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12月14日 星期二

二創歌曲:投票奇遇記

 


《投票奇遇記》 曲:江港生、李克勤 詞:亞伯林 投票!投票!投票!投票!選戰漫天紛紛揭曉! 投票!投票!投票!投票!各位絕頂高手過招! 投票!投票!投票!投票!聲勢立即推到高潮! 投票!投票!投票!投票!人人勤力照料! 個個放聲歡笑!齊齊全力叫囂! 這次角逐競選像熱潮,出街肌膚已經曬黑了。 睇到選舉布幡隨風飄,全部也為拼命競選出高招。 選舉加快每天嘅心跳,你要是進入議會便明瞭。 嗨!嗨!嗨!嗨!前途明亮美妙! 你我發出尖叫,完成全部記招! (數白欖) 老弱孕婦有需要 關愛隊列去投票 內地港人也照料 邊境票站去投票 身份證件掃幾秒 即刻印出電子選票 全港票站確不少 立法會選舉去投票

原創歌曲:為教育奉獻

 


《為教育奉獻》 曲詞:林伯強 意志最堅 你我一心為教育 堅決信心 今天出發 一起去開展 正向愛心 每個歡欣見笑臉 關懷老師 愛護孩童 悉心的勸勉 為教育奉獻 為教育實踐 改變制肘 親手開創 把握這一天 為教育奉獻 為教育實踐 未來願景 師生創造 一起的構建 政策發展 每個悉心去判辨 關注課改 分出差距 高低深與淺 世態百千 友愛師生每次見面 尊敬老師 遍地頌揚 高歌千百遍 今次競爭 聲聲高呼 我向你推薦 不怕困阻 跨出千里 願與你並肩

科普文章:核能新技術 釷熔鹽核電廠

自從1940年代,二次大戰之後,核技術迅速發展。除了核武器之後,核能發電也被廣泛應用。傳統核發電是利用鈾元素作燃料的壓水式反應爐,其運作原理是當核裂變發生時,一個較重的原子核會分裂成兩個較輕的原子核和數個中子,例如鈾-235(Uranium)會分裂為鋇-144(Barium)和氪-90(Krypton)的原子核,在過程釋放能量,產生大約1000高溫,從而加熱渦爐中的水產生水蒸氣,再推動渦輪產生電力。鈾-235核分裂時,會放出兩至三個中子。如果附近有很多鈾-235核原子,這些中子便可以繼續令這種同位素分裂,從而造成連鎖反應,使能量釋放能繼續不斷的持續下去。 

在受控制的情況下,核裂變產的核能可以用來發電,是化石燃料以外的一大能源。但是,當核裂變不受控時,便會產生核事故,甚至演變成災難。例如,1979年美國的三哩島、1986年前蘇聯的切爾諾貝爾,以及2011年日本的福島。在切爾諾貝爾的事件中,由於裂變連鎖反應失去控制,引起爆炸,令大量核輻射泄漏到四周。在這次意外中,31名工作人員死亡,500多人受傷,附近幾萬名居民必須疏散。放射塵經由風、空氣、水、土壤和農作物擴散到整個歐洲,影響的範圍廣泛,並且持續頗長時間。另外,核電站製造的核廢料具有放射性,處理和儲存這些核廢料時,都會出現嚴重的問題。核廢料必須送往處理工廠,有用的原料會從廢料中提取出來,剩餘的廢料會儲存在鋼質圓桶內,長年埋在偏遠地方的地底下。

 為了解決能源危機,以及避免核事故發生,美國、法國、日本多國早在1960年代開始研究利用釷(Thorium)元素來代替鈾元素來進行核裂變發電,但由於釷元素的腐蝕問題,導致研發技術緩慢。另外,因為鈾元素分裂出來的副產品鈈元素能夠製造成核武器,具有戰略價值,以致鈾元素核電廠一直沿用至今。然而,世界各國仍然繼續釷熔鹽反應爐的研究,例如荷蘭核研究諮詢集團(NRG)2019年完成首次熔鹽核燃料輻射測試,而中國則在20217月公布一項商用熔鹽核電廠方案,上海應用物理研究所計劃在沙漠地區建置100 MW熔鹽核電廠。釷雖然也是放射性化學元素,但放射性遠低於鈾,而且釷蘊藏量更豐富,例如中國釷儲量為世界最大,能夠自給自足20000年。其次,釷元素的副產品也無法製造核武器,產生較少核廢料。再者,釷熔鹽核電廠不用水冷卻,能夠在內陸沙漠地區設置,減少使用水資源和水質污染。

 在熔鹽反應爐中,釷元素並非固體燃料棒,而是溶解於熔鹽。熔鹽在高溫下流過反應爐,液態鹽充當冷卻劑。如果不幸發生核洩漏事故,熔融釷也能迅速冷卻和凝固,減少輻射擴散量,減少環境污染。中國計劃2060年實現碳中和,因此身為排碳大國,得加快腳步建置再生能源或其他低碳能源。中國計劃2030年在甘肅武威沙漠地區建置第一座商用釷熔鹽反應燱,目標是在中國中部或西部沙漠和平原建設「多個」釷熔鹽反應爐。這個供電體系將朝着「西電東送」前進,即在人口較稀少的西部地區建置多個反應爐,搭配風力和太陽能發電場等能源,為人口密集的東部提供清潔而穩定電力供應。另外,這個計劃也打算應用於「一帶一路」建基項目,為歐亞非大陸提供可持續的能源供應,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共建共享共同的世界夢。

原文刊登於《大公報》15/12/2021
https://www.tkww.hk/epaper/view/newsDetail/1470812390080778240.html

2021年11月30日 星期二

時事評論:長工時對社會生產力的影響

 我們自小便受「多勞多得」的觀念影響,例如中國文學家周立波在1958年發表《山鄉鉅變》:「社會主義的分配原則是多勞多得,少勞少得。」但是,長時間勤勞工作就必定得到更多的收穫嗎?

