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是國際大都會,各國人士匯聚,頻繁商務及文化交流協作。香港通用語文包括粵語、英語和普通話。所以,提升港人「兩文三語」能力是保持香港在全球化競爭力的要件。自從第一任特首董建華開始,已大力推行兩文三語政策,如教育局於2003年成立「語文教學支援組」,為學校提供額外津貼,設立英文科和普通話科基準試,推出語文教師專業發展獎勵計劃,加強大學生語文要求。另在1998年把普通話科納入小學和初中必修課程,2000年普通話科成為中學會考選修科,推動普教中,又在職場推行「職業英語運動」等。
四成不懂說普通話
然而,回歸二十年,香港人的語言能力沒有明顯進步;反而有倒退迹象。例如英語培訓機構EF在2015年向全球72個地區逾95萬名成人,收集網上英語水平測試數據,發現港人英語能力在全球排行第30位,而新加坡則第6位,就連馬來西亞和韓國排名也比香港高。另2016年,政府調查發現,僅24.7%港人認為自己使用普通話能力非常好或良好;而在2015年嶺南大學調查發現,達25%及39%受訪者表示,不會聽或不懂得講普通話。
兩文三語能力欠佳,最大原因是語境不足。大部分港人以粵語作溝通;但在60年代,香港操廣東話人口不到一半,其他人分別講四邑話、潮州話、閩南話、上海話,圍頭話和客家話。方言被視為鄉下話,必須操廣東話,才能找到好工,促使港人漸以粵語溝通。
破除壁壘 製造語境
如欲強化兩文三語,須製造英語和普通話語境。回歸後英語地位不再高高在上,一些英語交流場合也變成雙語廣播,例如97年高等法院只73宗案件以中文審訊,上升至2000年363宗。另近年本土意識增強,引起粵語和普通話之爭。部分港人對普通話教學或指粵語只是方言的反應甚大,大力反對「普教中」。反觀新加坡,當地人語言能力較好,跟其文化共融政策有關。因此,若要做到兩文三語,首要破除族群壁壘,製造良好語境。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注意:只有此網誌的成員可以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