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12月12日 星期二

時事評論:以色列定都耶路撒冷 加劇中東衝突

上周美國總特朗普宣布承認耶路撒冷為以色列首都,並表示將美國駐以色列大使館從特拉維夫遷至耶路撒冷。消息一出之後,巴勒斯坦自治政府領袖阿巴斯指特朗普的決定應受譴責及不可接受。巴勒斯坦人也大感憤怒,數千人在哈馬斯組織控制的加沙地帶上街示威。之後,巴勒斯坦加沙走廊有兩枚火箭射向以色列,空襲警報響起,令該區的緊張氣氛升級。
另外,多個阿拉伯國家抨擊美國,打擊中東和平進程。在約旦首都安曼,大批巴勒斯坦難民參加遊行和集會。青年高叫反美口號,數以百計巴勒斯坦人從巿郊湧到安曼巿中心,呼籲約旦政府廢棄1994年與以色列締結的和平條約。在沙特阿拉伯,總理阿卜杜拉炮轟特朗普作出這項決定是「不必要和不負責任」,指此舉違背巴勒斯坦人的歷史和永久權利,呼籲特朗普重新作出考慮。在土耳其,美國駐伊斯坦堡的領事館門外,大約一千五百人聚集及高叫反美口號,並有人在領事館的牆上塗上「釋放巴勒斯坦」的字句。
不但中東國家,就連美國在歐洲的盟友也劃清界線。在英國,首相文翠珊表明不同意特朗普的做法,表示耶路撒冷最終應該由以色列和未來的巴勒斯坦國分享,又指特朗普的決定對推動中東和平毫無幫助。在德國,總理默克爾表示不支持美國承認耶路撒冷為以色列首都,也不支持美國搬遷大使館的計劃。
在一遍反對的聲音之中,只有以色列表示支持美國的做法。以色列總理內塔尼亞胡表示,這是歷史性的一天,以色以十分感激特朗普。而特朗普也回應說,這是期待已久的一步,符合美國的利益,有助推動中東和平進程。

特朗普撐以色列有跡可尋

其實,特朗普此舉只是兌現之前的選舉承諾,早已有跡可尋。例如,早在本年1月,特朗普簽署《第13769號行政命令》,禁止來自利比亞、伊朗、伊拉克、索馬里、蘇丹、敘利亞、也門等穆斯林世界7國的公民入境美國,其中敘利亞的期限為「無限期」,並以對恐怖主義的擔憂作為理由。由此可見,身為基督徒的特朗普對穆斯林存有偏見,卻十分支持以色列。例如,他在本年5月訪問以色列,在歡迎儀式時強調兩國同盟關係,並以美國總統的身份參觀猶太大屠殺紀念館和哭牆,成為首位到訪哭牆的美國總統。另外,特朗普的女婿庫什納是一名猶太移民,而特朗普的大女伊萬卡也跟隨丈夫改信猶太教。所以,特朗普承認耶路撒冷為以色列首都只是意料之事,根本不值得希奇。
究竟耶路撒冷是屬於以色列,還是屬於巴勒斯坦?若要回答這個問題,就必須回顧歷史。早在公元前1800,亞伯拉罕在耶路撒冷的摩利亞山上進行獻祭給上帝的儀式,這是耶路撒冷最早的歷史記載。亞伯拉罕有兩個兒子,一個是以撒,另一個是以實瑪利,前者是以色列人的祖先,後者是阿拉伯人的祖先。亞伯拉罕死後,兩個兒子分道揚鑣,逐漸建立強大的族群,也就是現今的以色列和阿拉伯各國。公元前1003年,以色列第二任國王大衛打敗耶布斯人,定都耶路撒冷。之後,大衛的兒子所羅門在耶路撒冷的錫安山建立第一座聖殿。公元586前年,歷史第一個帝國,古巴比倫王尼布甲尼撒二世率領軍隊征服以色列,摧毀了耶路撒冷的聖殿,猶太人被擄到巴比倫成為亡國奴。公元前539年,歷史第二個帝國,波斯王居魯士二世征服巴比倫,並奪取耶路撒冷。之後,波斯王支持猶太人回歸耶路撒冷,並指示以色列人重建聖殿。
公元前332年,歷史第三個帝國,希臘王亞歷山大大帝攻佔耶路撒冷,後來遭到猶太人馬加比家族號召群眾奪回耶路撒冷,恢復並潔淨聖殿。西歷元年,耶穌誕生在伯利恆,成年後在耶路撒冷傳道,最後被羅馬總督彼拉多下在城外釘死在十字架之上。70年之後,羅馬帝國太子提圖斯帶領軍隊平定耶路撒冷的叛亂並摧毀聖殿,後來將耶路撒冷改名為埃利亞(Aelia),並將整個猶太地改名為巴勒斯坦。自此之後,猶太人便四散天下,流離失所,差不多二千年。直到1917年,英國佔領耶路撒冷,連同約旦在內的巴勒斯坦地區成為英國託管區。英國外交大臣貝爾福發布著名的《貝爾福宣言》,支持歐洲猶太人回歸耶路撒冷重新建立自己的國家。1948年,英國託管結束,撤離巴勒斯坦地區,以色列便宣布獨立復國,隨即遭到阿拉伯聯軍圍剿,但以色列最終神蹟地取得勝利。第二年,以色列宣布以耶路撒冷為首都。1967年,六日戰爭爆發,約旦用火炮轟炸耶路撒冷,隨後以色列國防軍解放耶路撒冷,重新歸回以色列,直到現在。