  回顧歷史,歐洲在19世紀初,工廠工人每周工時長達60小時。但是,隨着科技進步,到了1920年代,大部分歐洲工廠每周工時已降到40小時。因此,英國經濟學家凱因斯(John Maynard Keynes)在1930年發表了一篇文章,樂觀地預測人類在100年後,工人每周只需要工作15小時,便能獲得滿意的生活水平。然而,過了90多年之後,事實告訴我們,凱因斯的預測並沒有實現。相反,部分國家或地區的人均每周工時不跌反升,而生活素質也沒有得到提升。

  例如,香港作為一個已發展地區,工時卻冠絕全球。根據瑞銀2016年報告,香港人均全年工時是2606小時,高出其他已發展國家或地區,例如全年人均工時最短的德國,只有1363小時,大約是香港的一半,但德國的本地生產總值(Gross Domestic Product)卻高於香港。因此,人們便對德國這種「產值高,工時短」的現象作出研究,後來德國科學家發現,原來每日工作時數從九小時縮減至八小時,反而能提高生產力,這印證了德國採取限制最高工時的政策是正確的。根據德國勞工法例,僱員最高工時為每周48小時。除非僱員自願與僱主簽訂書面協定超過有關限額,否則僱主便觸犯法例,需受到懲罰。另外,香港僱員每周工時超越了已發展國家,同時也超越了發展中國家。根據瑞銀2016報告,全球排名第一的香港,僱員平均每周工時是50.11小時,而排名第二的印度孟買只有43.78小時,兩者相差6.33小時。

  一路以來,香港人擁有刻苦勤奮的「獅子山精神」,但這種正面的標籤在日本學者眼中卻是負面的意思。麥肯錫資深合夥人山梨廣一在2017年提出「低等勤奮」概念,指出長工時往往是因為「想用時間展現責任感」。他相信「時間至上主義」的工作模式毫無效率,更會錯失體驗新事物、激發新想法的機會。例如,香港部分僱主長時間留在辦公室工作,令到部分僱員感到壓力,就算過了放工時間也不敢比老闆早收工,寧願拖慢工作進度,延長工作時間,例如長時間對着電腦屏幕瀏覽網頁,營造勤奮工作假象,但完全沒有提升生產力,反而浪費時間。從心理學角度來看,人的工作專注力只可持四至五小時,之後工作表現便會由最高峰回落。所以,長時間工作絕不代表能夠提升生產力。

  因此,我們要摒棄「多勞多得」的傳統觀念,不要以為長時間工作便能提升生產力,反而要學會提升工作效率的「黃金三小時法則」。該法則指早上五時到八時,乃是每天工作效率最高時段,比起其他時段高達三倍。但是,每人的「生理時鐘」都不同,若能把握好屬於自己的黃金三小時,就可以達到一天工作得出兩天的產能。例如,英國維珍航空創辦人布蘭森(Richard Branson)說:「我睡覺會開着窗簾,當陽光照進房間時,我就會起床。」清晨五至六時醒來,他通常會去游泳,接着吃一頓健康的早餐,便能培養很好的心情,以應付每天繁重的工作。所以,我們需要「工作有時,休息也有時」,在工作與休閒之間取得平衡,從而提升工作產能。

原文刊登於《大公報》1/12/2021
https://www.tkww.hk/epaper/view/newsDetail/1465749712991817728.html

2021年11月16日 星期二

時事評論: 中國內地與香港盡快通關 有助解決香港教育困境

香港特區政府與港澳辦於11月4日雙雙出稿,表示兩地通關正有序推進。特首林鄭月娥於11月5日出席論時,強調討論及專家對接都取得良好進展,希望可以很快帶來好消息,又期望可在明年二月恢復有規模的免隔離通關。

眾所周知,持續一年多的封關措施,已經對香港經濟造成巨大傷害。香港作為一個高度外向型經濟體,人員流動能帶動經濟運轉,包括有助旅遊與零售業。然而,香港自去年因疫情而採取封關措施,經濟便急劇下滑,失業率維持高水平,本地生產總值下降,港人面對經濟蕭條的日子。

新冠疫情對跨境家庭影響最大,一方面使家庭中的勞動人口收入下降,另一面也影響了學童的學業。據香港教育局2020年10月的數據,全港中小學跨境生大概有27000多名,集中於香港北區、大埔及元朗等地區。跨境學童包含父母都是內地戶口的「雙非」兒童,或者父母一方是香港居民的「單非」兒童,以及父母雙方都是香港居民但居住在深圳的兒童。自從2020年初,因疫情影響被限制通關,這些「在深圳居住、在香港讀書」的深港跨境學童迫於無奈,告別香港校園和課堂,只能透過網課繼續學習。然而,因為香港疫情遲遲未能「清零」,兩地通關遙遙無望,跨境學童未能於新學年香港復課。

