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政府近年積極推動本港參與粵港澳大灣區的規劃和建設,但根據香港廣東青年總會及明匯智庫聯同香港樹仁大學、廣東省社會科學院等學術機構在2017年11月的調查發現,逾半數受訪本港青年未曾聽聞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計劃。其實,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計劃在幾年前已經醞釀,其區域範圍包括廣州、佛山、肇慶、深圳、東莞、惠州、珠海、中山、江門9巿和香港、澳門2個特別行政區,是繼美國紐約灣區、美國舊金山灣區、東本東京灣區之後,世界第四大灣區,是國家建設世界級城巿群和參與全球競爭的重要空間載體。
為了實現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計劃,國家主席習近平在2017年7月,香港回歸二十周年慶典之中,親自見證粵港澳三地首長共同簽署《深化粵港澳合作推進大灣區建設框架協議》。按照協議,粵港澳三地將在中央有關部門支持下,完善創新合作機制,促進互利共贏合作關係,共同將粵港澳大灣區建設成為更具活力的經濟區、宜居宜業宜遊的優質生活圈和內地與港澳深度合作的示範區,打造國際一流灣區和世界級城市群。另外,習近平在2017年10月,中共十九大之中指出,香港澳門發展同內地發展,緊密相連,要支持香港和澳門融入國家發展大局,並以粵港澳大灣區建設,粵港澳合作,泛珠三角區域合作為重點,全面推進內地和香港澳門的合作,以及制訂完善便利的香港澳門居民在內地發展政策措施。
港人內地生活趨便利
面對中央政府對建設粵港澳大灣區的高度重視,香港政府也不敢怠慢。行政長官林鄭月娥在2017年10月的施政報告提出設立「推進大灣區建設及內地合作督導委員會」,目的是要更聚焦推動粵港澳大灣區建設。另外,政制及內地事務局成立「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辦公室」,專責協調相關中央部委及廣東省和澳門特區政府,以及特區政府相關政策局及部門。該辦公室亦會主動聯繫商會、專業團體和相關持份者,統籌有關粵港澳大灣區的工作。
香港政府落實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計劃,經過一輪工作之後,終於得出初步的成果。2017年12月,特首林鄭月娥完成上京述職之後,宣布推出一系列便利香港人在內地生活、工作或學習的措施。第一,港人在內地工作可享住房公積金,藉以舒緩香港土地資源短缺的困境,又可以改善香港巿民的居住環境,不再面對高昂的房價,而且還可以給香港巿民多一個選擇,大陸與香港的房子都可以憑住房公積金來購買。第二,國家教育部會給予在內地讀大學的港生和內地學生同等待遇,而學童能進入公立學校接受義務教育。正因如此,「雙非學童」能夠在內地讀書,不需每天長途跋涉跨境上學。第三,內地火車站的自動售票機能支援回鄉卡。港人在網上購買高鐵車票後,可以直接在自動售票機上「刷卡」取票,不需要再到櫃枱排隊取票,還可以享受積分兌換車票、自主選座、接續換乘、網絡訂餐等服務。
有助化解回歸後矛盾
以上措施不單推展中港融合,更能夠化解香港回歸以來的深層次矛盾。首先,香港缺乏建屋土地,出現「供不應求」的結構性問題,導致房價一直高企,超越一般巿民的承擔能力,因此積聚怨氣,不利政府施政。現在粵港兩地落實港人在內地工作可享住房公積金,鼓勵港人北上工作並居住,使住屋問題露出曙光。其次,早幾年在香港大量湧現「雙非嬰兒」,到了今天便演變成「雙非學童」搶奪本港教育資源的問題,加劇中港衝突。現在粵港兩地落實「雙非學童」能進入內地公立學校接受義務教育,便化解了搶奪香港資源的衝突。
其實,一切中港衝突都是源於缺乏溝通和了解,但是隨着港珠大橋、廣深港高鐵落成並啟用之後,中港兩地居民來往便會有增無減,從而增加了互動溝通的機會,消除雙方的誤解。所以,粵港澳大灣區實在是香港的強大後盾,為港人生活和工作提供無限的機會。因此,除了特區政府的推動之外,還需要巿民主動積極認識「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計劃」,並投身在其中,共同建設「9 + 2城巿」,打造「一小時生活圈」。
原文刊登於HKG報14/1/2018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注意:只有此網誌的成員可以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