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5月30日 星期三

時事評論:中國取消計劃生育 舒緩人口危機

1979年,中國當時人口不到10億,中央政府擔心在改革開放之後,人口增長失控,蠶食經濟成果,於是為了控制人口增長,實施「計劃生育」政策。在該政策之下,中國內地多數夫妻通常只生育一個子女,因此該政策一般被稱為「一孩政策」。中央政府估計推行有關政策至今,全國嬰兒出生人數減少4億個,也消除了由此而來的貧困和飢餓,擺脫了政治經濟學家馬爾薩斯所說的「人口陷阱」,即經濟產出的大幅增加抵消示了人口指數式的爆發增長,造成一國經濟改善,但平均每個人卻愈來愈窮。
一孩政策的影響
然而,一孩政策推行至今接近40年,出現了多個負面影響。例如,中國傳統觀念重男輕女,在計劃生育政策之下,有些父母在產檢時若知道胎兒是女嬰,便會進行人工流產,造成大量女嬰死亡。另外,計生委為了滿足上級指令,往往會強迫婦女墮胎,甚至強制結紮。因此,中國現時男女人口比例嚴重失衡,目前男性人口數量比女性人口高出3000萬人,造成許多男人娶不到老婆,增加社會不穩定因素。
其次,隨着勞動適齡人口減少,老人死亡率降低,同時生育率也降低,人口老化問題威脅中國經濟發展。從前,中國在二戰後人口凋零,時任國家主席毛澤東鼓勵人民生育,造成戰後出現嬰兒出生潮。當時一對夫婦生育五、六個孩子十分普遍,形成「人口紅利」,為改革開放提供大量勞動力,建設現代化的新中國。

不利國家生產建設

但是,隨着計劃生育的推行,導致出生率降低,全國勞動力大大減少,不利於生產建設。例如,中國在1965年,每名婦女平均生育孩子數目為6.39,但去到2010年,數字大幅下滑至1.54,遠低於聯合國所定正常完成世代更替所需的2.1。相反,隨着醫療科技進步,以及生活素質的提升,中國自2001年進入老齡化社會,其老齡化速度快、規模大,世界前所未有。因着老齡人口增加,社會需要加大資源推動社會福利和醫療制度,加重政府財政開支。
為了解決以上問題,中國在1980年代,一些省份開始推行「兩孩政策」。只要父母雙方都是獨生子女,便可以生育第二胎。到了2013年,這政策放寬為「單獨二胎」,即若夫婦其中一方是獨生子女,可生育兩個孩子,以促進人口的均衡發展。然而,以上的政策都沒大幅提升中國的出生率,少子化的問題仍然嚴重。根據聯合國對中國生育率的預測,中國2015-2020年的總和生育率被假設為1.59,情況仍然嚴峻。
因此,根據彭博社引述消息人士說,國家衛生和計劃生育委員會在今年3月進行機構改革,易名為「國家衛生健康委員會」,廢除「計劃生育」字眼,同時計劃取消生育限制,全面開放生育,容許國民自由決定生養孩子數目,稱為「自主生育」。但是,就算全面開放生育政策,中國的預期生育率到了2020-2030也只是1.66,仍然低於正常水平。

應推家庭友善政策

歸根究底,現代中國人不願生育的主因是遲婚、不婚,以及養兒成本高昂。2006年,奧運滑浪風帆冠軍得主李麗珊表示養大一個孩子需要港幣400萬元。但是,隨着貨品通脹與物價颷升,今時今日需要港幣542萬元才能養大一個子孩子。面對如此龐大的數字,許多青年夫婦早已抛棄「養兒防老」和「多子多福」的傳統觀念,轉為「二人世界」與「及時行樂」,以滿足個人的生活享受。
若要解決人口老化的問題,中央政府可推行多個家庭友善政策,例如延長婦女的產假與男士的侍產假,提高子女免税額,以及獎勵生育等等。惟有從經濟誘因入手,消除青年夫婦的生育障礙,中國才能擺脫「人口老化」與「少子化」的人口危機,讓國家達到可持續發展。
原文刊登於《HKG報》30/5/2018

