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9月13日 星期五

遊記:鹿頸與大埔滘

2011年5月份,我跟隨香港生態專家前往鹿頸觀賞濕地生態。鹿頸位於新界的東北面,是一片濕地,孕育了無數的生物,包括植物與動物。在這裡的植物多為紅樹,例如桐花樹與水筆仔,它們能夠在鹽份極高的濕地生長。為了克服濕潤泥土裡面缺氧的情況,紅樹在泥土中長出氣根,而它們的氣根好像一枝枝筷子插在泥土之中,十分有趣。在古時,紅樹用作漂染布料。人們從紅樹的枝幹提取色素,然後用紮染的方法,把衣服染成紅色。因此,紅樹便因而得名。
除了植物之外,鹿頸還有優美的海灣,海灣之中有一個小島,名為「小鳥天堂」。從岸邊看過去,便看到一群小白鷺棲身在島上。岸邊有大量的彈塗魚和米蝦,作為小白鷺的食點。小白鷺在島上衣食無憂,又有美景相襯,難怪這裡有「小鳥天堂」的美譽。我想小白鷺在這島上一定活得很開心。

生態遊的另一個地點是大埔滘,屬於漁護署管轄的自然保育區。保育區內有大量香港獨有的生物,而許多物種只在夜間出沒,日間則躱藏起來,不容易被人發現。所以,我今次在晚間到訪大埔滘,為了觀賞那裡夜間的生態。當我進入保育區之後,便在水坑附近發現一點點的綠光,並且這些綠光點不是靜止的,而是會移動的。細心觀察之下,我才發現這些綠色光點是螢火蟲。香港常見的螢火蟲有幾種,而我看到的是熠螢。只有雄性的螢火蟲才會在尾部發亮,用來吸引異性。牠們常於溪澗處出沒,在水邊交配,繁殖下一代。螢火蟲發光是因為在尾部有兩種化學物質,當混合的時候便會發出綠光,原理就像人們在中秋節用螢光棒玩耍一樣。在古時,一些窮書生因為家裡沒有油燈,便用布袋包住一大群螢火蟲,利用牠們微弱的光線在夜間讀書。但是,在現今香港,就算最貧的家庭都必定有電燈照明。所以,現代人的生活比古代人好得多。
沿著大埔滘的小路向前得,便到達一大塊用碎石堆砌的牆。在晚間,石牆看來沒有異樣,就算用電筒照射,也沒有發現任何生物。但是,只要用特殊的紫外光燈照射石牆,你便會看見數十隻小蠍子在石塊的縫隙中慢慢蠕動。每隻蠍子舉起兩隻鉗,好像準備向圍觀的人們進行攻擊,幸好牠們的毒性不算劇烈,就算被蠍子螫傷也不怕中毒死亡。

最後,大埔滘自然保育區內有一個畜水池,池內有大量香港獨有的班腿泛樹蛙。每隻樹蛙只有數厘米的大小,牠們晝伏夜出,專在水池旁邊出沒。在觀賞樹蛙的當晚,有一隻樹蛙被電筒的光線強烈照射,嚇到失魂落魄,急急從水池跳上附近的鐵絲網上,而鐵絲網圍著一堵石牆。這次我體會到何謂「逼蛙跳牆」的意思。
香港是一個現代大都巿,人多車又多。但在鬧巿之外,你能夠在郊區發現許多具有保育價值的生態地點。如果有時間的話,你一定要到訪巿區外的後花園,探訪這些小動物,觀賞牠們可愛的一面。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注意:只有此網誌的成員可以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