演愈烈。香港以往曾經是國家安全的短板,隨著《香港國安法》的推行,逐漸修補國安漏洞,但若要完全堵塞,制定23條是必須的手段,讓香港在維護國家安全上立於不敗之地。

原文刊登於《HKWISDOM》25/8/2023
https://www.hkwisdom.net/blog/23-basic-law-article-23

2023年8月17日 星期四

時事評論:調整香港人口政策以應付人口結構轉變

 香港近年面對人口老化與少子化的影響,勞動人口大幅下降,加上2019年黑暴事件與2020年新冠疫情,導致大量人口往外移居,以及婦女生育意願降低,加劇人口下調壓力,嚴重阻礙香港可持續發展。 

政府統計處於815日發表最新人口推算數字,估計「居港人口」在2046年達至819萬,人口增長率同年亦會變成負增長,即-0.4%。當局估計未來人口預期持續高齡化,65歲或以上長者人口,由2021年的145萬上升至2046年的274萬,預料屆時每三名港人中便有多於一名是長者。

 另外,香港家庭計劃指導會於同日公布「2022年香港家庭計劃知識、態度及實行調查」,結果指過去十年本港婦女的子女數目持續下跌,女性沒有子女比率較5年前升至43.2%,夫婦平均只有0.9名子女。

 就着人口政策而言,影響勞動人口的因素有三個,包括人口自然增長、人口遷入,以及政府政策。根據以上數據,香港人口出現負增長,主要源於人口老化與少子化,這都是難以逆轉的問題。所以,如果要扭轉人口下降趨勢,並增加勞動人口,政府必須從人口遷入與輸入外勞政策來着手。

 特區政府於202212月的《施政報告》中,提出「搶人才」政策,包括「高端人才通行證計劃」、「輸入內地人才計劃」、「科技人才入境計劃」、「優秀人才入境計劃」,以及擴大「人才清單」等等。在眾多措施之下,香港的勞動人口有所增加。在統計處同一個報告中,指出香港2023年年中的人口約為750萬人,較2022年年中比較增加15.2萬人,升幅為2.1%。主要由於期間錄得17.4萬名香港居民淨移入,其中14.3萬名是單程證以外的人士。除了歸因於「搶人才」計劃,這些可能是「回流人士」。港人回流是由於本港疫情防控措施在2022下半年開始穩步放寬,香港與內地及世界各地逐步恢復正常往來,使不少在疫情期間留在外地的香港居民返回香港。另外,部分港人於2019年黑暴事件移民外地,可能未能適應當地生活,於是回流香港。

 雖然政府「搶人才」政策初見成效,但歸根結底鼓勵婦女生育才是人口增長的長遠方法。香港婦女在過往數十年生育率下降,可以歸納為以下兩個原因。第一,經濟轉型。香港經濟轉向發展知識型的經濟活動,例如服務業和零售業。這些行較着重勞工的學歷及知識運用,而非體力勞動,故增加了女性的就業機會,從而降低婦女在家相夫教子的意欲。第二,家庭觀念轉變。在過去數十年間,香港女性的結婚年齡持續上升,由1996年的26.9歲,上升至202330.6歲。這反映了家庭觀念轉變,女性傾向積極投入勞工巿場,而不急於組織家庭。然而,高齡女性的「生育窗口」不算太大,導致出生率下降。

 政府以往為了鼓勵夫婦生育,已推出了多項措施,例如增加子女免稅額、7天男士侍產假,以及14週女士有薪產假,但力度及闊度不及其他國家的生育措施。除了以上經濟與勞工措施之外,政府需要以整體配套去作出改善,例如從教育制度、住屋、托兒服務,以及家庭友善僱傭措施等方面解決問。

原文刊登於《HKWISDOM》17/8/2023
https://www.hkwisdom.net/blog/a1a894578eb

2023年8月13日 星期日

二創歌曲:石油記 化學篇

 


《石油記 化學篇》

曲:劉以達 詞:林伯強

 

