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我參加了香港建築師學會的中環建築導賞團,認識了香港自開埠以來的建築歷史。香港是一個世界金融中心,在我身後的便是國際金融中心第一期。它是全界十大最高建築物之一,共有88層,建立1998年。它外面全是玻璃幕牆,優點是容開天然光線進入室內,減少燈光用電,但缺點是空氣流通度較底,必須裝置中央空氣調節系統。根據香港現行的建築便例,在樓層之間必須設有防火層,以免一旦火警,火勢迅速蔓延至其他樓層。在幾年之前,荷里活電影《蝙蝠俠-黑夜之神》曾在國金天台取景拍攝。在電影中,蝙蝠俠在樓頂一躍而下,打開蝙蝠翼,最後安全降落地面,十分有型。
座落在金鐘的新的中銀大廈,原址是美利樓,是英國殖民政府的軍火庫,所以金鐘的英文名稱是Admiralty,意即軍火庫。美利樓經逐件拆卸後,運到赤柱重新組裝,成為旅遊設施,供遊人購物及露天嘆咖啡。在金鐘的舊址重新建造一座宏偉的玻璃大廈,它是著名華人建築師貝聿銘的作品,他的作品還有法國羅浮宮博物館的玻璃金字塔入口。新的中銀大廈以三角形為設計主題,除了美觀,給人劃時代的感覺之外,更利用了三角形良好的力學支撐原理,使建築所用的鋼材可大大地減低。
匯豐總行大廈建於1985年,剛好在1984年《中英聯合聲明》簽定之後。它的設計特色是利用鋼材組件,逐件組裝而成,就像砌積木一樣,可以拆卸後再重新組合。所以當年有人說,匯豐將會在1997年香港回歸中國之前把總行拆卸,然後運到其他地方重新組合,避免落入中共政權的手中。但是,歷史告訴我們,匯豐沒有遷移到其他地方,而中共也沒有沒有香港任何的私人財產。除了組裝特色之外,匯豐總行大廈另一個建築特色是外牆設有日光反射器,把陽光利用反射原理引入室內,減少燈光的用電。它的支撐結構外露於大廈之外,不但增加了室內的樓面,另外給人一種工業現代化的感覺。如果你注意它的外牆支撐結構,跟它的徽號有點相像,不過這只是純屬巧合而已。
怡和大廈為怡和集團所擁有,它的建築特色是圓形的玻璃窗,遠看有點像棋子散鋪滿在棋盤之上,十分有趣。
舊的中國銀行大廈富有中國建築特色,它的正門與側門各有一對石獅子,在平台與頂層各有中國的華表,而在華表柱上的裝飾是中國祥雲。在中國銀行大廈,我們看到中西合璧的建築特色。
香港大會堂建於1962年,是香港第二次大戰結束後,第一座民用的民娛康樂建築群組。它的建築特色是結構柱露於牆外,除了支撐建築物之外,還成了建築物的裝飾。另外,大會堂高座右邊的玻璃外牆,裡面其實是大廈的走火樓梯,在現行的建築條例之中,這是違法的。在幾年之前,香港進行一連串的文物保育運動。在大會當周邊的建築物相繼被拆卸,例如舊天星小輪碼頭與皇后碼頭,而大會堂也曾經被納立重建計劃之內,打算興建新的大型商場與寫字樓。最後,保育人士跟當時的發展局局長林鄭月娥談判之後,雖然天星碼頭與皇后碼頭不能逃過被拆的命運,但大會堂建築群組卻保留下來,成為香港巿民的集體回憶。
中環是英國殖民政府到達香港島第一處登岸的地方,所以其發展也是最早的。英國人抵達香港之外,除了在政府山上建立總督府之外,更在1912年建造了舊的立法會大樓。它的前身是英國殖民政府的最高法院,後來在1985年便成為香港立會機關的所在。立法會在2012年搬到添馬艦新的立法會綜合大樓,而舊址將會重新成為香港的終審法院。舊立法會大樓揉合了中西的建築特色,它樓頂的瓦片與外面的迴廊是中式的,但圓頂和巨型支撐石柱是西式的。由於香港屬於亞熱帶的天氣,比較炎熱多雨,建築物的迴廊令室內空間向建築物中央內退,使陽光不能直接照射室內,減低室內的溫度。大樓的主要建材是花崗岩,全部都是由茶果嶺石礦場運來的。花崗岩的好處是堅居耐用,可抵擋風雨的侵蝕,使建築物歷久而不衰。
香港在1997年回歸中國大陸之前,所有官司的終審庭設於英國,但在回歸之後,終審法院便要設於香港。這一間紅磚小屋便是香港終審法院,它是一間典型的英式建建築物,樓高三層。房子的一面是圓頂建築,另一面設有一座高塔,用作軍事瞭望之用。香港回歸之後,在這裡曾經審議過幾宗具爭議性的官司,例如居港權案等等。終審法庭不久將來會搬到舊立法會大樓,而這間紅磚屋也將會有另外的用途。
英國殖民政府除了將法治帶來香港之外,還帶來了西方的宗教。英國的國教是聖公會,屬基督教派系。位於中環的聖公會主教官阺原是主教的住所,後來成為聖保羅書院的教學大樓。現時這座建築物由香港聖公會管理,將來跟附近的其他聖公會物業重組成為一個大型的建築群組,作社會福利之用途。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注意:只有此網誌的成員可以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