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5月2日 星期三

教育評論:STEMic學習新模式


21世紀是科技主導年代,各種科技產品和技術推陳出新,例如數位化身份、物聯網、3D打印、無人駕駛、機器人、區塊鏈、大數據、智慧城巿等。既然有新知識,就需要有新學習方法。早在1998年,美國國家科學基金會(NSF)便研發了STEM學習方法,透過科學(S)、技術(T)、工程(E)及數學(M)四個學科的學習技巧,統整成新的學習方法,藉此提升學生在科技發展競爭力。
香港STEM教育起步較遲,在2016年由前任教育局局長吳克儉於由政務司領導政府教育工作小組中提出。雖然起步遲,但香港近年在STEM教育也漸漸進步。例如由香港新一代文化協會科學創意中心主辦的「香港青少年科技創新大賽」已踏入第20年,由首屆只有十幾間學校參加,幾百件參賽作品,增加至今屆三百幾間學校參加,4000多件參賽作品。這20年藉着這比賽平台,培養了不少香港青年科技人才,例如揚威海外的「星之子」陳易希和李鍵邦等等。由此可見,民間STEM教育發展早於官方,成績有目共睹。
傳統學科結合科技
最近筆者發現坊間出現一種新的學習模式,就是STEMic教育。這方法的教育理念是以STEM教育為基礎,去學習一些傳統科目。例如,STEMic普通話,以及STEM English。就以STEMic普通話為例,課程包括四個階段:第一階段由3-4歲開始,教授幼兒朗讀、會話和新科技唱遊法;第二階段5-7歲,教授初小學生基礎標準拼音法、STEM式遊戲學習聲母韻母;第三階段8-10歲,教授高小學生進階標準拼音法、STEM式互動學習聲母韻母,加入讀寫聽說元素;第四階段11-13歲,透過虛擬實景(Virtual Reality)情景對話,與機器人(Robot)一起聆聽指令並行動,學習歌詞朗讀,以及進行普通話對談。
傳統普通話課程一般着重教授漢語拼音、聲調、粵普對照,以及會話溝通等等;但在香港缺乏普通話語境之下,無論在學校、家庭或社區,學童都很少使用普通話跟別人溝通,導致普通話能力較弱,未能做到教育局要求的「兩文三語」。然而,隨着科技進步,教學方法與時並進。教師可透過STEM方法去教授普通話,例如把以往聆聽普通話音頻轉為AI人工智能對答,增加學生的虛擬語境,提升普通話能力。
學習方式趣味性高
STEMic教育是一套學習新知識的綜合統整方法,透過趣味活動,學習傳統科目,增加學習成效,能在同一個課程裏面,學習多種知識與技能,並建立正確的態度。香港教育已進入新時代,無論教師、學生,以及家長都需要懂得新的學習方法,才能迎接21世紀新挑戰。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注意:只有此網誌的成員可以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