看遍了這裡汽車一千架亂放,油盡了便收檔。
再看遍軟軟塑膠、
香口膠、聚合碳,成分會是氫碳。
聽說了怪獸
遠古的屍體腐化,沉落了地深處。

 青蛙烏龜金絲雀困於岩中,高溫壓力變做煤油。

一分一刻抽乾晒快速油泵,開採日後煉做煤氣。

 飛機房車快艇,工廠呼出廢氣,天天開工,硝酸雨滴垂垂。

溫室之中暖化,丁烷丙烷笑氣,高溫之中,冰川他朝會全融化。

 (間奏)

 飛機房車快艇,工廠呼出廢氣,天天開工,硝酸雨滴垂垂。

溫室之中暖化,丁烷丙烷笑氣,高溫之中,冰川他朝會全融化。

 聽說了怪獸遠古的屍體腐化,沉落了地深處。

 青蛙烏龜金絲雀困於岩中,高溫壓力變做煤油。

一分一刻抽乾晒快速油泵,開採日後煉做煤氣。

 飛機房車快艇,工廠呼出廢氣,天天開工,硝酸雨滴垂垂。

飛機房車快艇,工廠呼出廢氣,天天開工,硝酸雨滴垂垂。

溫室之中暖化,丁烷丙烷笑氣,高溫之中,冰川他朝會全融化。

2023年8月11日 星期五

時事評論:美國的老人政治

 世界各國議會現時存在「人口老化」的問題。根據路透社於20237月發布的資料,世界各國議員平均年齡最大的10個國會:第1名英國上議院,平均年齡是70.0歲,第2名約旦參議院,平均年齡是66.2歲;第3名加拿大參議院,平均年齡是65.6歲;第7名美國參議院,平均年齡是64.0歲。以美國參議院為例,1980年議員平均年齡是52.0歲,上升至202065.0歲。例如,參議院目前最年長的政治人物,包括范斯坦90歲,佩洛西(Nancy Pelosi)83歲,桑德斯(Bernard Sanders)81歲。由此可見,美國政壇存在「老人政治」的問題。 

不但美國參議院出現「人口老化」,就連美國總統也出現這問題。例如,特朗普(Donald Trump)2017年當選總統已是70歲,而拜登(Joe Biden)2021年當選已是78歲,他們兩人問鼎了美國最年長總統的第1名及第2名。老年人通常出現各類健康問題,就連總統也不例外。例如,現年80歲拜登經常出現各類身體毛病,包括他被揭發患上皮膚癌,又曾經多次因行不便而跌倒。另外,他也出現「腦退化」症狀,20211月,美國企業老闆到白宮與總統會面,當時拜登與通用汽車公司執行長談話時,竟然連一句完整句子都說不出來;20219月,拜登在白宮主持跨黨會議時,忽然問一名因車禍喪生的眾議員「在哪裡」;20219月,拜登出席全球基金會議後,在台上迷糊徘徊,不知該如何下到台階;20221月,拜登出席活動在台上獻唱生日歌時,忘記壽星的姓名;20237月,拜登接受「微軟全國廣播公司」的現場電視直播訪問時,他在未結束便忽然站起來,跟主持人握手然後走出鏡頭離去。由此可見,拜登可能出現「認知障礙」的問題。

 然而,拜登作為一位年過80歲的老人,他不但要做美國總統,並且他宣布角逐2024年的美國總統,嘗試再破自己創下最年長當選美國總統的紀錄。在這屆總統任期之內,內政方面,拜登在202211月提出一萬億美元基建法案,並獲得國會通過,旨在修復美國老人的道路橋樑等基礎設施。但是,當他提出加強社會福利和氣候保護的法案,卻因為黨內阻力過大而遭遇挫敗。其次,他在改革槍支管理法案和防止警察對黑人暴力執法方面也無所建樹。在外交方面,為了重整全球軍事佈局,美軍在20218月荒忙撤離阿富汗,結束了長達20年的阿富汗戰爭,卻為當地留下一個爛攤子。20222月,在美國煽動之下,俄烏爆發戰爭,造成全球經濟危機。美國趁機加息,吸納全球資金往美國避險,但也推高本國通脹,在202112月創下近40年來7%的最高水平,使物價上漲,基層國民生活出現困難。

