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9月13日 星期五

遊記:城門河

城門河是一條大家熟悉的河。大家可能曾經在河堤兩旁騎單車,又或在河岸觀賞龍舟競賽。但是,這只是城門河的下游,而我今次由城門河的上游出發,一直到下游,觀察一下上、下游生態的分別。
城門河發源於大帽山和草山的溪澗,山水沿小溪一直流到城門水塘。在上游的小溪,水質清潔,沒有被污染。在大石的間隙中,你可以發現多種生物,例如蜉蝣、蜻蜓、米蝦等等。

河水沿小溪一直流,到城門水塘便積聚起來。城門水塘是三十年代英國殖民地政府興建的。它原來是城門谷,在谷口用堤壩攔截,便成為今天的水庫。食水經管道流向九龍水塘,供應九龍巿區的用戶。城門水塘三面環山,青翠的山頭倒映在平淨的水上,形成一幅美麗的圖畫。城門水塘設有一條郊遊徑,每逢假人,遊人絡繹不絕的到訪,享受山水之樂。

大部分食水都被城門水塘的堤壩攔截,只有少量水流經下城門水塘,流入位於大圍的城門河口。在六十年代以前,城門河口在大圍,兩岸彎曲。村民在此以務農或漁獵為生,藉著圍墾的方法,取得沙質土地以種田。所以,此處又名沙田。但隨著城巿的發展,原來的沙田村落變成現今的衛星城巿。殖民政府用填海的方法增加土地,並將原本彎曲的河道用水泥修直,改變了河道的原貌。

由於人口增加,兩岸的村落原本以第一產業為主,變成現今住宅與工業的混合體。大量的家居污水和工業污水排放到城門河,令河水的受到嚴重的污染。在八十年代,兩岸的養豬業還未被取締,禽畜的污水令城門河臭氣薰天。後來,經過政府多年的河道整治,水質逐漸回善。遊人甚至可以在水上划艇,或在岸上垂釣。這證明城門河已大致回復原來的面貌,適合人與其他生物共同居住。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注意:只有此網誌的成員可以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