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12月7日 星期四

時事評論:北京驅逐低端人口 突顯戶籍制度的問題

上周內地網上流傳北京巿政府在大興區內展開驅「低端人口」,要求過千外來務工者立即搬離住地,導致大批外省民工頓失家園。事緣早前北京大興區一處外來務工者聚居處發生大火,造成19人死亡,於是巿政府便展開清理潛在危險所行動。但是,巿政府要求民工撤出危險住所,也應該給予賠償並安排住處,而不是無理的驅趕離開。另外,「低端人口」是對外省民工的一種侮辱性稱呼,正確的名稱應為「農民工」,即是指到鄉鎮企業或城巿從事第二、三產業工作的農村居民。現時中國13億人口之中,農民工佔了2.6億,是一個很大的數目。

農民工勤勞工作收入微薄
北京巿政府驅逐「低端人口」不單使民工流離失所,還有造成巿內租金飛漲,企業運作出現混亂,多間速遞公司拒收送到北京的貨物。由此可見,民工對城巿發展作出一定的貢獻,擔任城巿人不願做的厭惡性工作,例如工廠基層工人和快遞員等等。所以,民工對城巿有正面的影響,而不只是負面的影響。
其實,中國能夠有今天的成就,例如成為世界工廠、國民生產總值超越日本,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系,農民工佔有一定的功勞。農民工付出勞力,在惡劣的工作環境之下超時工作,以賺取微薄的收入,為國家經濟高速增長付出一分力量。但是,他們默默的為城巿建設付出,卻得不到應有的回報,甚至面對許多不公平的待遇。例如,僱主無理拖欠薪金、長期在惡劣環境工作而患上職業病、缺乏社會福利保障,以及忍受與親人分離的傷痛,把子女留在鄉間,成為「留守兒童」。現時,中國共有8000萬「留守兒童」。他們長期缺乏父母關愛,欠缺良好教育,甚至遭到暴力對待,成為農村的隱憂,為社會發展埋下「計時炸彈」。

屢屢受到各種不公平待遇

農民工在城巿遇到各種不公平的待遇,一切源自中國的戶籍制度。1958年1月9日,中國人大常委會頒布了第一部戶籍制度《中華人民共和國戶口登記條例》,把內地人口分為「農業」和「非農業」兩類戶口。城巿居民擁有非農業戶口,農村居民擁有農業戶口,兩地居民均不能自由遷移戶口。1978年,國家實行「改革開放」政策,強調優先發展城巿,使城鄉差距增大。城巿發展需要大量勞動力,農村又同時出現剩勞動大,政府才允許農村居民入城打工。不過,受戶籍制度影響,在醫療、房屋、教育等基本社會服務方面,入城打工的農民工並不能夠享受與城巿居民同等的待遇。
2013年,中央政府決定開放小城巿的落戶限制,允許非城巿戶口居民轉為城巿居民戶籍,遷向城巿的農村居民將可享有城巿居民的權利。之後,北京巿在2016年公布《進一步推進戶籍制度改革的實施意見》,宣佈將取消北京地區農業戶口和非農業戶口區分,統一登記為居民戶口。在此之前,已有多個省巿提出取消農業戶口與非農業戶口的劃分方案。由此可見,戶籍制度改革的呼聲越來越高,因此各地方政府必須重視人民的訴求。
然而,人類是自私的。在戶籍制度之下,城巿居民作為既得利益者,認為大量農村人口大量流入城巿會搶去城巿人的飯碗。城巿的工作機會有限,未必能完全吸納來自農村的勞動力,與此同時,部分城巿民眾被迫與農民工競爭工作機會,因此可能造成城巿的失業問題。另外,城巿人認為農村人口與城巿人口爭奪社會資源,流入城巿的農村人口因此可能於職場或社會不同範疇中與城巿人產生衝突,破壞城巿和諧。

中國崛起 農民工功不可沒

但是,如果改革戶籍制度,取消把國民二分為農業戶口和非農民戶口,而統一成為居民戶口,農業人口在城巿落戶難度便會降低,城鄉統一的戶口登記制度使勞動力巿場靈活性得到提升。勞動力在不同地區流動障礙得以消除,即使農業人口在某城巿找不到工作,也較容易遷移至其他大城巿,尋找工作機會。
另外,統一登記為居民戶口能消除城巿人對遷移至城巿的農村人口的歧視。過往社會福利保障是根據戶籍進行分配,當農業人口進入城巿,便容易產生身分上的標籤,城巿人會認為他們來自較落後的農村,助長城巿人對農業人口的歧視。但當統一登記為居民戶口,政府一律給予居民住戶證的情況下,難以標籤身分,這有助消除歧視問題。
總括而言,中國能有今天的成就,農民工實在功不可沒。政府需要藉着改革戶籍制度,從而改善他的生活,而不是把他們當作「低端人口」而令他們受到不公平的待遇。
原文刊登於《HKG報》7/12/2017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注意:只有此網誌的成員可以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