2018年5月23日 星期三

事時評論:成年自閉症患者缺乏社會支援

港產片《黃金花》在4月上映,講述女主角黃金花與丈夫合力照顧患有自閉症兒子20年,導致夫婦兩人身心疲累,夫妻關係破裂。電影中女主角其中一句對白:「白頭人送黑頭人是我們最大的幸福。」這句話完全反映到成人自閉症人士及其照顧者心聲,在缺乏社會支援下,自閉症患者與照顧者漸漸走向末路。
在5月初,真實版「黃金花」透過社交媒體向全港巿民道出自閉症照顧者苦況。一名自稱「一個走投無路的自閉症患者媽媽,在Facebook向行政長官林鄭月娥發公開信,講述自己患有自閉症的19歲兒子,屬中度智障,因年過18歲而不能繼續在特殊學校接受服務,但現時智障成人訓練中心嚴重不足,致使未能接受合適服務,導致兒子終日在家無所事事,出現情緒問題,加重照顧者壓力,出現失眠和抑鬱等問題,甚至有尋死意向。該名家長建議政府加強成人自閉症患者服務,以紓緩自閉症照顧者壓力。
成人自閉症患者缺乏支援是由於政府沒有給予足夠的資源予社福機構嗎?答案是No!根據社會福利署的數據,全港社福機構現時的累積儲備已超過26億元,等於所有機構三個月的營運資金。既然有錢,但為甚麼社福機構沒有提供足夠服務?這問題源於林鄭月娥在2001年擔任社會福利署署長時,推行「一筆過撥款」,取代實報實銷制度。政府原意是不再嚴格控制非政府機構就人手編制、薪酬架構或個別開支項目投入的資源,給予非政府機構更大自主權。
但政策落實的時候,遭到嚴重異化。由於機構撥款封頂,往往要從員工薪酬、甚至裁員入手精簡開支,形成較高薪的資深員工流失。與此同時,機構為了減省成本,往往聘請副學位畢業生代替學位畢業生,以減省薪酬支出,結果不單令社工的工作量大增,更直接影響服務質素。然而,在降低前線同工薪酬的同時,部分機構高層被揭發薪酬高於公務員同級職工,有「肥上瘦下」問題。根據社會福利署網頁資料,自閉症服務機構協康會高層年薪超180萬元,不包括任何現金津貼,相對達到頂薪點政務主任每年薪酬119萬共高出61萬。
「一筆過撥款」有後遺症
一筆過撥款將令服務按商業原則運作,對普羅大眾非常不利。現時,政府用競投合約、價低者得的方法批出福利服務,而政府在策劃、規管的角色則被淡化。政府與機構關係變成純粹的買賣關係,導致機構想獲得服務開辦權,便要把經營成本壓低,包括壓低員工薪酬待遇。機構面對財政壓力,便要開拓財源,例如增加活動和服務收費,變相加重病患者和照顧者的經濟負擔。
另外,前線社工花功夫去競投資源,根本沒有時間去花心意策劃活動,以及接觸服務受助者,降低服務質素。所以,如要改善成年自閉症患者的服務,首先要廢除「一筆過撥款」政策,轉回以往「實報實銷」撥款方式。
原文刊登於《都巿日報》24/5/2018

2018年5月20日 星期日

時事評論:美國大使館搬進耶路撒冷 引爆中東火藥庫

美國於上週把駐以色列大使館從特拉維夫搬到耶路撒冷,並舉行開幕儀式。數以萬計巴勒斯坦人在加沙接壤以色列邊境及耶路撒冷外圍示威,反對有關搬遷。期間以色列軍隊向示威群眾開火,發射實彈及施放催淚氣,造成最少58人死,其中包括6名兒童,並逾2,700人受傷。
巴勒斯坦促請聯合國譴責以色列的屠殺行為,而以色列就敦促聯合國,譴責哈馬斯武裝組織鼓動巴勒斯坦人示威,另外美國指事件是哈馬斯導致示威者死傷,以色列有權防衛,認為事件不影響以巴和平進程。
以上慘劇是註定要發生的,因為美國總統特朗普於2017年12月宣布搬遷美國大使館,經已引起多方反對,例如歐盟提出強烈譴責,穆斯林國家堅決反對,而中國也認為美國捅了一個最大的馬蜂窩。巴勒斯坦對美國這個決定表示強烈不滿,在大使館開幕之前連續六個星期進行示威。以巴衝突不斷升溫,終於在5月14日,美國大使館開幕,也是以色列建國70週年的那一天引爆,造成無數死傷。