正因如此,跨境家庭的家長面對艱難的選擇,要麼看着孩在在網課下日漸荒廢學業,要麼赴港陪讀,要麼告別跨境學童身份,回流深圳就讀。無論那一個選擇,對跨境家長都是痛苦的決定,而部分家長最終選擇讓學童回流深圳就讀。這使到香港於2021年9月新學年削減62班小一,以每班25人計算,保守估計涉及1550名小一學生,當中新界區是「重災區」,合共削減28班。有位處跨境校網的新界小學校長不願具名表示,疫情「封關」,令跨境生未能來港,截斷其中一個重要生源,使北區小學面對縮班殺校的危機。

雖然縮班主要在小學發生,但其實對中學也有影響。教局育本學年優化高中教育,為了騰出空間,讓學生能好好學習,於是削減核心科目課時,並把高中通識教育改為公民與社會發展科,簡稱「公民科」。公民科除了學習課程內容之外,更設有內地考察及相關的專題研習,包含認識中華文化元素、國家最新發展和成就,藉此增加對國家的認識,提升國民身份認同。學生透過實地認識國家發展的不同面貌,以及國家與香港的互動關係,從而了解兩地的發展機遇及挑戰,有助個人生涯規劃,並思考如何貢獻國家和香港。

然而,因為兩地持續封關,使到公民科無法在本學年進行內地考察,未能兌現科目的課程宗旨。有見及此,部分香港中學採用「線上遊中國」的折衷方法,舉辦中國線上導賞活動,一同遊歷內地不同城巿,為學生打造內地考察體驗,增進對國情的認識。但是,這種「望梅止渴」的考察方法只是權之計,根據無法取代實地考察的作用,未能讓香港學生體驗現代中國的生活面貌。

因此,兩地盡快通關是解決香港跨境學童困境、舒緩香港縮班殺校,以及滿足公民科內地考察的最佳方法。其實,大部分香港師生都已接種新冠疫苗,並樂意配合內地檢疫要求。只要香港特區政府排除少部分異議,推行用作過關的「港康碼」,相信跨境學童以及大部分香港學生都願意實名登記,以便過關進行學習活動,使香港教育回復正軌。

原文刊登於《HKG報》18/11/2021
https://www.hkgpao.com/articles/1025172

科普文章: 未來新能源 氫取代傳統化石燃料


 人類自從十九世紀工業革命之後,使用大量化石燃料,藉以增加生產力。隨着化石燃料的使用,各種問題也接踵而來,首先是氣候變化,例如全球增溫、極端氣候,各處出現熱浪、寒流、暴雨、乾旱、洪水、超強颱風和龍捲風等等。其次是空氣污染,造成霧霾和酸雨等問題。最後是破壞生態環境,例如破壞植被、污染河道等等。 

有見及此,人類不斷研發新能源,希望取替化石燃料,不但能舒緩環境問題,更能達到可持續發展。在眾多選項之中,氫是最具發展潛力的新能源之一。氫在燃燒過程中,不會產生溫室氣體,副產品就只有水,具有低排放、低污染及可再生的三個優點。另外,氫的能量密度高,相同重量的氫所產生的熱能大約是汽油的2倍、焦碳的4.5倍,是理想的燃料。現時氫氣生產的途徑主要為蒸氣重組及電解,前者需動用高溫蒸氣將化石燃料中的氫分離,後者則可用電解方法分離水的氫分子。

 氫大量存在於自然界,水中含有大量的氫。理論上可以從水中電解出氫氣,但現時的技術需要大量電力,不符合成本效益。但是,隨着科技的進步,最新德國發明了新型儲氫技術「氫化鎂 Powerpaste」,以膏狀運載氫能,比傳統電池密度達10倍,可直接應用於汽車、電子裝置以及屋宇裝備。

 其實人類早己於上世紀60年代使用氫作為太空火箭液體燃料。在室溫和一般大氣壓強下,氫以氣態形式存在。為了令燃料缸盛載更多燃料,氫氣會被冷卻並以高壓壓縮,變成液態,令體積大大減小。另外,由於太空中沒有氧,所以火箭必須攜帶氧助燃,而氧可以由氧化劑或液態氧提供。

 另外,為了達到全球減排目標,世界各國均探用各種綠色能源。例如,今年東京奧運摒棄了百年以來以丙烷作為主要聖火燃料,改用氫作為燃料。另外,選手村的供熱系統、來往各場館的接駁巴士均採用了氫作為燃料,全面展示了日本發展「氫能社會」的決心。

 不但日本,世界各國均積極研發氫燃料,例如歐盟資助了史上最大規模的電解製氫工廠 REFHYNE,電解模組在高峰時可承載 10 MW 電力,再配合再能源產生的力製造「綠色氫氣」,計劃每年生產1300噸氫氣供日常使用。除此以外,新加坡早前就如何利用氫能作為可持續能源進行諮詢研究,法國政府去年底亦落實了國家氫能源計劃,將於未來十年內投資72億歐元推動氫能源發展和應用,務求減少對化石燃料的依賴。

原文刊登於《大公報》17/11/2021
https://www.tkww.hk/epaper/view/newsDetail/1460672303292616704.html

2021年11月2日 星期二

科普文章:電解製氧 中國航天員能在太空呼吸

 人類必須吸取氧氣才能維持生存,但在沒有氧氣的太空,航天員又怎能維持呼吸呢?中國在10月18日成功發射「神舟十三號」飛船進入太空,並成功與中國空間站連接,三位航天員進駐其中,進行維期6個月的航天任務。為了解決航天員吸取氧氣的需要,中國空間站透過電解水來取得氧氣。


