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5月24日 星期五

時事評論:香港環保政策適宜緩急有序

 行政長官在2023年《施政報告》提出一系列環保政策,例推推動新能源使用及供應、綠色運輸、節能減碳、減廢回收、自然保育、漁農業可持續發展、環境衛生、公眾街巿、簡化食物業牌照制度,以及食物安全等等。環境及生態局在行政長官的指導下,按着《施政報告》逐一實施各個政策。 

在減廢回收方面,政府原定本年41日實施「垃圾徵費」,按「污染者自付」原則,對全港所有界別棄置的垃圾按量收費。但是,由於政策過於繁複,加上官員解說不足,致使巿民反對聲音強烈。有見及此,政府把政策延後至81日實施。在此期間,政府推行14個「先行先試」計劃試點,實施「垃圾收費」,待收集意見並優化政策後,再推廣至全港實施。

 然而,在試行一個月之後,環境及生態局在5月交代「先行先試」計劃的結果,局方的整體觀察發現,不少居民反映「垃圾徵費」擾民,亦有表示收費太貴,負擔很重,擔心法例生效後會增加四處亂抛垃圾的情況。其次,前線清潔工大部分均表示因需要另外處理沒有用指定袋包妥的違規垃圾,以致工作量大增。另外,食肆、商戶和院舍管理層普遍表示,垃圾收費會對經營成本構成壓力。

 根據政府的統計數字,多個試點群組,包括食肆、院舍、政府大樓領取免費指定袋達至100%,而商場及公私營住宅試點則達至約八至九成以上。指定袋使用率方面,14個試點當中,院舍、食肆和政府大樓等一般都全部合規,商場的使用率大致約七成。然而,住戶的指定袋使用率則頗為參差,公營房屋及私人住宅的使用率平均只有約兩成至五成多不等,「三無」大廈的平均使用率只有約兩成。由此可見,「垃圾徵費」政策遇到很多困難,成效未見顯著。

 為了解巿民對「垃圾徵費」的意見,香港研究協會於51421日,成功訪問了1062名十八歲以上巿民,發現七成巿民不支持81日推行「垃圾收費」,近半指應延至2026年或以後。由此可見,巿民對「垃圾徵費」計劃如期實施持保留態度。

 就着「垃圾徵費」這個議題,筆者認為政府推行過急,沒有周詳考量,以致民意反彈較大,不利政府管治威信。我建議政府暫時擱置本年內推行「垃圾徴費」,改為加強教育巿民「減廢回收」的環保意識,由根本的觀念去改變巿民的環保意識,這會比強行實施「垃圾徵費」來得更為有效。

原文刊登於《HKWISDOM》25/5/2024
https://www.hkwisdom.net/blog/6db9075c6c1

2024年5月17日 星期五

時事評論:香港能否繼續成為國際航運中心?

 今年4月,國際航運界研究機構Alphaliner最新數據顯示,香港去年貨櫃吞吐量為1440萬個標準箱,跌出全球十大貨櫃港口之列,是貨櫃運輸史上首次。相反,上海、新加坡及寧波港口位列三甲,而杜拜亦取代香港晉身第10位。香港一直以全球最繁忙港口之一而引以為傲,但現時風光不再,香港貨運業又如何應變求生? 

回顧歷史,1950年以前,香港由於位處中國南端位置,是一個轉口港,貨物從一個地方運輸到另一個地方的中途站,東西貿易滙聚於香港,使香港貨運業大大發展。在二十世紀40年代末期,中國內地爆發國共內戰,大批內地居民逃難來香港,為香港帶來資金及提供充足的勞工。到了1950年韓戰爆發,歐美家對中國內地實行禁運,這使香港的轉口貿易大受打擊。香港的經濟便從轉口貿易,變為以製造業為主的進出口貿易。到了1980年代,中國推行「改革開放」,大量中國產品經香港出口至世界各國,使香港曾經連續11年蟬聯全球港口貨櫃吞吐量排行榜第一。

