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識教育常被認為是「吹水」科目,因為教育局明確指出該科沒有課程範圍,不需有通過教育局審核的課本,而公開考試中試題,也不會考核任何特定知識內容。這種學習模式跟香港傳統「填鴨式教育」差天共地,難免給人無所適從感覺。
AI時代需「通識」
世界正在變,教育政策也在變。在工業革命之後,工作變得細分,巿場需要大量各行各業「專才」,從事某項特定工作。在這前提下,教育分科極細,目的培育專才以滿足巿場需要。然而,全球踏入21世紀,巿場再不缺乏「專才」,因為隨着科技進步,人工智能(AI)慢慢取替人類工作,而AI卻不能取代人類創意與感知,這方面需要通曉各科知識的人士才能達到,所以當代教育需要由「專才」培育改為「通識」培養。
根據教育局《通識教育科課程及評估指引》,通識教育旨在透過探究各類議題以擴闊學生知識基礎,加強學生對社會觸覺。本科所選取單元內容主題,對學生個人、社會和世界均具重要意義,也能幫助學生聯繫不同範疇知識,擴闊視野。通識教育科的學習經歷可幫助學生成為終身學習者,並且有信心面對未來挑戰。
通識科要求學生在六個單元裏面,分別為「個人成長及人際關係」、「今日香港」、「現代中國」、「全球化」、「公共衞生」以及「能源科技與環境」,掌握「知識、技能、態度」三方面應有水平。例如能源科技與環境的單元之中,學生需要掌握「全球暖化」和「可再生能源」等概念,並擁有「運用資料」、「分析原因 / 影響 / 趨勢」、「比較」、「評論」以及「建議」技能,最後建立愛護環境,保護地球態度。由此可見,學生透過通識教育不單學到許多知識概念,更能訓練思維,培養正確價值觀,以填補其他學科不足。
多角度思維
從通識教育文憑試之中,我們可發現學生需要擁有廣闊和全面的知識基礎,以及多角度思維,才能考取理想成績。例如2018通識文憑試卷,其中卷一共有3條必答題,分別為「聯合國志願人員組織」、「香港學生壓力來源」以及「器官移植」。
另外,卷二共有3條選答題,內容分別為「中國留守兒童」、「香港推行電動車」以及「微生物抗藥性」。由此可見,通識考核範圍廣闊,學生必須掌握足夠基礎知識,才能作出合理答案。因此,通識絕對不是「吹水」科目,而是人人都必須學習科目。
原文刊登在《都巿日報》16/5/2018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注意:只有此網誌的成員可以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