「電解」二字是指讓電流通過含有離子液體或溶液而使其他學分解這一過程。因此,電解水即是指讓電流通過水,讓水分解成基本化學成分,即氫和氧。電解製氧不同於光合作用,前者是透過化學的分解作用,後者是透過綠色植物吸收二氧化碳和水,從而產生氧氣。

由於在空間站製氧需要水,所以淨水系統也是非常重要的,它會與氧氣製造系統串聯起來,一起工作。淨水系統能夠循環利用航天員的小便及其他艙內艙外各種活動所產生的廢水,以滿足航天員、實驗動物、艙外活動及艙內日常活動所需。

在空間站內,航天員尚且能循環小便以獲得水並藉此製氧,但在沒有水的月球上,又如何獲取氧氣呢?中國在7月19日於深圳舉辦了「深空探索科學技術與應用大會」,其中航太五院508所的果琳麗研究員介紹了中國的航天最新成果,就是利用月壤製造氧氣。

原來,月壤中雖然沒有氧氣,但卻有氧元素,透過熔融電解法,便能獲取氧氣。這種方法是將月壤加熱到非常高的溫度,然後進行通電,讓各個元素單獨電離出來,氧離子之間就有機會相互結合,形成氧氣。具體來說,月球表面有一些鈦鐵礦和氧化亞鐵,可以作為反應原料。只要把這些礦物加熱到攝氏1600 – 2500度,就可以製造出氧氣。這個方法製造的氧氣效率也不錯,每100公斤的樣品就能製造出20-30公斤氧氣。

果琳麗研究員介紹,航太五院511所已通過利用嫦娥探測器平台,應用小型反應爐,開展月面製氧試驗,取得了一定成效。未來有望再接再厲,嘗試在月球上製造第一口氧氣。不僅如此,在這個電解的過程中,還會有其他的反應產物出現,例如鐵和矽,這些產物對於人類的工業開發也當重要,可謂是一舉兩得。

由此可見,透過電解過程,無論在空間站或月球,甚至其他星球上,中國航天員都能獲取維持生命的氧氣,能夠在太空進行呼吸。

原文刊登在《大公報》3/11/2021
https://www.tkww.hk/epaper/view/newsDetail/1455599136157077504.html


2021年10月27日 星期三

原創歌曲:華服美

 


(普通話)

華服美 華服好 中國的衣服面貌

在冬天裡面穿著綿襖 在外面身穿外套

華服美 講禮貌 在學校身穿長袍

少年人每天都在長高 成人加冠戴帽

貼近熱潮 中國的衣服時髦

透光照耀 絲綢的絹布很薄

華服美 齊歡笑 讓我們大聲宣告

中國的衣服文化美好 所有人都該知道

 

(廣東話)

華服美 華服靚 若著衫必須望鏡

豔美的衣飾清潔乾淨 伴愛人進出偏廳

華服美 華服正 奪冠獎今天認領

上襯衣污漬都已洗淨 泛翠湖去撐木艇

修正衣領 大靠衫光鮮潔淨

要乾淨 純白夾襖超級靚

傳頌了 華服美 在四方登峰越嶺

讓世間得知中國衣服 外國人佢都話靚


2021年10月19日 星期二

時事評論:香港北部都會區發展落後於深圳前海合作區

 香港特區行政長官林鄭月娥於10月6日發表《施政報告》,提出將香港北部,包括元朗區和北區,建設為面積約300平方公里的都會區,覆蓋由西至東的深港口岸經濟帶及更縱深的地。


林鄭月娥表示,北部都會區將建設國際創新科技中心,整個都會區發展完成後,將可容納約250萬人居住,並提供65萬個職位,包括15萬個創科產業相關職位。北部都會區將會是具規模的城巿空間,成為香港境內促進港深融合發展和連繫粵港澳大灣區最重要的地區。

為了加強連繫中國內地與香港的關係,林鄭月娥在《施政報告》之中提出「雙城三圈」的概念,當中包括「深圳優質發展圈」、「港深緊密互動圈」、「大鵬灣 / 印洲塘生態康樂旅遊圈」。

以「深圳優質發展圈」為例,該計劃將涵蓋天水圍、洪水橋、元朗,以及位處內地的前海、蛇口及后海。方案建議提升洪水橋新發展區成為新界北核心商務區,並興建洪水橋至前海之間的鐵路連接,在前海實施「一地兩檢」。

北部都會區驟眼開來都幾好,這個計劃顯示到林鄭月娥積極配合國家發展策略,推動粵港澳大灣區發展,把香港融入國家「十四五」的經濟雙循環系統之內。但是,對比9月6日,國務院發表《全面深化前海深港現代服務業合作區改革開放方案》(下稱《方案》),便會發現香港發展嚴重滯後,遠遠被中國內地抛離,香港只能追落後,未能扮演領頭的角色。

首先,在《方案》之中,深圳巿把前海合作區總面積由14.92平方公里擴大至120.56平方公里。相比之下,計劃中的新田科技城面積只有11平方公里,是前海合作區的十分之一。