可惜,隨着中國在2001加入世界貿易組織之後,中國能直接跟世界各國進行貿易,淡化了香港轉口港地位。另外,香港運貨業經營成本較內地為高,使部分外國公司選擇直接把貨物運到中國內地港口,再不經香港轉口,嚴重打擊本港貨運業。到了2013年,香港爆發貨櫃碼礪工潮,在反對派煽動之下,香港貨運停罷足足40天之久。在此期間,外國企業被迫將貨物轉運內地港口。當香港貨櫃碼頭工運完結之後,工人爭取到9.8%的加薪成果,變相加重貨運成本,並轉嫁到國際貿易公司身上,致使外國企業紛紛放棄停泊香港碼頭,轉為靠攏內地各個港口,使香港航運業雪上加霜。

 2018年,中美爆發貿易戰,美國對中國貨品徵收懲罰性關稅,致使中國出口美國貿易額大跌,間接影響香港作為中國貿易轉口港的地位。不但如此,香港於2019年發生「反修例騷亂」,美國趁機推動《香港自治法》,取消美國給予香港貿易上的特殊地位,削弱貨品經香港美國的競爭力。正因如此,美國在近十年對香港的進出口量下跌七成,連帶日本和韓國對香港的貿易額也大減。因為中美貿易戰,許多中國內地生產線轉移到東南亞各國,例如越南和印尼等,貨物直接由當地出口,以致途經香港的貨物越來越少。直到2023年,香港貨運吞吐量跌出全球十大,排名第11位,表示香港貨運業出現嚴重警號。

 然而,隨着2020年特區政府頒布《香港國安法》之後,香港由亂到治,以及由治及興。香港經濟漸漸由谷底反彈,慢慢回復正常,航運業也是如此。在此期間,國家於2021發表「十四五規劃」,其中港澳專章表示香港要發展成為「八大中心」,包括「國際航運中心」。香港擁有地理優越位置、深水良港和現代化的碼頭和配套設施等優勢,能成為亞歐、亞美、南美航線的重要樞紐港,並成為內地最主要的中轉港。其次,香港實行「一國兩制」,可擔當聯通內地和國際巿場的節點角色,既是內地「走出去」的重要門戶,也是世界各國「引進來」的重要入口。再者,航運業是資本密集行業,與金融巿場緊密相連。香港作為國際金融中心,金融融資、法律仲裁等配套服務一應俱全,為航運業的融資提供相當便利。隨着粵港澳大灣區一體化發展,廣闊的大灣區腹地可望為禾港航運業發展注入強大動力。雖然香港現時只位列全球第11位,但若以大灣區港口群總量來看,不大幅抛離新加坡,更可與長三角港口群匹敵,足見大灣區的優厚潛力。

 為了應對香港航運的挑戰,並配合國家「十四五規劃」,特區政府於2023年推出《海運及港口發展策略行動綱領》,從增強港口競爭力、發展高增值海運服務、加強宣傳香港海運品牌和培育人才,以及強化香港海運港口區的支援,提出10大策略和32項具體行動措施,鞏固和提升香港作為國際航運中心的地位。由此可見,香港航運業仍然具備優勢,只要立足本地,背靠祖國,面向世界,必定能克服困難,重拾航運業光輝歲月。

原文刊登於《HKWISDOM》17/5/2024
https://www.hkwisdom.net/blog/03f02009e4d

2024年5月8日 星期三

時事評論:日本跟錯美國大佬

 最近,日元對美元滙率大幅下跌,日本經濟出現重大危機,有機會再被美國割韭菜。回顧歷史,日本經濟曾經追近美國,在1995年的GDP5.5萬億美元,達到美國GDP70%。日本人均GDP4.34萬美元,達超當時美國人均GDP2.87萬美元。上世紀90年代,日元大幅升值,導致日本樓巿和股巿暴漲。每一個日本人當時都以為日本經濟總量超越美國指日可待。誰料到1995年,當日本經濟總量最接近美國的時候,之後便因美國打壓,最後逐步被抛離。到了2023年,日本GDP跌到只有4.2萬億美元,遠低於1995年的5.5萬億美元。 

