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漫威之父」之稱的美國超級英雄漫畫家史丹利(Stan Lee)於當地時間11月12日在洛杉磯一間醫院逝世,享年95歲。1922年出生的史丹利,出生於一個羅馬尼亞移民家庭。他於16歲高中畢業後便加入漫畫公司工作,1941年8月推出漫畫「美國隊長」,展開其漫畫家的生涯。史丹利隨後創作出多個家傳戶曉的超級英雄,包括「鐵甲奇俠」、「蜘蛛俠」等,並組成「復仇者聯盟」,當中不少被拍成電影,並且套套賣座,其中多個角色成為家傳戶曉的人物。
在眾多超級英雄之中,「蜘蛛俠」對筆者影響最深,也間接影響我投身科學教育事業。根據漫畫,蜘蛛俠原本是一名叫做彼得(Peter Parker)的高中生,在一次課外活動中,意外被一隻受過放射性感染的蜘蛛咬傷後,獲得具有蜘蛛一般的超能力,例如超強力量與敏捷性、能黏附在物體表面的能力、可以對危險快速做出反應的感應,以及讓他藉着使用自己發明的「蛛網發射器」裝置,射出蜘蛛絲,用來對付反派人物。
《蜘蛛俠》在1962年8月發行,在漫畫之中,作者史丹利引入許多科學原素,例如被放射性感染的蜘蛛會改變其遺傳機因,從而引發強大的能力。其次,主角彼得自己研發特殊化學配方,成功製造強力「蜘蛛絲」,平時是液體狀態,接觸到空氣就會變成類似蛛網的物質,堅韌且耐用。另外,這些液體能壓縮儲存在膠囊中,透過手掌的「蛛網發射器」的控制裝置射出蜘蛛絲。
從主角彼得身上可以看到多個STEM學習元素。第一,彼得在高中時已喜歡科學,升讀大學時揀選了物理科,所以他對科學(Science)感到興趣。第二,他運用了當代的科技(Technology)來強化自己的能力,例如他利用液體技術,把蛛網液壓縮儲存在膠囊中,成功製造「蛛網發射器」。第三,他的動手技術(Engineering)能力極高,能夠自己研發特殊化學配方,製造強力的「蜘蛛絲」。第四,因為他是一名大學物理系學生,而物理運算需要高階數學工具,所以他的數學(Mathematics)能力也極高。由此可見,彼得能成為一位超級英雄,除了本身擁有超能力之外,懂得STEM學習方法也是其中一個重要的原因。
不但彼得,就連漫畫的反派角色也表現出豐富的科學元素。例如,彼得在大學修讀物理,他的老師康納斯博士(Curtis Conners)因意外斷了一隻手臂,但他沒有因此而氣餒,仍然堅持科學研究。後來,他觀察到蜥蝪斷肢後有再生的能力,於是加以研究,並成功研製「再生血清」,最後用自己做活體實驗,變成了可怕的「蜥蜴人」(Lizard)。另一名核能科學家奧托教授(Otto Octavius)研究核融合(Nuclear Fusion)技術,利用海水提煉氫的同位素,分別為「氘」和「氚」。他把各元素透過高溫融為成氫原子,並釋放巨大能量,藉以解決全球能源危機。但是,因實驗意外,奧托教授的四隻機械臂溶接在他背上,並影響其腦部,使他變成「八爪魚博士」(Doctor Octopus),成為搶奪核資源的罪犯。
筆者在學時代經常觀賞《蜘蛛俠》漫畫與影視作品,受到不同角色與劇情的啟發,開始了學習科學的歷程,並在大學修讀物理科,最後成了一位中學物理教師。所以,《蜘蛛俠》作者史丹利間接是我的啟蒙老師。他以簡單而有趣的方法,引領我進入科學世界。不但如此,他除了教曉我一些科學知識之外,還教導我一些人生哲理,例如《蜘蛛俠》主角彼得的名言:「能力越大,責任越大。」我作為一個科學教育的受益者,隨着年齡的增長,能力越多並越大,教導學生的責任也就越大。但願我也能像史丹利一樣,一生透過自己的專業,影響世上無數人,並且流芳萬世。
原文刊登於《新城教育+》21/11/2018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注意:只有此網誌的成員可以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