其次,北部都會區發展需要20年,但前海合作區發展目標是在2025年達致「建立健全更高層次的開放型經濟新體制,初步形成具有全球競爭力的營商環境」,到2035年則要令「高水平對外開放體制機制更加完善,營商環境達到世界一流水平」。前海合作區以上兩個目標都不需20年便能達到,而香港的北部都會區仍然緩慢前進,未能配合,形成發展差異。

其實林鄭月娥也意識到香港發展滯後的問題,所以她在《施政報告》強調,政府已在「北部都會區」發展策略報告書中,提出改革行政機制及工作流程,大刀闊斧精簡法定和行政程序,希望多管齊下令北部都會區的完成日期能夠縮短。然而,根據以往的經驗,香港特區政府的基建項目多數延誤及超支。例如,前特首曾蔭權在2007年發表《施政報告》,表示推動「十大建設計劃」,當中包括數個鐵路項目、跨境基礎建設、成立西九文化區和建設新發展區等等,以改善香港巿民的居住環境及促進香港社會具有更高度的可持續發展水平。然而,大十基建直至2012年曾蔭權卸任後仍在進行中,只有個別項目已經完工,其中「沙中線鐵路」、「港深共同開發河套」和「新界北發展區」到今天為止仍未完工。

林鄭月娥在本屆任期內發表最後一份施政報告,給人「源圖大計」的感覺,但北部都會區發展需要長時間經營,又要政策長期保持延續與連貫,才能成功落實。現時林鄭月娥只剩不足一年的特首任期,又如何能確保政策的落實?除非她能連任特首寶座,繼續做多五年,才有希望可以實現她的「明日大嶼」和「北部都會區」的發展大計,否則一切都是「假大空」的廢話。

原文刊登於《HKG報》10/10/2021
https://www.hkgpao.com/articles/1024492

科普文章:颱風與東北季風疊加 暴雨成災

 



受熱帶風暴「獅子山」影響,香港10月8日遭遇惡劣天氣。天文台11時許發出黑色暴雨信號,12時許改發紅色暴雨警告,多個地區每小時雨量估計可能超過70毫米。全港多區淹水,許多街道變成「汪洋大海」,地鐵和巴士車廂進水,水渠井噴,多處道路發生交通事故,甚至有小型山洪。受到紅色暴雨警告影響,政府宣布所有學校停課,渡輪服務也暫時中止。

  在颱風吹襲之下,香港跑馬地樂活道一棟大廈的外牆棚架疑似受到強風襲擊,被吹落時瞬間倒塌,壓倒經過的汽車。該處倒塌面積約有100平方米,影響道路交通。事發當時有兩輛汽車經過,造成連車帶人被壓在廢墟底下。

  今次風暴連帶暴雨的原因是颱風與東北季風的「疊加效應」。首先,颱風發源於熱帶海面,由於溫度高,大量海水被蒸發到空中,形成一個低氣壓中心。隨着氣壓的變化和地球自轉的運動,流入的空氣也旋轉起來,在北半球形成一個逆時針旋轉的空氣漩渦。只要氣溫不下降,這個熱帶氣旋就會越來越強大,最後形成颱風。

  其次,東北季風是強大的冷高壓,在北半球的秋冬季節盤據蒙古,順着高壓梯度的流動空氣。在中國東岸,北緯30度以南地區,東北風盛行,稱為東北季風。這種季風因為發源於陸地上,因此帶來的都是較為乾燥寒冷的氣候,但如果經過海洋,季風便會攜帶水氣,容易在迎風面地區降雨。今次暴雨正是颱風「獅子山」與東北季風疊加的結果,造成短時間內連場大雨。

  自然災害的威力驚人,美國國家大氣研究中心的科學家估計一個熱帶氣旋每天釋放2×10^20(10的20次方)焦耳的能量,比所有人類的發電機加起來高200倍,或等於每20分鐘引爆一顆1000萬噸的核彈。由此可見,颱風的破壞力十分驚人,足以摧毀整個城市。例如,2017年十號颱風「天鴿」與2018年十號颱風「山竹」,對中國華南沿岸城市造成人命傷亡與財物損失。

  雖然人類不能阻止風暴的出現,但我們可以減低風暴對社會造成的影響。第一,中國已發展風雲四號氣象衛星,可實現天氣分析預報、短期氣候預測。環境和災害監測等應用服務。第二,香港民政事務處在八號或以上熱帶氣旋警告等、山泥傾瀉警告或紅/黑暴雨警告信號生效時,其緊急事故協調中心連同緊急事故熱線將會24小時運作,解答市民提出的相關查詢及為市民提供協助,並且為受影響的市民提供臨時住宿地方。當然,當颱風或暴雨發生的時候,我們應留在戶內,並到安全地方暫避,直到警告被除去,從而減少人命傷亡與財物損失。

原文刊登於《大公報》20/10/2021
https://www.tkww.hk/epaper/view/newsDetail/1450526498510475264.html

2021年10月6日 星期三

科學歌曲:呼吸作用 生物篇

 


