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9月17日 星期二

遊記:油麻地建築

今天,我又跟隨香港建築師學會的義工參觀香港本土建築,地點是油麻地。油麻地,從字面解釋就是油與黃麻的土地。因為桐油與黃麻是漁民的必然裝備,所以這名稱正好反映這裡曾經是漁船聚集之地。油麻地經歷三次填海工程,榕樹頭是原來的海岸,後來填海延至新填地街、渡船街以及今天的西九龍長廊。

在原本的海岸級上,漁民建立了一座天后廟。天后原是古代福建湄洲島的一個女子,名叫林默。相傳林默小時候便能預知風雨,替漁民趨吉避凶。所以,後人為了紀念她,便奉她為海神,就是今天的天后娘娘。天后廟在傳統的中國社會是一個重要的社交場所。它不僅提供了一個讓附近船民祭祀的地方,也是社區的焦點所在,讓四方八面的群聚集於此。

在天后廟旁邊的街道,就是香港有名的跳蚤巿場--廟街。廟街在白天跟普通的街通沒有分別,都是讓車輛行駛的道路,但每天入夜之後,便搖身一變,成為各式各樣的靈天牌檔,例如粵劇、本地小食、命理風水、行頭小販、肖像油畫等等。這種營商方法名為「朝行晚拆」,跟西式的「櫥窗店舖」有很大的分別。前者小販與消費者以及整個空間融為一體,後者卻把商舖與外界分隔,形成獨立的空間。這裡的活力成為許多電影拍攝取材的地方,例如電影1990《廟街皇后》和1992《廟街十二少》等等。

文華新村建於1961年,是香港首批有規劃的大型建築群組,當時吸引來自中國內地及越南等地較富裕的移民居住,但現在卻成了基層人士,包括南亞人士居住的地方。文華新村的特色在於頂層單位逐漸往上收窄,形成梯型建築,目的在於增加日光照射到地面街道的時間,附合當時的建築條例。

香港電影題材多為警匪片,其中最為人熟悉的場景便是油麻地警署,90年代的黑幫題材電影,包括1999《半支煙》、2005《黑社會》都在此取景。油麻地警署建於1922年,屬於愛德華式建築,被評為三級歷史建築物。但是,為了興建中九龍幹線,警署有機會被拆卸,剩低的舊翼有機會改建為警察博館。

香港大部分新鮮水果都由外地進口,而所有進口水果必先經過油麻地果欄批發,再零售到港九新界。於1965年前,這裡是水果、蔬菜和魚類批發巿場。1965年後,因出現新的長沙灣蔬菜批發巿場和長沙灣水產批發巿場,這裡才專營水果貿易。每天零晨四時到六時是果欄最活躍的時候,超過50000箱水果在這裡進行交易。

油麻地戲院建於1928年,原本用途是演出廣東粵劇,為低下階層提供平價娛樂。但是,隨著粵劇在香港慢慢萎縮,觀眾人數大幅減少,最終變為播放電影的地方,後來改為專門播放色情電影的地方。今天,油麻地戲院經復修後,變成中國戲曲中心,專門培育新進粵劇演員的舞台,讓這座建築物重拾當年的光輝。

油麻地戲院的旁邊有一間紅磚小屋,建於1895年,原本用途是抽水站,後來曾被用作郵政局、危險物品倉庫、靈宿者庇護所和小販控制隊辦公室。現在,這座小屋與旁邊的油麻地戲院同樣被評為一級歷史建築物,用途發展中國戲曲,提供小型多功能室、戲曲中心辦公室和紀念品商店。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注意:只有此網誌的成員可以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