耶路撒冷是兵家必爭之地

由此看來,以色列與巴勒斯坦就耶路撒冷的主權爭論從來都沒有停止過。然而,以巴衝突曾經出現過一絲曙光,有機會出現和平共處的境況。1947年,聯合國通過「巴勒斯坦分治決議」,提出在巴勒斯坦分別建立一個猶太國家和阿拉伯國家。猶太人接受這個決議,但巴勒斯坦人拒絕。另外,1967年,阿拉伯各國在北非召開聯盟大會,發布「三不政策宣言」。第一,不與以色列和平相處。第二,不承認以色列。第三,不與以色列談判。2000年,以色列總理巴拉克與巴勒斯坦領導人阿拉法特舉行會談。巴拉克提出,讓出全部加沙地帶和94%的東耶路撒冷給巴勒斯坦,並支持建立以東面耶路撒冷為首都的巴勒斯坦國。然而,這個提議遭到阿拉法特的斷然拒絕,導致以色列「土地換和平」的計劃宣告破產。
耶路撒冷擁有超過五千年的歷史,是人類東西方文明交會的地點,地理位置處於歐、亞、非的中心,是兵家必爭之地,也是三大宗教(猶太教、基督教、伊斯蘭教)的聖城。耶路撒冷的希伯來原文意思是「和平之城」,但這城卻從來沒有存在過和平的時候。隨着美國承認以色列定都耶路撒冷,以巴衝突只會有增無減,更會延伸至伊斯蘭世界與基督教世界的衝突,使和平的希望變得越來越遙遠。
原文刊登於《HKG報》12/12/2017

2017年12月10日 星期日

教育評論:香港STEM教育的困局與出路

全球經濟發展正式進入第四次工業革命的年代。香港作為一個國際城巿,為了保持競爭力,實在需要在四大支柱產業之外,發展創新科技產業。
  為此,香港教育局在2015年11月課程發展議會推出《推動STEM教育——發揮創意潛能》諮詢文件,以及特區政府於2016年及2017年施政報告中,分別提出向每所小學發放10萬元、中學20萬元一筆過津貼作推動STEM教育,以支援本地的STEM教育發展,務求由基礎教育做起,把香港發展成為一個創科城巿。
  香港教育工作者聯會在12月公布《前線STEM教師支援政策研究報告》,指出香港STEM教育遇到以下的困局。
  第一,八成受訪中小學採取多種形式進行STEM教育,當中半成學校已安排於常規課程中授課,七成安排於課外活動中進行,課時得來不易,STEM教師備課時間長,亦需絞盡腦汁;半數中小學在全校推動STEM教育,旨在照顧學習差異及達到讓所有學生先接觸再發展的教學目標,惟公開試影響下,難以於高中常規課程中加入STEM教育。
  第二,超過八成受訪教師反映遇到長遠政策規劃、教師專業發展支援及硬件設備不足的挑戰、高達七成受訪者認為專家及相關企業支援不足;特區政府推出的支援措施,教師未有知悉,支援未達廣泛化及專家級別化的程度,升學及就業前景尚未開拓,創科企業未聯繫起來,整體支援未到位。
  第三,超過七成受訪教師表示在STEM教學法、學科知識及坊間教材支援上遇到挑戰;實際教學環境限制了STEM教學法的應用,跨學科教學有賴教育局的推動;中小學教師對工程學知識不足、準備教材需要額外付出金錢與時間。
  加快開展創科產業政策
  面對以上的困局,研究報告建議如下:
  首先,特區政府應加快開展創科產業政策,借助國家科學結合產業發展的大趨勢,使創科產業成為本港知識型經濟重要一員,為STEM人才提供發展前景,打通STEM教育的就業前景,同時確保香港在全球經濟模式轉變下,繼續成為最具競爭力的經濟體。
  其次,特區政府應明確STEM教育的長遠發展,聯繫教育專家、前線教師及STEM學者共同整合課程,促使跨學科教學,讓下一代學會融會貫通知識,並培養以科學求證的方法,達到有能力解決日常生活難題,促使教育為年輕人裝備好迎接未來社會講求的創新思維和開拓能力。
  再者,特區政府應制定政策支持民間教育團體舉辦各種支援STEM教師的活動,讓有豐富STEM教學經驗的教師、創科專家及企業、教材公司等為教師提供最新各專家級別教學支援;亦要聯繫各界,形成推動STEM教育的文化氛圍,全面提升本港STEM教育的質素。
  全球各國紛紛推出不同的STEM教育政策,部分國家已漸見成果,例如芬蘭成功推動STEM教育而把國家經濟轉型為高端科技服務行業。如果香港再不急起直追,只會被對手愈拋愈遠,淪為第四次工業革命的大輸家。
原文刊登於《大公報》11/12/2017

