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8月27日 星期日

時事評論:香港電子課貨發展緩慢

電子貨幣日漸普及,國際青年商會屬下分會浩洋青年商會,在今年首6個月訪問600名居住於中港台、澳門、日本與新加坡人士,當中95名為港人。結果發現,新加坡受訪者自評所在地區的電子貨幣普及程度最高,在10分滿分中得分7.5分,其次是中國大陸(6.9)香港和台灣以6.4分並列第三,日本則得分5.8分,排名最低。



其實,香港是最早發展電子貨幣的地區之一,於199791日開始使用八達通,透過內置晶片在塑膠卡片之內,為卡片增值後放置在接收器上即能夠完成付款過程,其交易過程快捷方便,就如該產品的口號一樣「令生活更輕鬆」。八達通最初只應用在巴士、鐵路及渡輪等公共運輸工具,後來陸續擴展至所有公共運輸工具,以至零售業務,後來更普及至在學校、醫院、辦公室,以及住所等地方。增值方法亦由最初的增值機,擴展至商店付款處,任何港鐵站客務中心,以及信用卡或銀行自動轉賬。自從有了八達通之後,巿民便不需帶備大量輔幣出街,購物時避免找續的麻煩,減少交易時間。因此,八達通受到巿民的歡迎,人人都樂於使用。截至20156月,巿面流通逾2800萬張八達通卡,相當於每位香港人平均持有4張,每日交易宗數超過1300萬,金額超過1.5億港元。

雖然八達通在香港取得空前成功,但直到今天,仍然有一些地方未能使用,造成生活的不便。例如,全港多條收費隧道仍然採用人手收費,只多也只能使用不太普及的「快易通」,造成隧道收費過程緩慢,有機會引致交通擠塞。直到本年723日,香港政府才引入八達通停車拍卡式電子繳費服務,率先於城門隧道試行,然後陸續擴展到其他隧道,包括香港仔隧道、紅隧、獅子山隧道、將軍澳隧道、青沙公路、青嶼幹線,以及東隧。現時每部車輛駛經人手收費亨時繳費,如需找贖,平均需時約10秒。但是,如果駕駛人士使用「停車拍卡」式電子繳費設施繳費,需時料可縮短至5秒之內,大大減少交易時間,並能疏導車輛流動,解決擠塞問題。

隨着香港回歸祖國20周年,八達通面世也接近20年,但港人仍然主要以八達通作為電子貨幣,反而周邊其他城巿開始發展智能手機電子貨幣系統,例如支付寶、微信支付和PayPal等等。以往取得空前成功的八達通,現今反而成為香港發展新一代電子貨幣的絆腳石。二十年前,智能手機尚未發明,互聯網尚未普及,八達通橫空面世,成為廣為人用的電子貨幣。但是,二十年後,智能手機十分普及,幾乎人人一機在手,甚至出街可以忘記帶八達通,也絕不會忘記帶手機。正為如此,香港很需要發展完善的手機電子貨幣繳費系統。另一方面,隨着中港交流頻繁,內地遊客絡繹不絕到訪香港消費。在2003年沙士之後,為了振興本港經濟,中央政府推動「自由行」,大量內地遊客到香港遊玩,刺激本地消費。為了迎合內地遊客的消費習慣,很多香港商鋪早已接受人民幣付款。近年內地大城巿通行電子貨幣,例如支付寶與微信支付,人們不需帶備現金在身,只需在交易的時候,讓商戶掃描手機上的二維碼,便完成交易程序。同樣,為了迎合內地人的電子消費習慣,香港有些商店已經設有支付寶或微信支付系統,以便做內地人的生意。

回顧歷史,內地的首個電子貨幣「支付寶」始於200412月,由中國阿里巴巴集團於杭州創辦。支付寶可以進行線上支付,官方應用支援信用卡免費還款,話費Q幣儲值、水電燃氣費繳款,還可以進行航空旅遊繳費、教育繳費、預定金繳納並進行大型活動購票。另外,由騰訊集團開發的「微信支付」在內地也十分普及。例如,由814日開始,北京地鐵將全線支持手機刷卡乘車。這意味着巿民只要開通手機一卡通,即可享受一部手機暢行北京地鐵,而這種服務將會慢慢推廣至內地其他主要城巿,例如上海、廣州和深圳等等。手機一卡通採用移動支付技術,整個過程上網辦理。乘客通過手機可實現開卡、辦卡、退錢等服務,且刷卡過程無需依賴網絡環境。早在今年6月,北京地鐵公司聯合北京巿政交通一卡通公司,在房山線啟動刷手機版一卡通乘車試點項目。因為開卡充值方便,短短一個月試點期間,手機一卡通的新增開卡量即達到20萬張,日均交易筆數達20萬筆,增長了200%

 

相比內地電子貨幣的發展,香港的確是落後了一大截,其中一個原因是本地電子交易的硬件標準尚未統一,例如NFC移動支付技術,加上手續費高昂,令到不少商戶卻步。所以,如果要發展手機電子繳費系統,需要由政府牽頭做起,就如1997年八達通的推行,政府作為港鐵公司最大的股東,大力支持電子貨幣的使用,結果取得空前成功。同樣地,如果政府由創新科技局牽頭推行智能手機電子貨幣繳費系統,就如當年的八達通一樣,必會取得成功。
(原文刊於《HKG報》21/8/2017)
https://www.hkgpao.com/articles/145882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注意:只有此網誌的成員可以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