以巴衝突及中東亂局全因美國

若要了解以色衝突的原因,必需要回顧中東近代歷使。經歷第一次和第二次世界大戰後,鄂圖曼帝國解體,原本屬於鄂圖曼帝國的巴勒斯坦地區被英國接管。此時,散居在世界各地的猶太人得到英國的支持,於1948年獲得聯合國的授權,在巴勒斯坦劃出一大塊地給猶太人,建立以色列國。猶太人復國的願望達成了,但對阿拉伯人來說,自己生活了一千多年的地盤給人霸佔,感到十分氣憤。於是,在以色列立國的第二天,阿拉伯國家聯盟其中七成員國集結軍隊四萬人,向以色列發起進攻,第一次中東戰爭爆發。中東衝突斷斷續續,直到1982年為止,共發生了五場大型戰爭,而小型衝突更不計其數。以色列藉着戰爭擴大領土、掠奪巴勒斯坦資源,以及佔領宗教聖城耶路撒冷。
其實,以色列和巴勒斯坦曾經出現過和平的曙光。1993年,在時任美國總統克林頓的推動之下,時任以色列總理拉賓與時任巴勒斯坦自治政府主席阿拉法特簽訂《奧斯陸協議》,准許巴勒斯坦在五年之內獲得西岸和加沙自治權,並讓巴勒斯坦在東耶路撒冷建國,而阿拉法特和時任以色列外交部長佩雷斯因此獲得1994年的諾貝爾和平獎。但是,隨着拉賓於1995年被暗殺,以巴和平進程便停滯不前。另外,民主黨的克林頓總統因性醜聞下台,換上公和黨的喬治布殊。在喬治布殊的任內,美國向穆斯林國家發動多場戰爭,例如阿富汗戰爭和伊拉克戰爭等等。就算到了奧巴馬擔任美國總統,美國也沒有改變敵視伊斯蘭世界的政策,在背後推動「阿拉伯之春」,推倒多個穆斯林政權,例如突尼西亞、埃及、利比亞、也門、敘利亞和巴林等等。穆斯林國家一向同氣連枝,眼見巴勒斯坦被以色列欺負,中東各國政府又被美國推倒,增加了對美國以及西方國家的敵視,從而產生多個極端伊斯蘭恐怖組織,例如阿蓋達、塔利班和伊斯蘭國等等。這些恐怖組織在中東以及世界各地發動多場恐怖襲擊,造成人命傷亡與財物損失,世界變得動盪不安。由此可見,以巴衝突以及中東亂局是美國一手一腳搞出來的。
美國在1995年通過法律要求,將美國大使館搬遷到耶路撒冷,但同時容讓美國總統裁量,若覺得時機不適合,可延長6個月,故歷任總統從未處理搬遷事宜。但是,現任美國總統特朗普一改前幾任的做法,在去年12月承認耶路撒冷為以色列首都,並計劃於2018年5月,趁以色列國慶70週年兌現搬遷計劃,最終導致慘劇出現。不但如此,在美國大使館搬入耶路撒冷之後,11個國家均表示有意效發美國的做法,把各自的使館搬入耶路撒冷,包括瓜地馬拉、洪都拉斯、捷克共和國、巴布亞紐幾內亞、羅馬尼亞、尚比亞、烏干達、多哥、馬拉威、塞拉里昂,以及南蘇丹。由此可見,中東局勢會變得越多越不受控制,隨時引發戰爭。

美國藉着搞亂中東渾水摸魚

為甚麼美國要冒天下之不諱,逆各國的意思去搞亂中東局勢?理由很簡單,就是美國藉着搞亂中東,渾水摸魚,繼續維持美國的全球霸權。前美國國務鄉基辛格曾經說過:「誰控制了石油,誰就控制了所有國家;誰掌握了貨幣發行權,誰就掌握了世界。」美國為了控制世界各國,便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後,給中東產油國立了個規矩,石油買賣必須以美元結算。因此,自從二戰之後,美元憑藉國際石油結算貨幣的特殊地位,一直保持強勢,也令美國成為世界的經濟強國。然而,這個局勢有機會被打破,因為伊朗作為世界第二產油國,希望打通伊拉克和敘利亞通往歐洲和俄羅斯的石油管道,把石油輸送給歐洲各國,並廢除以美元作為石油結算貨制度。一旦這條管道打通,歐洲便不再受美國控制,美元的霸權也隨之消失。為此,美國千方百計破壞這項計劃,所以在美國在2003年發動伊拉克戰爭,又在2011年策劃敘利亞內戰,目的就是要破壞伊朗的輸油計劃。
美國在伊拉克戰爭成功了,但在敘利亞戰爭卻遇上巨大阻力。隨着俄羅斯與伊朗介入敘利亞內戰,由美國背後支持的反政府軍節節敗退,迫使美國在2017年4月和2018月4月向敘利亞發射巡航導彈,阻截敘利亞政府軍向反對軍的攻勢。與此同時,特朗普在本年5月單方面宣佈退出由中英美法俄德六國與伊朗於2015年簽署的《伊朗核協議》,對伊朗進行禁運,作出全面制裁。不但如此,美國藉着宣佈承認以色列定都耶路撒冷和搬遷美國大使館,爭取盟友以色列的支援,使中東局勢惡化,從中渾水摸魚。
5月10日,美國再一次空襲敘利亞,以色列一同加入空襲行動,表面上是報復敘利亞政府軍對平民使用化學武器,實際上是打擊敘利亞境內的伊朗什葉派民兵和軍事顧問。在這次空襲之中,以色列轟炸數個在敘利亞境內的伊朗軍事設施和彈藥庫。另外,一向親美的沙特阿拉伯也派出30萬士兵進駐邊境,隨時進入敘利亞境內參戰。因此,中東大戰如箭在弦,隨時一觸即發。
現時世界共有九個國家擁有核武,包括中國、英國、美國、法國、俄羅斯、伊朗、巴基斯坦、以色列,以及北韓。在這次敘利亞戰爭之中,共有四個核武國家參戰。如果局勢有任何突變,隨時引發核子戰爭,世界的末日也將來臨。
原文刊登於《HKG報》19/5/2018

