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近年青年人參與社會運動越來越頻密,行動越來越激烈。2014 年 9 月「佔領中環」運動,參與者多數為青年人。他們持續七十九天霸佔馬路,阻礙交通,使部分商戶無法做生意,有些甚至倒閉收場。事件發生之後,許多人嘗試找出青年人參與反政府社會運動的原因,其中以前財政司司長梁錦松的見解最為精闢。他指出,年青人面對「三上」困難,即上樓、上流及上位問題仍未解決,遂「上街」以表達不滿。
在「三上」問題之中,筆者認為「上樓」問題最為嚴峻,就算上屆梁振英政府推出多項措施,舒緩樓價上升壓力,例如推出「港人港地」、「活化工廈」、「新界西北發展」以及「雙倍印花稅」,但面對土地供不應求的情況,樓價依然「有升冇跌」,令青年人「上樓」的希望落空。一如梁錦松所料,當青年人無法滿足「上樓」的訴求,他們只好「上街」來表達不滿,因此而衍生出 2016 年 2 月「旺角暴動」,其中參與者多數為青年人。
2017 年 10 月,以林鄭月娥為首的新政府上場,意識到「上樓」是青年人不滿政府的主因,所以她在首份《施政報告》提出「三業三政」的相關工作,即關注青年的學業、事業及置業,並鼓勵青年議政、論政及參政,讓年青一代看到曙光和向上流的機會,有助解決社會深層次予盾。為了推動「三業三政」,特區政府在過去一年做了很多工作,例如增加五十億元教育恆常撥款以解決青年學業問題,積極爭取港人在大灣區的社會福利以解決青年事業問題,推出「青年發展委員會」自薦計劃以滿足青年議政、論政及參政的訴求。但是,雖然特區政府推出多項政策,但仍然未能解決青年人「置業」的深層次矛盾,仍然未能滿足青年人最基本住屋的需要。歸根究底,香港青年「置業」困難在於建屋土地長年「供不應求」,樓價「有升冇跌」,遠超一般青年人的負責能力。
其實,香港青年何止面對「三上」和「三業三政」問題,他們還需要面對住屋的「三超」問題,即樓價「超貴」、住屋面積「超細」,以及輪候公屋時間「超長」。第一,香港樓價冠絕全球。以一般青年人的平均收入來計算,就算他們不吃不喝,把每月收入積存來買樓,也要儲蓄 19.4 年才能達成置業願望。第二,香港土地面積只有 1106 平方公里,當中已發展的土地僅佔 25%,卻住着 740 萬人,導致人均居住面積只有 1.5 個車位,大大影響了居住生活素質。第三,香港樓價早已抛離一般巿民的經濟負擔能力,以致大部分基層人士將住居需求寄望於公營房屋。目前,約有 15 萬宗一般公屋申請,以及約 12 萬宗配額及計分制下的非長者一人申請,其中包括單身青年。在這種情況之下,一般申請者的平均輪候時間為 5.3 年,而單身青年甚至可能需要輪候超過 10 年的時間。由此可見,香港青年面對住屋的「三超」問題非常嚴重,若不加以疏導解決,便有機會引發下一輪更激烈的反政府社會運動。
有見及此,林鄭月娥在 2018 年 10 月發表她任內的第二份《施政報告》,其中重點項目是「明日大嶼願景」,涵蓋中部水域交椅洲和喜靈洲附近的人工島、大嶼山北岸和屯門沿海地帶,包括重新規後的內河碼頭區和龍鼓灘等多個發展區;並配以一套全部的運輸基建網絡貫通各區,為香港經濟發展、民生改善,為巿民安居樂業燃點希望。若我們細心留意「明日大嶼」的細節,便會發現這是一個解決青年人「三上」問題的好方法。
首先,「明日大嶼」藉填海造出 2100 公頃土地,部分用來興建房屋,並以七三比例來興建公營與私營住屋,有望降低樓價,讓 110 萬人安居樂業,藉以解決青年的「上樓」問題。其次,新填海土地位於東大嶼區域,接通東涌新巿鎮,以及港珠澳大橋。東大嶼的居民能夠通各大公路、橋樑、碼頭及機場接通香港巿區,澳門與珠海,甚至珠江三角洲各地,實現大灣區一小時生活圈,增加就業機會,提升創業空間,讓青年人有機會「上流」與「上位」。
總括而言,「明日大嶼」是解決青年人「三上」問題的絕佳方案,香港青年能藉此實現「三業三政」,不需要再面對住屋「三超」問題,從此不需再「上街」,反而可以藉着廣深港高速鐵路及港珠澳大橋,在大灣區各大城巿開心「行街」,生活素質從此大大提升。
原文刊登於《線報》12/11/2018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注意:只有此網誌的成員可以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