《呼吸作用_科學篇》 
(原曲:呼吸有害)
詞:林伯 曲:鄧智偉
主唱:Alice

缺了氧會有幻象 乏力地躺於地上
合上雙眼用鼻孔吸進氧氣
這裡有氧氣 呼吸因有你
放屁的臭味 氨水轉化氣
從頭再呼吸 慢慢去吸氣
現在聞到花香 完全是靠耳膜喉鼻

陣陣味充斥空氣內 一呼一吸的作用
葉底透氣 花透氣 進出於氣孔
異味充斥空氣內 氧氣吸入來
無需閉氣 吸了氣 會呼出氣管
我要去上課站立 默默地展開學習
盡快適應着 夏天的低氣壓
放進了氧氣 燒毀短髮尾
二氧的化碳 石灰水中變奶
從頭再呼吸 慢慢去吸氣
吃了氧化食物 徘徊在太過辣鹹味
陣陣味充斥空氣內 一呼一吸的作用
葉底透氣 花透氣 進出於氣孔
異味充斥空氣內 氧氣吸入來
無需閉氣 吸了氣 會呼出氣管
窒息必出意外 不呼不吸必有害
吸氧氣 呼廢氣 也呼出了水
遇着太快的火災 每一扇窗也打開
生靠你 死靠你 靠呼吸作用

科普文章:二氧化碳人工合成澱粉

 中國科學院在9月23日舉行新聞發布會,稱中國經過多年研究攻關,在澱粉人工合成方面取得重大突破進展,為國際上首次實現從二氧化碳到澱粉的全合成。


  在實驗室內,科研人員首先通過光伏發電將光能轉變為電能,通過光伏電水解產生氫氣,然後通過催化利用氫氣將二氧化碳還原生成甲醇,將電能轉化為甲醇中儲存的化學能。甲醇儲存了來自太陽的能量,但是自然界中並不存在甲醇合成澱粉的生命過程。於是,科研人員設計出一條包含10步主反應的甲醇到澱粉的人工路線。最後,科研人員使用10個酶逐步將一碳的甲醇轉化為三碳的二羥基丙酮,進一步化為六碳的磷酸葡萄糖,最終合成了直鏈和支鏈澱粉。

  在自然界之中,植物能進行光合作用自製食物。光合作用需要光的能量來進行,主要為太陽提供的光能,過程中植物把來自空氣的二氧化碳和來自泥土中的水轉化為食物,同時產生氧氣。植物的葉綠素會吸收光能,在光合作用的過程中,光能會轉換成化學能,儲存在已製成的食物內。經光合作用製成的食物是葡萄糖,葡萄糖是植物生長和進行呼吸作用所必需的。葡萄糖可供植物即時使用,未被使用的葡萄糖會轉化成澱粉作為備用。

  比較之下,人工合成澱粉在各方面都較植物透過光合作用產生的玉米澱粉優勝。第一,人工合成澱粉把光能轉化為化學能的比率是7%,較玉米澱粉的2%為多。第二,人工合成澱粉能夠在全天候車間連續生產,但玉米澱粉需要陽光、灌溉、施肥施藥,另外收割生產受季節限制和氣候影響。第三,人工合成澱粉的生產周期只需一至兩天,但玉米澱粉卻需要四至六個月。第四,一立方米生物反應器能夠生產的人工合成澱粉,相等於五畝玉米田的產量,前者佔地面積較少。

  由此可見,人工合成澱粉能夠節約90%以上的耕地和淡水資源,促進碳中和的生物經濟發展,助力解決全球食問題,又能減少由肥料和農藥引致的污染。然而,人工合成澱粉目前尚處於實驗室階段,其生產成本仍然過高,離實際應用和量產還有距離。另外,在人工合成澱粉過程中,無法產出生物所需的氧氣,未能完全取代植物光合作用的重要性。因此,在地球的生態系統之中,我們仍然需要植物,不能缺少花草樹木。

原文刊登在《大公報》6/10/2021

https://www.tkww.hk/epaper/view/newsDetail/1445447517469806592.html

2021年9月20日 星期一

原創小說:月球背面永不消逝的電波

 

1961412日,前蘇聯太空人加加林(Yuri Gagarin)乘坐東方一號太空船,從哈薩克的拜科努爾太空發射場起飛,在遠離地球301公里的軌道上環繞地球一周,並安全降落返回地面,完成了世界上首次載人航太飛行。返回地面的時候,因為他是蘇聯共產黨員,信奉無神論,所以當他接受記者訪問,便表示在太空看到無際的星空,了無一物,故此證明世上沒有上帝。

 


過了六年之後,美國太空人阿姆斯壯(Neil Alden Armstrong)1969720日乘坐阿波羅11號太空船飛向月球,並成功在月球「靜海」區域著陸。當他走出登月艙,左腳踏上月球的時他,他說:「這是一個人的一小步,卻是人類的一大步。」當他返回地球的時候,接受記者的提問,除了講述登月的經過與任務成果之外,他還開玩笑的說:「我找遍了整個月球都找到不到嫦娥的蹤影,所以中國嫦娥奔月的故事是欺騙小孩的神話故事。」

 


自此之後,美國利用土星5號火箭,前後共七次太空人送到月球,其中六次任務成功,總共有12位太空人登陸月球表面,進行各類實驗,包括探測月球重力、磁場、月震等等。然而,這些美國太空人的活動只能局限於月球面向地球的一面,卻不能在月球的背面登陸及進行活動。這是因為月球自轉的速度與環繞地球公轉的速度是相同的,以致在地球觀看月球,只能看見月球的正面,卻永遠看不到背面。正因如此,美國太空人不能在月球背面登陸,接收來自地球的通訊電波,因為月球把所有來自地球的電波都擋住了。