 除了年過80歲的拜登之外,難道美國再沒有較年青的政治人物嗎?答案當然是「不」。回顧歷史,美國也出現過年輕的總統,例如年齡最細排行第2名的約翰甘迺迪(John Kenndy),他在1961年當選總統時只有43歲。在他任期之內,他成功化解「古巴導彈危機」,並且宣布載人登月計劃,透過「太空競賽」淘空前蘇聯國庫,間接使其日後解體。可惜,如此有為的年輕總統卻在1961年準備競選連任期間,被人行刺身亡。經過多番調查,最終有專家得出結論,甘迺迪可能被競選對手或民間財團不希望他連任而使財團蒙受損失,而不惜重金買凶殺人。這種情況跟1865年總統林肯(Abraham Lincoln)相似,當年他因支持解放黑奴而觸及了南方農主的利益底線,因而被買兇行刺身亡。由此可見,對國家有建樹的總統未必得到所有人歡迎,甚至有機會損害部分人的利益,而招來殺生之禍。

 綜括而言,大家不妨逆向思考,如果年輕有為的總統有機會損害既得利益者的利益,那麼年老的總統是否會較易被操控,繼續為既得利益者服務。從現時情況來看,美國最有機會參選2024年總統大選包括拜登與特朗普,屆時他們的年齡分別是81歲與78歲,都屬於老年人。所以,無論他們誰人獲選,美國都會進入「老人政治」的局面。表面上是總統執政,但背後卻是財團控局。

原文刊登於《HKWISDOM》10/8/2023
https://www.hkwisdom.net/blog/elderly

2023年8月8日 星期二

時事評論:惠譽調低美國評級 美國經濟敲響喪鐘

 83日,評級機構惠譽將美國債務評級由「AAA」下調至「AA+」,原因是預計未來3年美國財政狀況將會惡化,總體赤字將由去年的3.7%,升至今年的6.3%,另外預計今年GDP增長由2.1%慢減至1.2%,明年更降至0.5% 

面對惠譽的負面評級,美國財政部長耶倫(Janet Yellen)矢口否認,強烈不同意其決定,又稱美國國債是最安全和流動性最高的資產。然而,事實勝於雄辯,就在惠譽宣佈降低美國債務評級之前,美債已出現違約事件。早前,日本2800億美元美債到期,但美國拒絕還錢,耶倫卻表示將來必然會償還。然而,謊言說得越多,公信力便會越低,相信的人便會越少。例如,自1960年至今,美債已經觸頂78次,達到30萬億美元,但2021年美國的GDP總額才23萬億美元。換句話說,美國的債務已經是其經濟總量的130%。那就是說,如果美國人不吃不喝,也要用1年零4個月的時間才能還清債務,但這還只是債務本身,如果加上利息需要的時間則會更長。

正當耶倫努力反駁惠譽的負面評級時,美國於83日再爆出銀行倒閉事宜,今次倒閉的銀行是美國心臟地帶三州銀行(Heartland Tri-State Bank),成為第4間遭監管機構接管,第5間完全倒閉的銀行。早前倒閉的銀行包括矽谷銀行(Silicon Band)、標誌銀行(Signature Bank),以及第一共和銀行(First Republic Bank)。由此可見,美國經濟可謂「屋漏逢夜雨」,接二連三爆出負面消息。

其實,世界各國早已看到美國債務違約的泡沫,遲早有一天會爆破。為此,中國於幾年前開始持續抛售美債。美國財政部於718日公佈今年五月的國際資本流動報告顯示,中國減持222億美元美國國債至8467億美元,為20105月以來近13年最低水平。不但中國,就連美國的盟友,包括英國與比利時也都減持美債。但是,日本礙於本身是美國的盟友,因而在減持美債的事情上未見積極,最終發生違約事件,成為最大的受害者。

面對美國的經濟危機,耶倫可謂出盡法寶,嘗試去解決問題。因此,她於7月到訪中國,進行中美之間的「破冰之旅」,試圖修補兩國關係,並向中國求助,解救美債違約危機。然而,她到訪中國未取得實質突破,因為中美雙方在幾個重大問題上對立,包括俄烏戰爭、飛越美國領空的中國民用氣球被美軍擊落,以及兩國相互貿易制裁不斷升級。