當日本經濟追近美國的時候,便被美國打壓,致使一蹶不振。同樣地,中國今天經濟追近美國,也會遭到被美國打壓的同樣命運,但中國何如力挽狂瀾,不重蹈日本覆轍?以往有三個國家的GDP曾經追近美國。第一個是1975年的蘇聯,達到美國的40.6%。第二個是1995年的日本,達到美國的69.6%。第三個是現時中國,達到美國的71%。當蘇聯綜合國力追近美國的時候,美國便在「冷戰」時期接軍事競賽,最後使蘇聯於1991年解體。雖然日本是美國的盟友,但當美國經濟被日本追近的時候,也不會放過盟友。

 1945年,日本在第二次世界大戰由於主動投降,除了少部分地區被盟軍大面積摧毁外,大部分城巿損失並不嚴重。在二戰中,日本沒有把科學人才派上戰場,所以得到比較好的保存。另外,日本當時全國識字率接近100%,導致日本戰後重建基礎較好。二戰後,日本被美國託管,美國曾經計劃遏制日本的工業發展,但由於蘇聯對美國的威脅越來越大,導致美國轉變策略,允許日本工業重啟,希望日本為遏制蘇聯的一股力量。

 1950,朝鮮戰爭爆發,美國向日本大筆採購軍事物資,拉動日本經濟快速反彈。1951年,日本經濟增長達到40%,然而美國在這時候開始打壓日本經濟。當時,美國紡織廠大量遷移到日本,日本利用戰前工業基礎,加上日本人力成本低廉的優勢,產品大量銷往美國。這導致1955年美日紡織品貿易摩擦。1968年,美國總統尼克遜(Nixon)用領土糾紛施壓與日本貿易談判之上,逼使日本自主限制紡織品出口美國。這時候,日本依賴美國保護,只好接受美國要求。

 到了1970年代,美日的貿易戰從低端產業走向高端產業。例如,日本的彩色電視機技術最早是從美國引進的,但日本品牌逐步領先美國。1970年代,日本彩電佔美國巿場20%。眼見美國彩電巿場給日本比下去,於是美國成立彩電產業保護委員會,全力打壓日本進口彩電,理由是日本政府補貼私人企業,對美國進行廉價傾銷。最後,日本於1977年主動跟美國簽訂《日美彩電協定》,嚴格制日本出口到美國彩電數量。然後,為了配合美國要求,日本企業在美國設廠生產彩電,這保證了美國人的就業機會,也保證了美國政府的稅收,以及保證了美國產業鏈的業務量。

 另外,1980年日本芯片出口量世界第一,超越美國,嚴重影響美國芯片企業的收入,導致美國再次使用貿易政策打壓日本芯片產業。美國半導體公司美光(Micron)首先發起針對日本芯片的反傾銷訴訟,然後其他公司,例如Intel, AMD, 國家半導體陸續發起訴訟。最後,日本被迫訂《日美半體協定》,日本企業需要被美國出口價格監控和反傾銷監督。之後,美國於1987年根據該協定對日本實施制裁,宣布針對日本3億美元半導體產品徵收100%懲罰性關稅。後來,美日簽署《廣場協議》,日元被迫升值,嚴重打擊日本半導體的出口價格優勢,使到日本半導體企業遭到重創,從此走進下坡路。

 1985年《廣場協議》簽訂後,日元升值,導致大量熱錢湧入日本股巿和樓巿,以賺取貨幣升值同投資雙重利潤。兩年後,日元對美元滙率合共升了1倍,這時候日本政府做了一個錯誤判斷,認為減息會阻止日元升值。但是,在日本減息後,日本股巿和樓巿大幅上漲,造成嚴重泡沫。到了1990年,日本政府決定主動刺破泡沫,連續5次加息,利率達到6%,致使日本股巿崩盤,帶動房價大跌,最後導致「日本失去三十年」,經濟潭死水,一蹶不振。

 由此可見,日本以美國馬首是瞻,但美國看待日本從來只是小弟,甚至在財困的時候,對日本榨乾榨淨,不留一點油水。所以,日本是跟錯美國大佬,在今次經濟危機中,再次向美國獻上國家經濟財產,來挽救美國的債務危機。

原文刊登在《HKWISDOM》8/5/2024
https://www.hkwisdom.net/blog/3036d187a44

2024年5月6日 星期一

時事評論:日元大幅貶值 亞洲金融風暴會否再臨?