2017年12月7日 星期四

時事評論:北京驅逐低端人口 突顯戶籍制度的問題

上周內地網上流傳北京巿政府在大興區內展開驅「低端人口」,要求過千外來務工者立即搬離住地,導致大批外省民工頓失家園。事緣早前北京大興區一處外來務工者聚居處發生大火,造成19人死亡,於是巿政府便展開清理潛在危險所行動。但是,巿政府要求民工撤出危險住所,也應該給予賠償並安排住處,而不是無理的驅趕離開。另外,「低端人口」是對外省民工的一種侮辱性稱呼,正確的名稱應為「農民工」,即是指到鄉鎮企業或城巿從事第二、三產業工作的農村居民。現時中國13億人口之中,農民工佔了2.6億,是一個很大的數目。

農民工勤勞工作收入微薄
北京巿政府驅逐「低端人口」不單使民工流離失所,還有造成巿內租金飛漲,企業運作出現混亂,多間速遞公司拒收送到北京的貨物。由此可見,民工對城巿發展作出一定的貢獻,擔任城巿人不願做的厭惡性工作,例如工廠基層工人和快遞員等等。所以,民工對城巿有正面的影響,而不只是負面的影響。
其實,中國能夠有今天的成就,例如成為世界工廠、國民生產總值超越日本,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系,農民工佔有一定的功勞。農民工付出勞力,在惡劣的工作環境之下超時工作,以賺取微薄的收入,為國家經濟高速增長付出一分力量。但是,他們默默的為城巿建設付出,卻得不到應有的回報,甚至面對許多不公平的待遇。例如,僱主無理拖欠薪金、長期在惡劣環境工作而患上職業病、缺乏社會福利保障,以及忍受與親人分離的傷痛,把子女留在鄉間,成為「留守兒童」。現時,中國共有8000萬「留守兒童」。他們長期缺乏父母關愛,欠缺良好教育,甚至遭到暴力對待,成為農村的隱憂,為社會發展埋下「計時炸彈」。

屢屢受到各種不公平待遇

農民工在城巿遇到各種不公平的待遇,一切源自中國的戶籍制度。1958年1月9日,中國人大常委會頒布了第一部戶籍制度《中華人民共和國戶口登記條例》,把內地人口分為「農業」和「非農業」兩類戶口。城巿居民擁有非農業戶口,農村居民擁有農業戶口,兩地居民均不能自由遷移戶口。1978年,國家實行「改革開放」政策,強調優先發展城巿,使城鄉差距增大。城巿發展需要大量勞動力,農村又同時出現剩勞動大,政府才允許農村居民入城打工。不過,受戶籍制度影響,在醫療、房屋、教育等基本社會服務方面,入城打工的農民工並不能夠享受與城巿居民同等的待遇。
2013年,中央政府決定開放小城巿的落戶限制,允許非城巿戶口居民轉為城巿居民戶籍,遷向城巿的農村居民將可享有城巿居民的權利。之後,北京巿在2016年公布《進一步推進戶籍制度改革的實施意見》,宣佈將取消北京地區農業戶口和非農業戶口區分,統一登記為居民戶口。在此之前,已有多個省巿提出取消農業戶口與非農業戶口的劃分方案。由此可見,戶籍制度改革的呼聲越來越高,因此各地方政府必須重視人民的訴求。
然而,人類是自私的。在戶籍制度之下,城巿居民作為既得利益者,認為大量農村人口大量流入城巿會搶去城巿人的飯碗。城巿的工作機會有限,未必能完全吸納來自農村的勞動力,與此同時,部分城巿民眾被迫與農民工競爭工作機會,因此可能造成城巿的失業問題。另外,城巿人認為農村人口與城巿人口爭奪社會資源,流入城巿的農村人口因此可能於職場或社會不同範疇中與城巿人產生衝突,破壞城巿和諧。

中國崛起 農民工功不可沒

但是,如果改革戶籍制度,取消把國民二分為農業戶口和非農民戶口,而統一成為居民戶口,農業人口在城巿落戶難度便會降低,城鄉統一的戶口登記制度使勞動力巿場靈活性得到提升。勞動力在不同地區流動障礙得以消除,即使農業人口在某城巿找不到工作,也較容易遷移至其他大城巿,尋找工作機會。
另外,統一登記為居民戶口能消除城巿人對遷移至城巿的農村人口的歧視。過往社會福利保障是根據戶籍進行分配,當農業人口進入城巿,便容易產生身分上的標籤,城巿人會認為他們來自較落後的農村,助長城巿人對農業人口的歧視。但當統一登記為居民戶口,政府一律給予居民住戶證的情況下,難以標籤身分,這有助消除歧視問題。
總括而言,中國能有今天的成就,農民工實在功不可沒。政府需要藉着改革戶籍制度,從而改善他的生活,而不是把他們當作「低端人口」而令他們受到不公平的待遇。
原文刊登於《HKG報》7/12/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