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5月8日 星期二

教育評論:通識教育真的能「洗腦」嗎?

自從2009年推行新高中學制,通識教育便成為每位高中學生必修科。但通識教育推行至今出現不少爭議,例如課程側重政治議題、「唱衰中國」,甚至被認為給學生「洗腦」,培養反中亂港價值觀。
立法會議員梁美芬早於2013年已建議將通識科「去政治化」,她批評通識教師經常提及大陸人權及貪污問題而不提成就。面對各種批評,教育局局長楊潤雄於上周證實成立學校課程檢討專責小組,就整個課程設計向政府提供意見,包括通識科將改革,例如該科於中學文憑試取消1至5**評級,只設「及格」與「不及格」,甚或剔出核心科目。
消息一出,各個持份者紛紛表態。香港教育專業人員協會,以及香港通識教育教師聯會均表反對上述建議,而梁美芬則表示贊成。然而,筆者認為要決定一科存廢,必須檢視該科是否能幫助學生,還是給學生「洗腦教育」。
2009年時任教育局總課程發展主任的陳岡曾指出,通識教育之目的是讓學生掌握「ABC」,包括Awareness(時事觸覺)、Broadening(擴闊眼界),以及Critical Thinking(批判思考)。通識開科至今已達9年,而通識文憑試已完成7屆。作為前線教育工作者,我觀察到學生在這些年間的改變。例如學生從前對時事新聞不感興趣,變成現在天天閱報。另外學生從前答題沒有主見,變成現在勇於表達自己立場。由此可見,通識教育發展至今,確實達到原初開科之ABC目的。
另一面來看,通識教育真的能夠給學生洗腦嗎?根據資料,「洗腦」一詞出自美國記者Deward Hunter於1950年代發現,韓戰被俘美軍回國後,思想竟然由擁護美國變成支持中國共產政權,被對方進行思想改造。被俘擄的美國人成功被洗腦,因他們處於資訊封閉的監牢之中,只能接收反對資本主義,以及擁護共產主義信息。可是現今香港社會,根本不可能進行「洗腦」,因香港是全球資訊最流通地區之一。學生每天從各個媒體、報章、雜誌、電視、電台,以及互聯網接收多元資訊,並自我進行分析,然後建立自己觀點與角度。
小量爭議給無限放大
另外,通識科最為人詬病是過於「政治化」,但政治議題只佔整個課程極小比重。通識共有六個學習單元,包括個人成長及人際關係、今日香港、現代中國、全球化、環境及能源科技、以及公共衞生,而通常有爭議地方是今日香港「政治參與」部分。外間喜歡把一小部分爭議無限放大,但往往忽略了整體課程。因此,我們不能因小部分爭議,而全盤否定通識教育的好處。
原文刊登於《都巿日報》9/5/2018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注意:只有此網誌的成員可以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