2018年5月15日 星期二

教育評論:通識是吹水科目嗎?

通識教育常被認為是「吹水」科目,因為教育局明確指出該科沒有課程範圍,不需有通過教育局審核的課本,而公開考試中試題,也不會考核任何特定知識內容。這種學習模式跟香港傳統「填鴨式教育」差天共地,難免給人無所適從感覺。
AI時代需「通識」
世界正在變,教育政策也在變。在工業革命之後,工作變得細分,巿場需要大量各行各業「專才」,從事某項特定工作。在這前提下,教育分科極細,目的培育專才以滿足巿場需要。然而,全球踏入21世紀,巿場再不缺乏「專才」,因為隨着科技進步,人工智能(AI)慢慢取替人類工作,而AI卻不能取代人類創意與感知,這方面需要通曉各科知識的人士才能達到,所以當代教育需要由「專才」培育改為「通識」培養。
根據教育局《通識教育科課程及評估指引》,通識教育旨在透過探究各類議題以擴闊學生知識基礎,加強學生對社會觸覺。本科所選取單元內容主題,對學生個人、社會和世界均具重要意義,也能幫助學生聯繫不同範疇知識,擴闊視野。通識教育科的學習經歷可幫助學生成為終身學習者,並且有信心面對未來挑戰。
通識科要求學生在六個單元裏面,分別為「個人成長及人際關係」、「今日香港」、「現代中國」、「全球化」、「公共衞生」以及「能源科技與環境」,掌握「知識、技能、態度」三方面應有水平。例如能源科技與環境的單元之中,學生需要掌握「全球暖化」和「可再生能源」等概念,並擁有「運用資料」、「分析原因 / 影響 / 趨勢」、「比較」、「評論」以及「建議」技能,最後建立愛護環境,保護地球態度。由此可見,學生透過通識教育不單學到許多知識概念,更能訓練思維,培養正確價值觀,以填補其他學科不足。
多角度思維
從通識教育文憑試之中,我們可發現學生需要擁有廣闊和全面的知識基礎,以及多角度思維,才能考取理想成績。例如2018通識文憑試卷,其中卷一共有3條必答題,分別為「聯合國志願人員組織」、「香港學生壓力來源」以及「器官移植」。
另外,卷二共有3條選答題,內容分別為「中國留守兒童」、「香港推行電動車」以及「微生物抗藥性」。由此可見,通識考核範圍廣闊,學生必須掌握足夠基礎知識,才能作出合理答案。因此,通識絕對不是「吹水」科目,而是人人都必須學習科目。
原文刊登在《都巿日報》16/5/2018

時事評論:大灣區人才爭奪戰

創新科技局上週公布為期三年的「科技人才入境計劃」,旨在透過快速處理安排,為合資格科技公司或機構輸入海外和內地科技人才來港從事研發工作。創新科技局局長楊偉雄表示,發展創科,人才是致勝關鍵,計劃將大幅簡化申請科技人才入境的手續及減省所需時間,對推動創科發展作用重大。
特區政府推出以上計劃,正正是回應21世紀的世界發展,各種科技產品和技術推陳出新,例如數位化身份、物聯網、3D打印、無人駕駛、機器人、區塊鏈、大數據、智慧城巿等等。特首林鄭月娥在首份《施政報告》提及循八大戶向推動科技創新創業,包括增加研發資源、匯聚科技人才及提供科研基建等等。另外,財政司司長陳茂波在新一份《財政預算案》提及創科預算開支大增至500億元,當中200億元用於落馬洲河套區港深創新及科技園第一期,預料創造50,000個職位。有100億元供開展新項目,建設醫療科技創新平台,和人工智能及機械人科技創新平台,希望吸引世界頂尖科研機構來港。

