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5月29日 星期日

時事評論:一帶一路與香港的未來發展

       「一帶一路」全名是「絲綢之路經濟帶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是中國近年最重要的國家發展戰略之一。自從2013年開始,由中國國家領導人提出,得到多個國家和國際組織的支持,目前已有60多個國家響應一帶一路。這些國家的總人口約44億,經濟總量約21萬億美元,分別佔全世界的63%29%。「一帶一路」是中國與有關國家的一個合作平台,透過發展多邊機制,借用古代「絲綢之路」的歷史符號,建立歐、亞、非地區的經濟合作夥伴關係,打造成為政治互信、經濟融合、文化包容的利益共同體、命運共同體和責任共同體。


        「一帶」主要有三個走向。第一,從中國出發,經中亞、俄羅斯到達歐洲。第二,從中國出發,經中亞、西亞到達波斯灣和地中海。第三,從中國出發,到達東南亞、南亞和印度。另外,「一路」主要有兩個走向。第一,從中國沿海港口出發,經南海到達印度洋,並延伸至歐洲。第二,從中國沿海港口出發,經南海到達南太平洋。

「一帶一路」的成因
        中國提出「一帶一路」主要有三個原因。第一,經濟原因。中國自從1978年實施「改革開放」以來,引來各國企業來華投資,獲得大量資金、人才和技術,大大提升生產能力,甚至被冠以「世界工廠」的稱號。中國的國民生產總值升上全界第二位,國民生活素質大幅提升。然而,改革開放發展至今已出現產能過剩的問題,涉及眾多領域和產品類別,加上近年全球經濟不景氣,中國出口貿易放緩,而國內需求有限,導致國家經濟增長有放緩的跡象。因此,中國需要把過剩的生產能力外輸出去,才能解決產能過剩的問題。現時中國與歐盟是世界其中兩個最大的經濟體系,但連結兩地的中亞與非洲國家卻仍然停留在第三世界的階段。所以,中國藉着「一帶一路」把歐、亞、非各國連在一起,成為一個龐大的經濟共同體,對中國和其他國家的經濟有莫大助益。為此,中國於2013年牽頭成立「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和「絲路基金」等等,為沿線國家提供資金、人才和技術,發展當地基礎建設,例如道路、鐵路、水庫、發電站等等,讓各國的經濟發展起來,達到共同繁榮之目的。

        第二,政治原因。歷代以來中亞地區都是政治動盪的地方,各國的衝突持續不斷,甚至時有爆發戰爭,例如兩伊戰爭、巴爾幹半島戰爭等等。其實,所有戰爭歸根究底都是源於各國之間的利益衝突所致,戰勝國獲得土地和天然資源,而戰敗國則失去一切。但是,隨着全球化的發展,一個國家再不是藉着侵佔鄰近國家而獲得經濟利益,而是共同發展經濟,互惠互利,達致共贏。因此,中國擔起牽頭角色,投入大量資金發展「一帶一路」,除了經濟原因之外,也附帶平息戰爭,消除衝突的政治原因。另外,國際恐怖主義盛行,多個國家均受到不同程度的恐怖襲擊,中國也是受害國之一。所以,透過「一帶一路」增強中國與各國之間的政治互信,擴大訊息流通,建立資訊互通關係網絡,將有助國際合作,共同打擊恐怖主義,保障國際安全。

        第三,文化原因。遠在唐代的時候,中國已經透過「絲綢之路」打通東西交通,促進東西文化交流。西方科技與文化流入中國,如火藥、印刷術、司南,而西方的工藝品和習俗傳入中國,如胡樂、宗教等。今天,國家主席於2012年提出「中國夢」,為了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直至2014年,「中國夢」慢慢演變成「亞洲夢」,是中國和平發展始於亞洲、依托亞洲、造福亞洲。中國透過「一帶一路」,讓經濟更有活力、貿易更加自由、投資更加便利、道路更加暢順、人與人交往更加密切,而中華民族的五千年文化更能傳遞出去,影響世界各地,增強中國在其他地區軟實力的影響,更可配合早年於各地設立的孔子學院,由市場帶動更多外國人學習中國文化和語言的需求,增加彼此之間的文化交流。

「一帶一路」的歷史與現況
        人們往往將「一帶一路」與「絲綢之路」作比較,認為「一帶一路」是古代「絲綢之路」的延續與擴展。根據歷史,「絲綢之路」出現於公元前114年至公元127年間,是連接中國與西域各國的道路,從西安經安西、喀什噶爾、撒馬爾罕和塞流西亞,直至推羅,直絡距離4200英里。「絲綢之路作為貫通歐、亞、非大陸的動脈,是世界歷史發展的中心,也是東西文明的橋樑。