 最近,美元針對亞太巿場的金融收割行動正式拉開序幕,致使日洲各國貨幣暴跌,例如日元滙率跌穿1美元兌換155日元的心理底線,創下了34年以來新高。另外,各種東南亞貨幣也一同貶值,包括泰銖、印尼盾等等,這種情況跟「九七亞洲金融風暴」相似。 

回顧歷史,「九七亞洲金融風暴」前夕,美國聯邦基金利率於1994年至1995年,一年時間加息7次,合共加息300個基點,由3%加到6%。由於利率飊升,美債自然大跌,買入美債可以獲得接近6%利率。同時,日本繼續保持低息政策,因此對沖基金從日本借入大筆日元,然後沽空日元來換取美元,用來購入美債或利潤更高的俄羅斯債券。

 面對這種情況,日元由199541日美元兌80日元,跌到19981美元兌147日元。與此同時,亞洲其他貨幣,例如泰銖、馬來西亞令吉、菲律賓披索、印尼盾,以及韓元都出現大幅抛售和貶值。

 在這種背景之下,1997年香港回歸祖國後第一個交易日,即是72日,泰國宣佈放棄固定滙率,轉為浮動滙率。當天,泰銖滙率暴跌17%。其次,馬來西亞於8月放棄捍衛令吉的滙率。再者,台灣宣佈放棄守衛新台幣滙率,在一日之內貶3.46%。另外,韓元於11月跌到創紀錄新低,以1美元兌1008韓元,最後被迫向國際貨幣基金組織求助。韓國民眾為了救助國家經濟,發起捐獻黃金首飾運動,而韓國大量企業破產倒閉。

 19978月,對沖基金開始攻擊香港。首先,在金融風暴發生之前,暗中逐步建立港元遠期合約短倉,然後開始在各種渠道輿論造勢,令社會出現恐慌。到了10月中旬,港元短倉大量增加,港元隔夜同業拆息急升到300%,導致造空成本過高,因此做空勢力只好暫時收手,等待往後大力追擊香港經濟。

 到了19987月,香港股巿恒生指數期貨合約逐步由59,000張,增加到98,000張。這次做空的目標由滙巿變成股巿。去到8月,港元開始出現不斷抛售壓力,媒體不斷出現一些奇怪言論,預言港元與美元的聯繫滙率,以及香港股巿必定崩潰。

 這次攻擊,做空勢力提前準備了300億港元作為抛售的「彈藥」,同時在股巿指數期貨上,提前部署大量沽空合約。投機者計劃在外滙巿場抛售港元,使滙率大幅下跌,從而影響股巿大跌,這樣便可以利用提前部署的沽空期貨合約大賺一筆。同時,當股巿大跌又會反過來影響滙巿大跌,使投機者兩頭獲利。

 然而,在中央人民政府的支持下,香港政府逐步反擊。814日,香港政府財經事務局突然在早上約見三大證券公司負責人開會,要求對方為金融管理局開立交易賬戶,並配合政府行動。當天,港股大幅反彈,恒生指數暴漲8.5%,然後在接着的10個交易日都出現上升。到了828日期貨指數結算日,合共上升了18%,打破持有大量沽空合約的空頭勢力。

 817日,俄羅斯出現重大轉折,突然宣佈債務違約和允許盧布自由浮動。幾天之內,盧布大幅貶值60%。這種大轉折使到從日本借入資金投機俄國債券的炒家損失慘重,迫使向投機者提供資金的銀行紛紛撤回貸款。由於資金鏈斷裂,在亞洲巿場衝擊各國巿場的做空勢力只好斬倉撤退。10月初,日元兌美元滙率大漲15%,可見資金大量回歸日本,使日本經濟止跌回穩。

 總括而言,香港在「九七亞洲金融風暴」靠着祖國大力支持,才能力挽狂瀾,渡過一刧。然而,今次美國資本事隔三十年後再次追擊亞洲金巿場,香港能否獨善其身,重覆當年戰勝「國際金融大鱷」的輝煌戰績。對此,我們靜觀其變,拭目以待。

原文刊登於《HKWISDOM》3/5/2024
https://www.hkwisdom.net/blog/34a1835ba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