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5月17日 星期五

時事評論:香港能否繼續成為國際航運中心?

 今年4月,國際航運界研究機構Alphaliner最新數據顯示,香港去年貨櫃吞吐量為1440萬個標準箱,跌出全球十大貨櫃港口之列,是貨櫃運輸史上首次。相反,上海、新加坡及寧波港口位列三甲,而杜拜亦取代香港晉身第10位。香港一直以全球最繁忙港口之一而引以為傲,但現時風光不再,香港貨運業又如何應變求生? 

回顧歷史,1950年以前,香港由於位處中國南端位置,是一個轉口港,貨物從一個地方運輸到另一個地方的中途站,東西貿易滙聚於香港,使香港貨運業大大發展。在二十世紀40年代末期,中國內地爆發國共內戰,大批內地居民逃難來香港,為香港帶來資金及提供充足的勞工。到了1950年韓戰爆發,歐美家對中國內地實行禁運,這使香港的轉口貿易大受打擊。香港的經濟便從轉口貿易,變為以製造業為主的進出口貿易。到了1980年代,中國推行「改革開放」,大量中國產品經香港出口至世界各國,使香港曾經連續11年蟬聯全球港口貨櫃吞吐量排行榜第一。

可惜,隨着中國在2001加入世界貿易組織之後,中國能直接跟世界各國進行貿易,淡化了香港轉口港地位。另外,香港運貨業經營成本較內地為高,使部分外國公司選擇直接把貨物運到中國內地港口,再不經香港轉口,嚴重打擊本港貨運業。到了2013年,香港爆發貨櫃碼礪工潮,在反對派煽動之下,香港貨運停罷足足40天之久。在此期間,外國企業被迫將貨物轉運內地港口。當香港貨櫃碼頭工運完結之後,工人爭取到9.8%的加薪成果,變相加重貨運成本,並轉嫁到國際貿易公司身上,致使外國企業紛紛放棄停泊香港碼頭,轉為靠攏內地各個港口,使香港航運業雪上加霜。

 2018年,中美爆發貿易戰,美國對中國貨品徵收懲罰性關稅,致使中國出口美國貿易額大跌,間接影響香港作為中國貿易轉口港的地位。不但如此,香港於2019年發生「反修例騷亂」,美國趁機推動《香港自治法》,取消美國給予香港貿易上的特殊地位,削弱貨品經香港美國的競爭力。正因如此,美國在近十年對香港的進出口量下跌七成,連帶日本和韓國對香港的貿易額也大減。因為中美貿易戰,許多中國內地生產線轉移到東南亞各國,例如越南和印尼等,貨物直接由當地出口,以致途經香港的貨物越來越少。直到2023年,香港貨運吞吐量跌出全球十大,排名第11位,表示香港貨運業出現嚴重警號。

 然而,隨着2020年特區政府頒布《香港國安法》之後,香港由亂到治,以及由治及興。香港經濟漸漸由谷底反彈,慢慢回復正常,航運業也是如此。在此期間,國家於2021發表「十四五規劃」,其中港澳專章表示香港要發展成為「八大中心」,包括「國際航運中心」。香港擁有地理優越位置、深水良港和現代化的碼頭和配套設施等優勢,能成為亞歐、亞美、南美航線的重要樞紐港,並成為內地最主要的中轉港。其次,香港實行「一國兩制」,可擔當聯通內地和國際巿場的節點角色,既是內地「走出去」的重要門戶,也是世界各國「引進來」的重要入口。再者,航運業是資本密集行業,與金融巿場緊密相連。香港作為國際金融中心,金融融資、法律仲裁等配套服務一應俱全,為航運業的融資提供相當便利。隨着粵港澳大灣區一體化發展,廣闊的大灣區腹地可望為禾港航運業發展注入強大動力。雖然香港現時只位列全球第11位,但若以大灣區港口群總量來看,不大幅抛離新加坡,更可與長三角港口群匹敵,足見大灣區的優厚潛力。

 為了應對香港航運的挑戰,並配合國家「十四五規劃」,特區政府於2023年推出《海運及港口發展策略行動綱領》,從增強港口競爭力、發展高增值海運服務、加強宣傳香港海運品牌和培育人才,以及強化香港海運港口區的支援,提出10大策略和32項具體行動措施,鞏固和提升香港作為國際航運中心的地位。由此可見,香港航運業仍然具備優勢,只要立足本地,背靠祖國,面向世界,必定能克服困難,重拾航運業光輝歲月。

原文刊登於《HKWISDOM》17/5/2024
https://www.hkwisdom.net/blog/03f02009e4d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注意:只有此網誌的成員可以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