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11月16日 星期二

時事評論: 中國內地與香港盡快通關 有助解決香港教育困境

香港特區政府與港澳辦於11月4日雙雙出稿,表示兩地通關正有序推進。特首林鄭月娥於11月5日出席論時,強調討論及專家對接都取得良好進展,希望可以很快帶來好消息,又期望可在明年二月恢復有規模的免隔離通關。

眾所周知,持續一年多的封關措施,已經對香港經濟造成巨大傷害。香港作為一個高度外向型經濟體,人員流動能帶動經濟運轉,包括有助旅遊與零售業。然而,香港自去年因疫情而採取封關措施,經濟便急劇下滑,失業率維持高水平,本地生產總值下降,港人面對經濟蕭條的日子。

新冠疫情對跨境家庭影響最大,一方面使家庭中的勞動人口收入下降,另一面也影響了學童的學業。據香港教育局2020年10月的數據,全港中小學跨境生大概有27000多名,集中於香港北區、大埔及元朗等地區。跨境學童包含父母都是內地戶口的「雙非」兒童,或者父母一方是香港居民的「單非」兒童,以及父母雙方都是香港居民但居住在深圳的兒童。自從2020年初,因疫情影響被限制通關,這些「在深圳居住、在香港讀書」的深港跨境學童迫於無奈,告別香港校園和課堂,只能透過網課繼續學習。然而,因為香港疫情遲遲未能「清零」,兩地通關遙遙無望,跨境學童未能於新學年香港復課。

正因如此,跨境家庭的家長面對艱難的選擇,要麼看着孩在在網課下日漸荒廢學業,要麼赴港陪讀,要麼告別跨境學童身份,回流深圳就讀。無論那一個選擇,對跨境家長都是痛苦的決定,而部分家長最終選擇讓學童回流深圳就讀。這使到香港於2021年9月新學年削減62班小一,以每班25人計算,保守估計涉及1550名小一學生,當中新界區是「重災區」,合共削減28班。有位處跨境校網的新界小學校長不願具名表示,疫情「封關」,令跨境生未能來港,截斷其中一個重要生源,使北區小學面對縮班殺校的危機。

雖然縮班主要在小學發生,但其實對中學也有影響。教局育本學年優化高中教育,為了騰出空間,讓學生能好好學習,於是削減核心科目課時,並把高中通識教育改為公民與社會發展科,簡稱「公民科」。公民科除了學習課程內容之外,更設有內地考察及相關的專題研習,包含認識中華文化元素、國家最新發展和成就,藉此增加對國家的認識,提升國民身份認同。學生透過實地認識國家發展的不同面貌,以及國家與香港的互動關係,從而了解兩地的發展機遇及挑戰,有助個人生涯規劃,並思考如何貢獻國家和香港。

然而,因為兩地持續封關,使到公民科無法在本學年進行內地考察,未能兌現科目的課程宗旨。有見及此,部分香港中學採用「線上遊中國」的折衷方法,舉辦中國線上導賞活動,一同遊歷內地不同城巿,為學生打造內地考察體驗,增進對國情的認識。但是,這種「望梅止渴」的考察方法只是權之計,根據無法取代實地考察的作用,未能讓香港學生體驗現代中國的生活面貌。

因此,兩地盡快通關是解決香港跨境學童困境、舒緩香港縮班殺校,以及滿足公民科內地考察的最佳方法。其實,大部分香港師生都已接種新冠疫苗,並樂意配合內地檢疫要求。只要香港特區政府排除少部分異議,推行用作過關的「港康碼」,相信跨境學童以及大部分香港學生都願意實名登記,以便過關進行學習活動,使香港教育回復正軌。

原文刊登於《HKG報》18/11/2021
https://www.hkgpao.com/articles/1025172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注意:只有此網誌的成員可以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