楊岳橋根本是賊喊提賊

對於香港輸入外勞,香港各政黨持有不同的立場與意見。例如,立法會四個事務委員會在四月底一連三日聯席訪問大灣區,32名成員包括9名民主派議員,重點參觀當地創科及智慧城巿建設。建制派及民主派議員均認為香港須急起直追,特別是創科方面。民主黨主席胡志偉表示要思考如何推動大灣區人才及資源互通,保持香港發展。公民黨黨魁楊岳橋表示留意到深圳和東莞都積極吸引人才發展科技,批評特區政府未有善用香港已有基礎,留住人才。他又認為應着重培育本地人才,而不是盲目引入內地專才。
對於楊岳橋的批評,筆者認為他是「賊喊捉賊」。前特首梁振英於2012年提出開設創新科技局,統籌各部門發展創新科技。但是,該建議遭到包括公民黨在內的泛民議員反對,連續三年拉布,直到2015年才能成立。在這三年之間,內地創新科技發展迅速,而香港則停滯不前。例如,深圳作為內地推動科研的龍頭,擁有多間科技公司,如騰訊和比亞迪等等,在2017年底本地生產總值首次超越香港,在全國排行第三。由此可見,香港創新科技滯後,罪魁禍首是一眾泛民議員,而不是特區政府。
另外,政府推行「科技人才入境計劃」只是權宜之計,因為香港十分缺乏本地科研人才。香港經濟一向依賴「四大支柱」,分別為金融業、旅遊業、物流業和專業服務。以往在商界圈子盛行一句說話「High Tech揩嘢!Low Tech撈嘢!」,意即搞創科科技往往蝕本,反而搞傳統行業便會賺錢。在這種觀念之下,青年才俊多數投身金融界,而創科行業卻無人問津。例如,香港一間貨運物流初創公司LALAMOVE,公司首席技術官霍俊康表示,每年香港只有幾百名修讀與科技相關學科的大學畢業生,但相關技術和經驗都未能符合公司要求,尤其是特別缺乏精於演算法的人才,所以必須到外地招聘員工。

確保本地飯碗下吸人才

泛民議員除了上述批評之外,更憂心輸入外勞會搶掉本地人的工作機會。然而,這項計劃設置了多重門檻,確保本地人的飯碗不會被搶掉。第一,首批可以申請的機構,限制在香港科技園及數碼港從事生物科技、人工智能、網絡安全、機械人技術、數據分析、金融科技及材料科學的租戶和培育公司。第二,申請機構必須向創新科技署證明本港缺乏或不能輕易覓得具備相關技能、知識或經驗的人才,創新科技署會在考慮科技園公司或數碼港意見後,向成功申請的公司及機構每年發出不多於100人的配額。第三,經計劃來港的人士,須持有特定的大學學所頒授的科學、科技、工程或數學科目的學位。持有學士學位者需要具備最少一年在相關科技範疇的工作經驗,而持有碩士或博士學位者則無須工作經驗。第四,計劃規定申請的科技公司及機構,每聘用三名非本地人士,便須聘用一名本地全職僱員和兩名本地實習生,從事科技相關工作。由此可見,以上計劃不但解決本地創科人才不足的問題,更加鼓勵本地創科企業培育自己的人才,可謂一舉兩得。
從另一方面來看,國家主席習近平在2017年中共十九大之中指出,全力支持建設「粵港澳大灣區」。消息一出,珠江三角洲各地城巿紛紛推出多項優惠政策,藉以吸引入才。例如,深圳實施前海港澳居民就業免辦就業證,並讓外來居民享有繳納和提取住房公積金方面享受巿民待遇。除此之外,惠州、中山、佛山、東莞、肇慶和江門等地,均推出多項戶口落地政策,進行全面的人才搶奪戰。面對劇烈競爭,香港特首林鄭月娥也表示,香港不可以再「食老本」和「等運到」,必須盡快落實本地創新科技的發展。
原文刊登於《HKG報》14/5/2018