        雖然「絲綢之路」是東西雙向交流的道路,但在漢代時期,它只是中國通向西域單向的流通管道,因為當時中國希望阻止匈奴人的入侵,便向中亞地區擴張,奪取匈奴人在西域地區的基地,漸漸便形成通往西域的河西走廊。中國當時不太鼓勵對外貿易,因為中國不需要西方的商品,但西方卻很想獲得東方的商品,特別是絲綢、陶瓷和其他工藝品。因此,部分中國商人便把中國商品偷運出境,輾轉運送到西方各國,賺取利潤。後來,漢代政府發現西域各國對絲綢的需求十分殷切,於是便每年把絲綢發送至西域各國,以保邊疆安定。這筆維穩費用相當龐大,大約是每年政府發放工資的三分之一。所以,「絲綢之路」對於古代中國不是帶來經濟利益,而是產生的政治穩定的作用。

        隨着朝代的更替,宋代時期的「絲綢之路」已經由政治維穩的工具演變成經濟獲利的途徑。宋高宗下旨加強絲路貿易,以東方的絲綢換取西方的工藝品,例如寶石、香料和象牙。直至明代,「絲綢之路」更成為西域各國向中國每年朝貢的通道,而明代政府也回賜各國絲綢與瓷器,東西經濟貿易變得暢通無阻。

        今天,中國推動「一帶一路」,與古代「絲綢之路」不同之處在於多邊經濟發展,不再是古代中國單向式的經濟流向,而是各國互惠互助,取得期同發展和繁榮。例如,中國於2015上半年與沿線國家雙邊貿易總額為4853.7億美元,佔同期中國進出口總額的25.8%。另外,「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對華投資設立948家企業,實際投入外資達到36.7億美元,其中信息傳輸、電腦服務和軟件研發、金融業、租賃和商業服務的增幅較大。中國對沿線48個國家進行直接投資,合計70.5億美元,佔中國非金融類對外直接投資的15.3%。中國企業在沿線的60個國家承包1401個工程項目,新簽合同總值375.5億美元,佔中國對外承包工程43.3%,主要涉及電力工程、通訊工程、房屋建築、交通運輸、石油化工建設,例如括中巴鐵路、斯里蘭卡港口等等。

「一帶一路」為香港帶來的機遇
        香港位於珠江出口,是南中國通向世界的大門,一直以來扮演東西經濟文化交流的橋樑,就算在1842年至1997年英國殖民期間,香港也被視為中國華南經濟的一部分。所以,當中國推動「一帶一路」的時候,香港更能藉本身的優勢,好好配合國家的發展方針,開拓更多的商機。

適逢全國人大委員長張德江於20165月訪港,發表「一帶一路」的講話,指出香港擁有四大優勢。第一,區位優勢。香港在海、陸、空三方面交通網絡發達,例如香港國際機場客貨運量都位居全球前列、香港港口吞吐量龐大。因此,香港可以作為「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起點,經南海到印度洋,延伸至歐洲;或者經南海到南太平洋,發展中國和東南亞、南、中東、北非及歐洲各國的經濟合作。第二,開放合作的先發優勢。香港作為自由經濟體,內地很多政策都率先在香港「先行先試」,例如早幾年在香港設立人民幣離岸中心,取得滿意的成績。第三,服務業專業化優勢。香港的會計、法律、商業顧問、旅遊、基建工程與設計等領域,可為「一帶一路」沿線各國提供多方面的服務。第四,人脈相承的人文優勢。香港是東西方文化交流的重要窗口,既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也在影視、音樂等領域居於現代華語文化的領先位置,對全球有很大的影響力。

香港作為中國南方的重要城市、國際的知名城市,筆者認為香港在配合「一帶一路」的發展上有四大方向。第一,主動對接一帶一路,打造綜合服務平台,例如在香港設立亞投行支部,便利資金的流通。第二,瞄準資金融通,推動人民幣國際化和一帶一路融資平台的建設。香港作為人民幣離岸中心,對推動人民幣「國際化」有很大的幫助。第三,聚焦人文交流,促進一帶一路沿線民心相通。香港是中西文化滙合的地方,大多數港人都能掌握「兩文三語」,便利各地民眾的交流。第四,深化與內地合作,共同開闢一帶一路巿場。香港自從2003年開始,簽署《內地與香港關於建立更緊密經貿關係的安排》,直至20138月,香港與內地簽署《補充協議十》,服務貿易的開放措施累計至403項。隨着「一帶一路」的推行,香港跟內地的合作將會更加緊密,成為內地通往國際巿場的橋樑。

