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國務院總理李克強於2017年的全國人大政府工作報告提出,為了推動港澳與內地的合作,決定研究制定粵港澳大灣區的城市群發展計劃,以發揮港澳獨特的優勢,及提升國家經濟發展和對外開放的地位與功能。粵港澳合作、大灣區城市群的提出,可說是包括港澳在內的珠三角城市融合發展的升級版, 從過去三十多年前店後廠的經貿格局,升級成為了先進製造業,和現代服務業融合最重要的示範區;從區域經濟合作,上升到全方位對外開放的國家策略,這為粵港澳城市群未來的發展帶來了新機遇,也賦予了新使命。大灣區最大的特點是一國兩制,用具體去表現出一國之下的多元性;而制度中的多樣性和發展的互補性,亦可以構成大灣區發展的優勢與潛力。其實建立大灣區的最大意義是深化一國兩制的實踐,同時表現出對外支持配合一帶一路的建設,而對內就是推動泛珠三角區域的合作。大灣區的目標就是新經濟區域、增強科技創新、擴大國際合作及建設內地與港澳全面合作示範區等。
增加就業機會
因本港的金融產業方面的優勢和經驗,可支援相關的離岸人民幣結算、融資等需要,本港可就此計劃增加金融的就業機會,亦能增加本港的業務。加上,本港亦隨着深港通、滬港通等投資,令市場上能提供人民幣的產品在數目和種類方面增加,是理想的平台。除了金融方面,本港的旅遊業亦能在大灣區發展更發揮功效。本港可提供旅遊業的服務讓大灣區的旅客增加,本港亦能因此進一步推動一程多站。加上,本港的外在環境,如租價高、資金有限等都難以令創業者在港發展,而大灣區可以給予他們機會去發展,從而發展成創新科技等。
市場發展的機遇
粵省的地區加上兩個特別行政區的人口逾6000萬,GDP(本地生產總值)超過8萬億人民幣,在市場上有龐大的發展空間,以資訊科技、服務、金融為主,可擴大至科技的研發中心、以至發展成全球科技市場的主要中心;而服務則可以由內地的業務擴展至世界的業務,以達至吸引外資企業和旅客紛紛進入大灣區,增加旅客來大灣區消費、住宿等帶動旅遊業發展。而且,有公司預測於2025年的整體銀行的盈利高達1.44萬億元,遠超於東京、紐約等其他大灣區。未來亦可以從大灣區內加入生活等重要完素,這不但能成為重要的商業中心,還能成為旅遊的好去處。從人才、科技等條件,內地以及兩個特別行政區都能滿足成立大灣區的條件。
創新科技的機遇
香港是一個重視金融多於科技發展的地方,而深圳則是一個重視科技的創科之都。有很多跨國科技和互聯網巨企的總部都設於深圳,例如騰訊、華為、中興等。那裏已成為全國有意投身科技專業人才趨之若鶩的地方。現在深圳已發展出高增值的供應鏈來支援高科技產業,科技產業成為了深圳經濟的火車頭。創新科技產業正徹底地改變人們的生活,同時成為現代經濟發展的新引擎。深圳的科技首屈一指,如果加上香港的市場推廣,自然能夠令香港的科技技術大大提升。
創意產業的機遇
現時,香港產業單一化,只重視金融地產,而忽略了創意產業。例如在電子競技方面,有小部份香港人非常重視這個產業,但香港政府並不重視這個產業的發展,與此同時亦沒有為電子競技提供資助。香港人可以利用大灣區這個項目到深圳發展,為自己帶來更多創新的機會。粵港澳大灣區擁有非常龐大的市場,可以為香港的創業者提供更多的機遇。電腦動畫、網絡遊戲、廣告設計及多媒體創作等創意產業,均應用數碼科技和網絡科技,故此科技是數碼創意產業發展的核心動力。當香港的科技技術提升時,創意產業亦能隨即在本港有更多發展的機會。
香港需把握機遇
總括而言,雖然香港在金融貿易方面發展得聲聲有色,更被稱為亞洲四小龍,可是香港卻一直缺乏科技方面等的發展,加上香港土地不足的問題嚴重,要繼續發展下去必定要解決此難關,雖則是剛剛落成不久的發展項目,但經過參考一帶一路等經濟區的發展方案,已經有一個很完善的發展方案,亦為粵港澳一帶的城市帶來機遇,例如經濟方面會使增加就業率,人均生產總值等;而在創新科技方面就是通過三地的互補不足(例如:市場推廣)來使其技術提升。與此同時,大灣區始終是一個剛落成的發展方案,所以在各方面通力合作才可以盡善其美使其能融洽地參與發展,為三地帶來更多的機遇,在軟硬實力的增長下,港澳及內地必定能增加國際競爭力,對日後的發展會有更大的幫助。最後展望香港能透過是次難得的機會帶動繁榮。
原文刊登於《HKG報》23/12/2018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注意:只有此網誌的成員可以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