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第一艘自主建造的「雪龍2號」極地科考破冰船於4月8日訪港,香港政府安排巿民登船參觀,反應非常踴躍,全部時段額滿。政府今次爭取國家破冰船到訪,將南極探索資訊帶給香港巿民,並激勵年輕人更多認識國家有關工作,從而有機會投身有關事業,參與南極探索。
從「雪龍2號」的新聞報道得知,地球南北兩極現正面臨嚴峻挑戰,構成安全風險。例如,人為活動製造溫室效應,造成地球暖化危機。隨着極端天氣引發的地球災害日益增加,氣候變遷近年已成為國際關注的重要議題。眾所周知,氣候變遷主要源自人為活動的影響,自18世紀工業革命以來,人類使用大量化石燃料,以致溫室氣體大幅增加,造成全球溫室效應加劇。
其次,溫室效應導致地球表面溫度升高,引起大氣與海洋暖化、積雪與冰山減少、海平面上升、極端天氣事件增加等。這些變化對生態系統、人類社會和經濟造成廣泛影響,在自然界引發許多異常現象,例如海洋酸化、冰川融化、乾旱、洪澇和生物多樣性喪失,傳染病大幅擴散,適宜農耕土地減少而引發糧食危機。
有見及此,中國早在2015年頒布《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安全法》,其中第31條訂明:「國家堅持和平探索和利用外層空間、國際海底區域和極地,增強安全進出、科學考察、開發利用的能力,加強國際合作,維護中國在外層空間、國際海底區域和極地的活動、資產和其他利益的安全。」
《國家安全法》提出我們要開發利用極地,而隨着全球暖化加劇,北極現正出現「冰上絲綢之路」。以往,北極圈海域長年冰封,即使夏季海域上的冰層也不會完全融化,因此需要以破冰船導航,不但所需時間長,而且面對的風險也高。然而,近年北極因氣候暖化而出現「無冰期」,夏季出現了「北極航道」,使商業通航成為可能。由於穿越北極航道比穿越傳統經蘇伊士運河或巴拿馬運河要縮短超過四成的航程,國際貿易海運成本也將大大降低。因此,如果「北極航道」未來成為國際上的恆常航道,或成為中國新時代接通歐洲的「冰上絲綢之路」,
大大有利於中國的國際海運發展。
為了開發極地資源,中國早於上世紀50年代便提出極地考察,到了上世紀80年代第一次進行南極科學考察。直到今天,中國已完成超過35次南極考及超過10次北極考察。在多次科學考察之中,中國成功打開通往未知世界的大門,有助我們理解氣候變化和全球環境。其次,中國也在極地積極保護生物多樣性和生態系統,包括海洋生物、海鳥和陸地哺乳動類動物等等。再者,對於極地蘊藏着豐富的自然資源,包括石油、天然氣、礦物和漁業資源等,中國已制定可持續的開發政策和管理方案,確保這些資源能合理利用,同時減少對環境的破壞。另外,中國在極端條件下進行研究創新技術,這些技術在其他領域也有應用價值,促進科技的進步和創新。
直到目前為止,中國已成功在南極設立5個科學考察站,成果豐碩累累。然而,中國並沒有獨佔科研成果,而是跟其他國家分享,促進國際合作,因為極地科研需要跨國合作,建立互信,攜手同行。極地科研為科研人員提供了一個國際合作平台,互相交流知識和經驗,解決全球性的挑戰,從而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
原文刊登在《HKWISDOM》12/4/2024
https://www.hkwisdom.net/blog/2-a92e9349-5c3b-4ee3-828f-eca1e3d12c43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注意:只有此網誌的成員可以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