 由此至終,月球的背面永遠是那麼神秘,無人知曉。然而,月球背面的神秘面妙終於在2018128日,被「嫦娥四號」探測器揭開了。這一天,中國自主研發的長征三號乙改進III 型運載火箭在海南島文昌發射中心升空,它搭著了中國探月工程第二階段的登月探測器,那就是「嫦娥四號」。火箭發射四天之後,嫦娥四號進入月球軌道。直到201913日,嫦娥四號探測器終於在月球背面東經177.6度、南緯56.5度安全著陸。

 


嫦娥四號探測器的主要任務是放出探測車「玉兔二號」,在月球背面拍攝月球照片,並通過早前發射並成功進入月球軌道的「鵲橋號」中繼衛星,傳回到地球。當北京航太飛行控制中心收到來自月球背面的照片時,眾多科學院士都聚精會地看著照片,發現月球背面比較平坦,沒有太多的隕石坑,也沒有很高的山脊。除了接收到來自月球背面的照片之外,鵲橋號中繼衛還傳來一些奇怪無序而微弱的電波,就算中國曾召集多位元訊息學專家,都無法解讀這些電波。更奇怪的是,「玉兔二號」探測車與「嫦娥四號」探測器於202012日,按地面指令完成月夜模式設置,順利進入月夜休眠。但是,這些奇怪的電波仍然透過「鵲橋號」中繼衛星,不斷從月球背面傳送到地球。

 直至2020731日,中國「北斗三號衛星導航系統」全面開通,來自月球背面的微弱電波被北斗三號系統放大並加強,使北京航太飛行控制中心能透過量子電腦「九章」,重組電波內容。經分析之後,得到一些象形文字,有點像中國古代的甲骨文,但內容卻無序而不通,使在場的科學家也解不開其中之謎。

 就在此時,中國經歷新冠疫症的困擾,全國科學家會聚于北京科學院,共同研究抗疫良策。其中,一名科學院士鐘南珊教授前來會場,卻無意之間從其他科學家口中得知月背神秘電波的事情,於是便抱著好奇探究的精神,前去看看那些雜亂無章的「甲骨文」。由於鐘南珊院士博覽群書,尤其精通古代中國醫學古籍,因此他一眼便看出這些「甲骨文」類似《黃帝內經》,記載著醫學內容。於是,鐘南珊便埋頭苦幹地研究這些電波翻譯出來的文字,最後他得出驚人的發現。他在其中一段電波之中,竟然找到這段記錄:「羿請不死藥於西王母,姮娥竊以奔月,悵然有喪,無以續之。」

 鐘南珊院士不斷推敲,最後他提出大膽的假切,這些電波是來自月球背面,神話人物嫦娥發出來的!當他宣佈這個驚人的想法時,北斗三號系統又再次收到來自月球背面的電波,而且這次電波比以往任何一次都更為強烈。鐘南珊院士立即用量子電腦「九章」分析電波內容,翻譯出來之後,竟發現這段電波是嫦娥的回應。她在電波回應:「各位同胞,我終於能夠聯絡你們了!」

 鐘南珊問:「你是嫦娥嗎?」

 嫦娥回答:「對!我是嫦娥,是後羿的妻子。」

 鐘南珊繼續問:「你原本生活在地球,為何會飛到月球去?另外,為甚麼你會化身成為在月球背面的電波?」

 嫦娥回復:「正如你們所知,在遠古時代,太陽系之中共有九個太陽。當時地球溫度非常高,不適宜人類生存,於是我的夫君後羿便用神箭,即是你們現今發明的太空火箭,把太空中的八個太陽擊中,並停止其核聚變反應,使其降溫,最終成為現今的八大行星。」

 「但是,由於後羿強行熄滅八個太陽的燃燒,地球的溫度隨之下降,致使病菌快速生長並變種,成為流行古時的大型瘟疫。後來,我從西王母取得醫治瘟疫的藥丹,打算大量研製,救助百姓。誰知天體突然急速運轉,八大行星與太陽連成一線,形形「九星連珠」和「天狗食日」的天文現象。」嫦娥說道。

 嫦娥繼續說:「我還記得當時天色突然變暗,太陽被月球遮擋,就像被狗吃了一口。不但如此,由於「九星連珠」的緣故,天體的引力突然增加了千倍,以致地上許多房屋與人都被強大的引力拉上天空。」

 「我在此情急之下,不慎吞了藥丹。藥丹被吞進肚中,我感到火燒一般的灼痛。身體開始分解,原本的四肢變成血肉組織,最後還原成化學元素,唯一剩下來的只有我的腦電波。我的殘肢一直被強大的引力拉上太空,最後我的腦電波被月球背面的強大磁場吸住,並困於其中。」嫦娥解釋說。

 嫦娥繼續解釋:「因為「玉兔二號」月球車到達月球背面,我才能趁機擺脫困住我千百年的月球磁場,並透過「鵲橋號」中繼衛星,被傳送回到地球。誰知這次回來,竟是千載百年之後!雖然是同一個地球,但人面全非。」

 鐘南珊聽完嫦娥解釋後,便說:「嫦娥仙子,請問你這次回到地球,有甚麼未了心願?」

 嫦娥說:「我透過北斗三號衛星導航系統進行觀察,得知人類現時受著新冠病毒的折磨。我心裡感到難過,希望能救助眾生,使其脫離厄困。」

 鐘南珊問:「請問嫦娥仙子有何解救辦法?」

 嫦娥回答:「我升天奔月的時候,百姓正受瘟疫之苦。我本來尋得靈丹妙藥,可惜藥性過於猛烈,使我吞藥後粉身碎骨,只剩下殘缺的腦電波。但是,我在月球背面苦思千百年之後,得出稀釋藥丹的方法。我現在傳授你製藥之法,只要你照著去做,便能解救眾生。」

