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12月18日 星期二

時事評論:外賣用膳齊「走塑」

為鼓勵巿民減少使用塑膠餐具,香港政府於11月連同本港3大連鎖快餐店大家樂、大快活及美心破天荒合作,舉辦「走塑」環保獎勵運動。食客在3大連鎖快餐店,購買外賣餐,不取塑膠餐具,即可換印花,光顧同一快餐店品牌儲夠6個印花,便可換一套可重用餐具,或一杯熱飲。政府希望透過獎勵誘因去鼓勵減少使用塑膠餐具,從而達到環保效果。
現時本港3大連鎖快餐店每月外賣生意,估計用上500萬套塑膠餐具。另外,根據綠色和平的數字,全球每年平均共賣出4,800億支膠樽裝飲品,並使用約5,000億個膠袋。由此可見,全球塑膠氾濫問題非常嚴重。這些塑膠物品往往經過一次使用之後便成為塑膠垃圾,隨着河溪漂流最終流入大海。目前,全球每年有多達1,270萬噸塑膠流入海洋,這些塑膠受海流、風浪等衝擊,難以自然降解,而是會分解成比沙粒更細的「微塑膠」。這些微塑膠不易清理,有機會被海洋生物誤以為食物而食進體內,影響健康甚至死亡。
 海洋被塑膠污染,人類也不能獨善其身,因為人類位於食物鏈的頂層,在進食海產的時候,同時間吃下大量微塑膠。英國普利芧斯大學(Plymouth University)發現,當地每捕獲三條魚,就有一條的體內含有微塑膠。由此推算,不少人可能因而吃下1,500至11,000粒微塑膠。
 奧地利環保署最近與維也納醫科大學(Medical University of Vienna)合作,向來自日本、波蘭、芬蘭、意大利、荷蘭、俄羅斯、英國、奧地利等8名受訪者採集糞便樣本,結果發現全部糞便樣本含有微膠粒。微膠粒可進入人體血管和淋巴系統,危害人體健康。除此之外,專家擔心塑膠微粒破壞人體免疫系統和內分泌系統,引發炎症,甚至影響生殖能力。
 為了減了濫用塑膠產品,世界各國都各自研發塑膠替代品。例如,韓國有生產商研發出大米飲管,質地硬淨可以直接食用,外表與一般塑膠飲管無異。另外,又有台灣年輕人最近成功利用业蔗渣研發環保飲管,能於泥土自然分解,十分環保。除此之後,印度發明家用小米、米飯和麵粉等天然食材做成各種湯匙、筷子、讓人用餐完後,可以把餐具一同吃下肚。這些「可食用餐具」可以保存三年,而且不含防腐劑。若不想食用,放在泥土裡約4至5天便會自行分解,十分環保。
 保護地球,人人有責。我們除了使用塑膠代替品之外,更重要的是減少使用塑膠產品,做到源頭減廢。這不但能夠保護美好的生態環境,也能減少人類因攝取過量微塑膠而發起各種疾病的風險。
原文刊登於《新城教育+》19/12/2018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注意:只有此網誌的成員可以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