2018年5月10日 星期四

時事評論:朝鮮半島新局勢

4月27日,金正恩成為歷史上第一次穿越南北韓軍事分界線的北韓領袖,跨過北緯38度,進入南韓一側的「和平之家」與南韓總統文在寅會面。這次是南北韓舉行第三次首腦會談,首次是南韓時任總統金大中與北韓已故領袖金正日,於2000年在平壤會面;第二次是南韓時任總統盧武鉉與金正日於2007年在北韓境內會晤。
歷時一整天的兩韓首腦會面,金正恩盡展傑出領袖風範。例如,他在分界線與文在寅握手後,進入南韓境內,隨後又拖着文在寅跨越分界線,進入北韓境內,其後再進入南韓境內,兩度跨越分界線。這不是預先設定的情節,而是金正恩臨場應變,以表示兩韓禮儀有來有往。而且,金正恩又從平壤帶來冷麵,請文在寅品嚐,席間談笑風生,盡顯領袖的幽默感,以緩和談判的緊張氣氛。另外,金正恩到訪「和平之家」,在訪客登記簿上簽名,並寫下「新的歷史從現在開始」。這個舉動突顯出金正恩是兩韓關係破冰的歷史創造者,將會名留青史。
金正恩悉心安排的劇本得到正面的回應,文在寅表示,今次會談是世界矚目,金正恩進入南韓,代表板門店不再是分裂象徵,而是和平象徵。最後,兩韓簽署了《板門店宣言》,確認完全無核化目標,並強調結束戰爭狀態,兩韓將不會再有戰爭,而且會持續增進關係。協議中又強調兩韓繁榮及自主統一的目標,包括同意裁減軍備,非軍事區轉變成和平區,並重啟離散家庭團聚活動,以及在北韓開城設置永久代辦處。

特朗普吹噓北韓問題功勞

這次南北韓首腦會談成果豐碩,美國總統特朗普第一個跑出來邀功。他於兩韓會談翌日,在白宮的記者會祝賀兩韓簽署《板門店宣言》,並期待與北韓領袖金正恩會面。他指出北韓是美國歷來最難處理的問題,就連前任總統奧巴馬也認為早在25年前就該處理,而不是留給現任美國政府。特朗普強調,他不會重犯過往政府所犯過的錯誤,會繼續向平壤施壓,直至實現無核化為止。但是,美國對北韓的制裁是推動北韓放棄核武的主要原因嗎?如果這是主因,為甚麼韓戰在1953年停止,直至2018年才結束戰爭狀態?在這段漫長的日子,美國沒有停止對北韓的制裁,但為甚麼韓戰停止65年之後才實現朝鮮半島無核化?
特朗普一直吹噓自己在北韓問題的功勞,不過他在記者會也不忘讚揚國家主席習近平,表示習近平做到了解決朝鮮半島危核,令大家都很驚訝。其實,中國在兩韓問題上一直扮演重要角色,例如在今次《板門店宣言》之中,建議設立中國、南韓及北韓的三方會談,但不包括美國在內。由此可見,真正解決朝鮮半島問題不是美國,而是中國。
就在兩韓會談的一個月前,金正恩應國家主席習近平邀請,非正式訪問中國,為兩韓會談做好準備。會談期間,習近平指出,今年以來,朝鮮半島形勢發生積極變化。北韓為此作出了重要努力,對此表示讚賞。由此可見,兩韓簽署《板門店宣言》其實是中國在背後支持的成果。

金正恩虛心接受中國建議

金正恩成功推動朝鮮半島和平,成為歷史的第一人,全因他虛心接受中國的建議,從他專心聆聽習近平講話並抄錄筆記便可見一斑。另外,金正恩回國之後,北韓黃海北道發生嚴重交通意外,32名中國公民死亡、2人重傷。死者遺體及2名傷者被送回中國,金正恩親自送行,並就事故向中方致歉。沒有人願意看見意外發生,但意外的負面影響可以透過良好的公關手段降到最低,而金正恩便做到了這一點。結果,中國沒有追究事件,反而派遣國務委員兼外長王毅訪問北韓,跟進兩韓會談並為國家主席習近平訪問平壤而鋪路。
同樣是意外,台灣卻採取了與北韓相反的應對措施。本年2月台灣花蓮發生4.2級地震,其中2名大陸旅客失蹤。大陸立即表示願意派出搜救隊赴台協助救援,但台灣領導人蔡英文卻拒絕大陸的好意,而2名大陸旅客也最終罹難。結果,大陸在4月份在福建外海實彈演習,並連續三天派遣戰機繞台飛行,目的是震懾台獨。
台灣為了討好美國,刻意地跟中國對着幹,卻沒有為自己帶來好處。美國多年來只把台灣當作馬前卒,在關鍵的時候,隨時可以棄掉。不但美國,就連其他國家也看清楚中國崛起的世界大局,紛紛向中國投誠,例如中美洲國家多明尼加共和國於5月初和京建交,以及單方面宣佈與台灣斷交。相反,北韓面對美國多年的制裁與威迫,卻沒有掉失民族的尊嚴,反而積極發展核技術,終於成功研發洲際飛彈與核彈,逼使美國面對面進行談判。
因此,在錯綜複雜的國際棋局上,每個國家都要認清自己的定位,知道誰是棋子、誰是棋手。就算自己是棋子,也要看清局勢,做個獨當一面的將軍,協助棋手取得勝局。相反,千萬不要做一個沒有價值的棄卒,隨時準備犧牲,最終一敗塗地。
原文刊登於《HKG報》10/5/2018

2018年5月8日 星期二

教育評論:通識教育真的能「洗腦」嗎?

