顯示具有 侍產假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顯示具有 侍產假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2018年11月23日 星期五

時事評論:延長產假是政府的一項德政

特首林鄭月娥在10月10日發表《施政報告》,宣布一系列家庭友善措施,包括香港在職婦女產假由目前10周增加至14周,男士侍產假由現時3天增加至5天,以及支持母乳喂哺的新舉措,以上建議終於使香港與國際勞工組織規定的最低產假標準相提並論。在產假期間,在職母親目前領取工資的80%。根據以上建議,政府將對額外四周產假所產生的費用負全部責任,但工資將限制在每位員工36,822港元。這意味着每月收入超過5萬港元的員工不會得到全部80%的工資,不過政府表示這只佔香港員工的5%,所以大部分在職女性都能獲益。
回顧歷史,香港勞工福利非常不足,遠遠落後於世界其他地區。早在1970年,在職婦女產假首次列入《僱傭條例》,但當時產假是無薪假期。這種情況在1981年發生了變化,政府修改《僱傭條例》,把產假改成有薪假期,是日常工資的三分之二,而在1995年則提升至五分之四。雖然,產假的薪金提升了,但產假的長短在48年來一直沒有更新,仍然維持連續10週,未能與時並進。根據國際勞工組織於2014年的調查發現,在全球185個家和地區之中,98個提供了14周或更長的在職婦女產假,只有27個少於12周,包括文萊、馬來西亞、尼泊爾、巴布亞新幾內亞,以及香港。相反,新加坡16週,韓國90天,遠遠超越香港。例如,英國在職婦女有權享受52周的產假,在此期間大部分時間裡,她們的工資可達到90%,超越香港的80%。另外,在北歐的瑞典,政府提供480天的產假,並由父母雙方共享,由該國社會保險局提供資助。對比之下,香港是一個對職業母親不友善的城巿。我們在家庭休假政策方面落後於其他國家和地區。

延長產假旨在增生育率

雖然新措施得到各方支持,但個別婦女組織要求林鄭月娥提出更清晰的路線圖,說明如何促進香港提供兒童託管服務,他們認為這對幫助母親繼續就業至關重要。為此,林鄭月娥在發表第二份《施政報告》慨嘆:「雖然現在接受高等教育的女性比男性高,但女性勞動力參與率遠遠低於男性,這是由於社區缺乏兒童託管服務所致。」
香港特區政府延長產的原因之一是要解決香港的低生育率。勞工及福利局局長羅致光表示:「香港的生育率持續下降,現時每名女性只生育1.13名嬰兒,可能是世界上最低的數字。如果要維持香港人口穩定,生育率需要達到2.1,但香港過去30年一直低於這個數字。香港於2017年共有56,500名嬰兒出生,低於十年前的70,900。」由此可見,延長產假的目的在於提升香港生育率。
香港年輕夫妻普遍推遲生育年齡,甚至根本不想生育,這是由於香港的產假實在太短,跟其他國家與地區比較嚴重落後。香港個別婦女組織指出,產假不足只是生育率偏低的其中一個原因。對於在職母親來說,當她們重返工作崗位時,如何安置幼兒才是重要的問題。有些家庭因負擔不起或不願意僱用家庭傭工,希望把幼安置在日間託管中心,但這幾乎是不可能的,因為香港以上服務嚴重不足。例如,兩歲以下兒童託管的名額從1995年的1,530個減少到2017年的747個。早前曾經有記者在12個提供此類服務的資助兒童託管中心之中,致電查詢其中6個,發現所有服務都已滿額。大部分中心負責人表示在2019年9月之前都沒有空缺,其中一個位於旺角,擁有99個名額的中心,其負責人表示已有600多名幼兒在輪候名冊之上。由此可見,香港日間託兒服務嚴重不足是另一個在職婦女遇到的重大問題。
在職母親當然歡迎推行新措施,可以讓她們有更多時間陪伴孩子成長。但在增加在職婦女產假的同時,林鄭月娥可能會得罪商界人士。例如,香港工業總會主席郭振華振表示:「一個負責任的女職員可能不需要14周的產假。如果政府希望給女性更多的產假,就應該全割補貼僱主。除了延長產假之外,僱主更關心是找代替人手的問題,政府應該幫僱主找到替工並支付他們的工資。」另外,自由黨主席鍾國斌表示:「我同意政府應全額補償商界因延長產假而引起的額外費用。政府現時擁有巨大的財政盈餘,不應向商界索取更多的資源,特別在中美貿易戰的背景之下,政府更不應拿商界來開刀。政府打算推行取消強積金對沖,並要延長男士侍產假,現在又要延長女士產假,已經令到許多商家感到壓力,懇請政府給予商界喘息的機會。」然而,香港能夠有今天的成就,成為國際城巿,婦女勞動力的功勞可謂不少。所以,商界若要提升生產力,就更要增加在職婦女的福利,讓更多婦女投入勞動巿場,造就更多的財富,達到勞資雙方「雙贏」局面。
原文刊登於《HKG報》23/11/2018