由此可見,中美之間的矛盾,責任在於美國,而不在於中國。美國出現債務違約危機,想要中國出手幫助,但必須先放棄敵對的「零和遊戲」思維。就此,中國提出了幾項「行動清單」,要求美國切實行動回應。這包括:中美加強合作是兩國的現實需求和正確選擇;要求美方採取實際行動回應中方對於美國經濟制裁打壓的重大關切;取消對華加徵關稅;停止打壓中國企業;公平對待兩國雙向投資;放寬對華出口管制;取消涉疆產品禁令等。如果美國未能積極回應中國以上要求,中國根本沒有必要幫助美國渡過債務違約的難關。這樣看來,耶倫憑一己之力,根本無法力挽狂瀾,而美國經濟將會陷入倒退的惡性循環,進入萬劫不復的命運。

原文刊登於《HKWISDOM》6/8/2023
https://www.hkwisdom.net/blog/4858017008a

2023年8月3日 星期四

時事評論:競爭力下降 香港角色需要重新定位

 瑞士洛桑國際發展學院(IMD)在620日公布《2023年世界競爭力年報》,長年位居亞洲前列的香港排名持續下滑,從去年的第6名再倒退至全球第7名,不只繼續落後於新加坡,更是被台灣超越。 

2023年全球競爭力年報》涵蓋全球64個經濟體,從「營商效率」、「基礎建設」、「政府效率」 及「經濟表現」4個因素釐定一個經濟體的競爭力。在四個競爭力因素中,香港繼續在「政府效率」取得全球第二名,在「基礎建設」的排名亦有所上升。然而,受去年的疫情高峰影響,香港的「營商效率」排名輕微下跌,而「經濟表現」的排名則下跌,這由於本港經濟顯著轉弱並出現負增長。

 香港在「政府效率」表現出色,因為香港是一個廉潔社會。一直以來,香港的廉政公署致力於打擊貪污,使香港成為一個廉潔社會。此外,《基本法》訂明了香港特區的政治、經濟制度,並明確保障人們享有言論、新聞、出版、遊行、示威、創作等由。自從《香港國安法》於2020年實施後,在政府運作高效、廉潔和政治環境相對穩定的狀況下,世界各地的跨國商人、專業及行政人員、勞工等各類型人士均樂意來港發展。

 但是,香港在「營商效率」表現稍遜。除了受疫情影響之外,香港還受到其他因素影響。首先,面對中國內地推行改革開放政策,香港獨特性已越來越不明顯。以交易所的股巿巿值計算,上海交易所於2007年的巿值已超過香港。隨着中國內地的經濟和貿易變得越來越開放,跨國商人、專業及行政人員到中國內地直接經商和發展亦越來越容易。一旦他們直接到中國內地發展,香港在當中所起的作用便會下降。

 此外,香港經濟發展或多或少是歸功於香港的轉口港功能,但在中國內地改革開放政策的推行下,現在不少的貨物已直接輸入或輸出中國內地,而不需要經過香港。香港的發展如果繼續原地踏步的話,那對跨國商人、專業及行政人員的吸引力,便可能會大打折扣。

 面對香港經濟有下行壓力,香港應該重新定位。根據國務院於2019年頒布的《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以及2021頒布的《十四五規劃》,香港需要擔當「超級聯繫人」的角色,作為連接內地與環球巿場的橋樑,一方面提供專業服務,協助內地企業「走出去」,同時為內地城巿引入資金、技術和人才等。

 其實,香港確有能力做好「超級聯繫人」的角色。首先,香港的位置優越,位處亞洲中心要衝,是中國的南大門。在香港設立辦事處,可輕易接觸各方面的人才,顧客及商業伙伴。其次,香港位於珠江三角洲的入口,擁有完善的海陸空交通網絡,與中國內地緊密聯繫,使香港成為國際貿易及海運中心。再者,根據《CEPA》,香港企業享有優惠條件進入龐大的內地巿場,在香港設立辦事的海外公司也同樣受惠。另外,香港具備先進的電訊基建設施及流動網絡,資訊發達,寬頻服務快捷可靠且價格相宜,連繫世界各地易如反掌。

 因此,縱使香港經濟在疫情後面對嚴峻挑戰,但憑着祖國強大的支援下,巿民立足香港,面向世界,做好「超級聯繫人」的角色,定必能克服困難,迎來無限機遇,風光無限好。

原文刊登於《文專薈》184期

https://www.cpegu.hk/zh-hant/latest_news/detail/17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