自從2009年推行新高中學制,通識教育便成為每位高中學生必修科。但通識教育推行至今出現不少爭議,例如課程側重政治議題、「唱衰中國」,甚至被認為給學生「洗腦」,培養反中亂港價值觀。
立法會議員梁美芬早於2013年已建議將通識科「去政治化」,她批評通識教師經常提及大陸人權及貪污問題而不提成就。面對各種批評,教育局局長楊潤雄於上周證實成立學校課程檢討專責小組,就整個課程設計向政府提供意見,包括通識科將改革,例如該科於中學文憑試取消1至5**評級,只設「及格」與「不及格」,甚或剔出核心科目。
消息一出,各個持份者紛紛表態。香港教育專業人員協會,以及香港通識教育教師聯會均表反對上述建議,而梁美芬則表示贊成。然而,筆者認為要決定一科存廢,必須檢視該科是否能幫助學生,還是給學生「洗腦教育」。
2009年時任教育局總課程發展主任的陳岡曾指出,通識教育之目的是讓學生掌握「ABC」,包括Awareness(時事觸覺)、Broadening(擴闊眼界),以及Critical Thinking(批判思考)。通識開科至今已達9年,而通識文憑試已完成7屆。作為前線教育工作者,我觀察到學生在這些年間的改變。例如學生從前對時事新聞不感興趣,變成現在天天閱報。另外學生從前答題沒有主見,變成現在勇於表達自己立場。由此可見,通識教育發展至今,確實達到原初開科之ABC目的。
另一面來看,通識教育真的能夠給學生洗腦嗎?根據資料,「洗腦」一詞出自美國記者Deward Hunter於1950年代發現,韓戰被俘美軍回國後,思想竟然由擁護美國變成支持中國共產政權,被對方進行思想改造。被俘擄的美國人成功被洗腦,因他們處於資訊封閉的監牢之中,只能接收反對資本主義,以及擁護共產主義信息。可是現今香港社會,根本不可能進行「洗腦」,因香港是全球資訊最流通地區之一。學生每天從各個媒體、報章、雜誌、電視、電台,以及互聯網接收多元資訊,並自我進行分析,然後建立自己觀點與角度。
小量爭議給無限放大
另外,通識科最為人詬病是過於「政治化」,但政治議題只佔整個課程極小比重。通識共有六個學習單元,包括個人成長及人際關係、今日香港、現代中國、全球化、環境及能源科技、以及公共衞生,而通常有爭議地方是今日香港「政治參與」部分。外間喜歡把一小部分爭議無限放大,但往往忽略了整體課程。因此,我們不能因小部分爭議,而全盤否定通識教育的好處。
原文刊登於《都巿日報》9/5/2018

2018年5月7日 星期一

時事評論:特朗普豈可角逐和平獎?

 朝鮮領袖金正恩與韓國總統文在寅於4月底在板門店休戰村進行首腦會議,結果簽署《板門店宣言》。就此,美國總統特朗普翌日在白宮記者會之中,暗示朝鮮半島無核化是自己一直向平壤施壓的成果。

    無功於半島無核化
    特朗普一向喜歡炫耀自己,而他所屬的共和黨支持者也隨即附和。美國18名共和黨國會議員,聯署提名總統特朗普角逐諾貝爾和平獎,信件於5月1日提交挪威諾貝爾委員會。提名信指特朗普「孜孜不倦地向朝鮮施加最大壓力,以結束非法武器計劃,並為該地區帶來和平」,又稱特朗普政府「成功將包括中國在內的國際社會聯合起來,實施歷史上其中一次最成功的國際制裁」。

    然而,筆者認為朝韓會談成果跟特朗普無大關係。首先,韓戰在1953年停止,朝鮮隨即被以美國為首的西方列國制裁,直到今天足足65年。另外,朝鮮研發核武技術,甚至在特朗普擔任美國總統之後,更積極投入研發,最終成功製造氫彈。由此可見,朝鮮宣布朝鮮半島無核化,跟特朗普沒有關係。