2018年6月26日 星期二

時事評論:政府落實家庭友善政策 讓家庭重拾教養功能

上週日是一年一度的父親節,天下所有父親應當高興,跟家人一同慶祝。但是,香港的父親卻不因此節日而感到歡喜,因為根據民建聯調查發現,在受訪的587位父親之中,逾四成父親每天陪伴子女的時間少於1小時,當中一成更少於15分鐘,在欠缺足夠互動之下,嚴重影響親子關係。其次,逾五成受訪者指,因為工作太忙,致陪伴子女的時間不足。再者,逾三成人指,子女會抱怨親子時間不足。
家務壓力大影響情緒
不但父親對家庭感到壓力,就連母親也是如此。根據香港文職及專業人員總會婦女事務委員會的調查發現,在受訪的336位母親之中,五成兼顧工作及家庭的雙職婦女,因家務壓力而令情緒起伏大。其次,逾四成受訪者每天要花1至2小時做家務,花3至4小時的有約兩成半人。再者,近三成人指每天的私人時間不足1小時。結果顯示,過半數受訪者表示,過去半年,在壓力下情緒有大起伏,容易發怒。甚至有六成受訪者指,曾因處理太多家務而令自己生病,包括頭痛、胃痛等等。

年青人都不願意生育

由此可見,在香港為人父母甚艱難!正因如此,現今許多年青男女都不願意生育,逃避為人父母的責任。根據香港婦聯的調查發現,在813位年齡介乎20至49歲的受訪者之中,只有47%願意生育,較去年的72.5%大跌。至於男女的生育意願方面,有52.9%的男性表示願意生育,而女性則只有47.1%,這是首次發現女性的生育意願低於男性。其次,調查發現影響生育的原因主要是房屋問題,有83.2%受訪者認為房屋問題嚴重及住屋空間不足。再者,「育兒經濟壓力大」,以及「工作繁忙,沒有時間和精力照顧小朋友」亦是青年男女不生育的主因,分別有81.8%和79.9%。最後,有56.2%受訪者認為政府對有子女的家庭支援不足。
香港青年男女不願生育導致社會出現「少子化」、「人口老化」,以及「勞動力不足」的問題,嚴重影響香港的可持續發展。另外,香港的父母忙於工作,缺乏親子互動,導致子女缺乏教導,容易誤入歧途。例如,香港近年發現多場反政府運動,包括「反國教」、「佔領中環」和「旺角暴動」等等,參與者大多是十幾歲至廿幾歲的青年人。他們入世未深,缺乏父母教導,反而受到個別有心人士的唆使,參與非法行為,最後被捕並受審判刑入獄,前途盡毀。

青年誤入歧途共通點

這些誤入歧途的青年人有着一個共通點,就是他們的家庭都出現了大大小小的問題。在香港,正常的家庭大都是父母加上未婚子女的「核心家庭」。但是,因着各種原因,香港現時部分家庭變成「隔代家庭」、「單親家庭」和「跨境家庭」等等。在正常的情況下,「核心家庭」發揮着不同功能,包括照顧、情感、經濟、娛樂,以及社教化等等。然而,在問題家庭之中,以上各種功能均被削弱,特別是社教化功能。中國古語有云:「養不教,父之過。」在現今香港,養而不教的父母大有人在。這不是他們逃避責任,而是香港職場高度壓榨雙職父母,使他們未能盡教養子女的責任,最終導致子女誤入歧途,受人唆使,以身試法,抱憾終身。
有見及此,為了改善以上問題,政府應推行家庭友善政策,實行5天工作周、彈性上班時間、增加法定假期,僱主托兒服務等等,並盡快落實女性14周全薪假,以及男士5天侍產假,以鼓勵巿青年男女生育。另外,政府應增加房屋供應,為育有子女的家庭優先提供公屋或居屋,締造有利生育環境。

政府反應總是慢半拍

對於以上建議,香港政府總是「慢半拍」。例如,立法會早在2001年提出推行「男士侍產假」,但因勞資雙方僵持不下,致使政策胎死腹中。結果,部分青年人在缺乏父母教導之下,參與了2012年發生「反國教事件」、2014年發生「佔領中環」,以及2016年發生「旺角暴動」,這證明香港政府延遲落實家庭友善政策,有機會導致各種反政府運動的出現。有見及此,政府終於在2015年落實「男士三天侍產假」,而在2018年修訂僱傭條例,將男士侍產假由3日增加至5日。這雖然是亡羊補牢的政策,但有總好過冇。筆者希望政府在推行男士五天侍產假之後,逐步落實其他家庭友善政策。惟有這樣,香港的下一代才不致「有爺生,冇乸教。」
原文刊登於《HKG報》26/6/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