除了張德江發表關於「一帶一路」的重要講話之外,特首梁振英也在2016年施政報告多次提出「一帶一路」對香港的重要性。他指出香港在一帶一路之下,可發展成為四個平台。第一,商貿物流促進平台。香港的港口航線遍達全球510個目的地,「一帶一路」沿線中45國家與香港有海運貨物往來。香港也擁有全球最繁忙的貨運機場,和43個「一帶一路」沿線國家有空運貨物往來。正籌建機場第三條跑道,完成後機場容量會增至貨運量的900萬公噸,鞏固香港作為物流中心的地位。第二,高端專業服務平台。專業服務佔香港GDP5%,已經超過香港旅遊業對GDP的貢獻,增長也比較快。隨着「一帶一路」經濟體的貿易和經濟發展,對高端專業服務的需求會日益增加。香港在多個領域,包括會計、法律、投資環境及風險評估、工程、管理等方面,都有優越的人才,特別是在營運和管理鐵路、機場、港口、供電、供氣等基礎設施方面,更有輸出相關服務的豐富經驗。因此,香港也可以成為項目支援基地,為「一帶一路」沿線地區提供顧問服務、參與營運管理基礎建設。第三,多元旅遊平台。香港是國家最高度開放,國際化程度最高的城市,人口當中外國居民比例高,中西文化匯萃,旅遊硬件軟件設施成熟,因此是全球最受歡迎的旅遊目的地之一,也因此可以成為「一帶一路」戰略下促進民心相通的城市。第四,新興產業平台。香港在培訓人才、產品檢測認證服務等方面,都在區內具有領先地位,相信可以對一帶一路沿線國家作出貢獻。而香港的創意產業,包括電影、文化等,一向大受世界各地民眾的歡迎,相信我們在「一帶一路」國家也有潛在市場。


        總括而言,「一帶一路」是中國在21世紀的大國外交策略,目的打造歐、亞、非的經濟共同體,達至互惠互利,雙向共贏,發展沿線各國,提升各地民眾的生活質素。在這個方針之下,香港作為中國通向世界的主要橋樑,需要憑藉本身的優勢,配合國家的發展,讓中國走出去,影響全世界,實現大國崛起的「中國夢」。

原文刊登於《HKG報》3/7/2017

2016年5月16日 星期一

兒歌:Fly Fly Fly



Helicopter Fly. Fly! Fly! Fly!
Helicopter Fly. Up up to the Sky.
Fly...

Fly Aeroplane. Fly! Fly! Fly!
Fly Aeroplane. Up up to the Sky.
Fly...

Fly Rocket Fly. Fly! Fly! Fly!
Fly Rocket Fly. Up up to the Sky.
Fly...

2016年5月4日 星期三

二創歌曲:農民工春天



緩緩的走出這鄉村小路。來城中工作夢 有天必會再找到。

農民工春天 艱辛拼博,年月裡倍覺枯燥。
誰人知不開心?沒法可傾訴。
住進這擠逼小小窄房,微暗燈光景漸黃。
誰又會注視窮人貧困景況?
獨醉酒 呼煙圈 輕狂,結他相伴在旁。
來獨唱春天的歌 讓你一看。



誰人可指點我歸家的路?何時可 可到達?已經不要再知道。
農民工春天 家中記掛,惟願與你相擁抱。
而明知空歡喜 又再苦惱。
面見到彷彿多麼渺茫,盼星星去導航。
難復見往日熱情惟有悽愴。
舊照片於心中珍藏,每天追憶不淡忘,長夜裡思想她 又再偷看。



何日會歸家?又再開朗。

2016年5月3日 星期二

時事評論:農民工的困局與出路

內地近三十多年的改革開放,經濟實力大大提升,國內生產總值(GDP)躍升至全球第二。除了實行社會主義巿場經濟政策之外,農民工對於內地經濟發展也起着關鍵的作用。大量農村人口湧到城鎮打工,為企業提供廉價勞動力,企業藉以減低成本,賺取厚利。

但是,農民工賺取微薄的工資,卻要付出重大的代價,例如農村發展停滯、留守兒童問題等等。隨着戶籍制度改革,農民工的遭遇會不會有所改變?讓我們大家一起探討這個問題。 
概念鏈接
改革開放:是指中央政府於1978年,在中國共產黨十一屆三中全會上提出的「對內改革、對外開放」決策。對內改革經濟、政治體制,對外開放經濟貿易,引入外國投資。該國策的實施,令內地經濟穩定高速發展,大幅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
農民工:簡稱「民工」,通常指到鄉鎮企業或城巿從事第二、三產業工作的農村居民。
小知識
戶籍制度:這是中央政府為控制人口遷移而實施的一項人口管理政策。內地居民以戶為單位登記戶籍,某人持有某地戶籍,就享有在當地生活的合法權利和待遇。
戶籍管理制度把內地居民劃分為農業戶口與非農業戶口。農村居民登記為農業戶口,主要從事第一產業生產;城巿居民登記為非農業戶口,主要從事第二、三產業生產。
城鄉收入福利等差距大
國家政策強調優先發展城巿,使城鄉差距增大,城巿的高收入和繁華,吸引農村居民湧入打工,但受戶籍管理制度的限制,農民工無法享有城巿的社會待遇或保障,收入、福利、發展機會等方面均與城巿居民存在極大差異。
2013年,政府決定開放小城巿落戶限制,允許非城巿戶口居民轉為城巿居民戶籍,遷向城巿的農村居民將可享有城巿居民的權利。

原文刊於5月3日《文匯報》http://paper.wenweipo.com/2016/05/03/ED1605030026.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