    非和平愛好者
    另外,筆者認為特朗普角逐諾貝爾和平獎亦為該獎項帶來污點。
    第一,特朗普不是和平愛好者,而是一名好戰分子。4月中,美、英、法三國未獲聯合國安全理事會的授權,便擅自向敘利亞發動攻擊。西方聯軍向敘利亞發巡航導彈,造成民房被毀,無數平民死傷,人民流離失所。特朗普表示西方聯軍攻擊敘利亞是為了報復敘利亞政府軍在4月初於東古塔地區使用化學武器攻擊叛軍,造成平民死傷。但是,聯合國人員直到今天也沒有搜查到敘利亞政府軍使用化武的確實證據,反而疑點重重。

    第二,如果特朗普想推進中東和平進展,就不應該繞過聯合國安全理事會,擅自攻擊敘利亞。他認為「以暴易暴」可以解決問題,然而使用暴力去壓制暴力,反而會製造更多的暴力。例如,以色列和巴勒斯坦的衝突,幾十年來從未停止,反而加深伊斯蘭國家對西方國家的仇恨,並衍生出多個恐怖組織,在世界各地發動恐怖襲擊,使武力衝突從中東蔓延至全球。

    挪威諾貝爾委員會頒授和平獎的準則一向為人詬病,例如2009年向時任美國總統奧馬巴頒發和平獎。當時奧巴馬剛剛上任,一件好事也沒有做過便得了獎。結果,在他8年任期之內,中東和平毫無進展,反而加劇武裝衝突。例如,美國在暗裏支持「阿拉伯之春」,使中東與北非多國政府倒台,陷入無政府狀態,亂局一發不可收拾,導致大量難民湧入歐洲。但是,美國卻拒絕接收中東難民,並在危急關頭從阿富汗與伊拉克撤兵,撒手不管亂局,因而衍生出「伊斯蘭國」等恐怖組織。如今,特朗普角逐諾貝爾和平獎只會是奧巴馬的翻版,為世人恥笑。

原文刊登於《香港商報》8/5/2018

2018年5月2日 星期三

教育評論:STEMic學習新模式


21世紀是科技主導年代,各種科技產品和技術推陳出新,例如數位化身份、物聯網、3D打印、無人駕駛、機器人、區塊鏈、大數據、智慧城巿等。既然有新知識,就需要有新學習方法。早在1998年,美國國家科學基金會(NSF)便研發了STEM學習方法,透過科學(S)、技術(T)、工程(E)及數學(M)四個學科的學習技巧,統整成新的學習方法,藉此提升學生在科技發展競爭力。
香港STEM教育起步較遲,在2016年由前任教育局局長吳克儉於由政務司領導政府教育工作小組中提出。雖然起步遲,但香港近年在STEM教育也漸漸進步。例如由香港新一代文化協會科學創意中心主辦的「香港青少年科技創新大賽」已踏入第20年,由首屆只有十幾間學校參加,幾百件參賽作品,增加至今屆三百幾間學校參加,4000多件參賽作品。這20年藉着這比賽平台,培養了不少香港青年科技人才,例如揚威海外的「星之子」陳易希和李鍵邦等等。由此可見,民間STEM教育發展早於官方,成績有目共睹。
傳統學科結合科技
最近筆者發現坊間出現一種新的學習模式,就是STEMic教育。這方法的教育理念是以STEM教育為基礎,去學習一些傳統科目。例如,STEMic普通話,以及STEM English。就以STEMic普通話為例,課程包括四個階段:第一階段由3-4歲開始,教授幼兒朗讀、會話和新科技唱遊法;第二階段5-7歲,教授初小學生基礎標準拼音法、STEM式遊戲學習聲母韻母;第三階段8-10歲,教授高小學生進階標準拼音法、STEM式互動學習聲母韻母,加入讀寫聽說元素;第四階段11-13歲,透過虛擬實景(Virtual Reality)情景對話,與機器人(Robot)一起聆聽指令並行動,學習歌詞朗讀,以及進行普通話對談。
傳統普通話課程一般着重教授漢語拼音、聲調、粵普對照,以及會話溝通等等;但在香港缺乏普通話語境之下,無論在學校、家庭或社區,學童都很少使用普通話跟別人溝通,導致普通話能力較弱,未能做到教育局要求的「兩文三語」。然而,隨着科技進步,教學方法與時並進。教師可透過STEM方法去教授普通話,例如把以往聆聽普通話音頻轉為AI人工智能對答,增加學生的虛擬語境,提升普通話能力。
學習方式趣味性高
STEMic教育是一套學習新知識的綜合統整方法,透過趣味活動,學習傳統科目,增加學習成效,能在同一個課程裏面,學習多種知識與技能,並建立正確的態度。香港教育已進入新時代,無論教師、學生,以及家長都需要懂得新的學習方法,才能迎接21世紀新挑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