 嫦娥說畢,便透過電波寫下新冠病毒的救治藥方。之後,電波便止住了。就算鐘南珊用加呼喚,嫦娥再也沒有回應。

 電波停止後,鐘南珊便收拾心情,立即依照嫦娥留下的藥方去研製解藥。他拿著這種藥,走到武漢疫區,在每間醫院,甚至逐家逐戶去派發。病患者常見病症包括咳嗽、發燒、嚴重者會出現肺炎等症狀。但是,只要病人吃了這種藥,病情便立即舒緩,慢慢便康復過來。

 今天,這種藥已普及至中國全境,每個省巿,每間醫院或藥房均有供應,那就是「連花清瘟膠囊」,也就是嫦娥仙子給中國人民的救命靈丹。

2021年9月14日 星期二

科學歌曲:難為正負電分界


難為正負電分界 曲:顧嘉輝 詞:林伯 / Chemsir  唱:科創李林 對抗電荷,同性分兩排。 以正及負,吸引力互拉。 電錶的功率竟會急速倍大 連電阻也變改晒! 接駁電路,任意巧安排! 去向順逆,電勢會任意擺。 入咪的聲音竟會即刻擴大! 強勁配樂極輕快! 儲電量極龐大!如發放電會破壞! 天花的吊燈搖擺! 過電金塊!絕緣器械:黑膠與木柴。 電勢漸大!踏上最高崖!儲夠靜電,水柱也亦變歪。 (看吧!場力正強大!看吧!水柱變歪!) 原子超高速衝向箭靶破壞!難為正負電分界! (啊!啊!啊!啊!難為正負電分界!)

 

科學歌曲:問我STEM搞邊科

 


問我STEM搞邊科 曲:黃霑 詞:林伯強 問我STEM搞邊科? 究竟點搞好基礎? 我如何能夠一一去搞清楚? 問我點聽到聲波? 究竟點睇到光波? 我笑住回答講一聲你要問我。 無奈計數會出錯,學生交功課。 全心精研物理科。 面對數理生化,那怕會如何? 航天工程都衝破。 問我天空星星有幾多? 究竟海邊砂粒有幾多? 我但求能夠一一去數清楚。 願我星空中穿梭, 探討海中的水波。 我最後能夠講一聲我有突破。

教育評論:中國自主研發中繼衛星

 


9月3日,中國三名航天員在天宮空間站跟香港學生進行「天地對話」,過程大約半小時,三名航天員逐一回答香港學生的提問,聲音和畫面非常流暢清晰,沒有出現延遲與卡頓的情況。這是因為中國採用了「天鏈中繼衛星組網」,這系統保障了地面與空間站數據的實時傳輸。

  回顧以往,中國在2003年發射的神舟五號載人飛船,中國航天員楊利偉在太空進行天地對話時,有着嚴格的時間窗口限制,因為當時中國沒有遍布全球的測控站和測量船。所以,只有當航天員進入中國領空範圍的時候,才能建立起短時間天地對話聯絡,但在其他時間便無法聯絡航天員,也無法了解他們的狀態。但是,隨着天鏈中繼衛星的發展,天地通訊的數據不僅沒有延遲,畫面也更加清晰。直到今天,中國已經做到了實時直播。相比之下,現時在太空運作的另一個空間站,國際空間站便出現通訊不靈的問題。除此之外,中國空間站還採用了國產麒麟操作系統,這系統不但使天地通訊暢通無阻,更能打破外國操作系統的壟斷。

  其實,中國的中繼衛星不但使天地對話能夠流暢進行,更用於月球探索領域之中。2018年5月,中國利用長征四號丙運載火箭在西昌衛星發射中心,把鵲橋號中繼衛星送到月球軌道。鵲橋號的任務是擔當嫦娥四號登月探測器的「傳訊者」。由於嫦娥四號在月球背面着陸,而因為月球自轉周期與繞地球公轉周期相同,所以嫦娥四號的通訊將會受到月球本身的阻擋。但是,鵲橋號中繼衛星能接收來自月球背面由嫦娥四號發出的訊號,然後再傳送回地球,這樣地面指揮中心便能接收到來自月球背面的訊號。月球中繼衛星是中國自主研發,就連美國與俄羅斯也沒有這種技術,反而需要求助於中國,才能進行月球背面探索。

  另外,中繼衛星也用於通訊廣播方面。根據物理學,無線電通訊使用電磁波來傳遞訊號,這些波是直線傳播的,因此它們會被地球的彎曲表面擋住。通訊中繼衛星通過傳遞地球表面的訊號來實現地面遠距離通訊。首先,地面通訊站發送微波訊號到太空的中繼衛星,然後中繼衛星把訊號轉發到另一個位於遠方的地面通訊站,這種通訊方法讓我們能夠和世界各地保持聯繫,使全世界也能收發來自中國的通訊。

  中國現時在中繼衛星技術上處於世界前列,使中國在衛星通訊、月球探測與天地對話的領域上都具有優勢。

原文刊登於《大公報》15/9/2021
https://www.tkww.hk/epaper/view/newsDetail/143784360364383027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