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9月8日 星期日

遊記:湖北(一) 中華鱘

 中華鱘是一種在長江中繁殖,大海裡成長的魚類,它在地球上生存了近一億四千萬年,是現存最古老的脊椎動物之一,堪稱「水中活化石」。中華鱘有一種洄游的特性,就是當鱘魚20歲時,回游長江,逆水而行3000多公里,在金沙江一帶產卵繁殖。因為這種特性,牠們又名「愛國魚」。

中華鱘早於明代李時珍的《本草綱目》已有記載:「肉甘美,其肝可治瘡疥。」所以,牠與鯊魚齊名。常言道「鯊魚翅,鱘龍骨」,證明牠有藥用價值。正因如此,中華鱘遭到過度捕獵的威脅,加上於1970年開於在長江葛洲島興建葛洲壩,影響了中華鱘回游長江產卵的特性,使之數量急劇下跌。有見及此,中央政府於1982年在宜昌巿內設立「中華鱘園」,旨在保育瀕危的中華鱘。經過20多年的努力,科研人員成功培育出人工繁殖的第二代中華鱘,待其長成15cm體長後,放回長江。另外,國家亦立法保護,禁止捕獵,並且加強教育,甚至當地漁民會互相舉報違法捕獵者。

教師可借中華鱘,指出科技發展(葛洲壩)所導致的生態問題,並題出解決方法,令經濟發展與自然保育兩者兼得。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注意:只有此網誌的成員可以留言。